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进行语文有效教学

如何进行语文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22-01-30 09:06:57

1.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的

示例:字词教学,并不仅仅限于认字的层面。写正确的字,写端正的字,写规范字,也应当是初中字词教学中的一个内容。2005年临沂的中考中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你喜欢的一句,将其抄写在后面的田字格内。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2分)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
民族魂魄化凤凰涅槃
从考题不难看出,出题者的用意是引导学生要用规范端正的字体答题。我们区内期中、期末考试中也体现了这一意图。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对“写字”的教学落实不多。这固然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在小学养成了较为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真正的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③适时补充一些关于造字法、多音多义词的教学内容。
④把字词教学和文章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准确提问,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将课文学习落实到语言的层面,课就显得朴素、扎实,学生能够有比较实在的收获。
4.有效检查促进写字正确率。
方法例举:
①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字词默写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样的活动对程度稍差的学生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随堂随机检测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手段。
②随堂随机检测。此法偏重于落实到后进生身上,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端正他们的态度,形成一定的默写习惯。
③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方法是:建立错别字字库。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把自己平时在默写或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等到考试或默词之前加以复习,一般都会起到避免重复犯错的作用。
④《幸运52》“幸运搭档”环节被运用到语文词语复习中。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词语,给关键字注音。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恰当运用。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在两分钟内完成两个词语,包括猜出词语,正确书写词语,给加点字注音,三项内容每个词语分别占40、30、30分,共100分,两个词语共计200分。
B两人在合作时,表演一方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做动作辅以表现,但不能说出题面上的任何一字,也不能进行拆字(例如:油,不能说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由)。两人表现时,声音要洪亮,让全班同学听到。
C在比赛过程中,其他小组应尊重选手且不能发出提示性信息,否则取消比赛资格并受到惩罚。
奖惩规则:
A全班21个小组,200分的为冠军,冠名为“心有灵犀”组,170分的为亚军,冠名为“心心相印”组,160分的为季军,冠名为“心领神会”组。
B在21个小组中,得分最低的小组将受到“惩罚”:写比赛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朗读全本书中所有词语两遍。
5.自主识字和写字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方式。
〈〈课标〉〉明确规定:中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而且要 “提高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速度。
一个新的教学单元的生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按“一找、二查、三练、四测、五评、六记”的合作学习方法“据为己有”。
“找”,即在通读的基础上挑出生字词,整理成识字卡片。
“查”,即借助字典、词典独立地弄清其音、形和常见义,进而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境义。
“练”,即每天按50字的小训练量练习正楷和行书,加以互报听写、互纠失误等方式逐渐掌握内化。
“测”,即每个小组按照老师提供的题型范例,结合本单元的字词特点编出一套试题,小组间抽签轮流作答。
“评”,则是由命题小组进行答卷评估,反馈识字和写字效果。
“记”,即有针对性地记住易错的字词,每到考前复习则有一轮系统全面的合作识字与写字强化训练。脑筋,给学生必需的营养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6.教学中及时和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
“教是为了不再教”,这似乎也正是给广大教师坚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字词教学指点了一条迷津。请看下面的专家案例。
示例: 《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小她三岁的弟弟是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一位总工程师,正当盛年,患上绝症,生命即将终结。带着焦虑和悲痛,姐姐独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在一树盛开的紫藤萝面前,她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投影:盛开的紫藤萝画面)
那淡紫色的瀑布般的紫藤萝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在向她倾诉着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作者。提醒“藤”“璞”的字音字形)
……
师:“挑逗”一词在这里应该怎样理解?它不是一个贬义词吗?
(学生不语)
昨天,我在教室门口听到你们班主任说:“某某同学不要讲话了。”然后听到一名同学说:“他挑逗我。”
( 一生立即纠正):我说的不是挑逗,是挑衅。
师:那文中的“挑逗”怎么理解?“逗”给人以什么感觉?
生:调皮,活泼。作者用这个词写出了花的顽皮可爱。
……
师:还有哪些是你喜欢的画面?
生:我喜欢这一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就要绽开似的。”
(师板书“沉淀”、“忍俊不禁”两个词,提醒学生“淀”“禁”的读音,并在黑板上注音)
师:“忍俊不禁”是什么意思?
生:忍不住要笑。
师:忍不住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笑应该是怎样的?
