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如何将

语文课如何将

发布时间:2022-01-30 00:44:27

⑴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

中国的语文课当然教的是语言,而且是汉语语言,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具体教什么,怎么教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在《南方周末》上连续出现了多篇关于此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也没有教过语文,但也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想要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什么是语文?语言具有工具性,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对语言的学习是基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这里有必要对语言的概念进行一定的阐述:一般的语言学中,把我们通常使用的语言概念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而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言语又可以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其中书面语和口语又有巨大的区别,如果把写出来的叫书面语,说出来的叫口语,那么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书面语不可以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口语不能写出来.一般的说可以认为它们的区别就是:口语用于交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工具的特点,人们在使用口语时只考虑他的实用性;而书面语多用于思想的传播,他是人经过一定的思考结果,一般可以看作是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反映.例如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私下谈话,那么他使用的应该是口语,而一个人在一个比较正规的场合当着许多人讲话,那么一般就会用书面语.那么语文课究竟教什么呢?教语法、书面语还是口语?首先看口语,就是说话,这人人都会,不用老师教,但同样是说话,有的婉转动听,有的就惹人讨厌,可以说说话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说话也应该学,但说话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学到的,例如我们身边有许多口语表达非常好的人物,你可以问问他们,口语是如何学好的,不会有人说是老师教的.再看书面语,人类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书面语而得以记录和流传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包括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听不用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读和写都是针对书面语而言的,小学生经常说不会写作文,不是说他们不会说话,而是指他们不会使用书面语.而说,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这一部分,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使用书面语说话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里非常重要,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这种说应该是一种书面语而不是口语.还有语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词汇、语法,这也是语文的基础,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识字为重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中一直有相当部分的语法内容.好了,现在可以来看一看现在的语文课教了什么.从传统的语文课到现在的新课程基本上都讲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基本上小学三年级前重点是识字教学,以后重点是以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为主,并适当学习语法和修辞,这都是合乎情理的.也没有太大的争议,实际上人们争议的根本是怎么教,尤其是在识字以后,如何使学生学好书面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颜福双在《语文就是语文——与余杰等商榷》一文中提到的三个观点,语文不是文学,语文不是人文,语文本来就是技术,可以代表一种观点,就是从技术的角度去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由对书面语的学习变成对语言的学习.实际上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内容.而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在识字以后,虽然也教的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但教的方法上有问题,就是用分析、分解的方式要学生理解书面语.拿出一篇文章,从字词句篇一点一点的分析从写作方法到思想内容,都要找出一定的逻辑来.几乎全中国的语文教师和全中国的语文考试都把精力用到了这上面来.其实分析这种方法是学习语言,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学习书面言语的方法.所以有一位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中国的语文教学,在学生识字以后即使不上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也不会降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学习书面语,实际上国际教育界早就有了共识.方法很简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是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对语文教学阅读量的要求都很大,远远超过了中国.而中国的阅读教学,不仅在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往往还是强调进行阅读的方法的学习和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语文考试中占有大量比重的阅读题,实际上也是分析题.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不可能通过分析来获得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之上.阅读教学最重要最困难的不是学习阅读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材料.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名着,但一定要适合于学生的阅读.那么什么才适合阅读,当然是艺术性强思想性的作品,这不可能不带有人文色彩.因为人文的阅读是以后专业阅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基础.可以说学习书面语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阅读的过程,这里每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会列出一个影响自己思想历程的书目来.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书目中找不到一本书是由语文老师推荐的,是在语文课上要求阅读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开出这样一个书单,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正有了希望.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在一个没有阅读环境、缺少阅读材料的语文课堂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当中具有阅读习惯的人实在太少了,让他们开展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苛求,真正阅读教学的到来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所以一个学生能够遇到严凌君这样的语文老师是幸福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决定于他所遇到的老师,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于他的阅读.

