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是什么味

语文课是什么味

发布时间:2022-05-30 04:51:17

① 怎样的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

一、“语文味”的始作俑者“语文味”的始作俑者是湖北省武汉市(原新洲县)人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2001年上半年,程少堂正式提出“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如今,“语文味”一词已成为诸多同行论着中引用的新名词。二、什么是“语文味”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说它具体,是因为一讲到“味”时,要讲的对象一定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一般层次的东西是够不上用“味”来谈论的。说它抽象,是因为一讲到“味”,便进入了一种模糊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比较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说清楚,往往就是“不够味儿”或“味道不足”,所谓“大羹无味”。受此启发,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审美个性和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构建的语文美学体系才是符合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特点的语文美学体系。(一)什么是“味”?《新华字典》解释“味”的意项有——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味觉。味道(亦指兴趣)。滋味。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味。香味儿。 情趣:趣味。兴味。意味。津津有味。 体会,研究:体味。耐人寻味。 量词,指中草药的一种:五味药。(二)什么是“语文”?关于“语文”,有不同的理解,经典的理解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观点。叶老认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口语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吕老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所以说,“语文”是一个“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它的任务和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进而“掌握、运用”语言,并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养成习惯。据此,“语文教学”就是指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的言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三)什么“语文味”?那么,据此推测,“语文味”是否包括以下意义?除了语文课,要上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之外,还有教师教学的审美个性,也是“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一是应充分体现语文的情趣、意味(区别其他学科的基础);二是具体教学或操作时应有体会、研究、体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有味道,当然也应当包括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有滋味的。应注意:不要让“语文味”变成了一种“味”,更不要让“语文味”变了“味”!“语文味”≠“语文的气味”,“语文味”≠“语文的香味”。否则,干瘪乏味。正如叶圣陶所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程少堂认为,其实语文味,就是企图把有关语文教学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进来,把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精华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长处吸收整合进来。另外,就是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审美个性也应该是“语文味”。也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三、课堂教学如何上出“语文味”“语文”同样是一门“心灵的学科”,课文应该成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课堂上要有情感生活,有心智的活动,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凭借语言通灵、感悟、移情、益趣,那就是失败的教学,因为远离了语文的本性。我认为,无论是理解“语文味”、还是课堂教上出“语文味”,都必须紧扣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去实践。所谓工具性,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生活的工具;第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第三、其他学科的工具(以上三个方面皆是基础);第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级目标)。根据我国学者吴国盛的研究,“人文”一般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往往是“人文学科”)。由于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因此,为了强调这更重要的方面,人们有了“人文精神”(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的精神)的说法。“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性,就是崇高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以及培育这种人性的文化。因此,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第一,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即强调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具体讲就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体验中华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族的认同”。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三,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崔峦教授说:语文基本功能就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工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的体现。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要“咬住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新课程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就像鱼儿与水,谁都离不开谁。崔峦老师说过:“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崔峦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当前的语文课,热闹有余,而在真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却很欠缺。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汉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汉语言的素养和语感水平,需要教师有对语言敏锐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不应该是纯粹的语文知识,也不能是一味地说教, “既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发展;既要突出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只有恰当把握两者之间的“度”,才能使语文课上出真正的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有人认为:“趣”中探索、“情”中陶冶、“美”中创造、“读”中品味。对于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也有人指出: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的意思是说: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课要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教师要在关注文本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从语文教学论看,“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一看到“语文味”三个字,我们仿佛会闻到了淡淡的墨香,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会感受到孩子们正浸润在语言的海洋中

