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年级下数学有没有学过未知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没有学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各单元分别为::1、观察物体2、因数与倍数3、长方体和正方体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图形的运动6、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折线图8、数学广角-找次品9、总复习。
未知数(unknownnumber)是在解方程中有待确定的值,也用来比喻还不知道的事情。在数学中,我们常常用符号x或者y来标记未知数,并且我们可以将它们用在等式或者不等式关系中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未知数的来源要追溯到阿拉伯语,在11和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的代数系统传到欧洲。阿拉伯语用“al-shalan”代表未知的东西,但这个单词无法用西班牙语表达,依照惯例,他们借用“ck”的发音来代表。这个字母组合来自希腊语的X(音kai),后来文章被翻译成欧洲通用语言拉丁语,人们简单的把希腊语的X(kai)对应成了拉丁语的X(aiks)。宋代创立的增乘开方法使解方程的方法更加完善,这直接促进了对于列方程方法的研究,于是中国数学的又一项杰出创造天元术诞生了。
⑵ 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四单元概念
四单元:
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的意义。分数都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3.求分率: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另一个量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求单量:总量÷数量=单量(用分数表示)
(单量、分率的分母都是平均分的总份数)
4.分数与除数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b≠0)
5.单位换算: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时,如果低单位上的数不能被进率整除,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结果要约分)
6.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分子大的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数,分母小的数比较大。
7.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特征: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特征: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8.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时,除不开的整数就是商,余数是分子,分母不变。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整数乘分母加分子做分母,分母不变。
9.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扩大若干倍,分数大小也扩大若干倍,如果分子不变,分母扩大若干倍,分数大小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
10.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几个数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1.约分的意义: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13.分解质因数:每一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
14.互质数:只有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5.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16.两个数是互质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17.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8.通分的意义: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9.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树,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20.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分数化小数,要用分子÷分母,除不尽的,可以根据“四舍五入”保留几位小数。
21.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22、常用的分数、小数互化结果(英才91页)
⑶ 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总结(注意、人教版)
五年级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单元 图形变换
归纳重点知识
轴对称
轴对称的意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两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互相重合的线段叫做对应线段;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重合,对应线段重合,对应角重合。
选装
选装的意义: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这种运动现象叫做选装。
图形旋转的方向: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与钟表上指针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图形旋转的性质: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应的度数,对应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对应角相等。
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知识位置变了。
欣赏设计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利用平移、旋转和对称都可以设计简单而美丽的图案。
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方法:
选好基本图案。
确定平移方向。
确定平移距离。
画出平移后的图案。
运用旋转设计图案的方法:
选好基本图案。
确定旋转点。
确定旋转角度。
依次画出每次旋转后的图形。
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
选好基本图案。
确定对称轴。
画出基本图案的对称图形。
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归纳重点知识
因数和倍数。
因数、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c都是不畏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其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找一个是的因数的方法:
列乘法算式找。
列除法算式找。
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列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列除法算式找。
表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A、列举法; B、集合法。
2、3、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是特征:个位上是1,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3)奇数、偶数是运算性质: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4)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5)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质数和合数。
(1)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素和(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分解质因数。
(3)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4)分解质因数的方法:A、枝状图式分解法; B、短除法。
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归纳重点知识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或者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上、宽、高的意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上×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ah+bh);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2ah+2bh.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为S=6a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m3,dm3,cm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m3=1000dm3 1dm3=1000cm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S=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S=a3。(其中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Sh
容积的意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容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等规则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宽、高。
容积的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1L=1000ml
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1L=1dm3 1ml=1cm3
形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一般把这些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1-2单元学习重点有哪些
《因数与倍数》教 案 首 页
教材版本
新人教版
学段
五年级下册
学科
数学
章节
第二单元
课题名
因数与倍数
课时
1课时
执教教师单位
崇仁四小
教师姓名
杨县文
教学
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具
学号牌数字卡片
时间
安排
复习(3分钟)
合作交流、共探新知(20分钟)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10分钟)
b、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0分钟)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12分钟)
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4分钟)
五、布置作业、结束全课:(1分钟)
课后
小结
一节概念课如果按传统方法去教学是非常枯燥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才能让学生感觉“乐学、易学”,真正充分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来。
备注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学号牌数字卡片(也可让学生按要求自己准备)。
教法学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快乐学习、大胆言问、不怕出错!
课前安排学号:1~40号
课前故事:
说明道理:学习最重要的是快乐,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
1、4×0.5=2,所以4和0.5都是2的因数,2是4和0.5的倍数。这句话对吗?
2、我们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只讨论什么数?