生:甜美的,动人的。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领会到,课堂字词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家常菜”。教师不必在花样翻新上动太多的
扪心自问:当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出现字词方面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像上述案例中的老师那样,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在不经意间融入字词教学的元素?这种看似平淡的教学过程其实正包含着高超的教学技巧。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这种技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就会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二)阅读教学:
走进文本,架设心灵桥梁;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A.走进文本,架设心灵桥梁
当我们为一个个必须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纠缠”着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你(教师)和文本之间是否缺失了许多“链接”?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但是,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或深或浅的鸿沟,这往往使我们成为文本的“局外人”,使我们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背后站着的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许多语文课,师生们好像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教学状态:品读文本,老师介绍了作者、背景知识,扫清了字词障碍,概括了文章内容,分析了写作特点,就浅尝辄止了。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老师往往只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贴标签式的分析,犹如隔靴挠痒一样,不到位,不深刻。一节一节语文课,平淡的时光像流水一般逝去,“水波不兴”。日子久了,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有人戏说,这样的语文课真像走马观花,走了个过场。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意义上的真正有效的对话过程?这是一直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前提条件是:老师自己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走出文本,“跳出来”,不被某一篇具体的文章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文本。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老师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
许多不尽如人意的语文课,要么死气沉沉,老师一言堂,要么热热闹闹,老师满堂问,总是使人感觉到老师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课程改革以来,许多热热闹闹的语文课或多或少的忽视了文本思想感情这个核心,给人一种肤浅而又隔阂的感觉。
我们不妨来点反思,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进文本。
1.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吗?
不可否认,我们对文本的研读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语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应该花在对文本的研读上。(研读透了,目标、重点、难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为了教学的厚积薄发,我们要多花时间研读文本,多研读与文本同类的文章,多研读同一作家的文章,这样的备课就努力已不多见。可能我们有诸多的理由在申辩,但是,没有消化的东西究竟不是属于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把它们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来,也只是“鹦鹉学舌”,在课堂传达的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中若干信息的传递,哪里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们在研读文本时,深入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吗?
语文老师对文本的关注内容往往决定着教学的内容,也影响着老师的着力方向。
教师对现成教师用书的过分依赖,缺少对文本的专心研究、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导致有时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肤浅甚至错误。例如,有教师用书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二者而”这样解释:“这句话作者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试想想,满怀政治理想、遭遇贬谪、无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时那地,怎么可能有“闲情逸致”的生活呢?“闲”的意味复杂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须到苏轼的历史遭遇中、苏轼的人生理想中去寻答案。
3.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和文本、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所在吗?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和文本、和老师都存在着某种隔阂,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会和文本、和老师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阅读中的正常现象。但这些正常现象未必是正确的现象。语文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用自己的慧眼发现隔阂所在,从而去判断、去引导,或给予肯定,或给予纠正。一句话,发现了隔阂所在,利于我们架设以座心灵之桥。
有时候,是学生的理解出了偏差。例如,阅读《背影》不再感动。甚至有人认为父亲攀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并因此对父亲有非议。又如《变色龙》,我们在嘲笑之余还有对走狗的鄙视和愤怒,但偏偏有些学生欣赏他的“机智灵活、善于周旋”。对于这些偏差,我们可能会意外,震惊,但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正确地因势利导,纠正学生偏差的思想航向。
