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中的语言训练是什么

语文中的语言训练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6 11:07:20

⑴ 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问题呈现案例一:一位老师教《微笑着承受一切》,解题教学是这样进行的。她先出示桑兰的照片,让同学们认识桑兰.然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描述桑兰的表情?当学生答出“微笑”之后,老师又问:人类的笑容有很多种,除了微笑还有什么笑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哈哈大笑、偷笑、开怀大笑、奸笑、皮笑肉不笑……接着又问:“承受”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词语的含义的:当学生说是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知道后,老师又介绍了联系上下文,字义相加和近反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紧接着老师又问“一切”是指什么?最后问:“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什么意思?案例二:一位教师教学《槐乡五月》第三自然段,他先让学生分辨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几句写小姑娘,哪几句写小小子,接着让学生在文中分别找两个词来概括小姑娘和小小子的特点。学生找到“俊俏”和“大大咧咧”之后,教师又从如何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入手组织教学,并且从这两个词引出“别着、戴着、飘到、装的、拿的、塞上”等一系列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浯,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最后让学生就这段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诊断·探讨像这样的教学片段我们在新课改之前是经常看到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它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地位。但过分地强调工具性,对语文课程丢魂失魄、人文缺失境况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入新课改以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上述的场景仍然时有所见。就案例一而言,《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文章以细腻的笔法描述了桑兰遭遇不幸,战胜不幸的事迹,说明了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开朗乐观,要微笑着面对一切。此片段是一个课堂的导入片段。案例一的不成功,原因在于教者对词语的解释是无谓的,有的甚至是多余的。对“微笑”、“承受”、“一切”的分析有点远离课文内容,抓住“微笑”拓展,显得画蛇添足、东拉西扯,看似进行了词语的训练,实际上是一处败笔。破坏了学生对“微笑”的理解。至于解词的方法学生早已知道,并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讲述,解词方法的指导也颇为耗时,没有必要。词语教学应当紧紧扣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语言情境中体悟、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解题,可以从认识人物形象人手,联系全文,感悟人物遭遇,理解人物精神,而不是仅仅进行词语解释。在案例二中,教者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特别注重字词句的训练:画句子、圈动词、品析词句的功能。俨然考试中阅读题的训练模式。学生多么想和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快乐、去奔跑、去品味啊!但是课堂中根本就没有他们抒发情感的空间.他们被老师一个个的追问搞得精神紧张,不得不埋头画句子,圈词语,无暇屏息凝神地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最后,教者又告诉学生一连串生硬的习作技巧,更让学生反感。虽然学生都能背诵这一段,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感情。因为老师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分析课文,根本就没有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如果教者不是过多地讲解,让学生读一谈、演一演、说一说,可能效果会更好。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无需思考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是要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有教。一、着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非得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可。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主要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学会“手段”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同时,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主要蕴含于汉语言文字之中。语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陶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的人文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学习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因此,只有着眼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文字训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理解与表达。在此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能力也获得提高。可见,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教师而言,需要强化这种整体意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适当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他是这样来整合三维目标的。师: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作者为什么把他比作“石头”呢?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生(思索后回答):石头在烈火中是不会动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也一动不动,所以作者把邱少云比作“石头”师:这是他们的—个相似之处。还有呢?生:石头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也一声不吭。生:老师,还有一个原因。石头是坚硬的,不怕火烧的,邱少云也像石头那样坚强,不怕烈火烧身。师:哦,石头是不动的,烈火中的邱少云也是纹丝不动的,石头是无声的,烈火中的邱少云也一声未吭;石头是坚硬的,烈火中的邱少云也意志坚强,不怕火烧。正因为这三个相似点,所以作者才把烈火中的邱少云比作“石头”。这一比喻句用得多么恰当啊!师:为什么作者不说“邱少云像石头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而说”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里的“千”和“巨”各突出了什么呢?生:“巨”是高大的意思,这里用上“巨”字突出了邱少云趴在烈火中形象的高大,仿佛要抬起头来才能看得清楚!生: 老师,我是这样理解“千斤”的,“千斤”说明很重很重,这里的邱少云像泰山一样稳稳地趴在烈火中,即使别人去推他也推不动的。这里突出了邱少云为了严守潜伏纪律,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暴露部队的决心。师:看,普通的一个比喻句竟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有表现力呀。我们读书就应该咬文嚼字,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情感,读出语言中的味道!孙老师在比喻句的教学上扣词扣句。