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学最好的国家是哪一个
古今往来,你觉得数学最厉害,水平最高,对数学发展贡献最大,数学家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美国!一超多强嘛!美国现在综合实力这么强,科技发达的背后肯定有着非常强的数学水平在支撑!就像少林寺,可能没有江湖第一高手在那里,但谁都不敢小看它!众多全球排名靠前的高等院校不知道藏着多少高手,数学研究水平一定很高!惠特尼,冯诺依曼也享誉全球!
答案并不是,美国确实现代数学水平很高,但惠特尼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主要是历史太短,200多年建国史,大部分数学家说不定都是移民,起码在数学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他是没有参加的,不像少林寺。
——德国!众所周知,高斯是德国的!还有莱布尼茨!两个超级高手坐镇!够强吧?而且不是说德国人最严谨嘛,数学需要严谨的思维,肯定是德国厉害!
答案也是不是,德国人对数学的贡献可能就集中在高斯和莱布尼茨了,近现代太多人去物理那边玩去了,可能是物理最厉害的,但对比物理来说,数学差了不少。
——英国!哦,不对,好像牛顿也是物理学更出名一点,虽然数学上也贡献了微积分,俄罗斯!毕竟是大国!是不是也很厉害!
英国不谈了,牛顿一个人几乎封锁了英国科学一百年的发展,苏联当时确实很厉害,但解体之后元气大伤,绝大部分的人才都去了美国,以至于有这么一句话:什么叫美国的大学?就是美国的大楼、俄国的教授、中国的学生。
答案是法国。
这个感觉最浪漫的国度,是数学(最严谨学科)水平最高的国家。
㈡ 二战期间德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杰出的科学家
美国1901年后的诺贝尔化学物理奖远多于德国。英国也略多于德国,1901以前德国大师级多半是犹太或者斯拉夫人,本族高手远不如战胜国们多。高斯恩格斯莱布尼茨等等都是标准的犹太民族,德国的特点是匠人数量远多于大师,所以1901年后它的诺贝尔数学奖远少于法国美国英国等等,因为犹太天才都跑光了,只能搞搞化学等实验科学了。美国的戈达德发明火箭比布劳恩早多了。而且光看获奖根本无法代表各国实际人力资源人才质量和数量水平,为何呢?苏联二战后跟美国争霸那么多年,苏联或者俄罗斯的人才质量和数量科技水平明明跟美国不相上下,然而俄罗斯的诺贝尔奖并不多。同样中国,日本,拉丁阿拉伯斯拉夫国家很多都是天才辈出,可惜诺贝尔奖都不多,但你能说这些国家的生活生产水平都极度低下?德国对苏联之所以前期有优势,完全是因为德国准备比苏联充分太多倍的缘故。一个精心准备了几年的国家处在自身的顶级战备状态,去偷袭一个完全没有进入战备状态,国家战争机器还完全没有运转起来的国家,当然会有巨大优势。可惜一旦对手回过神来国家机器真正开动起来,德军优势就荡然无存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境地。所以在双方都准备充分的时候,德军往往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还处于各种劣势才是它纳粹人种的真相。德国吹的往往都是自己巅峰状态去偷袭别人的衰落甚至无准备状态的情况,但它们从来不敢面对人家状态好的时候自己的差距和溃败。二战前德国是被美国扶持去偷袭苏联的
二战爆发前美国资本确实为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
1924年到1933年,通过华尔街的国际财团经手流入德国的贷款总额为330亿马克,其中的最大三笔款项,分别建立和帮助了三家大工业卡特尔(一种垄断形式)。这三家卡特尔分别是德国通用电力(A.E.G),联合钢铁,I.G.法本,它们分别控制了电力、钢铁和化工行业,把握了德国的工业命脉。到1937年,联合钢铁和IG法本生产的爆炸物加起来占全国总量的95%,着名的克虏伯军火公司也在它们控制之下。这个不仅得益于美国贷款,还有美国的技术。
华尔街还通过所控制的德国寡头企业向希特勒的竞选提供了支持。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8月,美国银行协会同德国就贷款问题进行谈判。美国银行同意德国延期偿还以前的贷款,并且保证今后美国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国使用,并用此来兴建新的军事企业或者改建原来的军工企业。
从1933年到1939年,在德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的6年时间里,杜邦财团与化学公司、洛克菲勒财团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财团及它控制的电报电话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亨利福特本人由于与纳粹的合作还得到了十字鹰徽勋章)争先恐后跟德国签下了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的订单。仅仅飞机一项,1934年8个月中美国对德国的出口数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不止5倍。33年到39年间,在纳粹德国的军事机构中营业的美国公司超过60家。
在技术输出贸易上也毫不含糊,杜邦公司通过I.G.法本把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的技术卖给德国;坦克润滑油的技术是从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发展空军的重要帮助来自于美孚在德国设立的一家飞机专用汽油厂;电报电话公司参加了德国新型飞机的研制。后来在战争中,连美国的海军部长都承认是美国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进的飞机发动机。网络德吹吧欢迎大家看各种真相
㈢ 为什么二战时的德国科学家如此厉害
厉害?
