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怎样教好一年级数学
小学数学怎么样学?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数题,而是将许多的生活中运算加到小学的知识中,这样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学数学的成绩加大了难度.那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方法才能学好小学数学?
以上九点是有关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提出相关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成绩.
2.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怎样讲解最好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最好培养孩子用画图的方法去思考。对于低年级同学,教会孩子是不容易的,那么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讲解。
1、小朋友到花园里去浇花,浇好了18棵,还剩10棵没有浇。问:小朋友一共要浇多少棵花?答案:28
2、王叔叔去参加同学聚会,他和每个人都握了1次手,王叔叔一共握了20次手 问:参加同学聚会的一共有多少人?答案:21
3、小朋和小月每人都有8支铅笔。小朋给了小月3支后,小月比小朋多多少支?答案:6
4、妈妈买回来一篮子苹果,吃了6个后,篮子里还剩下4个苹果,问:篮子原来有多少个苹果?答案:10
5、李老师给王芳布置20道数学题,王芳第一天做了几道,第二天又做了几道,她把剩下的数一数还有11道。问:王芳两天一共做了多少道?答案:9
6、小红参加游泳比赛,与参赛的选手每人合照一张照片,一共照了8张。问:一共有多少名选手参加游泳比赛? 答案:9
7、小叶参加羽毛球比赛。比赛共有12人参加,小叶与每个选手都握了1次手。 问:小叶共要握多少次手?答案:11
8、哥哥和弟弟每人都有10块糖,哥哥给了弟弟2块。问:现在哥哥比弟弟少几块? 答案:4
9、芳芳和军军都在看同一本书,芳芳看了40页,军军看了41页,问:谁剩下的多?多几页?答案:芳芳,1页。
3. 如何教好小学一年级数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他们的学习观念淡薄,还不知道知识和学好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玩玩乐乐、跳跳蹦蹦;另一方面,刚过了两个月的暑假,娇惯自由。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课堂常规的习惯
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难免改变不了幼儿园的习惯,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所以做好小学生的常规,就显得有些困难,怎样才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做到:
第一,不要太早着急学习课程,要把常规放在首位,因为如果你不把常规搞好,小学生就会很不守纪律,在班上乱跑、乱叫,所以只有把纪律搞好了,你才能正常上课,才能引导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第二,如果有一项常规没做好,就要反复的提,反复的练习,严格把关,直到做好为止,例如坐姿不端正,就让他们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五分钟,看看谁坐的最端正,夸夸他们,并在每节课上都反复练习,时间一久,就会养成习惯。也可以采用多提醒,常抓不懈,比如我们班的叶周一鸣,个头小,上课总是坐不住,小手老是不停地动,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举手随口回答问题,我每天不知要提醒他多少遍,现在终于有点成效了。
第三,让他们养成上课看黑板的习惯,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识,以便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已从被动的学习转向自主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1、首先是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
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生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
2、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发言。
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时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不懂得如何认真倾听。有的一心想表现自己,他高高地站起来,边举手边不停地喊“我来,我来”,有的随心所欲地看书,有的甚至吃零食、玩玩具。此时,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任其自由散漫,课堂的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而且会滋长某些不良习惯的蔓延。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就示意发言的同学停一下,并说:“还有几个小朋友没准备好呢!比比谁听得最认真!”“比一比,他的说法跟你是不是一样,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
2、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地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四、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一年级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我为了指导学生写字,做了一块专用的小黑板,画有四线格和田字格,教学生把字写规范。我经常组织学生展开比赛,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特别是优秀的在旁边加红★。学生对老师的奖励敏感度极高,经过这种评分制度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努力地想得到教师奖给他们的红★。教师也可以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4. 一年级数学序数问题之间、和从-到、推迟怎样理解
简单地说:
基数:1,2,3,4.。。。
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5. 一年级下册数学 最大能填几问题如何向孩子说清楚
所填的数要小于45,那么要填最大,就少得最少,就是1.