首先让学生思考烈火中的邱少云和石头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学生从静止不动、悄无声响、意志坚强三方面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然后教师继续扣词深究,围绕“巨”和“千斤”再度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最后让学生回到句子形式,使其体会到普通的一个比喻句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有表现力呀。这样披文入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语境,读出了语言中的情感,品出了语言中的滋味,悟出了语言中的魅力。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借助语言情境或具体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儿童进入小学学习母语课程,是在学前生活中已经获得的母语口语语感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生学习语言就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或语言实践中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同时,置身于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所以,语言训练应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感知语言形象。如一位老师教学《火烧云》一课,课前预习时告诉孩子:日出或日落的时候,天空出现的绚丽多彩的红色云霞,就是火烧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语言形象。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火烧云”,萧红阿姨为什么不用“红霞”做题,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孩子们欣赏火烧云的资料片段,再让他们联想自己所见过的夕阳景象展开讨论。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懂得:“红霞”一词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天空中只有“红”这一种颜色,单调而不真实;而火烧云中的“烧”是一个动词,像大火一样烧起来,就写出了火烧云从形成到发展的种种变化……据此,老师告诉孩子们:朝霞、晚霞、红霞是书面语言,而“火烧云”是北方人民生活中的语言,用在这里更活泼,更具生命力。课文描写火烧云色彩变化一部分中用排比句式列出了一长串描写颜色的词语。如果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这些颜色,不一定能对他们的实际运用有大的帮助。因此教师主动向美术老师求教,制作了有关这些色彩的分解图谱。在图谱旁打乱顺序写上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请孩子们找到与图谱相应的词语连线,让他们体会老师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丰富色彩知识,以便用这些相应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相关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次,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去演、实验等方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小学课文中不乏内容生动的故事,那些机智善辩的聪明人、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让学生们难忘。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表演小品、演示实验等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全面提升语言素养。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A用自己带来的瓶子、石子,做实验,观察水上升的过程;B用自已的话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C表演乌鸦喝到水的前后经过,注意加入内心的想法。练习重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感受直观刺激,从而产生快乐情绪,于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第三,教师要善于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如《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陈赓同志的—段回忆: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写人的方法来进行写作练习。 一是利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描写长征途中的环境非常艰苦、恶劣。突出了小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愿拖累陈赓,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描写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下着倾盆大雨的环境.或写冬天白雾蒙蒙的早晨,或写骄阳似火的夏季等,通过环境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是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写小红军面黄肌瘦、脸色发青,已经极度虚弱。却在极力掩饰自己的痛苦、困难,不把自己的困难表露出来,体现了小红军面对困难和危险不愿拖累别人的品质。据此可指导学生写邻居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自己生活艰苦朴素,却时常为残疾人捐款,让学生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邻居老奶奶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三是运用人物对话体现人物品质。文中陈赓和小红军的四次对话,体现陈赓对后代的关心,也体现小红军坚强、勇敢,面对困难和危险,不愿拖累别人的品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学校组织为灾区人民献爱心,自己向家里要钱时与家长的对话,表现自己的家长是充满爱心的人。总之,课文的学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应进行一些表达方法的积累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运用语言。三、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这就需要“授之以渔”。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交际。当然,方法是可以直接“告诉”的,但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而感性的东西有时是难以言传的,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训练应融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学习习惯具有个体性和内在性,是一种自动化的学习机制。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的、无根的。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很重要的是寓思维方法于语文学习之中。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如《挑山工》一课,在引导学生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走路方式、速度和结果,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朝着一定的目标坚持到底)后,老师可启发学生: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如果从登山的目的比较,就会得出另一种认识。挑山工以挑货上山为谋生手段,当然得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是以登山为休闲方式,当然是走走停停。目的不同,行为方式也就不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联想、想象等,是语文课程重要的训练内容,也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得出的见解,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把见解清楚地表达出来。