⑵ 如何备好语文课 谢英新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的,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课外的功夫直接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备课相当于一场战斗的作战计划,语文教师就像一个指挥官,只有充分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对事情的发展有较为准确的预见,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方案,进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就必须作好充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钻研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心理。根据儿童的特点,来确定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去,增强其兴趣,调动起积极性,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节语文课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备课标: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只有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
二、备教材:备教材主要是指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只有凭借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应先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勾词句、作批注。接下来,再认真钻研教学参考书,了解本课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弄清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为了备课更充分,还需上网或用其它方式查相关的补充资料,这样对课文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然后,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要教育学生对语文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就不可能打动别人。什么都比不上自己想出来的方案来得好。
三、备学生:备学生即要摸清学生底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新知识将从这里产生,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备过程:备过程就是设计教学过程,它是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对一节语文课的程序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人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使所得的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适合新任务;第三个是评价,即检核与估计知识的正确性。三个过程,它们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具体步骤如下:①导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并且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段精彩的语句,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教法。我们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照搬模式,要因材施教。要灵活,能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这主要讲求一个“活”字。有时我们教学实践中会出现特殊的状况,教参上也没有而始料未及的答案。所以“活”字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3)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是不能有什么效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造条件,多提供机会,舍得花时间保证学生的参与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探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自学、讨论、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真正地融入文本,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魅力。(4)板书。精心设计板书,要求简明扼要。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桥梁。它能以直观的形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是简便、有效、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极有效地辅助教学。因此,板书应着重体现一个“精”字。(5)教具准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6)练习。练习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设计要适宜合理,练习量要适中,能够促进思考、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备教案:教案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探究的方案,它的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这个环节,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安排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理清教学思路,重视结构安排,优化教学过程。教案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应以“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为主。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性。
课堂教学总要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达到一定的目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目的,那么,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会是杂乱无序的,课堂教学过程也一定会是散逸无章的。因此,目的的正确性和明确性应是上好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前提。目的性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方法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性主要是指老师“怎样教”和“怎样指导学生学”的问题。“怎样教”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焦点就是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是“用教材去教”。“用教材去教”,主要是立足于学习方法的习得,着眼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关于怎样教的问题,就涉及方法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与开放性。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教师教出来讲出来的,靠标准化试题练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读出来写出来的,靠学生实践体悟出来的。只有在读写和实践体悟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积累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习惯。
3.过程性。
课堂教学的优劣,还在于教学过程的安排。新课程,强调的是过程,其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呢?
首先要民主。民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其次要商量。商量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调动学生主动合作的重要途径。和学生商量,就要尽量让问题从学生中来;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问题的讨论才具有针对性,问题的解决才具有实效性。三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就是要把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问题与学生的现存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激活旧知识,通过用新的知识和思想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筑就学生坚实的知识长城。
4.主动性。
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才具有活力,才具有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把握好三点:首先,课要上得精彩。上得有特色,有风格。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要靠外在的激发,更要靠内在的影响,即教师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的影响。其三,要有激情的投入。我们的情感应当融进文本,融进课堂。老师与学生一起去欢乐,一起来悲伤。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爱,真诚地爱语文,真诚地爱学生。面对文本和学生,要能真情地去笑,真情地去哭。
5.生成性。
生成性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自然产物。有生成性,课堂教学才会自然地碰撞,才会有情趣的迸发。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成性呢?首先,教师要有精彩的预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课文吃透,把学生吃透。吃透了教材和学生,课堂教学才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第二,要熟记教材内容。熟记教材内容,甚至把教材内容背诵下来,上课才能让眼睛走出课本,把身心交给学生。第三,要善于捕捉课堂偶发事件。课堂偶发事件,是对教师课堂预设的创新,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个性的迸发。语文的理解是多元的,是充满想象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注意挖掘偶发事件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

⑶ 如何教好语文课

问题实在有点大哦。以下是我自己经常做的几点:
教语文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你不教,学生也会自己去学。
其次,你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上语文课,尽量叫学生自来来说。教师不要多讲。
三是,语文老师要有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就像教写作,自己先得会写文章。
四是,提问要切合文本,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的妙处。
五是,教语文不但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与立人。
六是,多在课堂里请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书,特别是经典美文,和学生一起谈谈文章,分析文章的好处。

