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如何合理利用课件

语文教学如何合理利用课件

发布时间:2022-06-12 08:51:39

A. 如何正确利用ppt教学小学语文

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达到预期或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那么什么是最优化?讲的通俗一点就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扎实.最优化的标准有两个:最大效果和最少时间.多媒体课件不是电化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一、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有生动、丰富、即时反馈等特点,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够按照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知识内容,举例说明、进行演示、反复学习,这些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教学质量.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授课内容以大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资源,增大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控制范围,并且为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能呈现形象的视听觉刺激,以起到突出重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动活泼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体课件还能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很自然的抓住重点、难点.据对我校班级课件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多数同学认为,自从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来,老师上课生动了许多,课堂气愤活跃了许多,而且丰富的画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听课效率提高了许多.2、清晰呈现教学内容教师通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传统媒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讲解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人类肉眼所不能接触到的微观世界等,过去教师在讲解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今天多媒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除了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3、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现在有很多学校已经开放了声像阅览室,也在Internet上共享了多媒体教学资源,这都使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对于一些在课堂上不能正确理解的问题有了更好的解决途径.同时,大量的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广泛的学习.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学工具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进行教学媒体选择时应从哪些因素上加以考虑呢?1、学习者特征因素 学习者的特征是教学媒体选择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等.同一特征的学习者在使用不同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当充分考虑和估计学生方面的特征因素.再来看一下我们的调查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课件太死板,太单调.这表明我们的学生现在的心理特征是对新、奇、特、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要投学生所好,通过兴趣的调动来表现所期待的学习行为,新、奇、特、动的事物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过分的追求新、奇、特、动必将起到反面作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意志力弱、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观察问题能力不强的、性格还很不稳定的小学生.2、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利用媒体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是现代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只要是能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就是针对于这一教学内容来说最合适的媒体.3、从拥有的教学媒体资源方面加以考虑教学过程中选择媒体仅仅看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是不够的,还应从学校实际出发,尽量选用教学效果好,成本相对小的教学媒体.另外,还应从教师运用操作教学媒体的能力出发,选择和运用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

B. 如何使用ppt课件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它是驱动人们去完成某件事情,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出发点。一般情况下,动机越强,由动机所支配的行为便越发坚定,且表现出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外露在“兴趣”上。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以“趣”激“趣”
鉴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潜在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设计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我创设了“小导游介绍草原美丽风光与风土人情”,“写草原广告词”等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这一学习情境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激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后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介绍草原,使学生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趣”得实在,“趣”得巧妙。
2、以“新”激“趣”
研究表明,新鲜新奇事物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少年儿童尤甚。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这一句话充分阐明了“新鲜、新奇”诱发学生积极的效用。不难想象,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课堂怎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呢?故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新激趣,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就强调课堂“有趣”、“有效”。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游戏》时,我就让学生一边做着有趣的游戏(掰手腕),一边享受习作的乐趣(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表达真情实感)。因为“新”,使儿童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释放,敢于大胆的想。因为“新”,使儿童在快快乐乐的心境中习作。
3、以“情”激“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只有以真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以情动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许多知名语文教育专家也提出“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教师的感情投入,没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学艺术。”“教师上课要有激情,要用教师的情感打动学生,这是解决教学艺术的重大前提。”“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魅力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的心中。”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意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诗文都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时要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让学生阅读、思考,学生的心田才必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才会更足,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的传递熏陶作用,教师无情的教、学生冷漠的学,会大大降低教学的质量。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由此看来,教师情感投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学中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着力引导学生积累、创新
从教育发展的阶段来说,传统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这从2000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教育已走向“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阶段。信息产业、知识经济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思维。于是“创新”便显得日益迫切,也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创新”是要有基础的,是要在原有的积累上进行的。离开了基础,我们的创新便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分析两者关系应该是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小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这一点。
1、积累语言
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厚积”才能“薄发”,我们经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是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学,重视积累势在必行。
