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数学界没有建立第四级运算
现在科技程度还没有到达需要第四级运算的时代,但不排除将来会有,例如有朝一天,人类能探索平行宇宙时,需要一些例如控制量子数量,平行宇宙之间的距离,天区信标的排布等等时,便有可能需要第4级运算---超幂数运算,例如二重宇宙的总计平行宇宙数量,用超幂数表示为10|||3.7个(即10^10^10^7),最近的克隆平行宇宙距离约为10|||3.2米(10^10^118)等等,有超幂数便有它的逆运算---反超幂数,由于反超幂数出现,便会有因为负数或复数的反超幂数结果原因,便又在复数基础上,再扩展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的超幂虚数(负数或虚数的偶次反超幂数的结果便是超幂虚数),超幂实数和超幂虚数便是超幂复数,同理,科技再发展便又到第五级运算,第六级运算.......等等
② 数学题移动火柴棒 7-4=17怎样移动一根使等式成立
您好:
7+4=11
7+4=11
7+4=11
移动7上的一横至减号,使减号成为加号,就等于=7+4=1
满意请采纳,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我追问,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祝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③ 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的几个问题
我是东校第三届学生(03级),我们这级的军训是在济南西郊的军营里面,不过估计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在东校校舍什么的都建设好了,应该就是在学校里面训了。时间应该十天左右。
晚自习一般是自己学习,但是有老师可能会占晚自习时间考试,高一很少,高二、高三比较普遍;我们当时晚自习是从6:40-9:55,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过。
从我们这届开始,高一高二学生宿舍里面的电话都被拆了(应该也不会再装了),不过宿舍楼前有插卡电话,十部左右吧,另外校门口还有两部,我记得后来每层宿舍楼都装了两部公用电话,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高一高二宿舍是每楼层公共卫生间和盥洗室,校工打扫;高三宿舍配阳台和卫生间,自己打扫。
06级不知道,05级是半省半市。你说的是05级(08届)保送生吧?有可能,现在高校对保送的限制越来越多了,而且待遇也不如五六年前,所以很多人都开始转向高考或者自主招生,从03级开始保送生就在逐渐减少,你现在看到的宣传里面有很多“保送生”是小语种录取的,跟以前的竞赛保送是两码事儿……
我们当时早自习7:10,如果上操的话应该6:45去吃早饭,中午12:15下课,晚自习6:45,一般吃饭(包括排队时间)半小时足够了,动作快的五分钟内搞定。公共浴室是每天下午都开的(除非锅炉房故障),夏天热的时候中午还加开一次。这些生活方面的事情都靠自己安排,适应了都能处理的很好的。吃饭程序?不是很明白你想问什么……走到食堂(三个年级是分食堂的),排队,打饭,刷卡,吃,吃完把盘子放到指定地点,离开食堂……你指的是这个吗?
不可能把书全发下来的,我们到高考前一个月还发书呢(习题书),不过数学书会发的比别的书快,实验班用的是实验版教材,比人教版要求高一些,顺序有点不同(我记得好像是先学不等式,好像还要求证明)。
数学按教材循序渐进,不过我记得当时实验班的学生很少有跟着老师的进度走的,一般都会超前学,超前进度从一节课到一年都有……
数学英语怎么学?这问题太大了,高中所有的数学英语老师加一起都没法给你最标准的答案。个人感觉,数学,第一把所有知识点理清,然后相关知识的联系、应用搞清楚,基础知识一定得扎实(这个可以靠适当做题辅助,不过系统地看书是关键),然后就玩命儿做题吧,应试教育嘛,题海战术绝对管用,不过保证质量是前提。做题的同时随时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这套思路是我数学老师当年传授的,对我极其有用。
英语嘛,多听多读吧,比较慢,但是从高一开始坚持的话到高三基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就都有了,那些特别抠的基础知识点(固定词组搭配什么的)高一高二听课的时候注意一下,平时有时间整理整理,高三会有专门时间训练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很快,不用担心。但是阅读和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上得来的,所以一定得早早开始积累。我英语老师当年就这么说,我高一没听,高二才开始,亡羊补牢啊……
体育课高一时是分班级上的,高二开始分类别上,有排球、篮球、网球、足球、健美操、田径几种,不知道现在改了没。每年体育课都会有一些达标检测,男生是1000米、引体向上、俯卧撑什么的,女生,800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这个成绩达到标准就行了,一般不会对高考有影响,除非你报考军校或者一些对身体素质有特殊要求的专业。
高考前检测裸眼视力和色觉、嗅觉、听力,一般高三学生没有不近视的,对高考没什么影响,个别对视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除外。这些高考前的报考资料里面会有详细介绍的,到时候看看就行。
毕业两年了,现在想想那三年在东校的生活是很美好的,楼主加油!!!