3、8÷2=4,所以8是倍数,4是因数。这句话对吗?
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继续共同探讨“因数与倍数”
合作交流、共探新知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请认为自己是18的因数的同学带着号码牌上台来。
a、学生上台――找对子,击掌―――。完后提示:老师觉得有点乱,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找因数的方法有序些?
b、学生再次依照1*18,2*9,3*6的顺序一个个讲出乘法算式。接着追问:那18的因数就有???从1开始做手势:(1,18,2,9,3,6)有没有遗漏的呢?为了让人家看得更明白,我们从小到大排一下,好不好?
学生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还有6*3,9*2,18*1等,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冷一下,让学生想一想这样写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是不能重复的。
c、可是老师觉得这样子写又有点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些,让这些数字的有序地排列?
d、介绍写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可以用一串数字表示;也可以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说一说:
18的因数共有几个?
它最小的因数是几?
最大的因数是几?
做一做(在做这些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消化新知的能力)
a、30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
b、36的因数有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6*6=36,这里只写一个因数?
c、对比18、30、36的因数,分别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各有几个因数?
d、让学生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轻松一下:
我们来了解一点小知识:完全数,什么叫完全数呢?就是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中,把除了本身以外的因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恰好是这个数本身,那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它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比如6~~(学生读课本14页完全数的相关知识)
b、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因为有了前面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在这一环节更可大胆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发现,去归纳。教师只要适当做点组织和引导工作就行。
过渡:大家都很棒!这么快就找出了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好了它的规律,现在杨老师想放开手来让大家自己来学习下面的知识:找一个数的倍数。
a、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从1开始做手势:1*2=2,2*2=4,2*3=6,一倍一倍地往上递加。
发现:这样子写下去,写得完吗?写不完,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号来表示?这个省略号就表示像这样子的数还有多少个?
b、那5的倍数有哪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至少写出5个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c、对比“一个数的因数”的规律,学生自由讨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规律呢?
(到这一环节就无需再提问了,要相信学生能够在类比中找到学习的方法)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哦,大家这么聪明啊,不用老师教都会了,看来你们真的是太棒了,这也说明学习要学得轻松就一定要掌握~~方法!)
c、看样子大家都满怀信心了,那老师就用黑板上的两个例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真的好厉害。
指着板书中的18的因数与2的倍数提问:
你能从中找出既是18的因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吗?(计时开始:10,9,8,~~~)
学生完成后表扬:哇,好厉害!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做练习二的第3题
在题中出示的数字里分别找出8的倍数和9的倍数
注意“公倍数”概念的初步渗透。
做练习二的第6题
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六、结束全课:
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先离场,
不是2的倍数的同学后离场。
七、板书设计:
18=1 ×18
18=2 × 9
18=3 × 6
有序 不重复不遗漏
18的因数有:1、2、3、6、9、18。
因 数 和 倍 数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的倍数
2,4,6,……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⑸ 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知识概括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0、(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1、(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23、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3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0 5 4 0 0 1
前3位表示邮区
前4位表示县(市)
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35、身份证号码:18位
1 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河北省 邢台市 邢台县 出生日期 顺序码 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1、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2、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3、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4、倍数和因数: 举例如4×5=20,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5、找倍数:从1倍开始有序的找.
6、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①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②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③没有最大的倍数.
7、找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有序的找较好.
8、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①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②最小的因数是1;
③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9、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10、奇数和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按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自然数可以分成两类:奇数和偶数
11、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12、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的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特征:①个位是0、2、4、6、8的数;
②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①个位是0或5的数;
②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的特征: ①个位是0的数;
②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
14、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2,是唯一的质数中的偶数.
100以内的质数:
15、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16、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分,自然数可以分为三类.
第二单元 图形的面积(一)
1、 长方形周长=(长+宽)×2 C = 2 ( a + b )
2、 长方形面积=长×宽 S = a b
3、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 = 4 a
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 = a 2
5、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 = a h
6、 平行四边形底=面积÷高 a = S ÷ h
7、 平行四边形高=面积÷底 h = S ÷ a
8、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 = a h ÷ 2
9、 三角形底=面积×2÷高 a = 2 S ÷ h
10、 三角形高=面积×2÷底 h = 2 S ÷ a
11、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 ( a + b ) h ÷ 2
12、 梯形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 h = 2 S ÷( a + b )
13、 梯形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 a = 2 S ÷ h - b
14、 梯形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 b = 2 S ÷ h - a
15、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6、 1公顷=10000平方米
17、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第三单元 分数
1、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3、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
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4、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5、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6、 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7、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8、 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用整数与分母的积做分子.
9、 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乘分母加分子做分子,分母不变.
