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年级上册数学有几个单元 分别是什么
第一单元、测量
考前读一读
1
、比较大小一定要化到知识点相同。
2
、注意超载问题一定要比较大小。
3
、解决问题认真审题,观察单位的变化。
一、长度单位
基础知识过关
1
、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
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常用(
米
)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
千米
)做单位,千米也叫(
公
里)
2
、
1
厘米的长度里有(
10
)小格,每小格的长度(
相等
)
,都是(
1
)毫米。
3
、
1
枚
1
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
4
、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
0
(关系式中有几个
0
,就添
几个
0
);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
0
(关系式中有几个
0
,就去掉几个
0
)。
5
、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①
进率是
10
:
1
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0
分米
=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
进率是
100
:
1
米
=100
厘米
1
分米
=100
毫米
100
厘米
=1
米
100
毫米
=1
分米
③
进率是
1000
:
1
千米
=1000
米
1
公里
= =1000
米
1000
米
=1
千米
1000
米
= 1
公里
二、质量单位
基础知识过关
1
、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
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
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
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
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
3
个
0
;把千克
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
3
个
0
。
2
、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
1000
。
第
2
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考前读一读
①竖式格式
(
尺子
)
②进位
1
和退位③看准符号
④横式得数⑤注意验算,看标什么的一定验算
⑥估算时注意十位数要估算到个位、百位数要估算到十位。
基础知识过关
1
、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
1
;如果前一位是
0
,则再从前一位退
1
。
2
、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
0
,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
1
到十位当
10
后,还要从
十位退
1
当
10
,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
9
,而不是
10
。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
:
可能是三位数,也
有可能是四位数。)
3、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
3
单元
四边形
考前读一读
1
、应用题中提及到将图形的一周用花边、篱笆、栏杆围的话,那么求花边的长、篱笆的长、栏杆的长
等等都是求的图形的周长
2
、如果题目中提及到了图形一面靠墙,问题是篱笆至少要用多少的时候,就要写出两种可能性。其一
是图形的长靠墙,那么求的篱笆长就是一个长加上两个宽;
其二是图形的宽靠墙,那么求的篱笆长就是一个宽加上两个长。
3
、拼图形问题:上下拼变成一个大正方形、左右拼变成一个大长方形
基础知识过关
1
、有
4
条直的边和
4
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
、
四边形的特点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
长方形的特点
:长方形有两条长
,
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
4
、
正方形的特点
:有
4
个直角,
4
条边相等。
5
、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
、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
、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
8
、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2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4
长方形的长
=
周长÷
2
-宽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
4
长方形的宽
=
周长÷
2
-长
第
4
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考前读一读
1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横式中的余数、
2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
、应用题中余数和除数的单位要根据答话而确定。
4
、解决问题至多至少一定要注意
基础知识过关
1
、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2.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
: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
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3
、公式。
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
除数
=
被除数÷商-余数
商
=
被除数÷除数-余数
第
5
单元
时
分
秒
考前读一读
熟练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及进率
60
。
会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参考大本中的所有比较大小的题型。
会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基础知识过关
1
、钟面上有
3
根针,它们是(
时针
)、(
分针
)、(
秒针
),其中走得最快的是(
秒针
),走得
最慢的是(
时针
)。
2
、钟面上有
(
12
)
个数字,
(
12
)
个大格,
(
60
)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
1
)
个大格,也就是
(
5
)
个小格。
3
、时针走
1
大格是
(
1
)
小时;分针走
1
大格是
(
5
)
分钟,走
1
小格是
(
1
)
分钟;秒针走
1
大格是
(
5
)
秒钟,走
1
小格是
(
1
)
秒钟。
4
、时针走
1
大格,分针正好走
(
1
)
圈,分针走
1
圈是
(
60
)
分,也就是
(
1
)
小时。时针走
1
圈,分针
要走
(
12
)
圈。
5
、分针走
1
小格,秒针正好走
(
1
)
圈,秒针走
1
圈是
(
60
)
秒,也就是
(
1
)
分钟。
6
、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
1
小时
)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
5
分钟
)
。秒针从一个数
走到下一个数是
(
5
秒钟
)
。
7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
3
点整
)、(
9
点整
)。
8
、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60
)
1
时
=60
分
1
分
=60
秒
半时
=30
分
60
分
=1
时
60
秒
=1
分
30
分
=
半时
第
6
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考前读一读
1
、口算乘法
(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
)
2
、估算
(
先估再算
)
、
3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中间或末尾
含零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
基础知识过关
1
、估算
。(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
497
×
7
≈
3500
)
2
、①
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
;
②
1
和任何不是
0
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
、因数末尾有几个
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
4
、三位数乘一位数
: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
、(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
7
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考前读一读
1
、读作时一定要大写
2
、分数比较大小一定看看是同分母还是同分子
3
、分数应用题一定要看问题有几个,不要漏解
基础知识过关
1
、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
、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
、
①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
、
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
: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
与分数相减:
1
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
8
单元
可能性
考前读一读
1
、正确的运用“可能”
、
“一定”
、
“不可能”三个词
2
、能根据数量的大小正确的判断可能性的大小,也能告诉可能性大小让学生猜测数量问题还较多;
3
能应付多变的练习形式,也不能把所学知识真正的与生活实际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即综合运用知
识的能力提高;
4
、审题问题一定要认真,尤其要重视“隐藏”条件;
基础知识过关
1
、
‘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
、
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①
一定:
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
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
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
每
天一定都有人出生;
人一定要喝水„„
②
可能:
三天后可能下雨;
花可能是香的;
明天可能有风;
下周可能会考试。„„
③
不可能:
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
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❷ 三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
你是想说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吧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情况
当平行四边形的领边相等,则是菱形。
当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则是长方形,又叫矩形。
当平行四边形的领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则就是正方形。
而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满足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所有性质,菱形满足平行四边形所有的性质,
但与正方形相比,四个内角不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相比,不满足四条边都相等。(两邻边相等)
❸ 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封闭图形描出封闭图形的边绒
1,2,3,5是封闭图形
❹ 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封闭图形描出封闭图形的边线。
❺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哪四个公式
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❻ 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有:
1、笔算减法时,先把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在从个位算起,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与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2、验算加法算式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3、一个数乘1,积不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4、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5、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❼ 哪些是封闭图形求解
1 3 5
❽ 小学三年级以前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
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
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一)教学周长
T: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我们从任一点出发,绕着它的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1)教师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
(2)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你能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吗?(我们还发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板书:物体表面的)
T:我们发现了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
(3)印一印,描一描:利用你桌上的物体,选取它的一个面,用印一印的方法,描出这表面的图形的周长。
(① 印当中来发现不封闭图形;②老师也准备了两个图形,请你来描一描它们的周长:这什么这个不描呢?)(我们从一点出发,绕着图形的边线走,不能回到这一点,这个图形叫不封闭的图形,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可用一句更加简洁的话来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能计算周长(能,请坐好,不能,请举手。)
(二)探求周长的方法
T:认识了周长,下面请你想想办法来求求周长吧。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四人小组了。
小组活动:老师把黑板上展示的基本平面图形放入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请各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交流: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求的?(测量、绳子围、对称性……)
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有几厘米,怎么办?
(2)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
(3)T:那你能这些方法来求一下刚才印下来的物体表面图形的周长吗?
(引到地上的教室中的大图形,以他们在上课时找到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周长了。)
※(4)小明的书桌面是一个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在它的二个角上分别裁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问你图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T:通过咱们一节课的共同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