②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仅供参考:
一 醒、 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 现。 如教学《 王冕学画》 , 在学 习大雨过后 , 湖里的荷花 开得更 鲜艳 , 荷叶是碧绿 的 , 花瓣是粉 红的之后 , 让学生 闭上眼 睛 , 想 象荷叶清水滴滴 . 水珠在花瓣 上滚来滚去 . 我问学生“ 你们看到 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结果不少学生做 闭眼沉思状 , 努力去想 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 生冲出一 句 : “ 老师 。 我什么也没看 到! ” 这是 真实的。 此时 , 教者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 , 而是调整 了 下教学 , 跟学生说 : “ 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 , 再去听听吧。”
二、 语 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 文的文学蕴味 。包括语文 、文学 、 形 象、 构思 、 意境 、 哲学 、 情趣 等蕴味 , 也 即是语 文美 。 所以 , 语文课 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 的过程 , 就是引导学生去 体验 、 去发现 、 去感 悟语 言文字之美 , 作者情 感之美 、 文 章意境 让学生在悠扬 的乐 曲声 中再次感受 之美 。因此 。 要领悟语文 的美 , 首先必须从语言人手 , 从 品味语 后播放有配乐的语 文朗读 . 言达到 超越语言 . 着眼于培养学 生语 文素养 的形成 . 引领 学生 获得感 受 , 体 验情感 、 理解见解 , 使之转化 为智慧 , 最终 积淀文 化, 形成 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那么 , 如何让教师上 出语文味? 首先 . 语文教 学必须从语 言文字人手 . 引领学生对语 文作 书声 中 。 用心灵去拥抱语 言 , 和作者 的心灵直接对话 , 在思维 和 语言文字带来 的美 。还是那位 学生 , 他说 : “ 老师, 现 在我看到 了, 雨后 的荷花真 的很美 , 在阳光照耀 下 . 碧绿 的荷 叶上水珠不 但滚来滚去 , 还 闪闪发亮 !” 。 是 啊, 儿童 自有 儿童 的感动 , 儿童 自有儿童的诠释 , 儿童 自有儿童 的情怀 , 儿童 自有儿童的梦想 。 的真意 , 要让儿 童真情流露 , 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 的语文世界 , 上 出儿 童 味 来
三、 个 人 昧 品反复涵 咏体味 。给学生创造充分 阅读 的时间 , 让学生在琅琅 语文 的主人是儿童 . 我们要尊重 儿童 的原始表 达 。 要体会语 言 情感 的强烈震撼 中领会作者伟大 的人格 、 深邃 的思想

③ “语文味”是什么

当时我的回答是:我认为的语文味包括两方面:一是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语文的学习方法。作为教语文22年的老师,我仔细思考过什么是语文味,晚上看了郭思乐教授《天纵之教》的文章《关于“语文味”的讨论》,他认为语文味是回归到大语文的实践,得到中国数千年来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写作和讨论。那么落实到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判断一节课像不像语文课,我想我提出的两方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节语文课,我们要教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读音、字形、词语、句子、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训练基本技能:读准、会写。还有就是贯穿于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的方法。游离于这些基本特征的课,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这节课没有语文味。这一点适用于语文科所有课型。 把语文放在生活中学习,这是语文味的最高境界,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但是最高目标必须是由日常一节课一节课累积起来达到的质变的。它要我们的老师、家长、学生,教育评价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 昨天开全市的小学语文教研员会议,会上交流各县市区的命题思想。我讲了上学期毕业试的亮点:注重了题目的开放性,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看了我们全市的语文试题,有两点是其他县区没有的:一是题目没有固定答案的比例,我们最高,让学生个性的理解得到承认;二是作文题坚持了多年的二选一,保证了学生个性表达。用这样的考试导向我们的教师、家长、学生在教语文和学习语文的时候,把它与生活实践、课外阅读积累、交流讨论结合起来,培养有深厚语文素养的人。

