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2-06-06 06:07:34

①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几种方法:
1、细致观察,追求真实.用眼睛去看,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总的来说,就是缺少观察,没有真实感,因此无从下笔.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观察.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非常重视观察,重视写真实内容.
2、积累素材,学而致用.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阅读的时候也要重视自己的阅读效率。想让阅读更有效率的同学,可以通过《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来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在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
3、提倡模仿,培养兴趣.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

②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论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小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这短暂的40分钟,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一、做好协调,抓住时机适时进行规范教育。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保证。语文课堂上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小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时,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或意见与他人达不成共识时,情绪无法自控,会争的面红耳赤,甚至大闹情绪,至于别人讲什么,他是一概不知,内心只想着自己表达的意思。这时,教师往往感到比较棘手,倍感压力,对孩子们的常规习惯不佳感到焦虑。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发挥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可以这样提醒学生:“大家都在积极思维,这是好的。可大家都在讲,我都听不清你们说什么了,不如一个个说,让大家都能了解你的想法,好吗?”“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好习惯。”
教师抓住时机适时进行规范教育,让孩子了解规范内在的意义,才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选择方法,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些教师在教学初始时,常常从零开始讲授新课。如在教学《放飞蜻蜓》这课时,有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陶行知吗?陶行知为什么要放飞风筝?蜻蜓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导入忽视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的事实,忽略了校园中、教室墙壁上陶行知的名言,是假定学生什么也不知道来组织教学的。
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事实上,导入作为教学起始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习导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新课,架设生活和语文的桥梁。
1、牵手生活,激发课堂情趣。
一次班级读书活动,笔者是这样组织的:读书会前播放流行歌曲《龙拳》,听着音乐学生兴奋地交头接耳,个别学生还跟着音乐哼唱。音乐播放完时,我问:“听出来是谁唱的什么歌吗?大声地说出来。”学生显得异常兴奋,立即回答:“周杰伦的《龙拳》。”我说:“看,我们人人都知道,难怪叫流行歌曲呢?只是,流行的东西,要想成为一种经典,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手上拿的两本书(我举起《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在刚刚问世时也刮起了一股流行的旋风,很多年后的今天,当你们捧起这本书时仍然是如此的喜爱。因此,我就在想,这本书最打动你们、最吸引你们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我想听听你们心中的想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丝丝入扣,将学生的兴奋点与交流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学生在学习交流和日常生活中,学会了许多歌曲,接触到了许多影视片段。导入新课时,恰当地运用影视片段、流行歌曲等,可以创设与课文相协调的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注重积累,关注语言素养。
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精彩句段、名言警句、对联长诗等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必修内容。导入新课时,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积累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语言素养的发展。如在教《牛郎织女》一文时,先让学生说说描写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词语,学生说出了“海誓山盟、海枯石烂、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相敬如宾”等词语后,用语言导入:“可见好景不长,这样温馨平静的日子,不久就如过眼云烟般消失了……”
事实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是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常新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尤其是导语、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具有多样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关注细节,凸显细微差别准确品评鉴赏。
目前仍有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在频繁地分析课文,直接肢解文本内容,引用的资料泛滥成灾,把语文讲“肿”了,效果却很不佳。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阅读,要紧的是培养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教师不光要重视引领学生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段或优美语句,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关注一些不太引起学生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读。
《荷花》中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般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孩子解读为:一个“冒”字体现了白荷花的动态之美即可。细细掂量这个“冒”字,你仿佛感受到了一个争先恐后、一种亭亭玉立、一种挣脱拘谨后的自由、一种蕴蓄能量后的喷薄。白荷花们是那样的充满活力,那样惹人喜爱,她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身段、自己的容颜、自己的精神和气质。读着“冒”,嚼着“冒”,你自己也仿佛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白荷花。
有人以读到“饱经风霜”一词,便在脑海中浮现出深深的皱纹,深陷的眼眶,充血的眼睛,黝黑的皮肤,瘦削的下巴,无助的神情,甚至枯黄凌乱的须发……语言总是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的,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表象积累,语言也就没办法经受同化或顺化,进而在大脑中安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以丰富大脑中的表象材料。教学中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换词练习、词义比较、不同语句表达效果的品评与鉴赏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可以加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凸显细微差别,准确理解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当。
四、熟读成诵,强化记忆复述巩固阅读成果。
复述,看似枯燥实质丰富多彩,看似机械实质提高能力。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总是埋怨学生“不会说话”,而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狼和鹿》一课时,根据教参的提示把复述课文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在理清脉络,精读课文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尽管出示了复述的要求和方法,给足了练习时间。学生上台复述时,课文重点部分——“狼被捕杀后,森林和鹿的变化”,学生基本不能具体、生动的复述出来。学生在复述过程中,语言结巴,对成语和生动的比喻句往往不能复述出来,更别谈什么创造性复述了。这样的复述有用吗?进行了反思后,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增加一项:背诵全文,明天检查。第二天,复述效果出人预料的好。
周恩来总理说:“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儿童在记忆力最佳时期积累一些规范的语言,必将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练笔,生成主动愿望拓展延伸课外。
有专家言:“要把写挤进课堂。”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那宝贵的课堂时间写出成效,让学生真正用“笔”来思考,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最常见的套路就是结束本课时对学生说,课文学到这儿,你最想对谁说写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学生埋头写话,然后请几位学生读一读。听多了,细细揣摩学生发出的感慨,要么套话连篇,如“孙中山,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要么错误百出。而教师对这些无关痛痒的感慨只是一味地附和,使人感到有些生硬、茫然。
要提高练笔的有效性,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不能尽是发感慨、补空白,更多的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是否想写,学生会如何写。在设计练笔话题时,需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产生表达的欲望,渴望情感的宣泄。如此一来,学生练笔就从教师的命题作文下的被动状态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愿望。就上面的“孙中山,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当学生发出大而空的感叹时,可适时追问:“你想向孙中山学习什么呢?请说具体一点好吗?”
2、学生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而课内短暂几分钟就要学生完成一篇像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批改,调高练笔的实效。
六、有效体验,交叉渗透整合设置三思后行。
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前,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缠足这一陋习,布置每位学生回家后用嫌小的鞋子挤穿半小时。课上交流时,学生纷纷倾吐心声:哎呦,我的脚疼的一步都走不了了,脱下鞋是脚上勒出一道道印痕,气得我一把把小鞋摔出老远……一开始,还为这一设想沾沾自喜,可课后经过反思,认为这样的体验和交流是无效的。且不说学生都是在抱怨穿的那双小鞋而不是裹小脚其事,单从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说这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次,裹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体现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心灵上的蹂躏、人格上的践踏。这些在穿小鞋这一短时体验就能感悟到吗?这显然是考虑不周。在以后的教学中,设置体验情境时,总是要三思而后行。
因此,追求有效个性的课堂阅读教学,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完善。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抱着“问题就是课题”的研究理念,在实践研究中解决实践问题,那么这样一个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也就成了实现自己有效教学,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就能较好地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③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

