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4十2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年级
数学找规律
20
34
55
83
(118
)
34和20之间相差14,55和34之间相差21,83和55之间相差28,都是7的整数倍,所以83和括号里的数也是这样,应该相差35,所以83+35=118
❷ 一年级口算题20以内加减法有哪些技巧
方法一 :做减法,想加法。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思考。如,12-8,想8+( )=12。
方法二:破十法。如 13-7用“破十法”可以这样想:10-7+3=6
方法三:连减法(平时法),如13-7用‘连减法’可以这样想:13-3-4=6,也就是把7分成3和4。
方法四:加补法。如13-7还可以这样想:13-10+3=6
口算方法比较多,如何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提高口算速度及正确率的关键。练习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多种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方法。
先易后难
先从十以内的加减法算起。可以与生活中可以用数量概念表达的物体结合。比如苹果、桔子、荔枝、西红柿、芒果等,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也可以让他知道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巩固成果
只要有个空闲就可以提问,语速要快,这样给孩子一种紧迫感,可以锻炼他快速思维提升效率的习惯。家长随口就可以说出3+2、5+4、9-3等等,只要孩子答对了,就要表扬他,“真棒”“真厉害”“我的孩子(学生)真聪明”等。
十以内的加减法要让他特别的熟练后再进入二十以内的,同样非常熟练后过渡到百以内。不要过快,循序渐进,效果最好。
辅导技巧
十以内的加减法,再重申一遍,一定要让孩子极其熟练才行。要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万莫着急。要告诉孩子加减法是一个互补的关系,特别是在十以内加减法时一定要讲清楚,这样有助于孩子的理解。
❸ 一年级数学数的分解34-8=34下面可以分成20和8下面连着这个题怎么解啊
34下面可以分成20和14
8下面连着1和7 2和6 3和5 4和4 或
34-8=26 34可以分成20和14 8下面连着26
❹ 一年级数学34-2与34-20的计算方法一样吗
不一样
34-2是个位的4-2=2,再2+30=32
34-20是十位的30-20=10,再10+4=14
朋友,请采纳正确答案,你们只提问,不采纳正确答案,回答都没有劲!!!
朋友,请【采纳答案】,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如果没有明白,请追问。谢谢。
❺ 一年级数学分减题34减6怎么分解
一年级数学分减题34减6怎么分解
34-6, 4不够,从十位上借1,
就是14-6=8
十位上剩下20,
再20+8=28
34-6
=20+14-6
=20+8
=28
❻ 一年级数学口算题
11+9= 80-3= 95-4= 64+3= 98-4= 25+7= 62-2= 83+5= 83+10= 10+8= 56+20= 64+6= 65+3= 15-3= 30-3= 32+6= 29-7= 35+2= 73+4= 25+4= 43+5= 87+10= 3 9-3= 48-30= 95-4= 81-2= 60+8= 39+10= 76+10= 70+3= 48-9= 47-8= 52-4= 43-8= 68-9= 40-2= 27-9= 32-4= 41-2= 38-9= 50-8= 63-9= 37-8= 56-20= 88-9= 75-9= 92-3= 42-7= 71-6= 58-10= 47-8= 26-7= 52-3= 69-10= 63-5= 80-2= 36-9= 78-4= 65-8= 99-9= 72-2= 45-9= 86-8= 96-2= 24-9= 40-2= 46-9= 43-4= 18-2= 38-8= 35+5= 85+2= 59-4= 78+10= 82-5= 64+6= 32+7= 49-5= 63+3= 84-2= 60-4= 11+20= 45-3= 30+8= 60-7= 25+4= 36-5= 84+4= 52-3= 71+9= 88-4= 76+0= 93-3= 18+5= 70-5= 56+20= 64+6= 65+3= 15-3= 30-3= 12+6= 29-7= 33+2= 3+40= 15+4= 23+5= 37+1= 29-3= 38-3= 15-4= 18-2= 30+8= 43+1= 86+2= 70+3= 30-2= 72-2= 66-4= 39-2= 20-9= 53+5= 35+2= 39-4= 8+50= 20-1= 40+6= 62+7= 89-5= 63+3= 34-2= 50-4= 11+2= 53-3= 60+8= 80-7= 32+4= 26-5= 84+4= 35-10= 71+9= 18-4= 66+10= 83-3= 71+5= 60-5= 36+3= 58+30= 28-7= 87-10= 80-6=
参考资料:自己
❼ 小学一年级数学笔算题
282+2=
123+28=
891+12=
19+21=
28+9=
6+5= 55-50= 26-6= 8+3= 24-4= 7+70= 2+80=
12-7= 30+2= 50+50= 20+30=
