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逻辑考什么

语文逻辑考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1 12:20:38

① MEM考试逻辑考哪些内容难吗

MEM与MBA考试的内容是一样的,同一张卷子,数学,逻辑,英语,语文四门都会考,逻辑的学员需要从头开始,所以很多人的学习都是从头开始的,逻辑的考试内容你可以来华是学院听听逻辑的课程,难易度并不会很大,

② 什么是逻辑语文

逻辑思维方法(简称逻辑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这些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着。正因如此,高考语文试题也渗透着对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测试。它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 (一)抽象和概括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三题主要是给十二首诗歌进行分类。进行分类除了要具有分析逻辑知识外,还要掌握抽象概括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简称逻辑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这些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着。正因如此,高考语文试题也渗透着对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测试。它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 ......

③ 语文教学如何训练逻辑思维

当今时代,言语的交往活动比任何时代都要繁仍。故有识之士呼吁人们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突破。2003年6月13日《参考消息》就有一篇文章《能改变人们思想的七个R》,其中第一个R指推理(reason),举的例子是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的成功确实离不开她的口才尤其是推理能力,因此她能说服人,从而改变人们原来的想法。我认为,语言的突破是我们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如果我们的语言才能得到了突破,我们的事业就能事半功倍。语言的突破不仅是指书面语言,而且也指口头语言。后者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注意得不够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因语言障碍或口才不佳而在应聘场上屡吃败仗的,不乏其例,学生语言的突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需正视的问题。由于语言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笔者认为,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等到大学来培养,未免太晚。自然,大学生自身以及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应当亡羊补牢。为了使学生语言有所突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学生缺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想取得语言的突破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样的学生说起话来或作起文来往往语无伦次、辞不达意,甚至使人不知所云,或者不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甚至理解错了,从而影响言语交际活动。笔者认为,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是不成功的,责任主要在我们教师自己。
笔者在大学己经教了多年的逻辑学,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低的,而这样的学生往往表达能力也不强,如果不加强学习,今后担当中学语文教师是会误人子弟的,这绝不是祀人忧天。语言是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定义并不科学,但它充分说明了语言乃至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工具性。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必然会影响人们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强就无法胜任语文教学。我认为即使是小学语文,到了四年级以上也有了一定难度,教者如果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自己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恐怕也只能常常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文本中一些话语的理解及分析,词、短语、句子、复句、句群、段落、文章结构的理解及层次的划分,段落大意的概括,文章主题的把握,病句的修改,关联词语的造句等等无一不与逻辑思维能力有关。一个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至少擅长于对话语和文本的理解、分析、概括、推断,并且擅长于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教师不仅本身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在表达能力上本领过硬,而且善于教给学生以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语文教学无论怎么改革,这样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窃以为孔子所说的举一反三应该是我们总的教学目标,学生能举一反三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的目标永远是教学双方应当孜孜以求的。但是现实情况如何呢?现在的语文考试包括高考越来越侧重于能力的测试,所以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毋庸讳言,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低的。教学期间,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把“没有一个国家不建设重工业而有巩固的国防”改为充分条件判断,正确答案是:一个国家如果不建设重工业,那么就没有巩固的国防。结果有20多个学生如此改:“如果一个国家建设重工业,那么就有了巩固的国防”。这是不动脑筋,缺乏语法和逻辑观念所致。笔者近几年常常给成教学生上课,其中大半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因此对一些语文教师的底细是清楚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少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恐怕教不下去。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用书固然为老师提供了方便,但也妨碍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许多教者有了此法宝,于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以至于习题答案全按参考书那一套讲下去,于是有了千篇一律的教法。我认为,教师自己不深入钻研教材,教师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是难以提高的。没有钻研,就没有自己的特色,没特色的教学是不会吸引学生的,是不会成功的。但是,教学质量要提高上去,于是只有死搞、蛮搞。所谓精讲多练,精讲是前提,除了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多练,一般场合,有了精讲,学生理解了,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了,何必多练。没有精讲,多练何益,过量的练习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减负,喊了几年,为何减不下来?窃以为,小学语文、数学教材仍然偏难,加之有些地方依然搞统考,教师为了出成绩,只有一个笨办法,让学生死记、死背,多做多练。我一个生字写了几次,就能听写,平时已反复抄写、听写,到了期中考试前又大量抄写,到了期末考试还要大量抄写,连家长都觉得烦,小孩的应付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应付作业,于是写字潦草。