④ 如何提高初中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的进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方面,应该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珊隋境。能有效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契诃夫《变色龙》一文,如果学生对变色龙这种动物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的特点认识不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对人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层面上。
一段关于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进入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的情境。再如,在教学诗歌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雨的那份对当时孩子们的关爱÷这时可以为学生放几段春雨的片段,同时在放几段文革灾难不久后的关于孩子们的影片,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也有利于学生们体会诗中的那份关爱。这样的情境进入,形象、生动,富有知识性.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根据教学目标,强化课型创新
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些不同课型:朗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文学欣赏课型、活动课型、积累课型、整体感悟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单元组合课型等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类似于江河先生的《星星变奏曲》这种内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面对梁启超先生论证严密的《敬业与乐业》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
当然,教无定法,根据不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一种或几种课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课本剧表演,让同学们自行组合,再进行表演。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表演,可以让学生们加强对范进等人物当时的心理的把握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模式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多变的,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但不管何种模式,其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三)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将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师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时,不能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一类的书籍.还应该为学生们尽可能多地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新书。
(四)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文学作品中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读者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文章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填充这些空白点。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来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师生共同来填充这些空白点,从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体验。笔者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读到课文中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不见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笔者的提问却令当时的课堂气氛变得相当活跃。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争相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
(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⑤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黄诚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前阅读,加强课前预习
小学生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完善,于小学生而言,课前预习阅读文章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小学生将问题带进课堂,实现自主思考的过程,这也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这也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例如对个别生字生词的不理解,对某一片段的不理解等。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查询自身疑惑的字词。可以说,小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在预习过程中明确问题并将问题带入课堂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小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迅速领会文章重点,掌握重点内容。
二、创造阅读环境,转变阅读场所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严重压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转变阅读场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阅读任务。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促进小学生实现高效阅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和“阅读区”,使学生处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书籍阅读。另外,阅读教学的场所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内,教室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是唯一选择。因此,教师要勇于颠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场所。图书馆、阅览室、机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定期转换小学生的阅读场所,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为阅读课堂增添新鲜感,为小学生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实现快乐阅读,这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设计的。
三、设置阅读任务,丰富阅方式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且注意不稳定,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任务,在阅读课中增添“任务阅读”环节,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往学生消极厌倦的心理,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课上相互交流,加强课堂互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防止学生出现注意分散现象。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播放文章,示范阅读,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阅读过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增强阅读课堂的新颖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实现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探究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可以实节省时间,分享阅读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课堂表现、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加深阅读印象,深入理解阅读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组内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遗漏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阅读感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形成良好循环,促进阅读有效性的提高。
五、优化作业设计,加强学科融合
根据新课改的指示,教师要优化阅读作业,为小学生“减负”,进行有意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所在,教师要让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高效完成作业。阅读作业应该具有生活化、实践性、趣味性的特点,还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教师讲述《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将文章“画出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把乌鸦向瓶内投石子,瓶内水面升高,乌鸦最终喝到水的内容画出来,发展学生“绘画阅读”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这一方式,直观而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见解,提高阅读有效性。