比45小1的数就是
45-1=44,所以左边23+□=44
44-23=21,方框就填21
6. 一年级下册数学如何教学解决问题的困惑
一年级下册数学如何教学解决问题的困惑?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对于抽象的东西,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今天,朴新小编得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解决问题一
1.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常言说,习惯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能养成自己读题、找问题的习惯,就不怕学不会如何去解决问题。一年级的问题都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要教会学生看图、读题,弄懂题目传达的意思,让学生学会列算式解答。刚开始他们会有点不适应,但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刻苦操练,学生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难。解题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题意,读懂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已经做出了一半。因此,审题必须认真,绝不能敷衍了事。
2.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和熟悉常用题型的思路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会碰到迷惑我们的数据 (对我们解决问题无用的数据),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通过计算算出答案。所以笔者觉得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分析工作。
3.培养学生时常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马虎,经常会看错题目、算错答案、忘记作答,所以老师平常要多叮嘱他们列好算式,算好答案以后再认真检查一遍,然后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时候,笔者会这样跟学生说,要解决的问题照样子抄写,但里面的“几”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问题的答案,最后把问号改成句号,才算大功告成。
教学解决问题二
一、教师应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动厌静,缺乏长久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体察生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例如看图题,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图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动手演示或电脑的动态演示等方式还原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如此化静为动,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正确地理解抽象的图意,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图中蕴含的信息。具体做法有三步。一是读图。看清楚图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如何。二是筛选。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表述。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图意。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解决问题时两种常用的基本的思维方法。综合法是从题目已知信息出发,引出未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从未知追索到已知信息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有序观察的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并把思考的过程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以此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三、教师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数量关系式的运用
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识数量关系是反映不同情境的共同属性, 又要帮助学生经历将数量关系与具体情境相分离的抽象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抽象的数量关系概念与具体的情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3]以看图题为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根据信息与问题,结合数的运算,理解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解决问题三
1.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因此,我们如果注意强化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那么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会更加有效。
2.培养学生认真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很多孩子习惯了在学校老师读题,分析题意,在家家长承担了这些“任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解决问题,首先要从纷乱的题目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首先要从纷乱的题目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列式解答。因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培养将思考转换成语言的习惯,将看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组织语言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而后引导学生寻找已知和未知,如: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从问题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3.充分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
在一年级教学每一种运算的初步认识时,可以通过具体实物或学具操作,使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直观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让学生跟着做,初步知道数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有关情况。如:把两个数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7. 一年级数学两个数之间有多少个数
一年级数学两个数之间有多少个数用减法计算。算法:大数-小数-1。
举例说明如下:10到17之间有6个数。
(1)列举法:把10到17的自然数写出来,从10到17的自然数有:10,11,12,13,14,15,16,17。再一个个数,得10到17之间有:11,12,13,14,15,16。共6个数字。
(2)算式法:17-10-1=7-1=6。减去1的原因是减掉17本身。
(7)一年级数学之间问题怎么讲清楚扩展阅读: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加法中满几十就向高一位进几;减法中不够减时,就从高一位退1当10和本数位相加后再减。
减法的性质
1、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a-b-c-d=a-(b+c+d)
2、一个数减去几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中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a-(b+c+d)=a-b-c-d
3、加、减混合运算去括号的性质,注意去括号时加减符号的变化。
a+(b-c)=a+b-c;a-(b+c)=a-b-c;a-(b-c)=a-b+c
8. 一年级数学怎么教
其实一年级的知识很浅显,老师上课注重的是方法,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点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只要孩子认真听了,基本上是应该能学会的);
还有孩子很小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讲解的特别详细才行,不要觉得很简单就一笔带过或忽略不讲,孩子的理解力还是比较差的。
(8)一年级数学之间问题怎么讲清楚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9. 一年级的加法减法怎么教
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抽象思维,采用以下方法,能使习惯以来摆实物来计算或者是掰手指头来学生也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另外多和孩子聊聊,让孩子能够清晰地明白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能够从根部去让孩子理解透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