⑷ 怎样才能把语文课学好

⑸ 语文课如何教

首先把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牢固,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其中要结合文章给学生介绍一些文章写作方法、技巧方面的知识。这一过程要设计的尽量有趣,让学生感觉有趣,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课下要提倡学生读课外书。提高语文水平,最有效的就是多读书,多练习写作。以上虽是老生常谈,但绝对是真理。

⑹ 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教学内容僵化,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会教什么就教什么,喜欢教什么就教什么.流行什么就教什么.表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有好些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例如比喻句,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级还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册书都在教,每课都在教,结果大家都知道,考试的时候学生不一定会.不是教的太多了学生不会,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点水.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知道每节课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而学生又在学什么?特别是公开课,教师总想上出新意来.一堂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是学生散乱地找东西,表演了一翻;教师额外地讲东西,展示了一场.教师教的过程非常完整,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非常单调.如果把一堂课录下来,再把教师活动的部分剪掉,还能剩下些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是你得到达罗马.
如何有理据的确定教学内容呢?主要有两点:一是依据体式,二是根据学情.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法是不一样的,要按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例如《七根火柴》是这篇小说,不是一般的小说,是小说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说.其中有一个无名战士,同学们在探讨时,提出了如下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给这个战士起个名字呢?叫张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给小说中的人物起个名字对作者来说不是轻易而举吗?有的同学说了,作者不知道那个战士叫什么名字.不是还有党证,包着火柴的那个党证吗?党证上不是有名字吗?还有个同学说那个战士牺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划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后找部队.这就是学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师需要教的.其实作者不给那个战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那个战士只是千千万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代表,红军战士不能划这一根火柴,这根火柴是党的财产,作为个人就是牺牲也不能动的.阅读这样的小说要依据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去理解.还有的同学问,假如那个无名战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队的卢进勇,或者是卢进勇再迟来半个小时,那个战士牺牲了怎么办?老师说如果你懂得什么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小说,你就会知道那个无名战士不把应该交待的话交待完作者是不会让他牺牲的.这不能理解为是编造,应该是那个时代主旋律小说的特点.
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情.作为一个常态的读者,他怎么读?有没有先把文章分成几段,归纳了段大意再去细读与感悟的,有没有从中间某一个教师认为的重点段先读的.有人说这是学生常态的学习,那好,学生考场上是怎么样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得最多的分数.学生应该怎么读.这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教师不妨认真想想,语文的常态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应该考虑我教的这些有没有用,我教的这些对不对?我教的这些学生会不会.自己先读一读文本,能读懂的要考虑学生懂不懂?不能读懂的要再读,反复读,细细品味,除了这个方法还有什么?你想啊,考场上不会的你不反复读书你能去问谁啊?一个普通读者晚上躺在床上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反复读还能去问那个老师啊?我们教了学生好几年语文,真正教给他们应对考试和以后学习阅读的方法了吗?如果没有教对,就应该好好想想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是不是应该教学生最想学会的东西.当然,如果是常态的课堂和常态的学习,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向老师请教,同学讨论,利用媒体查阅读资料等都可以.
自己先明白学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学生可能有困难的地方,学生可能欣赏不了的地方,学生可能读不懂的地方,把这些作为教师应该教的地方.学生不喜欢的地方,让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地方,让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帮他读好,这就是语文教学应该重点教的内容.
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教这些?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学反思的问题.把自己的教学对象化,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有效、自觉的、深层的、系统的反思.想法决定做法.教师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带着问题,对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进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课例为什么要这样教;然后对照自己的课例进行自我诊断,以理论知识为支架进行反思.反思的关键是要知道老师备课时是怎么想的,上课时是怎么想的.课后再想想自己原来想教什么,课堂上实际教了什么,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这才是教学反思.记三年教学反思可以成为名师所说的教学反思和我们每次课后为了应付而勉强写成的那两三行文字不是一个概念.有个老师在公开课上用11分钟时间让全体同学读了很长的一篇课文,方法是组织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理由是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朗读能力.问题是全体读一遍是不是就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也很重要,问题是训练朗读是训练学生会朗读的地方呢还是训练学生不会朗读的地方呢?成功与失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研究优秀课例,借助理论研究,研究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原来是怎么做的,以后将会怎么做?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一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边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此无声”这词教什么?咱们语文老师考虑怎么教?特别是只有文本没有参考的时候你怎么教,教什么?王老师当时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也没有参考,在飞机上,读这篇词.诗要吟,词要唱.这是文体特点,要教.生字生词是语言积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教,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学习的方法要教.于是王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二是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三是互文印证,读懂词心.