⑵ 如何开展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和现状,重点阐述语言文字训练在现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探讨如何能有效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自《新课程标准 》 实施以来 ,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 ,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探究、开放 ” 等阅读形式 ,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 ,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 复述、 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这样的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语文教学的主干。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备课时要找准训练点,做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做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做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
1、 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的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规定。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
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⑶ 语言表达基础训练课是学什么的

语言表达基础训练是小学语文综合训练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复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初步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方法,为培养理解、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基础训练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但又相对独立、自成系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观察、思维,综合设计,交错安排。编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低年级以字、词、句的训练为重点;中年级继续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以段的训练为重点;高年级继续进行词、句、段的训练,以篇的训练为重点。内容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独立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语言训练,学生可熟悉语言现象,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重在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克服训练障碍。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语言实践,教师不包办代替。

(3)语文中的语言训练是什么扩展阅读: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回答申论问题、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二者均以语言为基础媒介,虽然书面语言可以是对口头语言的归纳总结,但是两者并无直接关系,口才不好不一定笔才也不好。

提高方法:

(1)多听,是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多听别人的说话方式,从中学习其好的说话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多说做准备。

由于国考申论的特殊性,所以听的时候一方面学习好的说话技巧,另一方面听的时候要有侧重点。例如听新闻联播,学习其对时事的报导性、概括性、新闻性的语言。

(2)多读,是多读好书,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知识会增加语言的素材,增加一个人的气质涵养,而多读也是为多写做准备。

而读的时候也和听的时候一样,一方面增加素材,另一方面读的时候要有侧重点。可多读人民日报的社论,学习其对事物评价、分析的表述方法和语言。

(3)多说,并不是逮什么说什么,乱说一气,而是有准备、有计划、有条理地去说,或者是介绍,或者是演讲,要说得好、说得精彩,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这一准备过程和实际说的过程,也就是在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

(4)多写,平日养成多动笔的习惯,把日常的观察、心得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定期进行思维加工和整理,日积月累提高写作技巧,在平时的写作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同时养成整洁的好习惯,在申论考场上不会因格式、字谜、标点或卷面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基础训练教学