有时候,是我们的认识过于保守。例如《愚公移山》“人定胜天,愚公征服自然的决心和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觉得这样老掉牙的话是自欺欺人。
总之,教师只有以心灵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深刻的文本体验和真切的文本意义,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有一个真切而深刻的前提。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她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示例:魏书生老师教学《渔歌子》,在启发学生的想象中,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图画,引导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中畅游。
在大脑的荧屏上放映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的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的 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说脑子里出现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丁冬流淌,欢快跳跃的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集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们还可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蜜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B.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也没有定法,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朗读一定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
反躬自省:
1.你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经常事业朗读教学法吗?
现象:老师分析多,学生放声朗读少
2.你在组织朗读教学时有明确的目的吗?
现象:不分文体都有感情读,没有读透就分角色读;读中没指导,读完没及时评估;喜欢配乐读等。
3.你对朗读教学的处理是否简单化了?
现象:朗读方法简单化,朗读评价简单化
示例:公开课,学生预习不充分,读得结结巴巴,教师耐心陪读完。他把朗读作为了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课堂形式。
对适宜于朗读的课文来说:
1.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2.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3.朗读教学的组织要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范读是引路;慎用齐读;不同形式读放在不同环节
反躬自省:
1.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努力的挖掘?
2.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现象:课堂过于限制(引导刻板,分析肤浅)或过于放任(组织教学随意性强,文本没理解透,急于自主探究)
他山之石:
1.在诵读中品味。“熟读唐诗。。。”
2.在语境中品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在比较中品味
示例:“推”“敲”的故事
四、有效教学,走进孩子心灵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脑袋上顶的不是个肉球,是会思考的脑袋。
策略一:走进孩子心灵世界
学点心理学
读懂孩子
和孩子交朋友
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交流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策略二:学会沟通
处理问题的原则: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先处理自己情绪,再处理对方情绪!
不要拣气生!
2.表达尊重和关怀。
策略三:做孩子激励大师,唤醒学习动力
1.孩子在迷茫:“我为什么而活?”
物质的目标不堪一击,强大的内动力是精神追求!
让孩子真正内心有力量!!!
例:高中毕业20年,还记得老师早早送到宿舍的温暖的棉袄。我想棉袄的包裹的身躯能不努力学习吗?
2.不做评评家,做建设者。
教育是系统的学习,教师要系统学习,要做到真正的继续教育。
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人生目标、人生使命、民族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例:城市的孩子到一所希望小学,愤而呼要消灭穷人(贫穷)。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没被唤醒的孩子。
走不进孩子的心里,不会激励
要及时帮助孩子,走进孩子心灵,学会激励。
策略四:让孩子快乐学习
——经常沐浴微笑(标准的微笑:露出你的上下四颗牙)
教师要提升,要学习。有时候父母教师看不透问题的本质。
例:四岁半的孩子问奶奶:“我什么时候退休啊?”
可怜的孩子在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在面对名次分数的询问时,孩子说还有比我差的呢)
不要问学生爱不爱你,你可不可爱?
你如果是金牌教练,你的孩子就能拿金牌。
不要怪孩子,你(教师)的水平如何?
策略五:责任和感恩的培养
四责任:对自己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组织负责
对社会负责
——把责任还给孩子!
例:结婚三年,一方负责的,另一方就不问了。
策略六:积极的心理暗示
试验:闭上眼睛,听:千万别想大西瓜,千万别想红瓤黑子的大西瓜,千万,千万,千万!
——心理暗示,负面暗示起作用!
结束语
四块糖果的启示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不到5分钟的谈话,却让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难忘。让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每块糖果的味道:
第一块糖,奖励遵守时间的好习惯,甜;
第二块糖,奖励尊师爱长的好品质,甜—酸;
第三块糖,奖励见义勇为的精神,甜—酸—苦;
第四块糖,奖励主动承认错误的良知,五味俱全。
在四块糖果的背后,陶先生不同凡响的功力还表现在:
第一, 看到并制止打人事件,但事后并未围绕“打人”谈话;
第二, 及时进行调查工作,谈话有备而来;
第三, 谈话超乎心理定式范围,使男生解除心理反抗,情感因素起作用。
第四,从过失中发现优点,心态平和,手法细腻,实事求是。
通过谈话,男生不仅认识了错误,也强化了优点,同时感受到的是理解和鼓励,他还进而可从校长身上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好习惯、好品格都是靠点滴积累的,让我们也像陶先生那样,多用一点心思,为孩子创造机会,从点滴做起。
孩子害病,老师吃药。
孩子学习好的秘密:要想孩子好好学习,教师要天天向上!
人活的是心态!
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心态有关系。