④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觉得杨丽芳老师说得好:“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一位老师教的《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是
(2)口颂心维,
“心维”指的是读书时,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颂心维”简单来说就是边读边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崔学古也说过一句话:“得趣全在涵泳。”读书不“涵泳”,就不能“得趣”,“涵泳”指揣摩、玩味,即“精思”、“口维”
。因此,“口诵”与“心维”要统一。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为了让“口颂心维”成为学生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两种训练:①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三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讨论价值的。),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提的问题最有探讨价值,能让老师采纳给同学们讨论,都很仔细读认真思考。有的从内容上提,有的从思想上提,有的从写作上提,有的还从遣词造句上提,有的还从标点上提……有许多问题正是老师在备课想到的、要引导学生探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阅读仔细,而且会思考,会质疑释疑,对课文的理解就深了,阅读不再是肤浅了。②在课堂上,带着任务读。如我教《鸟的天堂》时,引导学生感悟榕树的特点。第一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请你边读边思考,用一两个词把它归纳出来。(庞大、生机勃勃、繁茂、美丽……学生的答案各不一样,但都是自己潜心阅读后的感受、体验。)第二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特点的?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维,读出语文味。
(3)有感情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场雪》时,学生在体会雪后的美景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雪后的壮美景色吗?”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看到北国粉妆玉砌的美丽世界。有了这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语文课要有品词赏句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1、对比品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
“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⑤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觉得杨丽芳老师说得好:“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一位老师教的《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是
(2)口颂心维,
“心维”指的是读书时,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颂心维”简单来说就是边读边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崔学古也说过一句话:“得趣全在涵泳。”读书不“涵泳”,就不能“得趣”,“涵泳”指揣摩、玩味,即“精思”、“口维”
。因此,“口诵”与“心维”要统一。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为了让“口颂心维”成为学生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两种训练:①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三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讨论价值的。),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提的问题最有探讨价值,能让老师采纳给同学们讨论,都很仔细读认真思考。有的从内容上提,有的从思想上提,有的从写作上提,有的还从遣词造句上提,有的还从标点上提……有许多问题正是老师在备课想到的、要引导学生探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阅读仔细,而且会思考,会质疑释疑,对课文的理解就深了,阅读不再是肤浅了。②在课堂上,带着任务读。如我教《鸟的天堂》时,引导学生感悟榕树的特点。第一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请你边读边思考,用一两个词把它归纳出来。(庞大、生机勃勃、繁茂、美丽……学生的答案各不一样,但都是自己潜心阅读后的感受、体验。)第二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特点的?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维,读出语文味。
(3)有感情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场雪》时,学生在体会雪后的美景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雪后的壮美景色吗?”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看到北国粉妆玉砌的美丽世界。有了这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语文课要有品词赏句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1、对比品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
“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⑥ 语文 哪些 味

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语文课,因为总觉着语文课本上的白纸黑字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神秘的人物、美丽的风景在吸引着我.后来做了老师,我又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课,因为总觉着语文课堂上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从文本里透发出来,在课堂中弥散开来,浸染着我,也浸染着学生.这种特别的味道,其实就是“语文的味道”,它是我们在语言文字之间穿行时,给予我们的最丰厚的回报,常常在不知不觉间,陶醉了你,也陶醉了我.这也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语文教学的应然境界.
那么,课堂上“语文的味道”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想就此话题略述三点拙见,以就教诸位方家.

⑦ 什么样的语文课最具有“语文味”

我觉得应该是有点儿黑色幽默的语文课堂气氛应该是最具有“语文味”的吧,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黑色幽默型的,上课经常讲课外的有趣的东西,而且讲的话也很好玩,把课堂气氛搞活了。

⑧ 你是怎样理解语文味的

“语文味儿”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深圳教学研究员程少堂正式提出。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从外延说,“语文味儿”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味是什么,着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味儿”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的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语文味儿”才是纯正的。

2 上出 “语文味儿”的方法

2.1 读出浓浓“语文味儿”:琅琅书声应该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无声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那么,如何在读中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呢

⑨ 语文课要怎样上出语文味

 1.定位要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所以,千万不能出现泛语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学。 
2.思路要明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要防止陷入机械化、程式化的境地,必须要处理好三组关系: 
(1)要注意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中虽然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没有否定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字词的教学、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分析等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2)要注意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主体(教师、学生)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3)要注意处理好过分地肢解文本、咬文嚼字与一味地架空文本进行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趋向是基于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功能,有时甚至有把学生异化为训练的机器的倾向。  
3.过程要实 
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语文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有丰厚的审美内涵,教师应运用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创造性及生命活力。

⑩ 如何让语文课“有滋有味” 睢

如何让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韵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韵味。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个人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其表现为真、诚、新。 关键词 合作学习 文学韵味 新颖独特 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我国在古代教育着述中早有提及,教育专着《学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强调学生之间要彼此切磋、相互交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所接受,并尝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在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思想,代表着进步的教学理念,奴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还是情意、个性同步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要求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所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相的学习活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加速推进,合作学习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为了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不要把这种合作学习当成简单的小组学习。 处理不当的合作学习会让少数优秀生垄断课堂,多数学生作陪衬。为了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两面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不可滥用。 (2)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不可忽视。 (3)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等闲视之。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以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 甲以下的三个“味”来讨论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韵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韵味。所以,语文课就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呢?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体味。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习,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中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要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教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得到真实体现。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个人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其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那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说,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乙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是什么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