④ 7+7+7+7和7乘4是一样的数学解决方法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因为他们表示的内容不一样。
分析:7+7+7+7表示的是四个7相加。
7x4是7+7+7+7的简便算法。其中的4是表示7的个数。
所以,虽然结果一样,但数学问题就不是一样了。
(4)为什么澡堂没有数学作业7和4扩展阅读: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1)小数乘整数:与o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2.5×6 表示6个2.5求和或2.5的6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它是整数乘法意义的进一步扩展。它可以理解为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2.5 × 0.6表示2.5的十分之六是多少,2.5 × 0.98表示2.5的百分之九十八是多少。
⑤ 数学作业为什么也没交怎么回答
这是数学老师的疑问,作为老师发现孩子没交作业,说明老师是关心孩子,老师不希望哪个孩子学习落下,你可以根据实际理由回答,比如孩子不舒服,耽误了作业,会及时补上,如果因为孩子贪玩没写,这个不应该,作为家长要多监督一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优异
⑥ 为什么网上没有人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的、数学补充习题的答案
那是因为没有人把题目发到网上去,等你发出去后就会有人帮你解答了,那时不就有答案了吗?
⑦ 数学作业本大部分都写完了,但还有很多的应用题没写怎么办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行驶了全程的5/11,如果甲每小时行驶4.5千米,乙行了5小时。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
解:AB距离=(4.5×5)/(5/11)=49.5千米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开出。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五分之四,货车行了全程的四分之一后,再行28千米与客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客车和货车的速度之比为5:4
那么相遇时的路程比=5:4
相遇时货车行全程的4/9
此时货车行了全程的1/4
距离相遇点还有4/9-1/4=7/36
那么全程=28/(7/36)=144千米
3、甲乙两人绕城而行,甲每小时行8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现在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出发,乙遇到甲后,再行4小时回到原出发点。求乙绕城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解:甲乙速度比=8:6=4:3
相遇时乙行了全程的3/7
那么4小时就是行全程的4/7
所以乙行一周用的时间=4/(4/7)=7小时
4、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步行走向B地,当甲走了全程的1\4时,乙离B地还有640米,当甲走余下的5\6时,乙走完全程的7\10,求AB两地距离是多少米?
解:甲走完1/4后余下1-1/4=3/4
那么余下的5/6是3/4×5/6=5/8
此时甲一共走了1/4+5/8=7/8
那么甲乙的路程比=7/8:7/10=5:4
所以甲走全程的1/4时,乙走了全程的1/4×4/5=1/5
那么AB距离=640/(1-1/5)=800米
7、甲、乙两人生产一批零件,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2:1,两人共同生产了3天后,剩下的由乙单独生产2天就全部完成了生产任务,这时甲比乙多生产了14个零件,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解:将乙的工作效率看作单位1
那么甲的工作效率为2
乙2天完成1×2=2
乙一共生产1×(3+2)=5
甲一共生产2×3=6
所以乙的工作效率=14/(6-5)=14个/天
甲的工作效率=14×2=28个/天
一共有零件28×3+14×5=154个
或者设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为2a个/天,a个/天
2a×3-(3+2)a=14
6a-5a=14
a=14
一共有零件28×3+14×5=154个
8、一个工程项目,乙单独完成工程的时间是甲队的2倍;甲乙两队合作完成工程需要20天;甲队每天工作费用为1000元,乙每天为550元,从以上信息,从节约资金角度,公司应选择哪个?应付工程队费用多少?
解:甲乙的工作效率和=1/20
甲乙的工作时间比=1:2
那么甲乙的工作效率比=2:1
所以甲的工作效率=1/20×2/3=1/30
乙的工作效率=1/20×1/3=1/60
甲单独完成需要1/(1/30)=30天
乙单独完成需要1/(1/60)=60天
甲单独完成需要1000×30=30000元
乙单独完成需要550×60=33000元
甲乙合作完成需要(1000+550)×20=31000元
很明显
甲单独完成需要的钱数最少
选择甲,需要付30000元工程费。
9、一批零件,甲乙两人合做5.5天可以超额完成这批零件的0.1,现在先由甲做2天,后由后由甲乙合作两天,最后再由乙接着做4天完成任务,这批零件如果由乙单独做几天可以完成?
