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如何迅速审题

语文如何迅速审题

发布时间:2022-05-28 18:39:35

A. 如何快速准确的审题

审题是快速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不清,必走弯路,甚至偏题、跑题。怎样审题呢?首先,要迅速抓准重点和中心。要抓准重点和中心,一定要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其次,要迅速弄清写作的范围,避免不切题,甚至跑题。第三,要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有的题目字面含义较浅,但意在题外,比较含蓄。对这类文题,一定要认真分析,弄清其深刻的含义。文题的深层含义一般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最后,尽快选准写作的角度,也就是选定作者的人称和身份。总之,应尽快从以上四个方面认真的审查题意,弄清实质,才可能进行巧妙的构思,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

B.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审题 高考语文作文高分技巧

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话”“……的制作方法”等。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1)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2)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C. 如何认真准确却又快速地审题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不少孩子的通病,考试别说换个学校,就是换个教室,对自己的情绪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正是缺乏定力的表现。

审题方法:平时你在家里做作业时,无论是文科题还是理科题,最好将题读出声来,这样容易理解,也不至于漏字。在学校做题最好也要做到默读。时间长了,就会大大提高你的审题能力。

另外,40多天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里,你都会大量地完成不同学科的试卷,注意:做这些试卷时都把它视为完成中考试卷,略带紧张感。而在模拟考试时要像平时写作业一样,千万不要想考试结果。认真地对待每一道题。

再有,越是临近中考了,越要减少难题量,尽量多做70%的那部分基础题,不丢分往往是最后的赢家。
祝你成功!

D. 语文如何审题

除了材料作文,在一般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之前,有时也会出现一段较长的文字。它们不是据以作文的材料,也不是进行限定的条件,而是语言优美精粹的富于理性或激情的导语,非常类似于语文课中教师设计的“开讲语”。作为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既然“导语”作为某些文题的组成部分出现,那么就必然有其独到的作用。品味“导语”的语言,揣摩其蕴含的意图,也就成为审读作文题的必要过程。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欣赏窗外变幻不定的景色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是有时因为打一个盹而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也的确有些令人懊恼,但这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没错过,抓住了,应好好珍惜;错过,溜走了,细细咀嚼,也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酝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更添光彩。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导语提示应写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强调情感真挚。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分析】导语“可以是”几句话,从四个方面做了阐释和引导,可作如下理解:

道路的起点——空间的
长河的源头——时间的
坐标的中心——时空的、多维的、正反的
事物的根本——事理的、哲学的、价值观的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其比喻义:
道路的起点——事业的早先开始
成河的源头——历史曾经的开端
坐标的中心——白纸一般人生的童年
事物的根本——事物的原本状态,如:植物的生命由生到死。

E. 高中语文作文怎么审题立意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着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F. 作为语文老师来说,怎样去提高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

一是不懂写作技巧。导致文章有头无尾或者内部结构混乱等问题出现;

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掌握的字词量小,写的过程中常有捉襟见肘的现象;

