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二年级下学期数学闹钟怎么做
1、取一张硬纸板,画出一个大大的圆,并用剪刀剪下来。
2、再用彩色的卡纸剪出同样大小的圆形。
3、在硬纸板的背面贴上双面胶,把彩色卡纸粘上去。用笔标出钟表上的数字。
4、在每个数字之间画出四条比较短的线来代表“分”,并涂上颜色。
5、用另外一个颜色的卡纸剪出一个小一点的圆形,黏在表盘中间,并用剪刀的尖扎一个小洞。用两个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出时针和分针的形状,长的在上,短的在下,用纽扣穿起来。
6、最后把指针上的纽扣从表盘中间的圆形穿过去固定住即可。
② 怎样用废旧物品做数学道具
可以用纸做成正方体,长方体等形状,用两支笔架起来可以做一个圆规
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具怎么做
教具应该具备:
实物:小棒、各种形状卡纸(三角形、圆、正方形、五角星……),根据教材用的大小、多少、上中下、前后左右等……的实物、图形卡片。
所媒体:一套与教材配套的课件,数数歌,创设情景用的动画、mp3儿歌。
量具:三角板一副、1米直尺一把、天平一台。
一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有充足的教具,并合理使用,通过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方位……概念。
④ 小学二年级数学活动角怎么做
用两个硬纸片分别在两端缝上摁扣的两个部分,然后按在一起可以随意变换角的大小,即实用又简单。
方案(Ⅰ)中判定PM=PN并不能判断P就是∠AOB的角平分线,关键是缺少△OPM≌△OPN的条件,只有“边边”的条件。
方案(Ⅱ)中△OPM和△OPN是全等三角形(三边相等),则∠MOP=∠NOP,所以OP为∠AOB的角平分线。
判定法:
1、锐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最大角小于90度。
2、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最大角等于90度。
3、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最大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其中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三角形
⑤ 小学二年级数学书第31页第3题做陀螺怎么做
现在小学生的数学书都配有学具,一般是塑料的或者是纸板的,各种数字、形状、运算符号等等。你这套学具中一定有圆形薄片或者可以剪成圆形的薄片,以及可以做轴的尖头或圆头小棒棒。
将轴插入小圆片中间(最好是带棱的小棒棒,插进去不容易松动),在圆片上随意点上几个彩色点,拿住小棒棒上端捻一下松开即可自行旋转。
(如第四个图)
⑥ 小学数学自制教具怎么做
钟表也是一种数学道具,一个硬圆盘,画上上12个刻度线,在圆心安上长度不等的三根针,即可。
⑦ 小学生数学五年级教具怎么做图解大全
教师们在自制玩教具时,不要忘记遵循其的基本原则:在自制玩教具时,要考虑玩教具所承载的知识、概念和原理是否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需要去学习的,幼儿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概念和原理。
1、自制时钟: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发现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⑧ 二年级数学问题卡怎么做
二年级的数学问题卡的制作方式就是选一张适当大小的卡片,可以用手卡,也可以用A4纸大小的卡片。
然后把自己的有关数学问题的内容可以把它摘抄上去,并不用把全部题目都抄上去,因为数学问题卡的地方是有限的。所以在摘抄的时候就摘抄自己。比较关注的重点,或者是在他自己特别不懂的内容把它摘抄上去。
问题卡做起来的话,可以帮助自己的学习。数学问题卡制作的话,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一些公式,还有一些激励自己的话语,如果想美观一点的话,还可以加一些装饰在上面,如果是手卡的话,就没必要加装饰,如果是A4纸大小的话,就可以加一些有关数学的装饰。
⑨ 小学二年级数学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怎么做
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目的是为了认识锐角、直角、钝角,方法如下:
一、用硬纸板裁出两个长条,或者使用冰棒棍、吸管都行;
(9)2年级数学小道具怎么做扩展阅读:
让小学生自制简易数学教具,有利于提高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上课中的关键问题和强化某些知识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注意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自制并使用自制教具还能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制作过程中,需要全身心投入,因此也是训练、考验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过程。
⑩ 二年级学生!老师要求做一个活动角、请问怎么制作谢谢
用两个硬纸片分别在两端缝上摁扣的两个部分,然后按在一起可以随意变换角的大小,即实用又简单。
方法如下:
1、准备一张卡纸,如下图所示:
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