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加入你是一位班主任,任课老师都以为你的班级是个差班,教学态度极不认真,你该怎么办
当这样的班主任要讲究策略和艺术。
最好先仔细了解一下班里的详细情况,可以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
另外,多举行一些活动,增加班主任在大家心中的支持率,这叫投其所好
差班的班主任的确很不好当,但是请相信,差班也能管好:
1、首先自己应该对班级充满信心,在自己的意识中没有差班和好班的概念;
2、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纪律管理上,多督促,多监督,利用学生相互牵制,互相管理的机制。比如,在班内设立值日班长制度,由全体同学轮流做值日班长,告诉他们: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如果别人值日时你不服从管理,当轮到你时,其他人也会不服从。宿舍管理、卫生管理都可以采用这种制度。
3、纪律和学习薄弱学生不是不可改变的,要给自己时间,抓住教育时机,如果时机不合适,宁肯忍一忍,老发脾气、发牢骚是没有用的。
4、你给班级付出的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否则学生不会领你的情,利用适当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班主任的苦衷和委屈,效益一定很大。
5、利用好班干部,一个贴心的班干部会节省40%的班级管理时间。
6、教好自己的本学科的课,一个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有号召力,也一定能当好班主任。
7、管理薄弱班级,更能锻炼能力。
再说说怎样对待任课教师吧: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对于班集体的建设和其中的学生个体的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过来,班集体和学生个体成长的好坏又不全取决于班主任,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在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教师不仅仅是班主任。所以可以说任何学生的成长,在学校教育方面,主要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那么这份集体力量发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关系协调得如何。由此可见,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协调好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1.甘当学生,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协助任课老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了解与信任。
我们当中有很多的老师原来都是一些优秀的班主任,还有很多是很有主见,很有经验的老教师,在与班主任的配合上,他们都有自己独有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独挡一面。因此,要共同管理好班级,首先得尊重任课教师。在任课教师面前,我们要先当学生,在班级制度的制定,班干部的人选,学习方式的组织上,要尽量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在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寻求最佳的方案。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巧妙的让任课教师掌握了班级情况,还可以了解了任课教师的一些想法,做法,为更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班主任主动的交流,也让任课教师了解了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的处事态度,管理方法。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任课教师会给我们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除了我们班主任主动找任课教师帮我们解决问题,以达到互相了解,让任课教师参与的目的外,我们也应主动协助课任老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虽然课任老师的工作相对班主任老师来说,可能要单纯些。不过教学中遇到的诸如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问题却也不在少数,虽然任课教师对于在自己课上和科内的学生问题一般都能自主想办法解决,但我们班主任应及时地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协助课任老师解决这些难题。其实这些问题与班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协助课任老师解决了这些问题,班务工作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些,与任课教师建立了信任。
2.建立定期会晤机制,积极主动地互通情况,形成一个高效的教育集体。
班主任老师作为班集体的主要负责人,与学生和家长有着更多的接触,所以对学生有着更广,更深的了解,因此为了使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班主任要主动地向任课教师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注意听取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等。这样既是尊重课任教师,又能激发课任教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而班主任的主动,还能消除课任教师可能存在的在班级管理上的顾虑,从而达到互相配合、同舟共济,共同为班集体建设出力的目的。而且班主任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会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