98-40= 66-6= 80-30= 60+10=
70+30 -40= 43-3+20= 100-50-10= 40+2=
18-9= 3+42= 19-6= 7+27=
38-8= 12+6= 45+60= 90-20=
48-8= 82+3= 8+30= 4+24=
30+8= 50-20= 15-9-3= 9+7-8=
14-7+8= 10-5+5= 2+5+9= 70-20+9=
90+7-60= 10+2-3= 88-8-80= 13-9=
16-9= 15-9= 17-9= 12-9=
18-9= 11-9= 14-9= 17-9=
16-9= 19-9= 9+6= 8+9=
14-9+7= 15-9-5= 6+7-9= 13-9+8=
17-9= 5+9= 9+8= 3+9=
9+6= 14-9= 17-9= 7+5=
8+4= 8+8= 12-7= 12-8=
16-8= 14-7= 17-8= 13-7=
12-8= 16-7= 15-8= 17-7=
11-7= 13-8= 18-8= 11-8=
12-7= 13-7= 12-8= 11-9=
4+2= 8-3= 3+6= 9-4=
40+20= 80-30= 30+60= 90-40=
10+3= 7+30= 5+70= 2+10=
30+7= 70+5= 12-2= 37-7=
75-5= 12-10= 37-30= 75-70=
70+4= 46-6= 33-30= 17-7=
58-50= 9+60= 20+5= 50+1=
30+5= 30+6= 70+3= 21+70=
46+20= 30+14= 21+7= 46+2=
3+14= 41+7= 30+28= 46+2=
46+20= 3+55= 53+5= 46+3=
6+62= 19+70= 4+32= 50+49=
63+6= 30+28= 40+12= 45+4=
33+40= 56+30= 3+34= 38+20=
20+38= 3+56= 20+78= 25+30=
25+30= 25+3= 31+23= 54-30=
68-40= 93-20= 39-20= 77-40=
67-30= 68-20= 48-3= 59-30=
69-40= 75-3= 75+3= 26-4=
85-70= 46-6= 73-50= 87-4=
99-7= 56-3= 72-20= 27-7=
95-70= 44-30= 58-40= 48-3=
48-30= 57-6= 47-6= 59-30=
69-40= 75-3= 75+4= 56-30=
34-3= 87-6= 74-2= 78-60=
34-30= 78-6= 74+2= 75-3=
88-5= 56-4= 89-7= 46-20=
69-40= 47-3= 38-7= 84-4=
63-60= 49-4= 94-70= 39-3=
71-30= 57-30= 49-5= 97-60=
47-3= 78-20= 47-5= 48-5=
32-30= 65-4= 53-50= 68-5=
47-4= 74-20= 86-5= 74-3=
75-30= 68-50= 47-30= 75-40=
86-50= 74-30= 74-50= 57-30=
28-6= 47-3= 98-20= 89-60=
39-8= 43-30= 38-20= 12+45=
36+23= 87+35= 65+24= 42+40=
78+35= 64+32= 32+53= 67-42=
68-5= 4+23= 35+42= 43+54=
67-37= 78-46= 45+32= 76-56=
74-30= 35-32= 38-7= 26+63=
69-7= 5+74= 63-41= 54-42=
38-11= 75+4= 46+30= 20+69=
75-4= 46-30= 69-20= 32+37=
4+65= 57-35= 88-63= 58+20=
78-5= 87-40= 76-3= 76-30=
4+35= 35+4= 42+40= 3+56=
24+8= 36+5= 6+4= 5+8=
9+7= 26+4= 5+38= 9+17=
46+4= 5+48= 9+37= 8+35=
14+6= 35+3= 2+46= 24+4=
35+5= 4+46= 26+3= 35+7=
6+46= 28+4= 36+5= 47+2=
7+52= 36+50= 47+7= 7+25=
37+8= 63+6= 4+58= 28+20=
42+9= 7+76= 89+2= 8+15=
46+30= 28+5= 34+6= 56+40=
3+29= 35+3= 2+46= 24+4=
5+26+32= 180-69= 86-52+9= 78-6+1= 60-50+20=
70+30 -40= 43-3+20= 100-50-10= 40+2= 50-23=
20+65-20= 80-10+20= 10+2-3= 88-8-80= 10+10+30=
14-7+8= 10-5+5= 2+5+9= 70-20+9=
90+7-60= 10+2-3= 88-8-80= 13-9=
2.竖式计算(40分)
8 9 7 6 4 6
+ 5 + 8 +5 +19 +25 +56
------- ______ ----- -------- ------- ------
7 96 98 32 45 70
+34 +4 -19 -28 -29 -35
-------- ------- ------ ------- ------ ------
81 62 45 77 45 27
-80 -34 -5 -69 -37 -17
------ ------ ------- ------ ------ -------
8 6
_ ( )( )
__________
2 6
20( )
- 16
_______
4
一、如何把握“可爱的校园”教学要求?