解:将全部零件看作单位1
那么甲乙的工作效率和=(1+0.1)/5.5=1/5
整个过程是甲工作2+2=4天
乙工作2+4=6天
相当于甲乙合作4天,完成1/5×4=4/5
那么乙单独做6-4=2天完成1-4/5=1/5
所以乙单独完成需要2/(1/5)=10天
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帮你,不知行不行,不行hi我
⑧ 幼儿园中班蒙氏数学作业纸4,第四业不理解这道题的意思 最好有图,谢谢,蒲求答案
1. 趣味数学题
趣味数学问题:如果3只猫在3分钟内捉住了3只老鼠,那么多少只猫将在100分钟内捉住100只老鼠?
这是一个古老的趣题,常见的答案是这样的:如果3只猫用3分钟捉住了3只老鼠,那么它们必须用1分钟捉住1只老鼠。于是,如果捉1只老鼠要花去它们1分钟时间,那么同样的3只猫在l00分钟内将会捉住100只老鼠。
遗憾的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刚才的解答实际上利用了某个假定,它无疑是题目中所没有谈到的。这个假定认为这3只猫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同一只老鼠身上,它们通过合作在1分钟内把它捉住,然后再联合把注意力转向另—只老鼠。
但是,假设3只猫换一个做法,每只猫各追捕1只老鼠,各花3分钟把它们捉住。按照这种设想,3只猫还是用3分钟捉住3只老鼠。于是,它们要花6分钟去捉住6只老鼠,花9分钟捉住9只老鼠,花99分钟捉住99只老鼠。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计算上的困难,同样的3只猫究竟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捉住第100只老鼠呢?如果它们还是要足足花上3分钟去捉住这只老鼠,那么这3只猫得花l02分钟捉住102只老鼠。要在100分钟内捉住100只老鼠──这是题目关于猫捉老鼠的效率指标,我们肯定需要多于3只而少于4只的猫,因此答案只能是需要4只猫,虽然这有点浪费。
显然,对于3只猫是怎样准确地计算猫捉老鼠这种行动的时间,这个趣题没做任何交代。因此,如果允许答案不唯一,那么,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3只、4只、甚至更多。如果要求答案唯一的话,这个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是:这是一个意义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没有更多关于猫是怎样捕捉老鼠的信息,因此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简单的趣题启示我们,在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也包括其他问题)前,一定要仔细领会题目所给出的全部信息,既不要曲解题义,也不要人为添加条件以迎合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这个趣题也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人生启示──只有合作才能产生最佳的工作效益。
2. 趣味数学题及答案
1、【题目】有 3 个人去投宿,一晚 30 元.三个人每人掏了 10 元凑够 30 元交给了老板. 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 25 元就够了,拿出 5 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 服务生偷偷藏起了 2 元,然后,把剩下的 3 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每人分到 1 元. 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 10 元,现在又退回 1 元,也就是 10-1=9, 每人只花了 9 元钱,3 个人每人 9 元, 3 X 9 = 27 元 + 服务生藏起的 2 元=29 元,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此题在新西兰面试的时候曾引起巨大反响.有谁知道答案呢?
【答案】每人所花费的 9 元钱已经包括了服务生藏起来的 2 元(即优惠价 25 元+服务生私藏 2 元=27 元=3*9 元)因此,在计算这 30 元的组成时不能算上服务生私藏的那 2 元钱,而应该 加上退还给每人的 1 元钱。即:3*9+3*1=30 元正好!还可以换个角度想..那三个人一共出了 30 元,花了 25 元,服务生藏起来了 2 元,所以每人花了九元,加上分得的 1 元,刚好是 30 元。因此这一元钱就找到了。 小结:这道题迷惑人主要是它把那 2 元钱从 27 元钱当中分离了出来,原题的算法错误的认为 服务员私自留下的 2 元不包含在 27 元当中,所以也就有了少 1 元钱的错误结果; 而实际上私 自留下的 2 元钱就包含在这 27 元当中,再加上退回的 3 元钱,结果正好是 30 元。
2、【题目】有个人去买葱 问葱多少钱一斤 卖葱的人说 1 块钱 1 斤 这是 100 斤 要完 100 元 买葱的人又问 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 卖葱的人说 卖 葱白 7 毛 葱绿 3 毛 买葱的人都买下了 称了称葱白 50 斤 葱绿 50 斤 最后一算葱白 50*7 等于 35 元 葱绿 50*3 等于 15 元 35+15 等于 50 元 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 50 元就走了 而卖葱的人却纳闷了 为什么明明要卖 100 元的葱 而那个买葱的人为什么 50 元就买走了呢? 你说这是为什么?
