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引入语文句式讲解

如何引入语文句式讲解

发布时间:2022-06-14 19:20:16

1. 语文学习中常见的基本句式有哪些

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句型

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可分为四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陈述句: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

祈使句:要求或者希望中国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

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

一、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

陈述句指说明意见、叙述事实的句子。反问句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句子。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有两种情况:

1肯定语气改成反问句如:

天才来自勤奋。改为:难道天才不是来自勤奋吗?

2否定语气改成反问句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注意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把句中表示肯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的词,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并加上“吗”、“呢”等句末的句号要改成问号。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也有两种情况: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要把“难道”和“不”等词删去,把句末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

练习 :

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难道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吗?

4、老师对我的教导,难道我会忘记吗?

二、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换:

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例如,“人人都都遵守课堂纪律。”可以改写成“没有一个人不遵守课堂纪律。

”改写后句子的肯定语气要比原来的句子更强。改写时要注意:双重否定是表示进一步的肯定,所以必须用上两个表示否定的词,也就是“否定+否定=肯定”。如果只用一个否定的词,句子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如何引入语文句式讲解扩展阅读

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如:他碾死了小青虫。可改成

⒈“把”字句:他把小青虫碾死了。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移到表示动作的词前面,加上“把”即成把字句。在变换句式时必须保持原句的意思。

⒉“被”字句:小青虫被他碾死了。把陈述句改成被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接受动作的词调到句首,换上“被”就成了被字句。

这两种句子的变换只要调换句中的某些词的位置就行了。

如上面句①中只需把“碾死了”和“小青虫”的位置调换一下,再在他的后面加个“把”字;句②则把“小青虫”与他“他”之间加个“被”字就行了。两个句子互相改换之后,它们原来的意思不能改变。



2. ……似的……语文句型讲解如何向学生讲

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教育目的论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对于前人的举步跨越。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朱自清的这种见解清晰地指明语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们把青年对我国固有的文化精萃的疏远变为对它的亲近。朱自清以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仍可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朱自清着眼于古今情感上的联系来亲近、认识和了解中国固有文化,实际上是从方法途径方面强调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怎样达到了解本国固有文化这一目的。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并且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更不能混为一谈。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朱自清实际上以此肇开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从他的论述来看: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概言之,“了解与欣赏”即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朱自清本身就是一位精通中国固有文化的学者,因而极为尊崇以语文教育来传播中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同时朱自清又是一位注重写作艺术力量的文学家,因而他也要求语文教育承担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分析文学的能力的任务。由此可见朱自清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二、“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的教育内容论朱自清把作文训练确定为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他认为,学生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会增长文学运用和认识社会人生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可见写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朱自清显然排斥长久以来以思想训导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他高度肯定了写作能力培养的社会功能。他尖锐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这里朱自清集中地否定了一些教育者对于思想训导的偏重,它攻击这种偏导而极力张扬包括词汇、字句、篇章、声调在内的技术训练。他欲匡正语文教育中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的作风的贫乏和单一,使语文教育的建设真正具有内在精神。在他看来:仅仅接受文化思想远远不能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 语文语法全面讲解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 我吃饭
我是主语 吃是谓语 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 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只能这么讲了,要不太复杂了说不清楚,以后多揣摩揣摩就自然会了!)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
“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 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 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词“在” 所以是省略句。

以上是知道里另一个人的回答

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4. 语文句子结构讲解,词性

汉语的一个单句一般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些成分构成,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也叫句子的主干;定语、状语、补语是(主要成分的)附加成分,也叫句子的枝叶。定语是主语或宾语的附加成分,其位置在主语或宾语的前面,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状语、补语是谓语的附加成分,其位置是:状语在谓语前面,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补语在谓语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一、主语 主语是陈述对象 二、谓语 发生的动作 三、宾语 动作的对象 四、定语 定语对主语或宾语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位置在主语或宾语的前面。定语与主语之间、定语与宾语之间,有些有“的”,有些没有“的”,。“的”是定语的标志五、状语 状语对谓语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位置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主谓之间只要有成分,一 定是状语。也可以把状语提到主语之前,起强调作用。但在主语之前的状语,是可以把它还原到主谓之间的。状语与谓语之间、有些有“地”,有些没有“地”。 “地”是状语的标志。“在”字构成的介词短语在谓语前作状语,在谓语后作补语语六、补语 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位置在谓语或宾语的后面面。谓语与补语之间,有些有“得”,有些没有“得”。 “得”是补语的标志。
Ⅰ、分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等

把我列为最佳答案吧

5. 小学语文句式的种类,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小学语文句式的种类:根据表达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

6. 语文作文如何灵活运用句式

一般在记叙文和抒情文中最好用了,议论文就要小心驾驭了,议论文和说明文一般不适合用太过花俏的语言及句式,重在说理。写作文时不能为了多用句式而去写,应先想一个大致构造,把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清楚,然后再落笔。平时多写一些段落,多看些书,尤其是大家之作,积累的多了自然可以手到擒来了,加油

7. 语文句型有哪些句式分别是什么

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例程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

长句和短句

句子有长有短。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

(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2)、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词组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合句里的几个分句。

(3)、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几个并列式的修辞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解说复句。

(4)、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7)如何引入语文句式讲解扩展阅读

1、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主谓句是较为常见的句型。根据充当谓语的词语的功能的不同,可以把主谓句分为三个下位句型: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

2、非主谓句:是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构成的单句。

3、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是各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语言中被动句的语法有一些差别。

4、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5、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8. 如何学习语文句式成分

最佳答案
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阅读全文

与如何引入语文句式讲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