其实只要让学生把写错了的字多抄几遍就可以了,汉字是可分析的,对错字,老师可集中分析,或者对少数记忆力不好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不要让学生大量抄写。更令人反感的是连习题答案都要背。其实,我不是一味地反对背与记,相反,我认为,记忆是智力的基础,只有背下来、记下来的东西才是牢固的,尤其是对一些经典名篇是应当背诵的。过去的私塾培养的学生一般作文能力强,除了多写,主要就是背书,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如今的小学老师在背书方面倒是抓得不够,却要学生大量做作业、记答案,这不是舍本求末么?孔子口:“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而不以兰隅反,则不复教矣”(见《论语·述而》),举一而不能反三,则不复教矣,夫子这话还是说过头了,与他自己所说的诲人不倦有点矛盾。首先,我认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智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当他们不能举一反三时,我们仍当诲人不倦,要想方设法地去启发他们,像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大科学家读小学时在老师眼里是显得愚笨的,因此教师不能因学生一时的愚笨和成绩不佳而看轻学生,因为这样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葬送学生的前途。对于小学生来说,可塑性很强,来日方长,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兴趣,一时的成绩好坏不要看得太重。其次,我认为,学生做错了题或题目做不出来了,老师要及时予以启发,所谓“.不愤不启,不J啡不发”,《论语集解}}引郑玄言:“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徘徘,乃后启发为说之”,孔子的意思是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启发他。但是学生更正后还是错的,可见已经到了心愤愤、口徘徘之时,教师在此时仍不去启发学生,这是教师的失职,如果不是能力的问题,那么是缺乏敬业精神以及教不得法的问题。部分中小学老师还有一个通病,即死按所谓标准答案要求学生,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只要不涉及对作者原意的理解,应允许表述上的差异,还要允许理解的差异性,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死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一方面充分说明了教者自己也没有理解,理解能力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方法问题。
中小学语文老师由于语文的特殊地位,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语文来说,重视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推理能力,既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乃至于走向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未来的语文老师,有相当一部分现任的中小学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都比较低,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怎能肩负素质教育的重任?为此,笔者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负起主导、主管的责任,首先小学不要搞统考,从初中毕业会考到高考,要侧重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乃至于推理能力的测试,语文是不适宜考客观题的,我认为不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至少不要把素质教育和考试对立起来,目前我们的保送制度己经露出了弊端,既然不能人人升高中,考大学,而且学校之间总会不平衡,因此无论怎样改革,考试相比而言是公平的。即使考进了大学,为了保证和检测教学质量,仍得考试。所以,问题不是考试,而是怎样考。所以考题的导向是很重要的。语文考题侧重于能力的测试至少在语言能力的素质培养上能检验语文教师素质教育的成败。其次,对现有师资,要加强继续教育,尤其是在逻辑学、写作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要加强。对未来的语文教师,选聘要慎重,不仅要面试,而且要笔试,最好是既口头作文,又书面作文,因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且也最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和作文批改、讲评中应具备的能力,无此能力,语文教师就不可能做到“精讲”,而以“多练”弥补其不足,语文教学难以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在此种情况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是自发的,素质教育就无法得以实施,学生的减负就成了空谈。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未来的语文老师,笔者首先建议要重视逻辑学知识的学习,注意培养自己的日才和作文能力。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为教师为人为己,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不要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最好先钻研教材,尝试着对文本去理解、分析、概括、推断,先自己做一做习题,万一不行或弄错了,再看参考书,想清其中的道理:其次,要意识到语文教学的主要日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而要注意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尤其要因材施教,避免苦干、蛮干:其次,要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不要目光短浅,以为考试不考口才,就把它放到次要地位,须知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阅读理解题,有些考生即使没有碰到生词,也做不好,因为这些考题往往是考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考不好是情理之中的。英语没学好,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并无大碍,因为很少有用得上的,而汉语没有学好,不能用汉语好好地思考问题、表情达意,问题就大了。再次,汉语也有听力问题,社会生活中说话者没有问题,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或把说话者的意思理解错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话语的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如萨不尔—沃尔夫假说。虽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般场合下,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母语思维,可以肯定的是思维有共性,逻辑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共性。因此,逻辑是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正因为如此,亚里斯多德甚至把他的逻辑学专着之一称为《工具论》。所以,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在习得我们的母语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读者可以从笔者对大学逻辑试卷的分析中窥见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语言能力的缺乏。大学固然可以开形式逻辑、演讲与口才、大学语文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获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等闲视之,而教师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也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呼吁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语言的突破,来提高教学质量。