【答案】1 块钱一斤是指不管是葱白还是葱绿都是一块钱一斤, 当他把葱白和葱绿分开买时, 葱 白 7 毛 葱绿 3 毛,实际上其重量是没有变化,但是单价都发生了变化,葱白少收了 3 毛每 斤,葱绿少收了 7 毛每斤,所以最终 50 元就买走了。
3、【题目】有口井 7 米深 有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 白天爬 3 米 晚上往下坠 2 米 问蜗牛几天能从井里爬出来?
【答案】5 天。 这道题很多人想都不想就说是七天..其实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你拿张纸画一下就出来了..这道题特简单...
4、【题目】一毛钱一个桃 三个桃胡换一个桃 你拿 1 块钱能吃几个桃?
【答案】1 块钱买 10 个,吃完后剩 10 个核。再换 3 个桃,吃完后剩 4 个核。 再换 1 个桃,吃完后剩 2 个核。朝卖桃的赊 1 个,吃完后剩 3 个核。把核都给卖桃的,顶赊 的那个。 所以,你一共吃了 10+3+1+1=15 个桃。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方法..还有个方法.. 不要一次买十个..分开买.. 第一次三个..第二次两个..第三次两个..这样....很简单..也是 15 个。
5、【题目】有十二个乒乓球形状、大小相同,其中只有一个重量与其它十一个不同,现在要求用一部 没有砝码的天秤称三次, 将那个重量异常的球找出来, 并且知道它比其它十一个球较重还是 较轻。
【答案】分成 A B C 3 组,每组 4 颗, 第一次称可能有 3 种结果.. A>B 或 A=B 或 A<B 如果 A 大于 B 直接称 A 的 4 颗球一边 2 颗,这样就知道哪边重,哪边重称哪边就知道哪个 是最重的球了! 如果 A 等于 B 直接称 C 的 4 颗球,方法同上 如果 A 小于 B 直接称 B 的 4 颗球,方法同上 。
6、【题目】一个商人骑一头驴要穿越 1000 公里长的沙漠, 去卖 3000 根胡萝卜。 已知驴一次性可驮 1000 根胡萝卜,但每走 1 公里又要吃掉 1 根胡萝卜。问:商人最多可卖出多少胡萝卜?
【答案】534 根。 首先驼 1000 根萝卜前进 x1 公里放下 1000-2*x1 根后带走剩下的 x1 根返回; 然后驼 1000 根萝卜前进,至 x1 公里处取 x1 根萝卜,让驴子恰好驼 1000 根萝卜; 继续前进至距起点 x2 公里处,放下 1000-2*(x2-x1)根萝卜再返回, 到 x1 公里处恰好把萝卜吃完,再取 x1 根萝卜返回起点; 最后驼走一千根萝卜,行至 x1、x2 处依次取走所有萝卜,再行至终点。 x1、x2 处剩余的萝卜分别小于等于 x1 和(x2-x1) ,在这个不等式约束条件下,求得两处剩 余萝卜的最大值即可,因为实际上两处剩余的萝卜个数就是最终能够到达终点的萝卜个数。 最后求的 x1=200,x2=1600/3。 驴走过的总路程是 2*x1+2*x2+1000=2466+2/3,按题意是走完一公里才吃一根萝卜, 也就是吃 掉的萝卜总数为里程数向下取整,为 2466,所以最终剩下能卖掉的萝卜是 3000-2466=534 根了。
7、【题目】话说某天一艘海盗船被天下砸下来的一头牛给击中了,5 个倒霉的家伙只好逃难到一个孤岛,发现岛上孤零零的,幸好有有棵椰子树,还有一只猴子!大家把椰子全部采摘下来放在一起, 但是天已经很晚了,所以就睡觉先. 晚上某个家伙悄悄的起床,悄悄的将椰子分成 5 份,结果发现多一个椰子,顺手就给了幸运的猴 子,然后又悄悄的藏了一份,然后把剩下的椰子混在一起放回原处,最后还是悄悄滴回去睡觉 了. 过了会儿,另一个家伙也悄悄的起床,悄悄的将剩下的椰子分成 5 份,结果发现多一个椰子,顺 手就又给了幸运的猴子,然后又悄悄滴藏了一份,把剩下的椰子混在一起放回原处,最后还是 悄悄滴回去睡觉了. 又过了一会 ...... 又过了一会 ... 总之 5 个家伙都起床过,都做了一样的事情。 早上大家都起床,各自心怀鬼胎的分椰子了,这个 猴子还真不是一般的幸运,因为这次把椰子分成 5 分后居然还是多一个椰子,只好又给它了. 问题来了,这堆椰子最少有多少个?