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对生字、读对多音字、读对停顿、读出味道和感觉来,并思考两个问题:身在何方,心在何处?读出身和心的分离,身和心的矛盾.然后老师吟唱这首词,让学生想象家乡的画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托的,通过家的一些细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起来,然后去感悟作者能不能这样静静的思念家乡呢?然后引导学生去关心一个词---碎,战事的紧急导致不能回到家乡,甚至不能静静地想念家乡让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阶段用另一首古诗去印证: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男儿为国尽忠不能尽孝的意蕴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师不是才能不够,而是想法有问题.不是不会上,而是不会想,这种现象并且是大范围、长期性、集团性的.关乎阅读的内容,以起点为感受是对的,但不能一直在起点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语文课文之中.用2---3个实在的教学环节让作品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中逐渐展开.想法不改变,只从形式上追求是不会到位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试图建立的不是学生与这篇文章的关系,而是学生与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关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让学生建立体验作者描写的这种美的链接,而是费尽心思要求学生链接北大的荷塘,链接学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后也能有朱自清那样的体验.而没有想也许亲自去看了以后会发现和感觉到那是个臭水塘.
三、语文教学怎么教?
教学一节好的语文课其实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如导入、目标、导读、总结与作业等方面的优化.
1、导入的优化:导入课的方法很多,例如题目导入法,《将相和》将是大将,本文是指赵国大将军廉颇,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赵国宰相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么肯定有有矛盾的时候,那么他们有什么矛盾,为什么会有这个矛盾,又是什么情况让他们和好了?一下子就导入了课文核心.有的导语听见很美,但与课文没有多少联系,游离于课文之外,这样的导课我们宁可不要,也不要强加.
2、教学目标的优化:依据课文特点,依据文体特点学习品析语言的方法,教会方法,然后让他用你教会的方法去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心中特别应该有一个方法目标,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年级是不一样的.应该考虑七年级教会,八年级提升,九年级拔高.
3、导学过程的优化:导学思路艺术化,教材处理语文化,导学方法科学化.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思路设计.例如《紫藤萝瀑布》可用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板块式结构设计;《桃花源记》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线索性结构设计;海轮《我的老师》可用浏览---感悟---精读---积累的反复式结构设计;《十三岁的际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段的选点式思路设计等等.例如用选点突破式结构教学《三拳打死镇关西》选什么?当然是那三拳.作为语言品析的范例,三个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为什么要打镇关西,打了以后又怎样?选准一点,造成突破,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把语文上成语文课,不能让语文上成热热闹闹的环保课,上成充满热爱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从对字词与具体文句的赏析中散发出来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过多地关注人文性,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借此而不去考虑对文本的深析,考虑专题组元对文本的影响,考虑不同年级对教材的影响.同样一篇李白的《静夜思》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样的.再如“淡化文体的要求”也不是说脱离文体去随便的教.
4、拓展和作业布置的优化:拓展的优化是引导学生走近名家,读懂名家,悠悠中华情,触动我的心.作业布置也应该是异彩纷呈的.语文课是有限的,教师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语文教学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但我们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
四、语文应该怎么学?
1、学习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课程标准中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词是倡导,而不是说必须与唯一.也不是说绝对不能使用接受式学习.当讲则讲,才是语文的本色.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是相辅相承的,如果每个人都没有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会有结果吗?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还要注重实效.学习方式本身不分好坏,每种方式都可能成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像中国像棋里的每一个棋子,只要运用得法,在一定的环境下,每一个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杀伤力的,无所谓个棋子更有力量.有时候,准确的讲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引导,但本质是都应该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也不是自己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能够自我调控.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意识发展上的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我能坚持学.普通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是不够的,对课标的研读也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是一个理想的课堂,但层层打折后在课堂上落实到学生身上的甚至连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课程改革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积累”是什么意思?是记住,可是除了背,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记住.不提倡死记硬背是指把知识放在扎实地教语文知识,把知识渗透到语文知识的体系中,让知识成为一个有逻辑、有感情的东西.
2、学习语文,关键的东西就是要有两只语文眼,一颗语文心.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学习语文有先天的条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时常提醒同学们,你能学会的.面对一篇篇的课文,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读书,读通、读熟、读懂.语文教师其实就是一张嘴,学生在课上爱听,听懂了,就对了.教师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着他们.王玲玲老师说,如果学生喜欢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么是语文,语文就语言文字---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在纸上的是文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品味词语.2009年中央气象台播报的天气预报说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来迟,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环境中学习珊珊来迟和不期而至两个词语,一下子就明白了.至于写作就是有感觉就把它写出来,不说假话,不无病呻吟,不说空话大话.