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这样定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曾几何时,语文课程一直在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还记得一位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高潮处老师哀乐奏起,师生泣不成声,听课者颌首赞许、掌声雷动;一位老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悲惨的命运无比同情……曾经这些被称之为好课的课堂叫我们如今回忆起来却无比汗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最重要的改变,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该做的事情。因为有了这个方向的转变,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便是如何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一、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基于《课程标准》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的案头唾手可得的一本书便是《课程标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要组织大家学习《课程标准》;设计一堂课要先读读课程标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更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我们要做到想法有据可依,做法名至实归。
以《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的目标为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第一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二学段)
两个学段对于词语理解的目标与内容的规定不一样,所以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做。于是我在《三个儿子》的教学中这样设计: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在晃荡?
生:春天来了,柳条在晃荡。
生:小女孩一跑起来,她的辫子在晃荡。
师:是呀,“晃”就表示摇动、摆动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指导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应首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基于年段目标
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认的字必须能正确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必须写对写好会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强调整体识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在写字教学中,主笔画和字的结构要指导到位。每节课都要花几分钟写字。教师要通过学新温故,要通过比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学生自主识字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中识字,每周用一节课交流识字成果。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2.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应该要求所有学生正确的读,而不是有感情的读。读正确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初步语感。怎样读正确?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个字都能读准,特别是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不多字少字,不颠倒重复,读准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和句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继续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2.加强词和句的教学。词句的教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A.能找出重点词句。(用的准确的词,如《荷花》里的“冒”;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句;能统领全文的词句;能总结全文的词句;过渡句;不理解的词句等)B.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换词;读词句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等)C.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D.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阅读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如:理解重点词句;概括段意;了解段和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方式等。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1.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先自学后师生共学。可以通过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初读后写一点初读的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或者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提语言方面、写法方面的问题。
2.从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得其法。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有顺序地写,边写景边抒情(《记金华的双龙洞》);写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理清顺序,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感情;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重点感受人物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来写;说明性的文章,要让学生读懂说明什么,了解说明的方法。
叶所工作室曾经让三个学段的老师备《西门豹》,因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所以三个学段的老师各自备出来的训练点也就会不一样。
三、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基于文体特色
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有不同文体的,如:诗歌、散文、童话、语言、儿童诗……文体不同,训练点也会不一样。
童话,顾名思义,童就是少年儿童;话就是故事。童话就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看的故事。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学研究,结合童话的特点,其语言文字训练点应落在:一是富有童趣的语言。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抑或植物,都赋予了人的语言,如《 咕咚来了》,当“咕咚”一声响起时,小白兔的语言“快逃啊,咕咚来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读者的心,《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的话“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等等,更是贴近孩子的口味。所谓童言无忌,此处结合最有利于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写出孩子们的真情实感。二是鲜明的人物形象。童话故事里的形象,多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们和人一样有血有肉。阅读童话时,教师要结合故事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它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可以续编故事的结尾,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创编童话故事。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编排有一定比例,它的教学价值在于依托文本理解故事,跳出故事悟明道理,兼语言与思维二者共同发展。寓言教学可紧扣“学讲故事练表达、悟明道理练思维”的简约模式便可实现语言文字的训练。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多以口耳相传,情节夸张,充满想象,且多采用象征形式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在现行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民间故事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木兰从军》《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哪咤闹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到底该教什么呢?
1、教讲述——以讲述唤醒故事的魔力。给情节插上想象的翅膀。教低段的阅读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爱读、乐讲,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才会达到理解、积累、运用词句的目的,这才真正落实了“语用”。
2、教情节——第二学段的民间故事教学就可以在课文改编的基础上,巧抓情节的空白点,激发学生依“文理”想象设计情节,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锤炼学生的创造性表达,从而达到具体生动讲述故事的目的。
3、教鉴赏——为故事还原文学的气质。在民间集体创作的流传中,民间故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法也越来越艺术——神奇丰富的幻想、多角度极度的艺术夸张、成功的拟人化修辞、完整的结构和定型的人物性格等。这里,无论是把哪一个点作为教学内容来讲,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民间文化的熏陶。
……
四、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基于教材
教材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载体。陶行知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是说我们不能迷信教材,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来教语文。但我想说,“教材也是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选编的课文,我们应利用好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何在教材中寻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裸读,在裸读中发现语言现象。什么是语言现象?即这一课中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特色。
以闫君燕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为例:
揣摩句子,领悟表达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引导学生发现: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这样表达更加具体形象。
到文中找出这样写法的另两处句子。
小结写作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融入作者的写法。
迁移。出示:《全神贯注》语段,找找哪些句子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要写好想到的,有点难,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联系前面看到的)“好像、像、似乎”这些词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
迁移运用。出示学生跳绳语段。段中只写了看到的学生跳绳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补充添加想的部分。
闫老师在备这一课时发现的了课文中最明显的语言现象: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
所以,裸读发现语言现象,并以此作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雷英老师说:“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系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寻找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方法。
总之,我们应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度,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做好语文教师该做的事,别再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错误