G. 如何快速准确审语文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1)认真阅读材料,搞清材料总的写了什么。(2)仔细加以分辨,找出到底有哪些角度。(3)根据自身优势,选定有话可说的一个角度。(4)恰当联系实际,深入阐释自己选定的角度。
图画作文的审题::(1)看清画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2)看看画题或画中的文字对理解画意有无提示。(3)想一想这幅画有何针对性,它想告诉我们什么。(4)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无跟所画内容类似的现象。(5)想一想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类似现象。
审题要注意:对题目的解读要深入、细致。比如“诚信”,人言为信,写作时可以强调这一点;比如“宽容”,“宽”和“容”有不同的意义;再比如“合作与竞争”,写作时要揭示出两者的关系。
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解读,赋予其厚重的社会意义。去年上海高考中有一考生“想握住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的手,以表达我的崇敬、我的支持与我像你们那样敢于真言的决心”,就是凭借作文中厚重的社会意义而获得了很高的分数。
避免空谈,要具体、实在。
例如:
【话题精选】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你看到那个穿大衣的老头儿了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越吹越大,大到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越急,老人把大衣裹得越紧。
终于,风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
阅读材料后,请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审题】写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领会话题的精神。话题材料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风与太阳的对比,揭示了“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的道理,写作中最好也能体现出这样一组对比,即不仅诠释“友善”待人的重要性,还要拿它与“愤怒、暴力”等作比较。2、既可以从大处着眼,谈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需友善相待;也可以从小处落笔,谈善待身边的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还可以换个切入点,写人类应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H. 语文作文怎么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点做法 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学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题旨。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仍要指导学生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如下列一则材料: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第一个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纪年的一个标志。第二个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第三个人对甲午印象模糊,认为它不关自己的事。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来讲学生能够说出。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由此结论再引导学生作一系列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就会产生共识。那么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老师通过这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分析,学生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认识也深刻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偏题甚至离题。 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1995年高考作文《鸟的评说》(原材料略)。这则材料就属于寓义性材料。从材料本身来看,是说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又鄙视黄鹂……鸟们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诋毁,都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对方所谓的“缺点”。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鸟们不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更不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然后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之比较,这样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鸟的评说》的寓义还比较容易把握,而下面这则《狂泉》却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 从前有个国家,境内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国内的人吃狂泉的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只有国王不吃狂泉的水,没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 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发狂病。他们冲进王宫,把国王捉住,摁倒在地,用艾火烧,用银针刺。 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国王刚喝下狂泉里的水,便发狂了。 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 对这则材料、该先引导学生读懂它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它的意思是:国人因饮“狂泉”而发狂。又迫使国王发狂。然后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国人发狂是不正常因行为,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国王的正常认为是反常。由此概括它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即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成为一股潮流就会改变一切。再深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要使行为正常、不畸形,只要意志坚定,远离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险性就小些。那精神畸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就具有惊人的同化作用。它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改变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不正常的轨道。可见,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跃进”“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对这种畸形思想进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斗争。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总之,审题立意的方式彩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断地总结它、发展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I.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审题 语文作文审题技巧

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话”“……的制作方法”等。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
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1)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2)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J. 学语文怎样审题