(1)多读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就将第一课时几乎全花在读上,读通,读懂,读会,读好。
(2)说写结合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个重要机制。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我执教《猫》这一课时,在教学刚满月小猫的可爱与淘气以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显示小猫的淘气可爱、生机勃勃的多幅动态画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只小猫,将文章的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讲述,这样,学生目睹动态的图像,耳听动听的声音,兴味盎然、声情并茂地表现出小猫的惹人喜爱,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可谓绝妙之笔。又如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在充分认识了内洞外洞及孔隙的特点后,教者不是就此结束全课,而是设计了这样的说写训练,“我们跟着叶爷爷玩了半天,现在就要和他老人家分手了,你不想和他说几句吗?”启发学生或赞美双龙洞,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感谢叶爷爷,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供我们学习,简述学到了什么;或告诉叶爷爷,我们的家长也有美景,我也要把家乡的美景写出来,先说后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归纳中心再不是索然无味的了。
诚然,积累语言并非只有这些,其他的诸如多欣赏精彩片段,课外让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等均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2、引导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会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质疑的重要价值。的确,在“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质疑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
A、保证质疑的时间。质疑既然如此重要,切不可走过场,所以,应该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B、处理好质疑的时机。一般上语文课堂质疑或是课始从题目处质疑;或是课中针对内容理解方面的质疑;或是课后查漏补缺性质的质疑。比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我们不妨让学生从课题处质疑:“怀念什么?”“秋天的怀念是什么意思?”再如学习《挑山工》一课,我们不妨抓重点句“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他。”让学生质疑:“这个它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抓住了这些问题,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C、教给质疑的方法。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发问。所以引导学生从“不”问”到“敢问”再到“会问”还涉及到一个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这些方法有:①从题目处质疑;②抓重点词句、关键语句质疑;③从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④从文章前后联系上质疑;⑤从文章重复处质疑⑥从标点处质疑等等。
总之,质疑是凸现“创新、自主”的最好手段。当然,质疑后要析疑、解疑。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有补益。
(2)让学生会辩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论(讨论)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儿童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在辩论中创新,在辩论中提高。
A、辩在重难点。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辩论,可起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比如《凡卡》一课,文章最后写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凡卡做了个甜蜜的梦。这是作者一种委婉的写法,暗示凡卡的希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含泪的微笑”。学生不易懂。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分歧:一方认为爷爷收到了信,另一方认为爷爷收不到信,组织学生辩论,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说明。结果学生联系当时社会背景,联系凡卡写信封等情况来说明。更有一学生说:“即使爷爷收到信,也不会带他走,因为爷爷当初就是养不活凡卡,把他送到城里来的。”另一学生马上补充:“是的,这个结尾有力证明了当时社会中穷人命运的悲惨,今天我们却......”思路一经打开如泉涌......
B、辩在疑问处。在课文之中看似疑问的地方组织学生辩论。比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第二部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陈赓说,‘我受骗了!’小红军真是骗陈赓吗?”学生在辩论时明确正是因为这个“骗”显示小红军的倔强的性格,显示他宁死也不连累别人的高尚品质。“骗”字不但用得准,而且用得巧。
C、辩在恰当时。辩论毕竟属于一种较为高级的口头表达、思维训练的活动。教学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宁缺勿滥”,万万不可盲目乱用。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但在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有人将合作学习理解为课堂上讨论学习,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合作学习不仅指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讨,也包括学生在课后与伙伴、老师、家长、同学等的交流,学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应该都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我在进行“保护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的话题作文中,首先课前把学生分组,对当地水资源污染状况进行调查。A组考察当地河流情况。同学们发现,水面上漂浮着泡沫、塑料袋等白色漂浮物,一股股浓烈的气味相当刺鼻,河边居民区垃圾成堆。B组去当地环保部门采访有关的负责人,通过访谈找出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政府对此的举措。C组对河水受污染的危害状况进行生物实验。学生把五只玻璃鱼缸里分别盛入一定量的清水,然后分别倒入一小勺农药、洗衣粉、工业废水、洗洁精、洗发精,再把五条金鱼放入不同的鱼缸中,观察金鱼的存活时间。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调查资料,提出问题,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然后让学生针对“在环保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献计献策。最后学生根据调查、采访、实验、讨论、探究的情况组织成文。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而且小组合作学习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要如此必然就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一节课,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应当是这样的:保持良好的心境进入课堂;在深入学习当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得法可能会产生高昂的情绪;在此状态之下,教师、教材、学生一切完全默契,学生的情绪就会变为激情,此时,课堂上就会爆发出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在此作用下,学生学习就进入了一种“自能”的状态。换言之,就是“入情入境”。
1、营造平等的参与环境
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信息渠道能够保持畅通。教学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绿色平衡”。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这样才会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天堂,“凭鱼跃”的大海。
2、满足成功的情绪体验
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期望”存在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期望,学生自己满怀信心,期望才有可能传递、接受、生效,在这期间成功的“情绪”体验起到了关键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擅于创设成功机会的“最佳区域”,使师生的相互期望形成合力,转为“成功”的情绪体验,长此以往,师生就会把成功的体验与学习的愉快等同,从而去追求成功的体验,进而强化学习动机。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教到“我仿佛听到爸爸在呼唤和平!和平!和平!”一句时,让学生感情朗读,但学生感情平淡。此时,老师仍不慌不忙,创设情境。以录像再现“维和英雄遗体归来的场面”的情景,再让大家谈谈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他的牺牲是为了什么,儿子此时是什么心情?学生这才“柳暗花明”大有豁然开朗的味道,领悟到“这句话写出了一个维和战士对和平的渴望,作为儿子,怎能不理解父亲的心愿。”这样充分理解后学生再读,效果大不一样。上例中,老师针对难点,并不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先思后释,先放后收,先扶后放。遵循认知“最近发展区”的规律,结果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也体味到了突破难点后的兴奋,教与学达成了默契。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C.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尝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在这一领域有了一些初浅的体会,以下试作一概括。