⑸ 如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分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但不管哪种表达能力,都应该是语文教学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实社会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受到人们的称赞,也容易使别人接受你,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让学生产生说话的欲望,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想说,爱说的兴趣,达到不亦说乎
的美好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都以教师的说为主。学生的说为辅,极大的压抑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影响了写作水平。甚至会影响到走入社会后的社交能力。
要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就应该从每一课,一个细节入手。从说话到写话(写作)都要逐层深入地加以有效训练。
一、造句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是有序
的,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循序渐进
。正如荀子所说
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所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最简单的造句开始。造句是贯穿于各个年级,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
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地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造句也是同写作一样,要善于造的丰富多彩些,如:紧张
一词造句,先指导学生弄清紧张
一词的意思:(1)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2)激烈或紧迫。使人精神紧张:(3)供应不足,难于应付。有的学生根据这三个意思造了三个不同的句子;(1)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些紧张:(2)比赛进入了紧张阶段;(3)又到了播种季节,种子供应非常紧张。这样即使学生不单造出了这个词最基本、最常用的句式,还让他们通过理解词义又造出了其他的句式。造句训练除去运用理解词义造出不同的句式以外,还可以让学生用反问句、疑问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多种形式去造句。通过这些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又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语言训练呢?我的做法是,培养学生每见到一篇文章后要细心地去阅读,用心地去读,凭借想象,书面语言文字在大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物,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以借助形象理解语言。如: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一双小脚丫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教师可以引导,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后她会看到什么?她问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小女孩最后怎样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能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版的语文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口语交际,那么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开口去说,大胆的与学生去辩论。如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后安排了一个辩论
善意的谎言可以说
一直以来,一提作文
二字,学生就会头疼,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作文时也并不注意方式方法,有时只把作文要求说一下或者读几篇类似的范围,就让学生去写,学生只好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写出的文章有的前言不搭后语,有的跟记流水账似的。并不精彩,我教作文时,进入课堂后并不提写作文
。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或过于简单,可以让其他同学给他补充一些想法,一堂作文课下来,学生过的轻松、愉快,不单作文写得非常棒,而且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起到的相得益彰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去摸索和总结,从而找出更多的更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进行语用训练

有可能你正在为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水平而觉得苦恼,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提高小学阅读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读,注重读书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带你了解小学阅读辅导提高阅读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从小开始)以上的五次阅读法以及阅读的三个步骤都是非常实用的提高语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够拿去实践,那么学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学阅读辅导其实并不难,只要用对方法,学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提高。

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什么是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老先生在这里讲的不是广义上的训练,而是有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训练”,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文训练归根结蒂就是语言训练。语言是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唯一的途径也就是训练。
学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语言训练意识比较强,但对怎样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不得要领,具体体现在:课内不训练,课外训练,训练缺乏过程,训练形式化。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精心挖掘语文因素,认真分析课文的语文因素,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晏子使楚》
师:晏子“故意笑了笑”这种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自嘲的笑。
师:还可以大胆地想象,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笑?
生:(模仿笑)
师:什么笑?
生:笑里藏刀的笑。
生:晏子这个笑指的是得意的笑。(得意地读)
师:还有吗?
生:有点讥笑、嘲笑。(嘲笑地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笑里藏刀,我觉得,楚王那个冷笑,那里面才可以说是藏了刀。晏子,他笑里究竟藏的是什么?
生:智慧……
师:那叫智慧。哎!就是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潇洒。请同学们按自己的体会好好的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告诉我们,就是这笑一笑,我们就能想象晏子的脾气、性格、骨气。让我们再次为晏子的这种智慧喝彩!
……
一、朗读积累训练
着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一个语言片断被确定为训练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那是因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细加研究,或是写法对学生有可借鉴之处值得反复品味。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多读。掌握阅读方法,积累语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汇点便是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会读、读懂,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又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手段。 课堂上要挤出时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速度去读。精彩的片断,尝试让学生去积累,并时常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并内化语言。
二、语句比较训练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三、语言表达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精品语言”的感受和模仿,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逐步走向个性化。此外,将口语训练贯穿于每一节语文中,还可以培养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优化口语交际教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中发展个性化语言。