⑺ 怎么把语文课教好

要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呀

⑻ 语文课怎么上

首先,储备于平时。“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叶圣陶、夏沔尊、于漪等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向魏书生、李镇西、韩军、李海林等学习。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上档次的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地文学书刊,这是为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准备于课前。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结合编者的选遍意图,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据此设计出教师导课的努力方向。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除去充分准备所要导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导学的内容产生共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接龙、分组、才艺比拼等,每一个环节要用多长时间,由几个人活动,都预设出来。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另外,决胜于课堂。所有的准备都是为课堂导学服务,教师与文本对话业已完成,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已经通过预习也进行完毕。课堂导学是完成导学目标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抓住课堂导学这个环节。通过由浅入深式的缓缓行进,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情景之中去,去品位、去感受。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探究答案。这样一来情感体验就会全面,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以经典篇目《变色龙》为例来谈一谈。导学进行之前,布置好预习,先让学生预习好有关的知识。上课开始让两名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比一比谁知道地多,记得准确,布置学生出声朗读课文,读后提出较易的问题,本课的人物有哪些,故事情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在班级内讨论解决不需要教师处理。接下来的问题是:奥楚蔑洛夫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文中的环境描写在第几段,有什么作用?军大衣的脱和穿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你怎样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由浅入深的逐一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来研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基本标志着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在导学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进行巧妙地艺术地点拨,整个过程要营造民主地课堂,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更丰满、全面。最后,巩固于课后。语文学习不能不掌握住知识,掌握知识是肯定的事实,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时间如何运用有一个准确地科学地指导。依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设计出精当的作业,这是为巩固知识而做的努力。写作类的习题有两种巩固模式,一种是片段练笔,另一种是根据所学的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命题写作练习,可以是日记和作文的形式。从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去巩固,当然这里也有情感体验融入其中。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馈,这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肯定是很明显。从文本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下面以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谈一谈作业的设置。学习完本课之后,可以布置两个方面的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第一,查找阅读莫泊桑的作品,课下去图书馆或者上网寻找相关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二,布置一篇命题日记:“在去巴尔赛岛的船上,一身西装革履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展开丰富的相象,进行续写,尤其是回来时的景色应该怎样描写,一定结合课文内容来写,设想故事高潮和结局部分。

⑼ 如何讲语文课

先讲思路,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每一段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旨而服务的,不管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
所谓阅读鉴赏,关键在于鉴赏。
可以从每段话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还有关键词句所表达的表层及深层含义上入手。
具体一点说,就像什么奠定基调啊,交代背景啊,衬托烘托啊,
什么热爱。。。的感情啊,什么讽刺封建社会啊,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的人物形象
这样会讲了吗?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如何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5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4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7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0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0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1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39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3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5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3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0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