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儿园大班数学学什么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首先就是要教孩子认识数字,会数数,认识基本的数字运算,比如最简单的加减法。
② 幼儿园大班数学《填填看》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在日常活动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1、2、3、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3—4岁的幼儿已经进行点数、计数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并能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体验数学活动点数匹配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有多少》
2、操作材料:排序板、每个幼儿8朵花。
四活动过程:
1、唱手指游戏儿歌《手指变变变》。
2、引导幼儿点数。
3、展示课件。
4、认识排序板。
5、引导幼儿练习点数。
四、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教会幼儿操作的方法。只有这样,在老师和孩子共同努力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节活动中,先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礼物”,让孩子反复练习并掌握点数的方法,锻炼手眼协调,并且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小花,这样既有验证的作用,又起到了进一步加大难度的目的,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③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哪些
一、数概念与运算 1、10以内的数(基数、序数、数的实际意义、数量的比较与守恒、相邻数、单双数、零等) 2、数数(唱数、手口一致点数、目测数、按群数等) 3、书面数符号(数字的认读、书写与表征) 4、数的组合与分解 5、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二、集合与模式 1、集合(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比较,集合的交、并、补、差关系和包含关系,是形成数概念,进行数运算的基础。教学主要包括区别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 2、模式(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 三、分类与统计 1、分类(一维特征、一维以上的特征、层级分类等) 2、统计(在分类基础上初步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对资料作出分析,能看懂和学习用实物图示、图表和数符号等记录方式表征统计结果) 四、几何形体 1、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2、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3、形体之间的关系与等分 五、量比较及自然测量 1、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差异 2、感知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3、自然测量(能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来测定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 六、空间和时间 1、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 2、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3、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 4、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④ 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幼儿数学教育主要包括幼儿的数概念、计数和运算的教育、量与计量的教育、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的教育等。
①幼儿的数、计数与运算
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数的守恒;相邻数;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认识序数,能够用自然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关系,说出物体排第几;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以及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和互补关系等;学会10以内的计数;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包括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习10以内数的口头加减运算,并能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②量与计量的初步知识
能区分物体量的差异,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粗细,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理解初步的量的守恒;在比较物体量的差异时,感知量的相对性;帮助儿童建立序的概念,并体验其中的传递关系;学习计量,会进行初步的自然测量。
③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
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平面图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圆形和梯形,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能够正确辨认几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能够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④空间方位初步知识
能区分上、下、左、右和远、近等空间方位;能按指定方向进行运动,包括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等。
⑤时间、方位的初步知识
能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并且知道一星期7天的名称及其顺序;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用途以及正点与半点。
⑤ 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程有哪些内容
学教学内容
一,我会算(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1=2 1+2=3 1+3=4
1+4=5 2+1=3 2+2=4
2+3=5 3+1=4 3+2=5
4+4=5 2-1=1 3-1=2
3-2=1 4-1=3 4-2=2
4-3=1 5-1=4 5-2=3
5-3=2 5-4=1
二·爸爸妈妈,我是能干的小宝贝,你们听,我会背。
洗手歌 洗澡歌
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手背 清清水,哗啦啦,
换只手, 肥皂泡,白花花,
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手背 小毛巾,擦擦擦,
甩三下,洗好了! 爱清洁,好娃娃。
马虎鬼 板凳谣
小猴子,马虎鬼, 板凳板凳歪歪,
拿着褂子伸进腿, 上面坐着乖乖,
拿着书包当帽子, 乖乖出来踢球,
拿着袜子擦擦嘴, 上面小猴,小猴出来赛跑
鞋子刚刚穿一只, 上面坐着熊猫,
提着竹篮去打水, 熊猫出来拔河
来到河边照一照, 上面坐着白鹅
自己差点笑歪嘴。 白鹅参加啦啦队
大家来开运动会。
爸爸瞧,妈妈看 黑猫警长
爸爸瞧,妈妈看 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喵喵,
宝宝的小手真好看, 骑着警车骑着警车嘟嘟叫,
爸爸瞧,妈妈看, 小小老鼠小小老鼠哪里逃,
宝宝的小手看不见, 一枪一个一枪一个消灭掉。
爸爸妈妈都来看,
宝宝的小手又出现。
三,我会做
5以内数的分成
四,我的小手真能干,我会画。
苹果·梨子·房子·电视机·飞机·扫帚·西瓜·树
船·太阳·月亮·星星
五.我会数数,我会写
1到50
⑥ 按规律排序大班数学教案是什么
按规律排序大班数学教案:
一、活动设计背景
按规律排序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活动内容,有多种变化的规律。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颜色、大小、形状的多种间隔。于是便设计了“找一找、排一排、说一说、摆一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整合日常活动经验,提升对规律排序的认识。
二、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推理发现物品、图形或数字的排序规律。
2、能按照已有规律继续排序。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之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4、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发现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2、自己创造规律进行排序。
四、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动物图片若干,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图形卡若干。
2、经验准备:认识几种平面图形。
五、活动过程
1、找一找
今天大森林里开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我们也去看看吧!
问题:
(1)大森林里真热闹,谁来参加联欢会?
(2)它们排队有规律吗?什么规律?