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

口语交际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公民必备的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国际交往的加强,未来社会急需就业者有过硬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说会道的人越来越令人羡慕,无论将来是商人,还是明星、演员,还是推销员、美容师等,都离不开口头交际这种最直接、最频繁、最有用的能力.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乐观.例如:课堂上当众回答问题,解说事理、阐明观点,常常是情绪紧张、结结巴巴、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础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看来,我们当老师的在日常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重视中学生的口语训练,那么如何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1、加强教师示范性训练.教师规范的语言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的最好示范.语文老师是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其自身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美感、具有吸引力.应努力做到准确明晰有科学性;循循善导有启发性;生动活泼有形象性;幽默诙谐有趣味性;抑扬顿挫有和谐性.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上课使用方言土语,不用普通话教学,说话时或拖泥带水、东拉西扯、夹缠不清或平淡无味,爱做无意义的重复.这样会给学生极差的影响.因此,在讲读课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老师的口头表达技能技巧,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定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2、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训练.教师认真备课,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得到口语训练.这种方法可结合课文进行,它十分简便易行.我们初中课文编排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相对的集中性.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有反映科学知识的.作为教师,可结合书上的内容,要求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近的一些问题,如学习了《羚羊木雕》一文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父母逼迫孩子要回羚羊木雕一事的看法,同时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闹过矛盾的,如果有,谈谈当时是如何解决的?这种训练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初步能力,让他们敢于面对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也锻炼了他们组织语言和概括语言的能力.再比如,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通过自己的认真备课,学生认真的预习,向他们提出问题:皇帝是怎么被骗的?大臣是怎么被骗的?骗子是怎么得逞的?从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骗子没有骗过小孩?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事吗?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在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训练了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自述、复述的训练.自述要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话题,如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信息开放的社会生活,就是学生说话感兴趣的材料.只要教师一激,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话从口出,有话可说.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曾精心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a.最近学校要开家长会我担心我爸爸没时间来.b.学校开设了信息课,你如何建议父母为自己买一台电脑.C、我第一次做饭.这些话题的出台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三个大组分头讨论、合作,积极准备自述的内容.结果学生的自述,让我真的感受到,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复述训练:是指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性和记忆性的训练,可以是简要的复述,还可以是摘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如:在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先听录音朗读,之后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创造性地续编这个童话故事,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复述,也使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久而久之,也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4、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作品都是口语训练的范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这些名篇,有些精彩片断还可要求学生背下来.我们知道,朗读是训练学生说话技能技巧的好方法,不可忽视,教师在朗读上给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学会朗读的技巧,如轻重音的把握、节奏快慢的处理、高低音的变化过程等,尽力做到语言流畅、字正腔圆、感情充沛、有声有色的朗读,该激昂时激昂、该愤怒时愤怒、该忧伤时忧伤,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短小的现代散文或诗歌,并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给学生听,或与学生一起欣赏配乐朗诵,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营造美的气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中陶冶情操,在朗读训练中加强口语表达能力,改变羞于讲话的现状.当然,背诵也是一种古老的口语训练形式,它既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又可以强化记忆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学生背诵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背诵的方法,即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记忆,在了解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学生背诵时只要心口并用,就一定“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像流水那样自然流泻出来.另外像成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诗、歇后语,往往是语言简洁、含义隽永,如果学生背得多了,说话时就能自然流露于口中.
5、加强演讲、辩论的训练.现在我们手头的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有口语交际,如果我们老师每次都较为精心的指导,学生充分准备,就可以有不少的实践机会.例如 “成长的烦恼”,对于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所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或他人的烦恼,畅所欲言,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或帮助自己化解烦恼.学生可自由选择,任意发挥,可以是成语故事,也可以是班内、校内发生的事,或是道听途说的事,或是对所学的文章的理解、感受,或是报刊杂志的新闻消息,或是畅谈理想、人生,或解说自己名字的含义等,因为是轮流的、大家机会均等.在教学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会,如:《父母随意拆孩子的信件是否对的》、《新世纪要不要讲艰苦奋斗的作风》、《学生到底该不该佩带手机》、《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等,辩论前教师可适当点拨,通过这样辩论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辩论风度,久而久之,讲的多了,口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强了,言行也大方了.
6、加强看图片、看录象说话的训练.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配导游词、配对话,或是看图说话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学《故宫博物馆》或《苏州园林》的篇目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或下载一些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或导游词,还可以给学生放一段电视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自编对话,这样图文并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但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话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7、加强编排课本剧的训练.我们课本上有不少小说或故事,通过学生的学习理解,可让他们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如《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通过这种形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在说和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正如于漪老师在《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一文中说过的“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的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总之,语言是思维工具.任何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借助语言表出来,如果我们不注重学生口语的训练,学生语言的贫乏将可能造成表达上困难,说话时会就像溪水断了源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中学生口语的训练,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的素养,以适应未来现代社会的需求.