那怎么原子弹没搞出来?
为什么连像样的远程轰炸机都造不出来?英国的轰炸机1940年就可以从本土起飞,轰炸德国本土。而不列颠空战时,德国的轰炸机从法国和挪威起飞,到伦敦上空却只能停留25分钟。
为什么英国可以破译德国的密码,而曾经是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的德国却到战败也只破译出美国的外交密码(还被美国人发现了,故意散播假情报。)
战前苏联人参观德国人的坦克可工厂,对4号坦克就是德国最先进的坦克根本就不相信,认为是德国人故意封锁他们,拿如此落后的坦克忽悠他们。所以,苏德战争爆发后,当T34坦克出现后,德国人是非常震惊和惊慌的。
德国充其量不过一个中等规模国家,本来还有些科研和教育积累,但是纳粹上台后,推行反犹种族政策,赫赫有名的哥廷根数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被迫跑了五分之四。德国整体研究水平遭遇断崖式的崩塌。德国唯一可以勉强保持的优势只有其传统的化学和化工领域了。
㈣ 怎么我一眼望去数学历史上的人物,绝大部分都是法国和德国人
和思想文化有关系
德国是欧洲第二文艺复兴的故乡和文化尤其是哲学的集中地。
最重要的就是全民教育的普及,这个传统从普鲁士公国开始就有了
在当时的普鲁士儿童不接受教育是触犯法律的
普鲁士国王提供皇家宫殿给大学作校舍,同事解放教育和思想,高等学府的大部分资金来自皇室,但是皇室无权干涉高等学府的任何研究。(这点中国到现在都没能实现)
所以普鲁士统一德国后仅一代就创造了以德国为首的第二文艺复兴,创造了维也纳、慕尼黑、欧洲近代文艺的摇篮
㈤ 从世界数学史看,古代,近代,现代的世界数学圣地在哪里...最好有分析...
1.古代时期在中国,原因有很多,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着作问世。
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着重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在前人刘徽《九章算术注》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根据史料记载,其着作《缀术》(已失传)取得如下成就:①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π<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其中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的最佳值;欧洲直到16世纪德国人鄂图(Otto)和荷兰人安托尼兹(Anthonisz)才得出同样结果。②祖暅在刘徽工作的基础上推导出球体体积公式,并提出二立体等高处截面积相等则二体体积相等(“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定理;欧洲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Cavalieri)才提出同一定理
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同样的方法至1819年才由英国人霍纳发现;贾宪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与17世纪欧洲出现的“巴斯加三角”是类似的。
秦九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1247年,他在《数书九章》中将“增乘开方法”加以推广,论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并且例举20多个取材于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16世纪意大利人菲尔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
2.近代在欧洲。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
数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重要发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发现。意大利人卡尔达诺在他的着作《大术》中发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这一公式的发现实应归功于另一学者塔塔利亚。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尔达诺的学生费拉里发现,在《大术》中也有记载。邦贝利在他的着作中阐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约的情形,并使用了虚数,还改进了当时流行的代数符号。符号代数学是由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确立的。他于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门》,对代数学加以系统的整理,第一次自觉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已知数。韦达在他的另一部着作《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中,改进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还建立了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现代称之为韦达定理。 三角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论各种三角形》是欧洲第一部独立于天文学的三角学着作。书中对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还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数表。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在重新定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制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数表。法国人笛卡儿于1637年,在创立了坐标系后,成功地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费马建立了求切线、求极大值和极小值以及定积分方法,对微积分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将不定方程的研究限制在整数范围内,从而开始了数论这门数学分支。在和帕斯卡在相互通信以及着作中建立了概率论的基本原则——数学期望的概念
3.现代没有定论,应该是美国。
因为很多科学都离不开数学,特别是物理学,而数学和物理学又关系到武器等等。从美国的武器应该可以看出该国的实力
另外,现在世界性的数学奖共有48个,美国颁发 的就有近20个,而奖项得主也以美国为最,这也应该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来。
㈥ 为什么德国人数学差,为什么世界一半的诺奖得主都是德国裔科学家
德国诺奖获得者里超过60%都是犹太人。儿1933年纳粹上台开始排犹和反犹后,德国任获得诺奖的比例陡降至10%。
如果仔细探查,可以发现有多少德国的所谓科教荣誉其实都是犹太人创造的。
㈦ 为什么爱因斯坦数学只考了一分却能当上科学家
爱因斯坦他是德国人,在德国一分就等于满分在中国一百分才等于满分,在德国一分等于满分三分等于还行六分等于不及格,所以说这不是吹,况且爱因斯坦跟我们在国家也不一样,所以
㈧ 智商胜过爱因斯坦,高考快满分的数学天才,后来怎样了
很多人都非常在意孩子的智力,毕竟这意味着一个孩子今后的成长。特别是在有了一种"智力量表"之后,便开始把人们的智力非常直白的表现了出来。在这张表当中人们的平均智力在100左右。低于85的人被评定为智商偏低,而高于130的人,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那种天才了。
一直以来数学都是他的最爱,所以他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的数学竞赛。基本上每一次都会拿到奖项。14岁的时候,他考进了弗林德斯大学。硕士毕业的时候只有17岁,等到21岁的时候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
如今的天才儿童陶哲轩已经长大成人了,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生命当中的另一半。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大学里面的教授,教着比他岁数还大的学生。这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说非常的幸福,毕竟生命当中有自己非常喜欢的数学,身边还陪着一个相爱的人。