这是刚入学儿童的第一节认识10以内数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学生数数的活动,了解学生观察情景图与数数的能力,以便为学生后续学习10以内数的数学符号做一些准备。因此,本课时的教学要求主要是能说清楚图上有些什么动物、能用数数的方法说一说动物的个数、以及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与数数的方法。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建议教师首先把学生带到校园内,让学生边看边说找到了哪些“数”,如:“我们学校有3棵树、4层楼等”。后半堂课,再回到教室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看看动物的学校里有哪些“数”?和我们学校的“数”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情景图时,由于各种信息的量较大,学生要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也需要有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说图中有些什么。如“图中有大象”、“图中有小熊”等,这是学生数数的基础。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能用数描述信息。在学生交流校园和图中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的形式来描述图中的信息。如“校园中有树,那么树有几棵呢?”“图中有小熊,那么小熊有几只呢?”这样,学生要回答上述的问题,就需要对图中的小动物进行数数。在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会漏数、或者多数,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十分地正常,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再数一数,从中纠正数数中的错误。
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因为信息呈现一般是不规则的,学生数数就需要会上下、左右地观察,这些都要教师在学生数数中加以指导。
在巩固性的练习中,有的老师采用“从学生的身体上找数”的教学处理方式,这对学生认识数将有较好的帮助。因为,刚入学的学生对数数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通过数身体上的数,使刚入学的儿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本课中,通过上述的一些活动,教师能了解学生已有的认数基础,以便为后续的学习设置良好的起点。因此,本课时主要以师生的语言交流为主,一般不出现抽象的数字符号。
二、教学“10以内数”、“20以内数”时,大部分学生都已认识这些数并会用实物数数,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活动的重点?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接受过学前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因此,他们认识10以内的数与20以内的数也是十分正常,这也为设置课堂教学的起点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具有关的研究表明,现在很多学生认识数的符号与理解符号的意义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不协调,学生之间的基础也很不一样。一些学生能直接数数与读数,但却不会很清晰解释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数的意义理解上,特别是20以内数的认识,应重点放在十进位值制的初步建立上。
如20以内数的认识,可以直接出示一些十几的数,让学生直接读一读。然后再请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这些数,通过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就是“一个十与几个一”组成的。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这些数的图象,那么他们今后看到数就会想到图象,这对学生建立位值观将有较大的帮助。
三、比较物体轻重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学生“称”的方法,而要经历“看”、“掂”、“称”的过程?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质量的直观感受。学生比较物体的轻重是需要丰富的直接经验来做支撑的,单纯“称”只能告诉学生一个抽象的结果,并不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到底谁重谁轻。所以,“说一说”、“掂一掂”等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轻重直观感觉与判断物体轻重关系的重要方法。教材中之所以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有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质量,建立物体间轻重的经验。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比较物体间轻重的方法是多样的;三是渗透根据比较物体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比较方法的思想;
如在“说一说”的内容中,由于学生已有一些判断两个物体轻重的经验,所以他们可以利用原有的经验直接判断两个物体谁轻谁重。在这一活动中,既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进行判断,同时又需要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叙述两个物体的轻重。如根据跷跷板的图示,学生叙述的语言往往是“小熊重”或“小猴轻”,这是不够规范的判断语言,这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说“小熊的体重比小猴重”或“小猴的体重比小熊轻。”在“掂一掂”的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当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不明显,也无法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时,就需要选择“掂”的方法。同时,在学生掂的过程中,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即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物体间轻重的经验,这对学生今后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将有重要的影响。而“称一称”的方法主要是两个物体用“掂”的方法还不能进行判断,这时,“称”则“称”就成为了一个必需的方法。
所以,教材中安排的三组问题情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能感受判断物体轻重的不同方法,又能加深对物体间轻重含义的真正体会。
❽ 34减去多少等于2十几
34-5=29
34-6=28
34-7=27
34-8=26
34-9=25
34-10=24
34-11=23
34-12=22
34-13=21
❾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34减30,34减3,有什么发现
两位数减两位数(整十数),先把十位相减,3个十减去3个十得0,再加上个位数0+4=4;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先把个位数相减,4-3=1,再把个位和十位数相加,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