第一、语文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科学研究资料证明:人们从语言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从图象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内容的65%。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拓宽教学时空,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详实、典型的具体经验或感性材料,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实基础。多媒体的语文课件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借助计算机采集、加工、存储、输出信息极为快捷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充实,,增加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 ,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效果也有了显着的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加盟,必然将给过去沉闷的语文审美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新编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做了很明确规定。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制作更好、更高质量的课件去适应教学要求,将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第二、合理运用课件,教师角色不可异化。实现CAI教学,必须借助课件。现在许多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发制作,他们缺乏一线的工作体验,忽略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参或习题集的搬家,而成为一堆语文文献盘片化的资料库。因此要运用所购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进教室,或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资料库,那样达不到培养思维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线教师自己编制课件。可运用所购买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已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们会制作课件,但无论怎么会制作课件,语文教师的定位还是语文教师,不是定位在我这堂课用没用电脑,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课件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励。要做到合理使用媒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要求:1.目的性:即运用教学媒体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2.必要性:用和不用效果一样的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才用。3.实效性:媒体运用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能只是简单演示,走过场。
第三、上多媒体课应紧扣主题。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如果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整个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的效果可能并不好。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科特点,制作课件时,切忌滥用画面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注意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根据教学要求来进行课件设计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现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例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通过录像片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出苏州园林的美,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四、多媒体教学不是减轻了教师的劳动的强度,而是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多媒体课不是让学生看电影。老师必须督促学生在上多媒体课时,牢牢抓住教学重点, 勤于思考,学会记录,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不要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要充分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我们得找到一支感天动地、旋律跌宕起伏的琵琶曲,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课文中的摹声比喻;还可以配上一幅秋江月夜图,去分析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烘托。但对于这一千古名篇,显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巧妙地去“导”、去“引”,去探寻江州司马与琵琶女两个人物的关系,去研究作者是怎样刻画两个人物形象的,去思考何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限度确立的时候,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认同。 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正确运用于课堂教学。如果喧宾夺主,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体验”一词,这个体验包含很多的过程,其中不乏: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全身感官表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第五、不要因制作课件耽误了教学的常规工作。制作语文课件往往花去很多时间,本人在学习用Flash MX 制作课件之初,一个课件要花十多个小时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想一鼓作气尽快完成,就难免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以致上班时间疲惫不堪,影响了备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而事实上,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也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局部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由于当前语文科现成的共享课件很少,资料库也并不健全,且大多数教师对于课件制作及电脑操作仍不甚熟练,准备一个课件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
第六、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为避免此种弊端,常用的办法是:①、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如简介作者,可选取作者不同时期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资料的介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想象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资料,最好能配上声音,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②、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畅所欲言,各圆其说就行。其实问题设计得好,多媒体手段更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如教读课文《咬文嚼字》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以启发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文中举了多个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吗?请说说各自的见解。
第七、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戏剧作品则涉及到舞台说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场、环境的烘托等内容。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像设计等,使戏剧艺术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则有利于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制作和使用课件应重视节奏美。节奏是一种音乐语言,它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教学的节奏美,表现在教学速度适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安排富有弹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就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密的地方教学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度慢,让学生静观默想,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使用音乐要适当。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右大脑,各司其职,左右大脑的适时调用,有利于大脑的平衡发展,而音乐正促进了大脑的平衡使用。背景音乐,是多媒体课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中学课文的朗读录音,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背景知识(包括与课文有关的评论文、同一题材的文章等等)。这样,制作课件时,若需要用到的素材便可信手拈来,方便地使用。比如把课文录音导入到课件中,可以省去了提录音机和准备磁带等一系列的麻烦事,而且朗读的效果比用录音机要好得多,更不会出现卡带等现象。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感受就会具体、深刻得多。
第八、语文教学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难以实现。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典故钱钟书能了如指掌,顺手拈来;毛泽东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叠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些东西,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CAI课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着力渲染,对一些疑难的问题,关键的过程要侧重设计处理,真正体现课件的长处和辅助教学的功能。

D. 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语文有效学习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课程资源;有效学习
说起课程资源,其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从广义来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之物,无论校内还是校外,也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均为课程资源;从狭义来看,指可以直接为课程实施服务之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了我们教师所思考的问题。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有效学习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