10、 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11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如12=2×2×3
12、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3 互质: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
互质的规律:
(1) 相邻的自然数互质;
(2) 相邻的奇数都是互质数;
(3) 1和任何数互质;
(4) 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5) 2和任何奇数互质.
质数与互质的区别:质数是就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本身不一定是质数,但它们之间最大的公因数是1,如8和9.
14、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5、 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关系
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
倍数关系
16、 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最简分数,或者说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的1的
分数是最简分数.
17、 约分: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
程叫做约分.计算结果通常用最简分数表示.
18、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通分.通常用最小公倍数
做分数的分母较简便.
19、 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相同时,分母小的分数大;
分子分母都不同时,通分再比.
20、 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
数大小不变.
21、分数的意义两种解释: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②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数学与交通:
1 相遇问题:
基本公式:一个人走:速度×时间=路程
两个人同时相对而行:速度和×相遇时间=两人共走路程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人共走的路程
2、旅游费用:
①购票方案:根据人数的多少,价格的不同以及团体优惠人数的多少,合理选
择一种方案购票或几种方案结合起来购票.若只有A、B两种方案是,只要选择
其中一种价格便宜的就行.
②租车问题: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两个原则:多用单价低的,少空座.
3、看图找关系:
①读懂图表中的有关信息,一定要分析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②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上,线往上画,说明提速;与横轴平行,说明匀速行
驶;线往下画,说明减速.
③在时间与路程的问题上,线往上画,说明从某地出发;与横轴平行,说明
原地不动;线往下画,说明又从终点回到某地.
第四单元 分数加减法
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2, 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
3, 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4, 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看小数部分有几位,就在1的后面加几个0做分母,去掉小数点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第五单元 图形的面积(二)
1, 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1) 分割法:将图形进行合理分割,形成基本图形,基本图形面积的和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和法)
(2) 添补法:将图形所缺部分进行添补,组成几个基本图形,基本图形面积-添补图形面积=组合图形面积.
2.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数格子的方法.
(2)把不规则图形看成近似的基本图形,估算出面积.
鸡兔同笼:
1, 列表法.
2, 假设法
3, 列方程
点阵中的规律:略
第六单元 可能性大小
1,用1表示事件一定发生,用0表示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设计活动方案.
铺地砖:
1, 地面面积除以每块地砖面积=所铺地砖块数
2, 每平方米所需地砖块数乘以地面面积=所铺地砖块数
3, 列方程
4, 注意:转化单位,结果不是整块数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⑹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的重点有哪些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1.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2.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3. 旋转:图形或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1. 因数和倍数:在整数乘法里,如果a×b=c,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2.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但是0也是整数. 3.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一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7.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8. 四则运算中的奇偶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9.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0.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1. 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多少,可以分为1、质数、合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偶数. 12. 100以内的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 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 长方体的特征是:①长方体有6个面;②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④有12条棱;⑤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⑥有8个顶点. 3.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 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 正方体的特征是:①正方体有6个面;②每个面都是正方形;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④有12条棱;⑤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⑥有8个顶点. 6.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7.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8. 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9. 上面或下面面积=长×宽;前面或后面面积=长×高;左面或右面面积=宽×高. 10.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1.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6 12. “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正方形面的面积×2+长方形面的面积×4 13. 长方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4.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5.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16.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17.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是V=abh 18.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用字母表示是V=a3 19.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积×长 20. 在工程上,1立方米简称1方. 21. 1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如果所有的棱长都扩大n倍,那么棱长总和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 22. 棱长总和相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最大. 23.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4.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5.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 26.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是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27. 1升相当于1立方分米,1毫升相当于1立方厘米,所以1升=1000毫升. 28.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容器的容积比体积要小一些. 29.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体积=现在水的体积-原来水的体积=容器的长×容器的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30. 怎样测量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呢?先在量杯里装上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再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再记下新的水面对应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 一个物体或是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 3. 5/8米按分数的意义,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5份.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表示:把5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1份. 4.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5.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是: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6.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总数÷份数=每份数. 7. 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用除法.一个数量÷另一个数量=几分之几(几倍). 8.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9.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10. 带分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应当是真分数.带分数大于1. 1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分子,分母不变.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用整数部分乘分母的积加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12.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例如5可以看成是5/1. 13.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4.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作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因数一定是1. 15.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作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16. 求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7.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分数不一定是真分数. 18. 除法计算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方便.如果计算结果可以约分的话,要化简成最简分数. 19.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20.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 21. 数A×数B=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2. 两个数是互质数的几种特殊情况有:1、1和任何数都是互质数;2、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3、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是互质数;4、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5、一个质数和一个不是它倍数的合数一定是互质数. 23.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4. 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是先写成分母是10、100……的分数,然后再进行约分. 25. 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26.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于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的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27. 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因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此资料来源于网络.希望对你有帮助.