㈨ 德国人为什么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题海练习和抄写练习。会让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协会,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培训,鼓励独立思考。德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题海练习和抄写练习。会让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协会,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培训,鼓励独立思考。遵循儿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长发育规律。 没有升学压力,大学宽进严出。没有中考,小学没有入学考试。中小学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就近入学。。德国小学阶段作业很少,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学里注重培养小孩的动手能力和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手工课是德国小学最注重的,每家每户每个地下室,几乎是一个小工厂,每个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 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这些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一些单独的辅导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认识一下字母、单词、数字等内容,目的是让准备上学的孩子知道上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辅导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个测试,看看孩子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这个测试可不像中国考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认识多少字。这个测试不是看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听懂大人讲话?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会不会画个圆圈?认不认识各种颜色?能不能专注地听老师讲故事?幼儿园老师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评价,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们还要到医生那里做一个检查,证明身体发育都正常。这些东西基本就是入学测试的内容了。一般情况下,智力正常、满6岁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入学。 在一个孩子是否能上学的考核中,德国家长和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德国人认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数学能力。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复杂深奥的数学题目却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如果一个人数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将来工作的内容不和数学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语言不好,和别人沟通有障碍,却容易被别人当“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儿园老师发现某个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门的语言治疗师那里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是一对一的练习,语言治疗师可以观察孩子的发音,用各种方式进行纠正和强化,陪孩子阅读,增加词汇,创造条件让孩子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让孩子在语言上“吃亏”。当然这种训练也不需要父母掏钱,幼儿园老师推荐,儿科医生同意,医疗保险公司就付费了。 理论上分析,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两者的相关度越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该把生长发育规律视为普遍的教育规律。但现实中大量教师缺少对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因此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做重大调整,在幼儿师范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引入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营养的教学内容,促使未来的幼教从业人员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儿童理念,掌握必须的知识,具备必需的能力,奠定他们今后实践的基础。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即教育规律还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以数学学习为例,我国儿童的数学计算和思维能力一般优于外国孩子,国内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书都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尤其在数学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孩子数学概念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一般从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归类开始,其次是读数、写数。读数和写数开始,到进位是一个难关。我们现行教育教学体系从写数开始,先给孩子们来个“下马威”,然后很快进入到时间进位换算和数字货币换算等,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实践,认知水平达不到,强制记忆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培养语言学习能力,尽管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基本趋同,掌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的研究显示,学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个词汇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这是个规律。若是违反规律,教他们其它词汇,虽然能学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时间。从词汇分类曲线来看,孩子掌握的10个词汇中,有7个是人物词汇,2个是动物词汇,1个是其他词汇。掌握的50个词汇中,大概有近20个物品词汇、14个人物词汇,其余的是动物词汇和其他的词汇,这是孩子掌握词汇的基本规律。在孩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17-18个月是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但因人而异,有人会提前一点,有人会推迟一点,但千万不要期望孩子12-13个月就提前进入语言学习爆发期。在语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当词汇量达到80-90个时,孩子才可能说出名词、动词结构,才会说代词、形容词、名词。比如学会说“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岁至四岁半的时候才可能。还有若词汇量积累到40个以上,孩子会了解“和”这个连接字的涵义。词汇量达90个以上,孩子能理解“……着”的涵义,如“冻着了”“打着了”等。若将这些生长发育中的规律很好地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效果将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规律则要付出很大代价,如牺牲孩子的时间、快乐与兴趣等。 如何认识并且运用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去设计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能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目前缺少足够的关注及必要的研究。从发育儿科医生角度看,能不能通过研究发现更多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更多地去宣传这样的规律?