2. 如何实现语文高效教学

1、依体而教,让学生明晰文体之特,有径感悟作品之美。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个很大的弊端,老师教课文,不管什么文体,都是依式而教,统一的格式:字词疏通、整体感知线索结构、主题分析、特色领略,不注意根据文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路径,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独特魅力。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体型的,教学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根据文体设计和组织教学,所谓依体而教。只有学生先把握了文体特点,才能根据文体的要素去理解课文的结构、主题和技巧。脱离了文体的分析,很可能就是浮于表面,不能登堂入室。比如小说,它有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但首先它是虚构的,它有突转、象征、超然等特性,其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杂取种种人而成为一个,把握了这些,才能真正地认识作品形象,理解课文题旨。比如《斑羚飞渡》,有人说动物这么通人性,其实是一种虚构,但表达的是一种象征。知道了这一点,就不要在斑羚做了什么上纠缠,而研究她为什么这样做和做了以后的意义。比如《范进中举》,胡屠户一个嘴巴就把范进打醒了,《最后一课》,一节法语课就让小佛朗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中这是不真实的,但艺术是真实的。这是一种突转,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才能避免简单地把生活中的形象与小说中的形象“对号入座”,感悟艺术创作的魅力,并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戏剧怎么教?像《陈毅市长》、《雷雨》,首先要让孩子搞清楚“三一律”,然后找出戏剧冲突,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形象、主题之类,而不是教了《雷雨》,只纠缠于周朴园是好人坏人,坏到什么地步等等。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大多数就喜欢读读文学类作品,议论类、说明类、应用类作品,他们不要读,也写不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依体而教”的意识和探究,不能把那些文体的特点和美点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自然就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注重设计,让学生真正喜欢课文,强烈感受文本独特。
语文老师应该是“设计师”,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精心设计,都要让学生感觉出“美”来,从而激发阅读的热情。现在的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教学流程比较呆滞,看不出老师研究课文后精心设计教学的痕迹。一些学校集体备课,不同老师教同一篇课文,教案如此相似,没有自己的独立研究、思考、设计。如此教学,不可能带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生也就不能通过老师的精妙构思而对课文产生强烈感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位老师教鲁迅的小说《药》,巧用三个标点符号设计流程: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药”字,在右下方填上一个小小的句号,说“这是一个关于药的故事”,同学们陷入沉思,纷纷沉浸入对故事的回忆中;当大家带着沉重的心情又重温了一遍故事情节以后,老师又在“药”的后面加了一个问号,让学生去提出疑问。学生纷纷献疑:“华老栓怎么这样愚昧,花光全部积蓄用不能治病的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而且满怀希望?”“革命者的鲜血成了愚昧者给儿子治病的药,这里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标题‘药’难道就是一般意义上治病的药吗?”一个个问题正是打开作品内文的钥匙,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就把课文教学一步步引向作品的深处;课堂进行到尾声,老师又在“药”后面写上一个感叹号,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慷慨激昂:“这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我们要思考悲剧何以会发生!”“拯救黑暗的中国需要一副真正的良药!”“拯救民族首先要拯救国民的灵魂!”“我们要对愚昧的民众下一记猛药,唤醒他们的灵魂!”这堂课,老师的设计何等的自然精巧,而产生的教学效果又是何等的强烈!语文老师呀,绝不能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而要坚决做一个文字的建筑师,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学生真正带进文字的王国,去接受美丽的熏陶。
对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是“向导”,走进课文这路怎么走,有了精巧设计就会曲径通幽,登堂入室。没有设计呢,就会到处转悠,迷失方向,最后晕晕乎乎,甚至走不出来。而且从课堂教学的节奏来说,精心设计的课有张有弛,风生水起,避免了平铺直叙,容易引人入胜。所以我们必须坚决杜绝没有设计的语文课。
3、强化朗读,让学生多通道直面课文,充分感知语言魅力。
从古到今,语文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朗读,“佳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学生自然会得到“道”的熏染和“学”的悟觉。现在的课堂,学生朗读的声音是越来越少了,老师在刻意地分析,学生在被动地思考,架空于文本之上,游离于文本之外,除了抽象的条条干干,学生没有血肉的亲切,这样的分析越多,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越少,根本谈不到对母语味道的咂摸。
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母语的特点,架设四通八达的朗读通道,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受熏染。而教师则要精于朗读之道:可以自由朗读。以学生熟悉课文、了解课文大概为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自在地放声朗读课文,读完能勾勒出文章的轮廓;可以沉思细读。学生根据老师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课文中寻求答案,一边细细地读,一边静静地思,读思结合,思读有悟;可以协作精读。选择精美的语段进行探究性朗读,一些问题不是读读就能理解,需要大家协作,在读与商量中获得对作品的真情悟觉;可以理性品读。透过字面,跳过大量的感性文字,学生边朗读边品味,获得哲理的启迪、人生的感悟。像教学张洁的《我的四季》、《散步》这样的散文,必须让学生去进行带着思想的品读;可以配乐美读。这是一种欣赏性的朗读,学生把握了作品的精髓,在音乐的伴奏下,醉着心儿朗读作品,领略文章的形之美、情之美、意之美、言之美,沉浸在美轮美奂的境界之中;可以集体演读。这种朗读,师生共同参与,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尾声,以形成高潮,创造“余音绕梁”的效应,颇像文艺节目中的“诗歌朗诵”,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震撼力。余映潮老师很推崇这种朗读方法。