⑥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尽管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其效果多数时候任属无效或低效。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主要表现在:
1.以“教”代“读”。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看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当堂阅读,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给学生几条规律,让学生背背,老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很少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以“考”代“读”。为应对各次考试,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把语文当做训练,后果严重:败坏学生的口味,将学生逼向“地下”,丧失思考,缺乏个性:为结论而教,学生语文感觉已经钝化,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这种阅读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不能让那些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扎进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在含义、主旨的体会,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体悟和认识,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文以载道”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于文中“寻道”“取义”是语文教学的传统,语文教学重“义”轻“文”由来已久,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在这方面一直试图“纠偏”,但效果不佳。
4.课外阅读量少。初中生(尤其是农村中学)除阅读课本外,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的,也只是浏览故事情节,自发式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很少有同学认真细读精品,《中学生必读名着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质量低下,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以上种种都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与新课改理念相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语文阅读现状。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确定每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前,老师应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全面的认识,以确保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解,阅读能力大致可归为以下十个方面:⑴ 认读分析能力。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⑵ 整体把握能力。整体理解全文,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⑶ 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 ⑷ 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⑸ 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等。 ⑹ 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包括各种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鉴赏,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伏笔照应、悬念等。⑺ 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情感倾向,评价文中人物,提出看法建议等。⑻ 探究质疑能力。探究文中难点,提出自己疑问,设计思考题目等。⑼ 联想迁移能力。由文中内容联想到相关的内容,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语文的积累拓展、补充、解释文章的有关内容或空缺。 ⑽ 综合理解能力。即综合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运用发散聚敛,求同求异思维(不要做知识的解说),能对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体(相同题材文本)作比较的阅读。
针对以上阅读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还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沁园春·雪》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点。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在有效的语文课堂里,朗读应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在教学中,应当把朗读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朗朗上口地读,是有节奏地读,在读中生疑,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实现感情的升华。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判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在教学中,应当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孙权劝学》):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春》):一、美读——基础环节;二、悟读——理解环节;三、赏读——深层理解;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黄河颂》):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三、想象诵读,进入意境;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3.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时空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收到理解内容,领会含义,体会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充分展示学生言意转换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内化、积累、转换文本言语,老师的评价能否给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技能养成指出方向?等等,这些问题都应是老师充分考虑到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⑴ 指导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
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陈少堂语)对文字的敏感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维。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例《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⑵ 以“真阅读”替换“假阅读”。
阅读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真阅读首先是真实体验,体验首先是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感悟,当然就没有体验;“真阅读”呼唤“共鸣”,体现“有我阅读”。真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真阅读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真阅读能够从容教师教学;不是为了教案,不是为了预设,而是在生成的精彩中提升课堂的魅力。有学生的参与才有调控;有生成才能有调控。没有真阅读的课堂是最不“人道”的课堂!“真阅读”才有生命的参与,才有生命的感动,才有课堂的生机与鲜活。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倡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追求实效的阅读课上,除了注重指导朗读理解文本的能力,老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习方法和运用语言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例如,从课文的课题入手,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展开文本的阅读,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能使教学的脉络更为清晰。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观照自身的教学实际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⑦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一、利用课前时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无论哪一学科,课前预习都是重要的一环。在预习中无论学生有了收获还是有了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可以在预习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给一部分会学习的孩子创造了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当称职的小老师的角色,用儿童化的语言,将自己已经悟到的知识教给其他孩子,实现差异互补,共同进步。如我在指导学习进行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再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字、词,然后说说自己的收获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预习的反馈,我能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便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三、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乐学”的美好境界。四、有效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其次,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五、以自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让学生像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蜂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产生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几条“阅读提示”:(1)课文中儿子为父亲做了什么?父亲又教了儿子什么道理?(2)课文所描绘的春天花开的情景是怎样的?(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就能充分自主地读课文,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导学生把阅读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旨,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六、以期待增强阅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师只有充分适时地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教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可安排“水浒英雄会”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文内容便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学生可以从《水浒传》中阅读更多的英雄故事,找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也可以画画心中的英雄;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英雄图片,并为英雄配上一段自述或是写写发生在英雄身上的事。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会再次被激发,因为画画、写话需要学生潜心阅读。由于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多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阅读也就变得“扣人心弦”了。七、精读中点拨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教授《花瓣飘香》一课时,最后提出“为什么我要买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亲的窗前?”孩子们学完课文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经这问题一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崇尚师生人格平等,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唤醒学生创造潜能;要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成长;要切切实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⑧ 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教学活动