现实中医生可能对研究更感兴趣,而对其宣传、推广和应用研究结果则不够用心遵循儿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长发育规律。 没有升学压力,大学宽进严出。没有中考,小学没有入学考试。中小学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就近入学。。德国小学阶段作业很少,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学里注重培养小孩的动手能力和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手工课是德国小学最注重的,每家每户每个地下室,几乎是一个小工厂,每个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 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这些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一些单独的辅导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认识一下字母、单词、数字等内容,目的是让准备上学的孩子知道上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辅导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个测试,看看孩子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这个测试可不像中国考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认识多少字。这个测试不是看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听懂大人讲话?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会不会画个圆圈?认不认识各种颜色?能不能专注地听老师讲故事?幼儿园老师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评价,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们还要到医生那里做一个检查,证明身体发育都正常。这些东西基本就是入学测试的内容了。一般情况下,智力正常、满6岁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入学。 在一个孩子是否能上学的考核中,德国家长和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德国人认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数学能力。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复杂深奥的数学题目却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如果一个人数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将来工作的内容不和数学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语言不好,和别人沟通有障碍,却容易被别人当“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儿园老师发现某个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门的语言治疗师那里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是一对一的练习,语言治疗师可以观察孩子的发音,用各种方式进行纠正和强化,陪孩子阅读,增加词汇,创造条件让孩子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让孩子在语言上“吃亏”。当然这种训练也不需要父母掏钱,幼儿园老师推荐,儿科医生同意,医疗保险公司就付费了。 理论上分析,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两者的相关度越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该把生长发育规律视为普遍的教育规律。但现实中大量教师缺少对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因此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做重大调整,在幼儿师范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引入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营养的教学内容,促使未来的幼教从业人员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儿童理念,掌握必须的知识,具备必需的能力,奠定他们今后实践的基础。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即教育规律还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以数学学习为例,我国儿童的数学计算和思维能力一般优于外国孩子,国内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书都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尤其在数学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孩子数学概念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一般从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归类开始,其次是读数、写数。读数和写数开始,到进位是一个难关。我们现行教育教学体系从写数开始,先给孩子们来个“下马威”,然后很快进入到时间进位换算和数字货币换算等,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实践,认知水平达不到,强制记忆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培养语言学习能力,尽管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基本趋同,掌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的研究显示,学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个词汇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这是个规律。若是违反规律,教他们其它词汇,虽然能学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时间。从词汇分类曲线来看,孩子掌握的10个词汇中,有7个是人物词汇,2个是动物词汇,1个是其他词汇。掌握的50个词汇中,大概有近20个物品词汇、14个人物词汇,其余的是动物词汇和其他的词汇,这是孩子掌握词汇的基本规律。在孩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17-18个月是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但因人而异,有人会提前一点,有人会推迟一点,但千万不要期望孩子12-13个月就提前进入语言学习爆发期。在语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当词汇量达到80-90个时,孩子才可能说出名词、动词结构,才会说代词、形容词、名词。比如学会说“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岁至四岁半的时候才可能。还有若词汇量积累到40个以上,孩子会了解“和”这个连接字的涵义。词汇量达90个以上,孩子能理解“……着”的涵义,如“冻着了”“打着了”等。若将这些生长发育中的规律很好地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效果将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规律则要付出很大代价,如牺牲孩子的时间、快乐与兴趣等。 如何认识并且运用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去设计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能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目前缺少足够的关注及必要的研究。从发育儿科医生角度看,能不能通过研究发现更多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更多地去宣传这样的规律?现实中医生可能对研究更感兴趣,而对其宣传、推广和应用研究结果则不够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