3.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高效语文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方面粗浅的看法:
一、有创新的教学模式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是: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相信语文应走在新课程改革前面,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学生语文成绩才能真正提高。

4. 怎样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功夫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抓住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突破和讲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曾写过: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老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如果每个人都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一节课,那么又怎么能有不成功的课呢?语文课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要想上好语文课,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导学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所以说课前精心的准备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盈生命的活力。
教拿目标制定来说:
有效地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卢姆
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基础制定,既体现文本特点,又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适度,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宁少务多,宁低务高,“每天进步一点点”。
例如:《掌声》教学目标之一的比较: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太大,不具体)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细化,适当)
具体。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
例如:《桂林山水》情感目标的比较:
(教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全面、大)
(教师)为有漓江这样美丽的山水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游览的愿望。(可检测)
全面。目标包含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
二、学生做好预习是基础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前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真是事半功倍。所以我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
一般说来,每堂语文课时,我都留出一定时间,检测预习效果。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字词句段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背诵能力。通过小组汇报,预习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集中难点、亮点(课文精彩之处),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时间都是有限的,把学生的智慧汇集起来,再难的课文也不难了。书后作业学生会当堂理解,课文重点、难点能自主掌握,大大减轻了课后的作业量。预习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件真正开心、快乐的事。
预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认定,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情感的加深,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个性化学习,因人施教,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趣”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导入激趣。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节课的开端若以趣引入,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时,我在课前收集了许多有关资料。课堂上,我说:“大自然多美呀,你们知道夏天有哪些鲜花吗?”学生们对答如流:“茉莉、葵花、荷花、虞美人、夜来香……”我接着说:“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花儿,并且用最美的颜色画出来了。你们愿意让这些鲜花开满草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把事先画好的花贴在黑板上的“草地”上。我又说:“小朋友们画的花多美呀,能用成语形容一下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学生们兴趣盎然。老师顺水推舟:“在小朋友的赞美声中,花儿们开得更艳了。”……在教者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开发,快乐学习、精心创意的兴趣空前高涨。
(2)形式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形式;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形式。如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之后,我就进行了广告词设计大赛,学生们踊跃参与,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庐山真遗憾”等经典广告语就诞生了。
四、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1)教师的提问要有梯度
这里的梯度不仅指教师所提的问题的难易的合理把握,还指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把握。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完4、5小节总结过渡时说:“樟树蓬蓬勃勃,充满生命力、香气能驱虫,到处可见,为何人们单单记住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然后,教者先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接着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庆龄一身正气与满腔爱国热情的视频。这三段视频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也激起了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随即,我先后引导学生思考了三个问题:“结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樟树的香气让虫子害怕,那么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谁害怕?”“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樟树吗?”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宋庆龄,并形象的感受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共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教师要抓住时机,将问题推向深入。
抓住时机是指把握“期待时间”。 “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期待时间”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我将“期待时间”增长到4——6秒,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
五、加强朗读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叶老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如《鸟岛》这一课,在指导朗读“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我出示了鸟岛上整片整片密密麻麻的鸟窝图,离孩子们的生活很远的情景,一下子那么近地呈现在他们眼前,多么新奇,多么美。通过看图,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等词语,感受到了鸟蛋之多。再来指导朗读,读出鸟蛋的多,就能事半功倍地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感受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激活他们的想象和情感。
六、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读懂课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课后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七、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制订好读书计划,并按照读书计划,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还要指导他们会“读”。具体方法:a.浏览读,b.品尝读,c.筛选读
八、注重指导和评价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主动,有的学生发言声音太小,有的学生表达不清,有的学生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等问题,这时我就给予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 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教给学生展示的规范语言。如:“我们组来展示这个问题”、“我们组展示完毕,请其他组补充和订正”、“我代表我们组来补充”、“我代表我们组来点评”等等,使每一组、每一位学生的展示都能引起倾听者的注意,同时也提醒倾听者认真倾听。
每次小组展示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展示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一方面是对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让学生体验合作展示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明确展示的不足,使学生在不断展示中成长和进步。另一方面,对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展示是否主动和大方,发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等方面进行评价,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展示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他们大胆展示、增强自信。
九、课后反思至关重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些古代至理名言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的手段。通过反思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5.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动