1.阅读教学的目的 当我们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利用语言艺术,营造意境。教师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⑨ 如何提高语文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

1.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素养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教师要在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阅读的情境,让学生掌握阅读主动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直接向学生灌输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和课堂教学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小组探究,勇于对阅读内容发表个人看法,以期形成对阅读内容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理解。

2. 提倡个性化阅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提升其阅读能力。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一点,则可以引导其先掌握好文章中的基本字词及句子;有的学生的基础较扎实,则可以引导其抓住文章的主题,然后从中提取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意;有的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则可以引导其将阅读内容直接引入自己的写作中,形成对文章进行赏析的自觉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为学生选取合适的阅读内容,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文而异。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阅读教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内驱力,也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其实现有效阅读。所谓阅读方法或技巧,主要包括朗读、略读、精读、个体阅读和群体阅读等。

1. 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和欣赏课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美,同时要抓住形象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此外,正确、流利的朗读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发音要正确、清楚;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速度的快慢要合适;语气、语调要恰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着重把握以上几点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总体阅读能力。

2. 略读

略读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意,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或迅速浏览文章,略观大意;或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3. 精读

精读是指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仔细地阅读,甚至是反复地阅读。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和深究疑点是精读的主要目的。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多思,反复琢磨,以便深刻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也可以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对一词一句进行细致咀嚼,追究其中的“微言精义”,因为,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提升语文学习的境界。

⑩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

1、新课标关于第三段“听”的要求是: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倾听并能作出相应的回馈;

2、新课标关于第三段 “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没分账不少于300字,学会浏览。教学中我提倡不拘一格的“读”,重点词句提倡共性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品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通过朗读时可以达到以读代讲的; “读”和写是要紧密结合的。徐特立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做上批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注式阅读法。另外,这里的写也指“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铺垫,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结合文本教学随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二者不可脱节。

二、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师生的交流。

1、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对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要有必要的指导,切不可不管不问,也不能收得太紧,弹性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合作学习,以免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学习效率。

2、师生的交流要有深度并且实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讨论要深入全面,交流不限于师生间的单项交流,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还要关注学的表达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精彩不断。

三、培养学生自主品读,联系上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1、重视有特点句子的品读,感悟其表达效果。不同的语句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讲一讲,可以先议一议再交流,或者对比感悟,并随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

2、抓重点句或中心句,领会其深刻含义。学生自行找出这些句子,根据老师的核心问题思考写出自己的感悟,也可讨论交流,最终吃透句子。

3、重视文本中人物描写词句的品读,感受人物独特魅力。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让学生认真品读,从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语言与外貌描写中,让学生细细感受人物的品质,并能及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

4、学会质疑,养成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的习惯。“读书贵在疑”。对于在阅读中碰到的不懂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疑问。通过不断地练习,渐渐的,很多同学能从一开始浮光掠影的简单提问渐渐深入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四、学会鉴赏、反思与评价,并写下读后感想。

五年级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教学中在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把学习心得与感受收获写下来:可以写对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可以写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还可写自己读完后的心情,更可以写自己从本文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及时进行学习总结与评价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有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资料拓展:

1、疏通读,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整体感知

第一个教学基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也理解了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在读中提出疑问。读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及时指点和帮助,也可穿插同桌或小组互读,然后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当众读课文,教师及时点评。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进入课文的情感中。

2、探究读,细读课文──直奔主旨,把握主线,理解内容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说说理由。教师指导的重点就放在“扣读导悟,以读见悟”上,引导学生对把握课文的主线或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由于“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文章的中心句,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抓住中心再读课文,找出体会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具体事例和有关词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又如教学《颐和园》一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受颐和园的大和美后,画出作者的旅游路线并找出文中体现颐和园大和美的句子进行朗读。学生抓住课文主线二次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把握,为品读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巩固读,悟读感受──深化情感,启迪思想,积累语言,内化转换

第三个环节是使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理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思考受到启发,适度拓展读活文本。此环节有两个侧重点:

1)重视积累内化训练。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一是诵读,诵读于口,领悟于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甚至默写自己最喜欢的语句,释放情感。在诵读中明意,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吸收。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读中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2)侧重迁移运用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抒发情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迁移运用不仅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就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使理解与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

以上无论在哪个环节,重点还是让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资料来源: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