【答案】这堆椰子最少有 15621 第一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3124 个,还剩 12496 个; 第二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2499 个,还剩 9996 个; 第三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1999 个,还剩 7996 个; 第四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1599 个,还剩 6396 个; 第五个人给了猴子 1 个,藏了 1279 个,还剩 5116 个; 最后大家一起分成 5 份,每份 1023 个,多 1 个,给了猴子。
8、【题目】某个岛上有座宝藏,你看到大中小三个岛民,你知道大岛民知道宝藏在山上还是山下,但 他有时说真话有时说假话, 只有中岛民知道大岛民是在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但中岛民自己在 前个人说真话的时候才说真话, 前个人说假话的时候就说假话, 这两个岛民用举左或右手的 方式表示是否,但你不知道哪只手表示是,哪只手表示否,只有小岛民知道中岛民说的是真 还是假,他用语言表达是否,他也知道左右手表达的意思。但他永远说真话或永远说假话, 你也不知道他是这两种类型的哪一种, 你能否用最少的问题问出宝藏在山上还是山下? (提 示:如果你问小岛民宝藏在哪,他会反问你怎么才能知道宝藏在哪?等于白问一句)
【答案】为了方便,我们把大中小岛民分别记为 ABC(其实都没用到 C) 第一个问题问 A:宝藏在山上吗? 第二个问题问 B:A 答对了吗? 第三个问题问 B:1+1=2 对吗? 好,现在第一问我们不知道 A 回答的是“是”还是“否” ,也不知道 A 回答的真还是假,只 是知道 A 举的手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先不管他。 看第二问,不管 A 回答的意思是“是”还是“否”,只要 A 的回答是对的,B 在第二问的时 候也答对,所以他应该回答“是”(如果他会汉语的话). 还是一样的,不管 A 回答的意思是“是”还是“否”,只要 A 的回答是错的,B 在第二问的 时候也答错,所以他还是应该回答“是” 。 所以无论何种情况 B 举的那只手都是“是”的意思; 第三问: 现在知道左右手是什么意思了,那只要知道 B 刚才的回答是真还是假, 就能确定 A 是真还是假了,因为他们两个的真假必定是一样的。所以随便找个题目来问就可以了,比如 1+1=2 是吗? 还有个方法: 首先随便问一个人:你是不是说真话 那个人一定会举起代表 是 的那只手 因为如果他说的是真话,他会举起 代表 是 的手 他说的是假话 他也会举起 代表 是 的手 所以可以由此得出、那只手代表 是 然后问中岛民:大岛民说 宝藏是在山上吗? 中岛民回答的一定是正确答案 也就是说,中岛民说在哪宝藏就在哪因为如果中岛民说 是 若大岛民说的是真话、那么中岛民说的也是真话、那么宝藏就一定在山上 若大岛民说的是假话,那么中岛民说的也是假话,那么其实大岛民是说,宝藏在山下的,但 是因为这是假的,所以宝藏还是在山上的。
9、【题目】说一个屋里有多个桌子,有多个人? 如果 3 个人一桌,多 2 个人。 如果 5 个人一桌,多 4 个人。 如果 7 个人一桌,多 6 个人。 如果 9 个人一桌,多 8 个人。 如果 11 个人一桌,正好。 请问这屋里多少人 .
【答案】2519 个人。只要是 315×(11X+8)-1 都可以 因为 9 是 3 的 3 倍所以 3 不算 根据题目可以得出规律 是 5、 7 、9 的倍数少一 于是将 5×7×9=315 然后算出 315 的倍数除以 11 的周期 得出周期为:7 3 10 6 2 9 5 1 8 4 0 共 11 个,因为是除以 11 的嘛,有简便算法不用一个个试 的 因为 315-1 要被 11 整除..所以取周期余 1 的。
10、【题目】有人想买几套餐具,到餐具店看了后,发现自己带的钱可以买 21 把叉子和 21 把勺子, 或者 28 把小刀。如果他买的叉子,勺子,小刀数量不统一,就无法配成套,所以他必须买 同样多的叉子,勺子,小刀,并且正好将身上的钱用完。如果你是这个人,你该怎么办?
【答案】可以买 12 副餐具。 一把勺子和叉子的钱是 1/21 一把小刀的钱是 1/28.. 一套的总价是 1/21+1/28=1/12..所以可以买 12 套..所有钱都用完了。
⑨ 数学应用题。为什么用4/(4/7)。
这里用的不是“时间=路程/速度”这个公式。
而是用比例关系来算的。
相遇时乙行了全程的3/7,则还剩下4/7的路程未走,而后来他用4小时回到原出发点,即走4/7的路程要4小时,所以走全程要:4÷(4/7)=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