阅读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是继承优秀文化财富、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并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和情感。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

6. 如何开展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准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2.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3.适度: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适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目标过高,通过教学难以达到,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目标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索然无味。
4.分层: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如:我在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分为: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完整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扎实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少要抓住“读、思、练”这三个环节,通过“读、思、练”的携手合作,学生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不断地运用语言、创造语言。这样,积累促进了运用,运用又更新了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得到了丰富与充实,言语能力也会跟着节节拔高!
1、注重朗读,自主感悟。
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是启迪思维、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门。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
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应该是文本阅读的主人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上,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只顾着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环节,常常成为束缚老师手脚的绳索。上课时,不等学生仔仔细细地将文本读深读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进入条分缕析。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老师的催促,或者有时象征性的读书,也只是一个走过场,学生的读书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惜,由于没有阅读,这些内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
2.启思导疑,放飞思想。
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始终紧紧地维系着。”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这一理念说明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当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没有空间,学生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并且还要鼓励学生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优势互补中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朱先生这句话的实质也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有效训练,夯实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重视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的“训练”,很快遭到了口诛笔伐,似乎以前语文所有的问题都是“训练”惹的祸。现在,人们谈及“训练”一词,往往是讳莫如深,几乎是避而不谈。我们要看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机械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的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这其实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犹如游泳,如果不把学生抛入水中去呛几口水,去实际训练,只在岸上指手画脚,任你如何比划,恐怕几年下来,学生还是一个旱鸭子。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三维目标”思想,语文课堂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们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的时候,把语文学习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一样泼掉了。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学生字写得七歪八扭,书读得支离破碎,说话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词不达意、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些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否则,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就拿“小组讨论”来说,它可谓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扎实有效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程序:(1)出示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或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的贯穿全文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各自安静阅读文本,思考。(3)小组展开低声讨论,先由组员轮流阐述自己观点,组长记录,再由组长组织讨论修订代表本组的观点写好发言提纲。(每一次教师只选择其中一组全程参与和指导)(4)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5)教师点评、总结。这当中的论题,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养成的。 其次“说”要“说”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听明白了他人的观点之长才得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听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据理力争。再者是“写”,将小组观点有机结合简练概括下来,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词句。这一过程要落实到位,至少要用上半节课的时间,而绝非花个几分钟流于形式热烈吵闹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学习效果的。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一个称职的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那么,教学状态才能达到更优化,学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长征〉节选》,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到警卫员大喊“不!……不!……”阻止彭德怀杀马时,由于扮演的同学读得有些生硬变调,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这样的朗读给课堂带来了负面影响。课后思考,如果课堂上多补充搜集到的资料,多引导学生去体会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险惨烈,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怀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欲忍痛枪杀爱马的悲壮气氛。朗读时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总之,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节课,使备课发挥实效。课堂应是一泓活水,学生应是快乐游鱼,课堂应成为学生成功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是否关注学生求知进一步升华的身心特点,取决于是否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的实际行为,取决于是否把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特点,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会一蹴而就的,我们既要为之进行持续不断地努力,又要时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头脑。