2、排一排
1、有些小动物来晚了,我们来按照规律给它们排好队吧。
2、引导幼儿排列出”ABCABCABC”“AABBAABB”“AABAABAAB”“AABCAABC”等不同模式。
3、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有规律的?(桌子、椅子、衣服的花纹)
4、摆一摆
操作材料练习
问题:
(1)你能看出来这些图形(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吗?
(2)你来试试接着往下排吧?
(3)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我们看了许多排列图案,你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排出一些图案,然后让自己的伙伴接着往下排?
按规律排序教案要求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首先让幼儿找到小动物的排队规律,然后让孩子排一排,说一说身边什么是有规律的,最后让孩子们摆一摆,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
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⑦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内容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幼儿园大班上学期数学是没有具体任务的,尤其是公立的幼儿园,在大班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分清数字,只要是会数数就可以了,大班中后期会有一个10以内的分解法,其他的并没有太深的学习理由。
⑧ 大班数学上学期应学哪些内容
1、启发探索法
启发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儿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其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这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启发探索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启发探索法要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及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2)启发探索法应与操作法结合进行;(3)教师的提问要能起到引导幼儿思路、引导探索方向的作用;(4)在教师的启发下,鼓励幼儿独立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5)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开导、鼓励,并给予帮助。
2、游戏法
游戏法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主要的游戏方法有:(1)有情节的游戏,如看电影按票号坐座位;(2)运用感官进行的游戏,如听鼓声说数;(3)口头游戏,如数数歌;(4)竞赛游戏,如倒数比赛等。
3、归纳演绎法
归纳法是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概括出简单本质特征和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演绎法是运用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幼儿可以获得初步的推理能力,并能运用之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如幼儿在认识了三角形之后,知道凡是有三角三边的图形都是三角形;在学过1、2,3,4,5的排列规律后可以推理出6-10的排列形式。
其他方法(欣赏法、观察法、谈话法、归纳法、演绎法、情景法)
4、比较法
比较法的目的是通过两组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按照比较的形式来分,可分为对应比较(如重叠等)和非对应比较(如单双排的不对应等)。比较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比较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进行认真观察比较;(2)教师要以启发性的提问(问题要围绕重点要求进行),指导幼儿进行比较;(3)观察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努力发现,并学会总结和归纳。
5、操作法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通过借助于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单纯地向幼儿传授讲解,既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如何优化数学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更有效主动地学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呢?实践中,我发现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由于幼儿时期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所以一些新颖的、有情节的、变化的、让他们动手的活动,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通过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这种材料多数是幼儿身边常见的自然物品、玩具等),并且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材料,使他们都有操作的机会,独立进行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操作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为幼儿操作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2)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要对幼儿讲清楚操作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方法;(3)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索;(4)操作过程中要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思索;(5)进行结果讨论,帮助幼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整理归纳,明确概念,向内部思维活动转化。
6、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目的是通过教师展现直观教具并结合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呈现出来。讲解演示法运用过程中要注意:(1)演示的教具要直观,易于幼儿理解接受;(2)教师讲解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⑨ 幼儿园大班数学学习什么
现在幼儿园中班大班数学都学什么?
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学数学,学快心算效果很好,
我本身只是一个幼儿老师,在接触快心算之前只要一上数学课,作为老师的我却开始发愁了。不仅,很难激发孩子的兴趣,重要的是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解题方法。曾经也接触过很多的速算方法,但是谈到和小学衔接最紧密的却是寥寥无几,直到让我碰到了快心算。是牛宏伟快心算让我明白了,原来数学课可以在如此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我诧异了,看着孩子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忽然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法和这种微笑相比了。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和故事当中,不仅让孩子学会怎样解数学题,也慢慢的培养了孩子的上进心和独立性。所以,在此我想对广大老师和家长说,若您真的找不到好的方法,不妨来试试,为了孩子的未来做家长和老师的也要尽到我们最大的努力....
⑩ 大班孩子的数学应该教哪些内容
孩子学习的最佳期有以下几个:
(1) 语言的敏感期(2个月~8岁)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心理发展中最艰难与复杂的工作,然而,处于敏感期的儿童能够比成人更加巧妙地完成这个艰难的语言学习工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到8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先是对人的声音感兴趣,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对词和语言的复杂结构产生兴趣,然后有意识地吸收。在这一敏感期内,孩子都经历了牙牙学语、说出单词、将两个以上的单词组成句子,然后到模仿更复杂的句子结构的阶段,并进而到学习新的语法形式和谈话的阶段。
当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声学语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幼儿能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能够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2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2)感官的敏感期(0岁~6岁)
感官的敏感期是孩子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其中在2岁半左右时达到高峰,表现非常明显。孩子在2岁时,对细微的物体,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虫、一幅画的背景上的小东西发生兴趣病机以极大的关注,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变化,而且引发了儿童的有关活动,从而使儿童的感官更加敏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敏感期内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几何形体,辨别颜色、方向、声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体,这些均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助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吸收周边事物;3~6岁则更能透过感官分析,具体地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凳,使孩子的感官更加敏锐,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
蒙台梭利强调,家长也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具,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边事物,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