⑼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方面反映了着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几十年的反复讨论,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这就是: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务。
那么如何在完成教学内容而又无须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呢?教师面临的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背诵铭记后化为己有,需要时能灵活运用。
在这里,我想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方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多数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低年级的重头戏,还应该是识字写字,而不应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积累上,积累应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因此,很多的低年级语文课堂,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十分欠缺。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只
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了“积累、表达、运用”的训练。如此状况会使我们的学生只会学语文,而不会用语文。
二、简要阐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积累的意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对低、中、高年级的阅读,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如低年级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积累总量不少于5万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诞生,舆论的导向已将积累放在凸显的位置来看待。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认为只有读得多,记得多,应用
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三、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我们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这样“硬按牛头喝水”的教学肯定会事倍功半。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够的。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语言文字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好之”“乐之”,当然就“爱之”,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重要的不是要让孩子读多少书,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书,跟书交朋友,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可以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再在每天早读前的五分钟进行汇报,以赠送“营养早餐”的形式,来交流看故事的情
况。最后,语言文字兴趣积累要逐渐升华为审美积累。审美积累才是一种恒久的有强大内驱力的语言文字积累。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
十余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1、通过激情诵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老曾誉之为“美读”。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诗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丽画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接着引领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也可让有幸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
表演读,甚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
身临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2、在朗读中理解词语,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所有的内容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要引导学生弄清整首诗的主题、内涵就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祖国的幅员辽阔,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祖国的精神?对一些词语如:“巧夺天工、巍峨、浓妆淡抹”,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是祖国有代表性的风物。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的精神 ,当读到这些词语、句子时,每个表现出的是自豪、是骄傲。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举例畅谈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班级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要让他们说说家乡各种风俗、美景、特产等,让本地的学生说说家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最后以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等词来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3、通过熟练背诵,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先会背,与生同背,与之同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下列活动:1、每日背一句。低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背诵。2、每周背一诗。教师每周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地同桌
或两组对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4、通过阅读迁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阅读,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补充阅读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发学生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新、描写之实。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如:学了《鸟的天堂》一课后,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学习课文中写鸟声、鸟影和榕树的句段,抓住那只机灵可爱的,但课文中并没有细细描写的小画眉写一段话,注意写出小鸟儿自由自在地在乐园中飞翔、嬉戏的情形。这是练习对课文句段的迁移来积累语言。再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后,要求学生灵活剪辑文中语言,加上自己平时的积累,做做小导游,用富有激情、流畅的语言介绍西安兵马俑这一“世
界第八大奇迹”、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帮助学生迁移积累篇章语言。
5、通过课外阅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博闻强识,能给大脑皮层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进而形成系统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语言仓库。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满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读不可。”因
此,我们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将相和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史记》等。又如学了《蝙蝠和雷达》,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6、通过生活积累,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多彩的语言文字积累资源,就要靠老师去慧眼识得。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将其各种生活体验充实到他们的脑海中,视线里,引导、启发他们的积累。如:小朋友们都爱看动画片,老师不防允许他们在晚上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看10分钟的动画片,让他们在动画片里找人物的名字。另外学生还可以把动画片里的故事记在脑子里,和小伙伴们分享,真是其乐融融,语言文字积累的兴趣马上激发起来了。电视广播媒介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而积累这些语言文字,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们都爱吃东西,玩玩具,很多商家都通过做广告的形式,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推销,很多好的广告词,其实都是诗词般精练简洁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优美语句。
平时让小朋友们多关注这些语句的话,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7、通过勤思勤记,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既能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几句或一段话。