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对课程资源有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即使我们是贫困地区和薄弱的农村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农村自然风光,乡土人情,悠久历史,生产生活,农村的传统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语文学习富有活力就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要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按照课程资源特点,我将在本学期把课程资源进行如下教学安排:
(一)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本土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
1、 校内课程资源:
① 教室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将要在全年开展“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阅读活动,选择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作为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同时定期向学生推荐一定数目的课外阅读书籍。要充分利用教室这个教学环境使学生沐浴在书香的良好氛围中。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如建立班级图书角,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天天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② 图书馆、阅览室、宣传栏等
图书馆、阅览室内藏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小型校内资源库。而宣传长廊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③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布置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等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如通过参与校园文体活动,获得写作素材。而学生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发挥校内室场的作用,比如学习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识时,就可以把课室安排在学校的操场,让学生实际接触大自然,把学习语文变成一件乐事,也必将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
④ 校内人力资源—教师
人力资源是人们容易忽略的重要资源。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所以我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互相借经验、借智慧,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2、校外课程资源
①社会、生活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显性资源,也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文体活动、生活过程等隐性的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触动往往比单纯的听、说、读、写更深刻。语文,不是枯燥的读背,而应该是在实践中学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该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同时要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联、日历本上的小知识、广告、歌词等。只要自己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还要鼓励学生参加村里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从而使其各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链接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②自然、乡土资源
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广阔。应该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增强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城乡之间也各有特点:城市学生熟悉的是竞争、下岗、经商、工业园、喧嚣的城市……而农村学生熟悉的是鸡鸭、禾苗、立体农业、蔬菜基地、宁静的乡村……因此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课程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们还必须把握不同地区的人文性,让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闪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网络、时代资源
多媒体课件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能给在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难点的化解上、难以观察的过程的展示上、课堂容量的扩展上恰倒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根据课文的讲解适时的补充了一些内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础上理解课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我又在讲完课文后适时向课外延伸,在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的同时出示了一组生动的画面:蓬勃向上的小草、争奇斗艳的花朵、顽强拼搏的运动员、自由飞翔的鸟儿、向命运挑战的残疾人。此时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再进行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学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基础上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同时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我及时追问: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是一首诗”,“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废墟上的一朵花”......学生的理解五彩缤纷,学得也轻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这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也让听课老师们为当时的教学效果而感到震惊,评课时,教师们一致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画龙点睛之举,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我们对现在置身的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有着真切地体验和感受。它拥有许多适合我们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获得知识才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联系日常生活,开发亲情资源; 引导学生融入学校大家庭中,与真诚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节,把甜甜的笑脸、整齐的队礼、高声的祝福、美丽的鲜花、尊师的歌声一一献给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任课老师,向老师问候节日,给老师道声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亲情作业纳入其中,用一份份独特的亲情作业来孝敬长辈……表达自己对老师、对亲人的爱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了解老师为了教育自己的学生,不顾自己身体,懂得长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这样的亲情,本身是一种直接进入学生心灵层面的隐性资源。
④社会人力资源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在我们身边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服务。比如很多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朋友、亲戚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或拥有从事某项活动的丰富经验。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中必然会累积大量的感性的知识。同时,这也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二)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
1.作为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要力图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2.创设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方式,满足学生学习语文需要。
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比如,我们学校结合当前的感恩教育所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会感恩”,就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发现应该感恩的事物,并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体验感恩,还要写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参加学校“感恩的心”征文比赛,将思想教育寓于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挚的美文应运而生,《谢谢地球妈妈》、《感恩小草》、《我给奶奶洗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和“学习园地”;为班级取名:“诚信团队”、“勤奋乐园”、“智慧小屋”……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体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园内的“古诗长廊”、主道两边的文化墙、草坪上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学校开设的“每周一诗”课程,让孩子在诵读古诗的同时为诗配画,既让他们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相信只要我们充满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未来接班人!