④ 高考语文主要考哪些知识

试题大概分为六部分:一.语文基础知识考察,包括语音,字型,病句,标点符号;二.现代文阅读,多为科技文阅读,逻辑性强;三~四.古文阅读和翻译,多采用传体,内容为古代名人或将相名侯;五.现代文阅读,体裁最常见的是散文;六.语文试题的半壁江山,作文,现在仍将材料作文作为主要考察形式;根据以上的考试题型,应分别复习,再综合起来做最后复习;前一阶段主要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做相应的练习,看一些如《古文观止》和《中学生优秀作文》提高语感,搜集一定量的材料,自己进行分类整理概括,为作文奠定材料基础;后一阶段主要按照老师的指导,查缺补漏。

⑤ 高考语文逻辑推断

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段的内容和句内逻辑关系,对文段的语境有充分的了解。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再读语段,对由语感找到的有推断错误的地方运用语法逻辑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在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那些特别绝对,武断的推断。看其用词是否程度太深,看其推断条件是否充足,看其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等。一般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出现推断错误的地方。分析过后进行确认。
仿照给出的例子,拟写答案,分析推断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拟写句子时一定要模仿所给的例句形式,不要想当然。拟写后要注意所写句子是否有语法错误,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最后写到答题纸上。

⑥ 语文逻辑关系有哪些

谈谈语法和逻辑的关系

语法是关于语文结构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的;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概念、半段、推理这些思维形式以及正确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的。语法和逻辑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一般地讲,语法要服从逻辑;(二)语法和逻辑又不是同一件东西。

为什么说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呢?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同思维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人们的思维活动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表现者,思维是被表现者。讲语言规律的语法和讲思维规律的逻辑,必然也是相联系的。具体地说,语法中的词是和逻辑中的概念相联系的,概念通过词表达出来;语法中的句子是和逻辑中的判断、推理相联系的,判断、推理通过句子表达出来。例如,“黑板”在语法中是一个词,在逻辑中是一个概念;“他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语法中是一个单句,在逻辑中是一个判断;“我是共青团员,应在学习和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语法中是一个复句,在逻辑中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的)推理。再看下面例子:

1、 五月的富阳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

2、 谁也不能否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的。

3、 我决心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1的主要句子成分子是“.…..富阳是……季节”。“富阳”怎么会成了“季节”?语

法上,这就是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逻辑上,就是违背了“判断要恰当”的原则。例2的“不能”和“否认”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就是肯定,但是后面又加了一个否定词“不”,句子表达的意思恰好与原意相反。这是逻辑上研究的肯定判断、否定判断,也是语法上研究的肯定句、否定句的问题。例3“改变……写作水平”是不通的,应把“改变”改为“提高”才对,语法上这时动宾搭配不当;逻辑上,是由于对“改变”这个词的概念没有理解清楚,违反了“概念要明确”的原则。以上例子说明,语法和逻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语法形式,要有正确的逻辑意义作基础。一个句子要做到不违背逻辑的基本要求,才能算是通的。尽管一个句子没有违背语法规则,但要是它不合逻辑,那么这个句子还是不通。看下面例句:

4、我们一定要学好外语和英语。

5、前一阶段,由于我重视了数理化,因而忽视了语文。

6、一个人如果骄傲就要落后,某同学最近落后了,说明他骄傲。

这样的句子,从语法上看似乎也是通的,但我们又不承认它们是正确的句子。为什么呢?因为:例4种

的“外语”是一个大概念,“英语”是包含在这个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这两者并列在一起。例5、例6都是违背了逻辑推理中的规则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因此,这些都是病句。所以说,语法离不开逻辑,语法要服从逻辑。

为什么说语法和逻辑又不是同一件东西呢?