Tags:交给学生一些语文审题和答题技巧
今日参加区初二语文集体阅卷,忙里抽空,我对部分试题进行了抽样分析。着重分析了阅读理解题和文言题目。发觉好多题目并不太难,而我们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好答题的技巧,导致失分严重。
比如《小石潭记》中有道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石潭潭水有何特点?绝大部分都能答出“清澈透明”,但是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导致只得到一半的分数。其实能得出“清澈透明”结论的,肯定能结合课文说出原因,只是答题缺乏技巧而失分。
又如一片课外阅读短文《深夜,那盏灯》,全文讲述的大意是:在一次飞来车祸中扎断腿的弟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姐姐编造了一个对面楼上有个小姑娘虽全身瘫痪而刻苦努力取得成功的善意的谎言,使得弟弟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而姐姐在救人牺牲后,弟弟也知道了姐姐的良苦用心。问题中有这么道题目:以《深夜,那盏灯》为题含义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题。命题者意图是考学生对“灯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而好多同学围绕文章的主题思想、灯在文中的作用、为什么以此为题等来回答了。虽然有的同学位在回答中能涉及到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但是由于答题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不能完整地得分。其实文章并不难,只要掌握答题的技巧,是能够得出文中的灯“既指窗子里的灯,又象征着姐姐对我的鼓励和真挚深沉的爱,象征文中瘫痪小姑娘身处逆境而不屈的精神的。”有些同学即使能围绕等的含义来回答,可惜由于缺乏思维的发散性而没有答完整,其实只要从3分分值是可以知道3个得分点的。
又如有一道能力创新题:请根据不同的语调重点,调整下面句子的语序,要求文字上不能增删。命题者还给出了思路“强调发短信的地点:王老师今天上午是在语文组给我发了一条短消息。”问题(1):强调发短信的人:______;问题(2):强调“发短信的时间:______。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好多同学由于忽略了题目要求中的“要求文字上不能增删”。导致答成(1):是王老师;(2)是今天上午。结果造成因“文字有增删”而扣分。
细细分析下来,好多同学不是没有理解和掌握试题中的知识点,出了考场后自我感觉都很良好。根本不知道只是因为没有较好的掌握语文学科答题的一些基本的技巧和要领,好使得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长此以往,认为语文考场很难得高分,慢慢的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语文答题技巧的训练和培养。
那么在平时我们教师如何落实对学生的语文答题技巧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呢?我认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知识要素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
1、要做到准确审题,答必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关,是一场考试必不可少的一步。平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强调作文的审题而忽略某道(某类)题目的审题要求,或者只注重考前审题要求。其实训练学生的审题技能,不能只等到考前的那一天才提出来,要从平时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审题习惯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习惯。针对学生拿到试卷看一下题目就匆忙下笔做,希望赶快把题目做完,把试卷填满的现象。我们要告诫学生:拿到试卷后不要急躁地忙于动笔,更不要怕麻烦,怕耽误时间,而是先审题,对题目至少逐字逐句地读两遍,弄清本题的要求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有几个问,然后下笔。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又快又好的到达目的地,否则可能是做得再多,写得再漂亮也是白搭。这样经过平时反复训练,强调,学生养成了一定的审题意识与习惯,就不会存在答偏题的现象了。其次,精心设计题目训练学生,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审题的方法。我们在设计题目训练学生的审题技能时,所涉及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题型和学生会出现的审题偏差去设计题目。目前语文试题主要有三大板块:语言的积累运用,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三是作文。每一类题目都有它的特点,题目的要求和答题方法也各异。比如容易得分的语言的积累运用类题目又常包含拼音类,词语类和语言的表达类和古诗默写。如拼音题要学生看清楚是要求写汉字还是拼音;语言表达类的,要审清楚题目有几个要求,特别是注意打括号的要求,千万不能视而不见。如果教会学生审好题目的话,就可以大大减少基础题的失分问题。又如在做阅读题时,可以教学生从审文体入手,因为不同题材的文章,其出题类型和答题要求都不同。比如说明文,常考的题型主要有: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与生动性、结构的严谨性,概括全文或某段某部分的内容等。把握住说明文常考的以上的类型,然后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这些题目的审题与答题,进行专题训练,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与考试中就知道在做说明文的阅读时,就能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去答题了。
2、掌握答题的技巧,细心答题。
第一要注意先易后难,绝不放弃。在试卷设计中,有易、中、难三种程度不同的题。对每个考生来说,因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复习情况的不同,也会出现自己认为比较容易或困难的问题。做题的时候,要先易后难,把会做的都认真做好。遇到自己一时答不出的题(难题),不要急,也不要担心害怕,不妨先放一放,把自己会做的,有把握的题先做完,再回过头来做难题。也许后面的题目会对难题有启示,这样精力集中可以攻破难关。但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既然出题者出了这道题,肯定是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不会超出太远的,否则把大家都难倒了,这道题也就失去它的价值,没什么意思了。特别是遇到开放性的题目,只要你按要求去做了,或多或少都会有分,因为你的答案就是答案,放弃了,实在太可惜。即使不能回答圆满,也应尽最大努力回答出来,能写多少是多少。第二要注意把握时间,重视复查。考试时间是紧张的,平时练习时就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把时间分配好。要反复告诫学生不要在难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实在不会做,要舍得放手,回头再做,答完试卷。复查时一定要先看题目,再查答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针对问题回答了,切忌只看答案不看问题的做法。如果时间紧迫,可对重点问题(分值高的)进行重点复查。对于查出的问题,能确定是错误的就坚决改正;拿不准的就跟着第一感觉走,不可涂来改去,越改则心里越没底,或许会把对的改错了。
3、注意其他一些影响得分的细节问题。
进入考场时要保持情绪的稳定,觉得简单的题目不要过于狂喜;遇到认为难的题目不要害怕,要有信心;要保持卷面的整洁,书写要工整、清楚,字体要适中,珍惜答题的位置,便于再次更正;既要讲究答题的速度,更要讲究答题的质量,不能只填满试卷算数;不要留空白,要做完全部题目,特别是作文,必须按照要求写满甚至适当超过规定的字数等等。
当然提高审题和答题的技巧远不止上述所说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竭力教给学生更多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再注重教给学生们更好的方法技巧,就一定让学生看到自己语文成绩的进步,也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让他们用这些知识技巧去开启知识天堂的大门。

阅读全文

与语文如何迅速审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