6、活用教材资源 深化课堂
语文课是技能课,也是实践课。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学担负着言语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但言语技能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传授新知识是一堂课的重点,有的老师总喜欢把新授课安排的过分紧张,反复讲解,让学生不停的记笔记,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关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后,再进行说话训练,或者根据教材适当的补充一些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教学就会显得精彩而又灵活,更见成效。如我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当学生对“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难以理解之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时补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在学生对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再让他们谈谈作者杏林子是怎样“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学生马上就列举了雷锋、张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迹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样就很快的理解了这句话,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深层意思,丝毫不见枯燥、乏味。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说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紧紧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这样一句话来体会意思,训练说话,培养思维,这样就有效地训练了言语应用技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总之,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 009.
[2]李贞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环节[J],2 007,(7).

E. 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推广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多媒体的运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鲜活的血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促进语文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如多媒体语文课件适度插入一些动画图片,或动中显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课件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情景美,将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繁琐的知识简单化,静态的对象动态化,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合理地、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兴趣盎然
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变化性的特点,它可以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想不到的这些事物变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为小学语文课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在学习中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多媒体方式可以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同时以声音、图像和文字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加积极活跃,增进学生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播放了交响乐团成功演奏的情景,它是由上百人数十种乐器共同演奏而成。其中配有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动感的画面,学生仿佛来到了演奏现场,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高涨起来,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而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二、巧用多媒体的形象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实物;或打个手势作个动作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词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教学中教师尽管在语言上对这些进行解释,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么,对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我们就可以制作有关的幻灯片,借助多种多媒体帮助理解词语句意,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形近字的区别和汉字的笔画顺序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亭’’与“停”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区分呢?可利用课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让一个人走到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使学生对两个字的形义区分印象深刻了。在教学汉字的笔画顺序时,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先写哪一笔,这时我充分利用课件来演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类型字的书写规律、书写过程、一笔一划,使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直观,自然学得牢固、记忆深刻。如在教学<<詹天佑>>这课内容,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我通过制作动画课件,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演示,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了。
三、妙用多媒体拓展教育空间,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教育空间,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它可以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也可以配合课文,适当的补充一些有关的材料和时代背景的介绍,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
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文中用抽象的文字和数据来表现地球的渺小,学生只能得到表面上的感知。此时,教师利用动画演示了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由大变小的过程,从而深刻感悟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
总之,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在课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F. 课件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优越性,怎样利用课件打造高效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虽然有时也借助图片、幻灯片进行教学,但总给人以死板的感觉,不足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很难适应当今孩子们多元化的需求,难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就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质和语文实践能力。下面就简单谈谈我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一些实例。
一、以学定教,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策略的有机整合
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构建高效课堂服务,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直观形象、化静为动、。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设民主和谐合作竞争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构建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正为构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1、创设氛围,在虚拟的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
