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中都有哪些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说:倍数和因数:不能说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2. 依赖关系是什么函数关系是依赖关系么依赖关系是函数关系么
设R(U)是一个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和Y是U的子集。
若对于R(U)的任意两个可能的关系r1、r2,若r1[x]=r2[x],则r1[y]=r2[y],或者若r1[x]不等于r2[x],则r1[y]不等于r2[y],称X决定Y,或者Y依赖X。
上面一段话是某些教材上的话,比较不好理解。简单点说就是:某个属性集决定另一个属性集时,称另一属性集依赖于该属性集。比如在设计学生表时,一个学生的学号能决定学生的姓名,也可称姓名属性依赖于学号,对于现实来说,就是如果知道一个学生的学号,就一定能知道学生的姓名,这种情况就是姓名依赖于学号,这就是函数依赖,函数依赖又分为非平凡依赖,平凡依赖;从性质上还可以分为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Y=f(x)
1.数据依赖
数据依赖是通过一个关系中属性间值的相等与否体现出来的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数据依赖是现实世界属性间相互联系的抽象,属于数据内在的性质。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依赖是指一种状态,当程序结构导致数据引用之前处理过的数据时的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是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
2.函数依赖
设X,Y是关系R的两个属性集合,当任何时刻R中的任意两个元组中的X属性值相同时,则它们的Y属性值也相同,则称X函数决定Y,或Y函数依赖于X。
3.平凡函数依赖
当关系中属性集合Y是属性集合X的子集时(Y?X),存在函数依赖X→Y,即一组属性函数决定它的所有子集,这种函数依赖称为平凡函数依赖。
4.非平凡函数依赖
当关系中属性集合Y不是属性集合X的子集时,存在函数依赖X→Y,则称这种函数依赖为非平凡函数依赖。
5.完全函数依赖
设X,Y是关系R的两个属性集合,X’是X的真子集,存在X→Y,但对每一个X’都有X’!→Y,则称Y完全函数依赖于X。
6.部分函数依赖
设X,Y是关系R的两个属性集合,存在X→Y,若X’是X的真子集,存在X’→Y,则称Y部分函数依赖于X。
7.传递函数依赖
设X,Y,Z是关系R中互不相同的属性集合,存在X→Y(Y
!→X),Y→Z,则称Z传递函数依赖于X。
3. 数学题:什么和什么是互相依存的
可以认为0与1是互相依存的。因为无论是程序的源代码,还是阴阳都生发于此。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4.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什么
倍数
关系补充:
1、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是:非零自然数
2、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倍数就不存在因数,没有因数也不存在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不可以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
3、因数和倍数的辨别:在乘法里,积是乘数的倍数,乘数是积的因数。
5.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是什么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因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就说b是a的因数。
因数的举例:当a=15,b=5时,b为整数,a除以b,即15除以5等于3,结果为整数且没有余数,说5是15的因数。
倍数: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或者可以定义为一个数除以另一数所得的商。
倍数的举例:当a=15,b=5时,b为整数,a除以b,即15除以5等于3,结果为整数且没有余数,说15是5的倍数。
概念描述
现代数学:如果整数a能被自然数b整除,那么a叫作b的倍数,b叫作a的约数(也叫因数);如果整数a不能被自然数b整除,就表示a不是b的倍数,或者b不是a的约数。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是这样阐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的。2004年北京版教材第10册的第46页指出: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作b的倍数,b就叫作a的约数(也就是因数)。
例如,15能被3整除,15是3的倍数,3是15的因数。2013年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2页指出:2x6=12,2和6是12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因数;网络-倍数
6. 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主要有两层含义:
1、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我们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那么另一个数肯定是这个数的倍数。
2、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我们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么另一个数肯定是这个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的相关概念:
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 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 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不考虑0。
7. 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分为
1. 变量之间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函数关系:反映了事务之间某种确定性关系。
相关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依存关系,但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反映了事务间不完全确定关系;
2. 为什么要对相关系数进行显着性检验?
实际上完全没有关系的变量,在利用样本数据进行计算时也可能得到一个较大的相关系数值(尤其是时间序列数值)。
当样本数较少,相关系数就很大。当样本量从100减少到40后,相关系数大概率会上升,但上升到多少,这个就不能保证了;取决于你的剔除数据原则,还有这组数据真的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改变两列数据的顺序,不会对相关系数,和散点图(拟合的函数曲线)造成影响;对两列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标准化处理,不会影响相关系数;我们计算的相关系数是线性相关系数,只能反映两者是否具备线性关系。相关系数高是线性模型拟合程度高的前提;此外相关系数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复相关系数来衡量;
3. 增加变量个数,R2会增大;P值,F值只要满足条件即可,不必追求其值过小;
4. 多重共线性与统计假设检验傻傻分不清?
多重共线性与统计假设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对于解释多元回归的结果非常重要。相关系数反应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回归系数是假设其他变量不变,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对因变量的影响,而存在多重共线性(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很大),就会导致解释困难;比如y~x1+x2;x·1与x2存在多重共线性,当x1变化一个单位,x2不变,对y的影响;而x1与x2高度相关,就会解释没有意义。
一元回归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而多元线性回归要摒弃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所以要先对所有的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初步判定是否满足前提---多重共线性。
5. 时间序列数据会自发呈现完全共线性问题,所以我们用自回归分析方法;
8.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什么关系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可知因数和倍数是相对而言,不能单独存在,所以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
因数,或称为约数,数学名词,定义:整数a除以整数b(b≠0) 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b是a的因数。0不是0的因数。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一个整数与另一个整数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约数和倍数表示,"倍"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倍”指的是两个数相除时所得的商,然而"倍数"仅仅是指一个数字概念,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约数而言的,后者表示是一个可以被自然数整除的数字。
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了一个公有的约数时,这个约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约数就是这组数据的最大公约数,一组数据中出现了公有的倍数时,称为这些数字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倍数,称为这些数字中的最小公倍数。
9. 数学关系有哪些
数学关系有等式,不等式,还有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