通过以上这样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文字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写作和辩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储存与整合统一,趣味性与生活性兼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⑽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语言文字的训练虽然有专门的训练内容,但我们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为阅读和生活实践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今天,我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体会。
一、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途径很多,平时的交谈、看广告词、商标等都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过,这些都是不规范的、随意性很强,达不到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预习既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有效平台,也是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更是学生课堂学习实践的延伸。因此,在布置学生预习前,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如:把文章读通读顺,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词,根据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写出自己的体会,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等都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方法。通过这样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为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在初读中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初读课文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又是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初读课文中,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进一步学习。这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主要内容写具体的,各段之间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等。这是阅读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采用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齐读。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不过,这时要求更高了,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解读感受。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经常提醒学生,语言文字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们语文老师的眼中,词语不再是词语那么简单了,而是一份情感了。例如教学《卡罗纳》一文,指导学生在初读中找出描写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和老师、同学、家长关心他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哪些词最能体会卡罗纳的悲痛心情,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老师、同学、家长对卡罗纳的关心,并且根据自己对这些句子的解读感受进行朗读处理。
三、在精读中引导学生加深词句的理解。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所谓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讲读课文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巩固作用。精读这一教学环节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要阵地,理解才能运用,而恰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教师要对理解方法作精心的指导。
1、用换词法理解句子中难理解的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句,有的词语表面上很难理解,不过掌握方法其实很容易,换词法理解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例如教学《长城》时,有一句: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要理解这句话,主要抓住很自然就可以了。如果用平常的的方法理解很自然的意思,可能很难解释清楚。但是引导学生换一个词语,恐怕难度就不是难度了。 ‘很自然’这个词我觉得难理解,你能换一个词语来代替它吗?什么词语和它的意思最相近?引导学生根据上文的意思把很自然换成情不自禁就很容易理解了。况且,学会换词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当他们在以后的阅读生涯中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用这种方法解决。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课内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途径。
2、用角色互换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作品时,不是被动的读者,而是在创作作品,因为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角色中,他们为文中的角色创造着美丽的结局,精彩的人生,美好的生活。正是角色互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作品中的人物角度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人物的内心情感,有助于对词句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如教学《长城》中有个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理解这个句子的思想感情,要从理解才这个词入手。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假如你现在站在长城上,看着长城的一切,在当时的条件下,你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当时的劳动条件下,建成这样伟大的工程,真的不可思议。这样,才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理解才的意思,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就不是什么难题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做到了,我们应对他们有什么样的表示?你们佩服他们的什么品质?然后进一步深入:你的感情是这样,作者呢?这样,不但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学会了文章有感情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语文生活化,在生活中学语文,我们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因为作品就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的生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其说是教学生怎样读懂文章,不如说是引导学生如何跟随作者体验生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理解作品,从而达到解读并且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体验作品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讲,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会怎样运用。如教学《卡罗纳》一文时,作品的生活意识浓厚,就像发生在我们孩子身边的事一样,这样,单纯的语言文字解读已经打动不了孩子的心,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有关的句子。如理解卡罗纳的内心世界:卡罗纳失去妈妈,再没有亲人安慰他,和他分享快乐,和他分担忧愁,和他共渡美好的日子了。他的心情你明白吗?作者明白他的心情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这样,引导孩子们联系身边的不幸事件,理解卡罗纳的内心感受,然后抓住课文的有关句子来阅读,学生理解句子就更容易了。并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提高阅读的效果。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句子由词语组成,每一个词语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同样,每个句子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例如教学《长城》中有一句难理解的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第二自然段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的写条石的重量以及当时的劳动条件去理解,从而体会句子的含义。
四、在拓展延伸中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好好运用,所以,我们在拓展部分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让学生在延伸中学会运用。主要的是成语、比喻句、排比句、夸张句、拟人句、对联等文化语言的运用以及复述课文的运用等。例如教学对联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写法,特别是平声仄声的运用,并且引导学生联系北京奥运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写写对联,虽然孩子们写的对联都比较幼稚,但自从理解对联声部的读法后,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从化市中小学生楹联大赛中有七个同学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

阅读全文

与语文中的语言训练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