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书内容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四)参考教案
........152
课题一:分数的意义
........152
课题二:最小公倍数
........155
(五)参考资料
........159
1.
辗转相除法
........159
2.
利用最大公因数求最小公倍数
........160
3.
数的扩充
........161
4.
无限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162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64
(一)教学目标
........164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64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69
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69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78
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85
(四)参考教案
........192
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92
六、统计
........198
(一)教学目标
........198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98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200
综合应用:打电话
........206
七、数学广角
........212
(一)教学目标
........212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212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214
八、总复习
........219
(一)教学目标
........219
(二)教材说明
........219
(三)教学建议
........221
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
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
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
教学观和学习观,
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
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
发展的关系,
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
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
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
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
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加
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
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
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
、
5
、
3
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
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
的经历,
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
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图
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
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
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
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
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可靠性比较差,
但不受极端数
据的影响;
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
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两
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
“
数学广
角
”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
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
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
动,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
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
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
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
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
2
、
3
、
5
的倍数的
特征;会求
100
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
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
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
90°
;
欣赏生
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
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⑻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应该复习什么内容,下星期就有考试了,也可以给我一些有针对性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方程
知识点: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练习:1、下面的式子中,是等式的在后面( )里画“√”。
X+18=36 ( ) x+2﹥10 ( ) 72-x ( ) x=3 ( )
知识点: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练习:1、下面的式子中,是方程的在后面( )里画“√”。
X+18=36 ( ) x+2﹥10 ( ) 72-x ( ) x=3 ( )
知识点: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练习: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3+x=12 ② 3.6+x ③ 4+17.5=21.5 ④48+x﹤63
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判断】
3、等式都是方程。 ( ) 【判断】 4、方程都是等式。 ( ) 【判断】
知识点:等式的性质
练习:1、解方程
X-97=145 1.15+x=6.8 13.5-x=8.2 3x=3.9
x÷3=2.1 15x=240 -x= 28÷x=42
2、吴兵买了1本练习本和3枝铅笔,张兰买了同样的7枝铅笔,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一本练习本的价钱等于( )枝铅笔的价钱。【填空】
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边长0.8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2、光明书店上午卖出图书350本,比下午多卖出35本,下午卖出多少本?
3、光明书店上午卖出图书350本,比下午少卖出35本,下午卖出多少本?
4、书架上有上下两层书,上层有180本书,是下层书本数的3倍,下层有多少本书?(写在右边)
知识点: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练习:1、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24,这三个数分别是( )、 ( )、( )。
2、五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5,五个连续奇数中最小的数是( )。
第三单元 公因数与公倍数
知识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练习:1、写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和5 ( ) 4和8 ( ) 1和13 ( ) 13和26 ( )
4和9 ( ) 17和51 ( ) 21和36( ) 22和55 ( )
2、 ÷ =5( 、 都是非零的自然数), 和 的最大公因数是( )。
3、 和 是相邻的两个非零的自然数, 和 的最大公因数是( )。
4、把一张长18cm,宽12cm的长方形纸,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最大是( )厘米,最少可分成( )个。
两根钢管,甲管长36分米,乙管长40分米,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小段最长( )分米,最少可截成( )段。