网络资源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教学作文《我的“小天地”》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幸福之家”的动态呈现场景:房间地面是长方形的,各色家具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装饰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逼真的家居生活世界。由此创设出温馨的氛围在授课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要把自己的“小天地”介绍给大家。
再如《回声》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回声”的有关知识。虽然课文叙述采用的是童话故事的方式,但要让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这样抽象的知识谈何容易。为此我制作了回声形成原因的课件:小青蛙在桥洞里呱呱地叫着,它的叫声就变为弧线向桥洞的石壁扩展。这时,我告诉学生这弧线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声波。,接着声波也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地向四面扩展,碰到了石壁就一圈一圈地返回来,传到青蛙的耳边。通过课件的生动展示,就将课文静止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载体,使抽象的声波直观化、形象化,学生就在盎然的兴趣中明白了回声形成的原因。这样,恰当的课件运用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2、自主探究,在人机互动中提升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实践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发展水平、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的乐趣。我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功能,在估计学生可能遇到困难的环节设置“提示”或帮助“键。将导学的线索放置在里面,当部分学生思维“短路”时可及时点击“帮助”键获得帮助;假如学生仍有困惑,可通过语音系统向老师和学生请求个别指导。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领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品尝到伴随自主探究而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分析点评,在交互观摩中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网络教室的点播功能,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或设计在大屏幕上调显出来。同时利用黑屏控制技术遮盖学生机的屏幕,组织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大屏幕进行分析和点评,学生可以形象清晰地看到同伴的思维成果,避免了在黑板上涂描话说之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有效地催生了学生的思维碰撞而产生的灵感。
利用网络教学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害羞、怕嘲笑等畏惧心理。学生通过电脑操作,利用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问题输入到教师的主机上,不用公布自己的姓名,教师收到信息后,如果是简单的委托可以直接进行解答;更多时候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久而久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就能培养学生坦诚健康的心理品质,强化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二、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整合,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动态化、人性化,使它们含图形、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教学资源为我们所用。而这些教学资源又是顺应了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和体现自主发展而设计的。
1、语文课程资源的形象化设计
小学生天生对形象感强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利用FLASH动画,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一年级习字”的课程资源时,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倾向,在学校的网页上设计了“习字小课堂”的页面。一进入其中,就出现了可爱的“熊猫博士”的卡通形象。还有“熊猫课堂”、“熊猫练功房”、“熊猫超市”、“熊猫图书馆”等卡通房间,学生既可以读到与生字词相关的一些课外阅读资料、趣味小故事、认字小窍门以及区别形近字的方法。每一个环节和项目都注意与图片、声音、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娱乐中度过学习的每一分钟,享受到语文学校的快乐。
2、语文课程资源的动态化设计
静态的文本教材呈现的是学术形态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将学术形态的教材进行开发,将复杂的语文问题依托于鲜活的问题情境引出,把简单的文本结论还原于丰富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从而使语文课程资源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夹丝网防盗玻璃”、“吸音玻璃”、“吸热玻璃”的特点、作用做了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但小学生没见过这些玻璃,因而对文中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尤其对“自动报警”等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我制作了展示新型玻璃和介绍“自动报警器”工作原理的课件。在导入新课后,首先通过课件向孩子们展示一组色彩亮丽的新型玻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有关“夹丝网防盗玻璃”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当用鼠标点击假想的小偷时,“小偷”就移动触及到夹丝网防盗玻璃,这时,电路图上的红色灯泡就立即不停地闪烁,并伴有尖锐的警笛声,“小偷”立刻仓皇而逃。这样逼真形象的设计引人入胜,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性化设计
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给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教育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创建了校园网,建立了学生网站、网上图书馆、专题学习网站等开放空间。在专题学习网站下设立了专门的语文学习栏目,分册编排,将每一册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语文背景资料囊括其中,既包括从网上收集到的语文史料、知识典故、各种相关的图片和文本资料;还包括语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或自己创作的儿歌、顺口溜等。当然,也欢迎学生收集资料或上传作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以让全校师生及时分享的网上教学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语文素养,更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所蕴涵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沉淀,促进了学生开展语文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使教育更具有人文性和开放性。
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完美整合,必定是教材文本与信息内容内在机理上的水乳交融,是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方式外在表现形式上的协调一致。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会为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G. 教师平时教学如何正确使用ppt

教师平时教学如何正确使用ppt,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PPT只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能是主导。年轻教师如果过分依赖PPT,没有PPT就没法上课,这是不合适的。
其次,PPT是为了节约教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一篇阅读理解,可以使用PPT节约老师板书的时间;还可以使用PPT给学生展示更多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第三,PPT代替不了板书。比如语文学科的生字词的书写(特别是小学阶段需要正确地书写笔画),数学科目的演算过程,板书的效果更好。