为此,我经常主动与课任教师接触,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特意找任课教师,如到他的办公室,了解学生的阶段性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或针对某一学生的该课学习情况进行专门探讨;二是有意的找任课教师闲聊,如上班,下班路上,主动打招呼,可聊学生也可聊家常,以便拉近与任课教师的距离,并了解任课教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求更好的配合;三是全体任课教师一月一聚,畅谈班级的管理思路及交流个别重点学生的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以便使任课教师之间互相了解,对学生的教育能够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3.协调一致地统一要求,帮助课任老师建立威信。
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法宝",就是家长的口径要一致,以免孩子钻空子,而影响教育效果。如果家长间有不同意见,也要在背着孩子的时候探讨、商榷。那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好似管理着班集体中的孩子们的家长一样,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协调一致、统一要求。要做到这样,班主任就要了解各科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任课教师也要了解班级规定。若班级在某一阶段工作中新立起了一些规定或新采取了一些措施,班主任要主动地告知任课教师。大家都应该有意识地统一要求、统一执行,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有条不紊的班级管理体系,从而增强班级建设的实效性;同时也会使学生们觉得老师们的工作很有章法,对于他们在为人办事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和熏陶。
另外,作为班主任,切忌在学生中间抬高自己而贬低其他课任老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提出某个课任老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时,更要在维护课任老师应有威信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课任老师,积极主动地宣传课任老师的长处和劳动成果,使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课任老师改正不足,以树立其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不然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会影响课任老师的工作情绪。如果我们要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了,课任老师便会与班主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级就更容易管理了。
总之,在班级教师人际结构里,我们应尽量让大家对教育方针有一致的理解,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有统一的认识,有共同的学生观,有较好的师德修养,甚至志趣、爱好、作风也较投合,为了教好一个班级的学生,每个人都能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符合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每个人都善于团结他人,为集体作出贡献,使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力量。
⑵ 老师为什么要用戒尺打手心
爱之深责之切啊,老师肯定是为你好的。是想用这种方式督促你, 让你变得更好, 更优秀。 我准初二 ,小升初的那个暑假, 特别难受 ,一部分来自对小学的不舍 ,难忘, 还有对初中的害怕 ,恐惧,报道前一天, 当时我知道了自己的班主任是男老师,特别不开心,有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为小学五年都是女老师,也都很温柔,没有想过初中要怎么和一个男老师相处,经过了这一年,磕磕绊绊,走下来,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表扬,有过气馁,当然也挨过打,挨过骂。现在初一的暑假已接近尾声,我们的班主任初二不会再教我们,我以为自己会很开心,不用每天提心吊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竟是那样的舍不得我的初一班主任,想让他继续教我们这个班,班风特别正。我自认为我是一个适应能力非常强的人,不同的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处理事情的很多方式也会不一样,这个因人而异吗嘛。所以,虽然我们没有选择老师的权利,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变的优秀,去迎合老师的性格,改变自己的不足,找到另外一个优秀的自我。既然我们与老师可以相遇,那便是缘,是缘分让你们走到了一起。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这个记恨老师,与老师冷战,最后受害的还是你自己。如果老师打你骂你,这都说明老师认为你还是一块可塑之才,不是一块朽木,真的是这样的,很多时候说教真的不管用。挨一次打,你肯定不会记一辈子,但至少,你不会在同样的地方摔倒第二次,我想,这就是意义所在吧。纯手打,望采纳,谢谢。希望你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⑶ 当今社会的教师为什么大部分都选择放下手中的戒尺请你说出三条原因
因为光靠手中的戒尺,不能教好孩子,其次就是现在的孩子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要和孩子共同进步,才能使他们信服。
⑷ 既然打手心是藤条比戒尺疼,那为什么古代教书先生要用戒尺
用戒尺打手板目的是:小惩大诫。
用戒尺打手板,可以让孩子能长记性。用藤条虽然疼,但是用来打孩子会失去师德,反而起不到惩戒的作用。而且戒尺比藤条更加方便携带。
戒尺的使用有些讲究。它并不是非用不可的东西,今天的人不用它自有不用它的道理。
孩子就象桑园里的小桑树,只有耐心地培育,才能成材。孩子犯了错误,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戒尺“打”,那至少说我们缺乏爱心。再说了,如果连“打”的力气也没有了呢?
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孩子犯错误还是不宜用戒尺“打”。用戒尺“打”是为了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知错、改错。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他们犯了错误,有时候心里很后悔、很害怕,就怕别人知道。这时候如果迎头受到呵斥、责打,那本来就很脆弱的心,怎么承受得了呢?