知识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练习:1、写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5 ( ) 4和8 ( ) 1和13 ( ) 13和26 ( )
4和9 ( ) 17和51 ( ) 21和36( ) 22和55 ( )、
2、 ÷ =5( 、 都是非零的自然数), 和 的最小公倍数是( )。
3、 和 是相邻的两个非零的自然数, 和 的最小公倍数是( )。
4、一种长方形的地砖长8厘米,宽6厘米,用这种地砖铺成一块正方形,至少需要( )块地砖。正方形的面积最少是( )平方厘米。
5、暑假期间,小林和小军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林每6天去一次,小军每8天去一次。7月31日两人同时参加游泳训练,( )月( )日他们又再次相遇。
6、暑假期间,小林和小军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林每6天去一次,小军每8天去一次。8月1日两人同时参加游泳训练,( )月( )日他们又再次相遇。
7、3和7是21的( )①因数 ② 公因数 ③ 倍数 {选择}
8、8是24和64的( )①因数 ② 最大公因数 ③ 倍数 {选择}
第四单元 认识分数
知识点:单位“1”
练习:1、“一箱苹果吃去 ”是把( )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 )份,吃去( )份,剩下( )份,占总数的 。
2、一节课的时间是 小时,是把( )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 )份,一节课的时间占了( )份。
知识点:分数的意义
练习:1、有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支铅笔占铅笔总数的 ,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
2、有一根20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绳子长( )米,每段绳子长是总长度的 。
3、 里有( ) 1 里有( )个
4、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是最小的素数。
5、 表示()。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还表示()。
6、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4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每段长 米,两段是这根绳子的 。
7、一项工程9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
8、妈妈买来7个苹果,已经吃了5个,已经吃了这些苹果的 。
9、五(2)班有男生27人,女生3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知识点:真分数与假分数
练习:1、分母是的5的真分数有( ),分子是5 的假分数有( )。
2、 的分数单位是( ),再添( )个这样的单位分数就是最小的假分数。
3、在 、 、 、 、 、 、 、 这些分数中,真分数有____________,
假分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分数都小于1。( )【判断】 5、假分数都大于1。( )【判断】
6、梨有12个,橘子的个数是梨的 ,橘子有( )个。【填空】
知识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练习:1、用分数表示。
5÷6= 67÷20= 22÷19= 6分米= 米 8毫米= 厘米
23分= 7角= 元 6角7分= 元 3厘米= 米 27克= 千克
2、把下面的分数写成除法的形式。
=( )÷( ) =( )÷( ) 1 =( )÷( )
3、分数 ,当 ( )时,它是真分数;当 ( )时,它是假分数。
4、把4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9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的 ,3段占全长的 。
5、把3根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 米,是 米。
6、 米表示1米的 ,也表示5米的 。
知识点: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练习:1= 3= 8= 4=
=() =() =() =()
知识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练习:1、把小数化成分数。
0.6= 1.3= 2.4= 0.17= 1.25=
2、把分数化成小数。
= = 4 = 5 = 3 = 1 = 1 =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是假分数的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25÷9= 18÷26= 54÷7=
4、在○里填上﹥、﹤或=
○0.2 ○0.7 0.56○ ○0.125
5、要使 是假分数, 是真分数, 的值应该是( )。
6、比 大而比 小的真分数有( )个。
7、马每分钟行1.1千米,猎豹5分钟能跑6千米,箭鱼4分钟能跑5千米,哪种动物跑得最快?请比较说明。
8、小陈和小吴做同一个零件,小陈用去1.1小时,小吴用去 小时,谁做得快?
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 、 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①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二、 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练习 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 0,2,4,6,8。)
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投影片)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②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 说出 15 ~ 35 以内的偶数。
④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 (投影片)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投影片)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个位数字是 0 。
④ 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 、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 、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 、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象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⑽ 五年级下册数学每个单元的概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1)52+48=48+ ,运用了( ),字母公式是( )。
(2)18×25×4=18×(25×4),运用了( ),字母公式是( )。
(3)42×a= ×42,运用了( ),字母公式是( )。
(4)(270+69)+31= +( + ), 运用了( ),字母公式是( )。
(5)12×32+12×68=( + )× ,运用了( ),字母公式是( )。
2、在○填上“>”、“<”或“=”。
(8787)÷3 ○(105-105)÷3 50+4×5 ○(50+4)×5
750÷15-10 ○ 750÷(15-10) 69+65÷5 ○ 69-65÷5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算式“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这样很简便。……( )
2、(a×b×c)=(a×c)×(b×c)。…………………………………( )
3、101×46-46=100×46。…………………………………………( )
4、134×8=125+9×8。………………………………………………( )
5、25+25+25+……+25=1000。 ……………………………………(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计算840-24×5÷20时,最后一步算( )。
A.乘法 B.除法 C.减法
2、260×(6+3) ○260×6+3,圆圈里应填( )。
A.> B.< C.=
3、把64÷4=16,36+16=52,52×12=624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是( )。
A.(36+64÷4)×12 B. 64÷4+36×12
C.(64÷4+16)×12 D.(36+16÷4)×12
4、64×25+36×25=(64+36)×25,这里运用了( )。
A.乘法分配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结合律
5、与45×199相等的式子是( )。
A.45×100+99 B.45×(200-1) C.45×200+45
四、计算(共38分。)
1、直接写得数。(每题1分,共8分。)
62×3= 0×65+5= 77×20= 6+18+84=
98+12= 42×1×5= 12×25= 9×5÷5×9=
2、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874÷(24×23-506) 25×5÷(155-30)
15×〔120-(42+36)〕 936÷〔(160+80)÷20〕
3、简便计算。(每题3分,共18分。)
185×38+15×38 62×100-62×2 43×202
(40+4)×25 25×99 96×1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