H. 如何更好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好课

如何更好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好课
在科技越来越发展,信息技术愈来愈普及的今天,我们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开始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手段融合了图片、声音和视频资料,给予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受到学生的喜爱。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本来平时上语文课很出色,但是一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语文课,却发现很一般,还没有平时上课效果好;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语文课,课堂气氛活跃,感觉效果很好,可是课后反馈却发现学生一头雾水,一问三不知……于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好语文课,成了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语文课已有八年的时间了,在这八年中,自己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首先,语文教师不能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变成一个幻灯片“播放员”。
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使用课件进行语文课教学时,很多时候都是先把课件先播放出来,再根据课件来进行讲解,就像一个幻灯片“播放员”一样——整堂课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现象,教师在津津有味地做幻灯片“播放员”和讲解员,学生就在下面规规矩矩地坐着看教师表演……就像老师在作秀,学生在参观一样。教师至始至终都只在做两件事情:放幻灯片、讲解幻灯片。
其次,语文教师要对课件进行有的放矢,不要舍本求末,忽略教材。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很多教师在上课中,主要以课件为主,而忘记了教学的根本——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其实很多时候都有一些插图,教师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精彩词、句、段来进行教学,但有些教师教学活动仅仅只围绕课件来进行学习、讨论,语文教材被教师不注意间忽略掉了。记得曾听过一节多媒体语文公开课,教师也是利用课件上课,结果语文课件内容太多,结果他一直都在讲课件内容,最后直到下课,讲台上的语文书他动都没有动一下。
其实,语文教材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教材来进行,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开展高效、优质教学活动的一个辅助手段而已,教师不要舍本求末,忽略教材。
再次,教师要学会制作课件。
有的语文教师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是自己从网上下载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为教师节约了很多时间,但是这些课件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很多内容都是“别人的”,根本没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很多内容都是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教材。
所以,语文教师想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好语文课,自己就先要学会制作课件,自己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去制作课件,这样,做出来的课件才与教学活动相辅相成,为上好一堂优质的多媒体语文课打好基础。
还有,教学课件不能只看“靓”,还要注意质量。
一部分老师的课件喜欢花花绿绿,不考虑实际内容,只想把课件做得“好看”,如何吸引别人的眼球,只从美术欣赏角度去考虑课件设计,而没有根据实际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去考虑课件,这样的课件拿来上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应该是很难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听课,上课教师的课件做得太美了,学生都被课件的背景图片吸引了,教师还以为学生被自己讲课吸引住了,讲得眉飞色舞,可反馈时抽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站起来什么也答不上来,教师在课后说课反思时,还说学生听得很认真,不知道为什么回答问题答不上来,直到有听课教师说在课堂下学生悄悄议论老师背景图片在哪里哪里找的,他才发觉学生被他的课件背景吸引过去了……
最后,教师还要利用好黑板设计好板书。板书是教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板书首先是文字,它和文字的作用一样。当初,人们制造文字就是为了记录语言以及传达信息。将语言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才进行长时间的传递,如果我们没有文字,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能采用口传身授的办法。这样,我们的知识会越传越少,古圣贤的知识也不可能传到现在。
虽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弥补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但是,我们语文课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教学,教师的课堂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而且他们有强烈的向师行,如果我们教师书写能力差,特别是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识字、认字、写字的起步阶段,我们教师的板书更应该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学好写字。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而且黑板板书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可以一直展示给学生,如果把板书设计放在多媒体课件中,在我们展示、播放其他资料时,板书就不得不退出学生的视线了。所以板书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我们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也不能放弃黑板板书。
所以,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不然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以上便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些体会,现总结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I.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课件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以文字材料为中介载体,以教师引导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讲解,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学修养、知识结构及对课本内容讲解的方式、语言技巧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求很高,在1-2个课时内,要学习一篇课文,掌握知识要点,记忆新词汇,如果上课不专心,学习兴趣不高,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在多种现代化教学中脱颖而出,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现就语文多媒体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中抽象的内容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通过场景再现,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题.
文学作品对情景的精彩描述,塑造动人的形象,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特定的场景以画面、声音结合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更为理解,对文字的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学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飞渡是什么意思,那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接着多媒体演示:“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上,伤心崖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教师巧妙地导入课文重点部分,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斑羚在飞渡中所表现的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写作方法.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如何合理利用课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