就那么简单粗暴的用戒尺“打”,非常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和学习热情,还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错了,不就是挨一次打吗?”,无所谓了,也就“破罐子破摔”了。这样的结局恐怕不是我们当初用戒尺“打”的目的吧?
当然,恰到好处的用戒尺“打”有时候也是可行的,这可以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但是如果你把孩子当出气筒,那你只能打出晦气。这是一着险招,没有大匠运斧之功,不用最好!
(4)数学老师为什么都要拿着戒尺扩展阅读: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
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这种“尺”,是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仪节中使用的。
“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嘛。我的印象当中,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
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⑸ 为什么古代的教师可以使用戒尺
我们那时候的思想是不打不成才,所以老师才会有一个戒尺的。同时戒尺也是为了惊醒那时候的人,让他们认真读书,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的,所以老师才会时时的提醒学生要谨记。
⑹ 老师打手心的时候为什么要用那么大力疼死!!!
老师希望你能够记住这份痛,以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老师也是为你好啊。。要体谅老师喔。。Lz也不要辜负老师的心意,更不要因此去恨老师呐
O(∩_∩)O哈哈~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喔
⑺ 铁路一小六年级四班数学老师用圆窥(一开始是用戒尺,后来打断了)打学生手掌还把手掌打紫了你们有什么看
我想应该先知道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吧、
也许老师打学生是不对、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站在了老师角度去考虑、那会怎样?现在、无论是哪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家长不忍心打孩子、随便孩子怎样、那 试想、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希望、如果连老师都不管了、那我们还用上学吗?总得有一个人去做、去管、去当这个黑脸、既然家长不爱去当、那只有老师去当、我想、无论哪个老师、她们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成才、只是方法或是下手重了些、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埋怨老师、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错?上初中时、我也经常挨手板、打的都木了、但请冷静的想一想、我们挨了板子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我想正因为是老师、她才会去管你、这是老师的责任、说白了、其实老师不好当、要当一个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好老师更不容易、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她们其实很辛苦、我想那位老师打完自己的学生后 也会痛的、因为那么自己的学生、
⑻ 老师您好二年级写的
我们大家学习、受教育,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我升入初中,课程多了,老师也多了。
各位任课老师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下面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几位师傅吧!
我的地理老师非常幽默,上地理课,我们班的同学绝对都会活动脸部肌肉(笑)的。记
得那是刚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那一节课老师讲到了海拔,边讲边指着我班身高约1.2米的郭少伟说:“郭少伟海拔约1米,地势太低了。”说完又指着我班身高1.7米左右的满建城说:“这就是‘高原啊”,海拔极高!”哈哈哈。。。。。。大家哄堂大笑,笑姿百态。怎么样,我们老师够幽默吧!
我的数学老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虽然不太幽默,但也非常厉害。从初一开始每堂
自习课回头看表,几乎都能看到数学老师站在后门口张望,所以我们班纪律一直保持的很
好,大家看到老师天天神出鬼没的,就叫他“神仙”。数学老师每次上课都会带着他那“戒尺”来,每当上课有人走神,说话做小动作时,老师的戒尺都会和那人的手亲密接触的,
老师的戒尺碰过的人从此认真学习,再也不会违反纪律了,所以大家都说戒尺是“仙尺”。数学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严格要求的老师。
所有老师中,我最喜欢的是英语老师,不单是因为我喜欢学英语,而且是因为老师很慈祥。上英语课老师总是一遍遍的给大家讲一个个的句子,时态,而且讲的非常生动,大家决不会睡着的,我听着英语老师讲的课,英语成绩不断提高,真应该感谢老师教的这么好。
这是我的几个老师,怎么样?我的老师可以称的上是各有特色吧!