7.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然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假“对话”现象开始纷纷涌现。比如,从对话内容上看,有“空谈式”和“预设式”。“空谈式对话”就是没有主题的对话,学生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这种对话虽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但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预设式对话”就是教师设计好了走向预定目标的路子,教师围绕某一话题拼命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感悟”,“启发”少数尖子生回答预设的答案,获得教师既定的答案。这样的阅读对话,多数中下学生成了课堂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个别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背离了“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位学生”的对话原则。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
一、搭建平台,平等对话,营造融洽氛围
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氛围时,他的生理机能将大大弱化,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平等、合作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教学对话氛围。
1、平等、民主,营造对话氛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活跃的两个条件是自由、安全”。课堂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学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无束缚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交流伙伴畅所欲言。师生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灵、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2、倾听、表达,引入课堂机制
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一个侧面,一个点,并未能全面深入地领悟。倾听时,不同的对话者将各自的 “视角”打开,将其所含的内容与同伴的“视角”交叉、碰撞、融合,使学生借助别人“眼睛”,看到更多文本所含的“风景”。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表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倾听与表达的机制。1、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观点、看法表达完整。3、教会学生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4、在倾听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3、公平对待,尊重生命差异
学生生命本身的差异性造成课堂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异。阅读对话中不管生命体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对个体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们教师都应公平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尽可能让每一个对话者机会均等,珍视课堂中生命意识的“真本性”和“真个性”。既要请上举手的学生,又要照顾到不太爱举手的学生,切莫让遗忘的个体在课堂中“诞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加深学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深切感人,不舍杀害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杀这一矛盾的情感贯穿故事始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的情感变化,在对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师:战士们都舍不得杀大黑骡子,作为大黑骡子的主人彭德怀舍得吗?
生:舍不得。
师:是啊,彭德怀更加舍不得呀!既然舍不得,为什么又要杀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师:是啊,纵有万般的不舍,但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彭德怀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战士们仍在请求,彭德怀只得下了第二次命令。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大家每求一次,其实就让彭德怀的心痛一次,彭德怀的心里比谁都难过……
师:然而,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愿意开枪,彭德怀不得不第三次下命令。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彭德怀的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也许怕自己会改变决定,所以他已是非常恼火。
……
课堂上,学生与彭德怀一起经历了“爱”与“痛”的心路历程,整个教学成了学生心灵中难以遏止的“情感之旅”。师生动心动情,师生间的对话更是为体验文中的情推波助澜。这样的心灵对话,对学生来说,绝对是深刻的。
三、抓住契机,适时开拓,维系师生对话
课堂中,对话无处不在,提升对话质量关键是教师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真度、深度、广度和效度,维持对话,让课堂“对话”展现生命的精彩。
1、紧扣疑点,适当点拨,实现对话的真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如《李时珍》一课学习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张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到此,有学生问:“为什么李时珍知道良方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所有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同伴对话:
生1:我认为李时珍怕给父亲丢脸。在当时父亲已小有名气,而那天却遇到了杂症。他怕说响了父亲不开心,影响他的地位。
生2:我觉得李时珍“轻声”说,只是想帮父亲的忙,不想表现他的本领比父亲强。因李时珍的良方是他“偷学”来的,只能轻轻地说。如果大声说,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况且父亲还不同意他学医,令父亲不开心。
师:(追问)你怎么说“是他偷学来的”?
生3:因上文说“那时侯,行医是受人鄙视的。李时珍的父亲不让儿子再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偷偷留心学习父亲的本领,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生5:李时珍也不想让人们现在就看不起他,其实他也想当医生。
生6:因为李时珍如果“大声”说话,会影响旁边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声音很大,受了刺激会更糟糕。
生7:我也这样认为,况且这病人还是疑难杂症,病人心情本来就糟,如果他还大声说,或许不但惹父亲生气,还令病人心情郁闷烦躁。他心里一直替别人着想的呀!
……
这里,教师抓住了学生疑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从而使学生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再读、再解,思维从疑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话提升了真实性。
2、巧抓浅点,引导感悟,开掘对话的深度
学生解读文本因生活、阅历、知识的有限,其阅读对话质量有时肯定与文本真正含义有所差距。此时教师应持着“珍视孩子内心独特感受”的原则,及时抓住学生理解上的浅点,适当引导感悟,让学生的感悟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提高语文能力,开掘对话的深度。
3、善捕难点,联系生活,拓宽对话的广度
“生活即教育。”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提炼生活经验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阅读对话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不断建构更深、更广的对话体系。
如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学生提出:“蜜蜂明明在为人类酿蜜,可课文却说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这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蜜蜂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生活中,你知道蜂蜜的哪些用处?”因为架设了问题与生活的桥梁,思维在已有生活经验积累基础上绽放,精彩对话展开。有的说,蜂蜜可治疗便秘,还可消炎止痛;小孩子的药里添加蜂蜜,所以还可入药;有的说,喝蜂蜜可强身健体;有的说,蜂蜜可增加家庭财富,带来幸福;还有的说,喝蜂蜜是解除酒后头痛的好方法……
因为对话源自于学生生活,所以虽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但经教师的点拨,学生不但认识了蜂蜜的用处,还清楚理解了文中说“蜜蜂酿造最甜的生活”的真正含义,对话也自然提升了广度。
4、珍视个性,遵从文本,提升对话的效度
“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阅读教学完全应

8. 关于如何进行语文有效教学的大胆尝试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

9. 如何进行语文有效的课堂教学论文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执教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阅读全文

与如何进行语文有效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9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0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3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5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4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3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7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3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4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8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9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7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3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