因为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相互交际的工具,它只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规律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作为语言规律的语法当然也就具有民族性。因此,语法和逻辑之间除了有密切联系的一面,还表现为不同的一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相同的逻辑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这种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待说了(比如汉语的“我读书”、英语的“I read book”和德语的“Ich lese Buch”),在同一种语言里也是极其常见的。例如,“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敌人打败了”。这三个不同的句子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相同的,只是语法形式不同。汉语中大量的同义词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妈妈”、“母亲”、“娘”等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少数语言现象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逻辑,可是在语言中却约定俗成,在实际运用中又不会产生误解,那么,语法就得承认它。比如:

7、真可惜,5号那个球场点儿没投中。

8、人人动手,打扫卫生。

9、除非你去,我才去。

类似例7的句子还有“教室里好不热闹”、“我好不容易学会骑自行车”等。这些句子用逻辑来衡量是不通的,但在汉语中已成为习惯用法,因此我们也不说它们是病句。例8“打扫”是谓语,“卫生”是宾语,怎么能把“卫生”打扫掉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恢复疲劳”、“救火”等,这些也已成为语言社会公认的习惯用语,人们在交际说话中不会产生误解,就不必再用逻辑去死抠。例9也有人说是不通的,他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你去,我才去”、或“非你去,我才去”(两句都是“你不去,我才去”的意思)。“除”和“非”都是排除的意思,现在两个否定词并用,两负等于一正,不是就不排除了吗?这些事例都说明,根据逻辑意义去解释语言社会中某些约定俗成的习惯语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劳的。语言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反映语言规律的语法也不应该只是呆板的一个或几个格式,汉语中像以上这样的同义异形格式是很多的。

第二,相同的语法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逻辑意义。先看下面例句:

10、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改变的逻辑。

11、写文章要讲逻辑。

12、中学生要学点逻辑。

同时“逻辑”这个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表现的是不同的意义。上例10是指“客观规律”,例11指“思维规律”,例12指“逻辑”这么学科。它还可以是指“理论”、“观点”等,如“这是荒谬绝伦的逻辑”。同一个句子也可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我想去活动活动”这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就表达不同的意义。既可指“想去参加体育活动”,也可指“想出去走走”,还可指“想托托人情、拉拉关系”等意思。

第三,有些语法形式并不表示逻辑意义。如语言中的虚词就不表达概念。句子当中,疑问句、祈使句不表示判断;叙述或说明性的复句、句群一般也不表示推理。例如:

1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4、祝你成功!

15、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妈妈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也一定早回家了,因为现在我们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橘灯》)

例13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作出直接判断。例14只是表达了一种愿望,也不表示判断。例15是一个句群,但并不是一个推理,因为它不具备推理的逻辑特性。

以上所述足够让我们认识到,语法中的词语、句子、句群,和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尽管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但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两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逻辑是思维的内部规律,不受语法的约束;语法是语言的内部规律,不受逻辑的决定。它们之间虽然可以相互影响,但各有各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也正因为如此,语法和逻辑才成为不同的独立的科学,语法是语法,逻辑是逻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认为学了逻辑就不要学语法,学了语法也不要学逻辑了

⑦ 高考语文逻辑推断题

所谓推断就是由事实或前提条件,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者由结果推出原因,或者由现象推出原理,或者由原理说明现象。在推断的过程中,常常容易出现推断根据出现错误,或者推断结果出现错误。那么,如何才能又快有好的做好这类题呢?
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段的内容和句内逻辑关系,对文段的语境有充分的了解。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再读语段,对由语感找到的有推断错误的地方运用语法逻辑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在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那些特别绝对,武断的推断。看其用词是否程度太深,看其推断条件是否充足,看其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等。一般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出现推断错误的地方。分析过后进行确认。
仿照给出的例子,拟写答案,分析推断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拟写句子时一定要模仿所给的例句形式,不要想当然。拟写后要注意所写句子是否有语法错误,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最后写到答题纸上。

要多种方法综合语用。要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

⑧ 我想问一下,语文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的逻辑思维有什么区别,语文主要是什么思维

思维原则、修辞系统、表达方式系统、语法系统、应考作文点拨这五章内容

阅读全文

与语文逻辑考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