⑼ 教育部拟将明确具体惩戒权,教师如何掌握手中戒尺
前言:自媒体时代可以暴露很多的丑闻,每个人都有手机,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上网,所以对身边看不惯的事情就可以把它公布到网上,不但可以给自己解决麻烦,而且也可以为社会除掉害群之马,伸张正义。大家都称赞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也有些老师混水摸鱼,没有老师的能力,而且他们的道德素养非常的低下,经常体罚学生,把学生打得皮开肉绽,也有的老师侮辱学生的人格还对学生的家庭表示嘲讽,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对学生一辈子都留下了深刻的伤害,哪怕学生接受了心理治疗,还是无法治愈这些伤痛。有压迫就有反抗,所以很多学生开始站出来,运用自媒体把一些无良老师给曝光在大家的视野当中,这样的视频越来越多,所以社会对教师这个行业有了史无前例的关注,尤为在意教师如何掌握手中戒尺。其实如果教师想当一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那么可以从以下2点掌握好手中的戒尺。
总结:教师手中的戒尺可以教书育人,也可以摧毁学生,所以老师一定要有法的概念,并且时刻用师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样他们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好的老师。
⑽ 教育是否要严格教师能否使用戒尺
古典小说《西游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孙悟空喜欢西天取经吗?不喜欢。为什么还能坚持到底?因为有一个他最怕但又解除不了的东西——紧箍咒。
没有紧箍咒的约束,他当然更愿意在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当美猴王很舒服自在,但毕竟成不了正果。如果没有紧箍咒,孙悟空恐怕永远是一只顽性不改的猴子。到西天得正果的时候,他会深深感谢,但取经路上被唐僧念咒念得头痛欲裂满地打滚时,要说心中对师父没有怨恨,恐怕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孩子,岂不就是无法无天的美猴王吗?家庭就是他的花果山。有吃有喝有玩,大人对他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让他学习,他一百个不乐意。他也需要一个紧箍咒。谁都不愿意戴紧箍咒,何况一个孩子。
唐僧多么慈悲,可惜也感化不了孙悟空。要降伏调教孙悟空,他还必须又一个强制性手段。没有紧箍咒,孙悟空早就逃之夭夭了。
紧箍咒谁给的呢?如来佛。如来佛了解孙悟空,知道如果不用强制性手段收束他,他就不会老实听话跟唐僧去取经。
如来佛也理解唐僧的困难,因为唐僧的修为虽然可以当师父,但毕竟还没有得道,法力还不够。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体现了如来佛的慈悲和智慧。
父母,其实是孩子的如来佛。真正关心孩子的,毕竟还是父母。孩子不管走多远,也走不出家长的心,就像风筝不管飞多高,线永远牵在家长手中。孩子学习的动力最终来自于家长。
但家长不能自己教孩子,必须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像如来佛虽然要度化孙悟空,还是得把他交给唐僧。如来佛像大老板,把握大方向,他不做具体的事。如来佛的高明,是给孙悟空选一个好师父,还给了师父念紧箍咒的权利。
因为他知道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艰难,知道唐僧光凭慈悲降不住孙悟空,“没有教不好的徒弟,只有不会教的师父”,只是对老师理想中的勉励语,不能简单地作为现实中硬性的要求。
每个家长都盼望老师把他的孩子培养成才,但在今天,大多数家长却不愿意给老师念紧箍咒的权力。不但不让老师念紧箍咒,还总是提防老师对孩子太严格。孩子不好学,他们就怪老师没爱心,没本事。
他们忘了老师并不是神仙。他们只有小情小爱,没有如来佛的大慈悲;只有小心计,没有大智慧。于是老师束手无策,教育难见实效,老师家长互相欺骗敷衍,孩子永远是无法无天的孙猴子。
所以家长老师要摆正位置,尤其是家长,因为你是在背后掌控一切的如来佛。家长一定要尊师重道,信任老师,赋予老师权力。老师以育人为天职,以成就人家子弟为心,念兹在兹,兢兢业业,像慈悲为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唐僧。
家长老师各正其位又默契配合,才能保障孩子走上取经之路,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如果是这样,教育其实是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