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班《折小狗》课后反思
问题提出 大幼儿对童谣的掌握有一定的基础,对童谣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大安排一些关于童谣类的文学欣赏内容,有助于缓解幼儿对枯燥的文学欣赏没有兴趣的弊端. 教学目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想象和讲述富有情趣的内容。 、利用不同的节奏学习朗诵童谣,激发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 、理解词:山腰、抛。 过程设计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题。 1、电脑出示花轿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花轿)谁坐过花轿的?你在哪里坐过的?感觉怎样?你们抬过花轿吗? 、那好,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抬花轿的动作。 、有趣吗?小动物们看了很羡慕,也想来坐一坐、抬一抬花轿。 二、电脑演示画面,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童谣内容。 1、 图一:看,山脚下停了一顶轿子,你们猜猜看,轿子里会坐着谁呢?(幼儿猜想)看一看,是谁呀?(大老虎) 图二:为什么会是大老虎坐轿子呢?(幼儿说)那又会是谁来抬轿子呢? 图三:噢,原来是小狗在抬花轿,数数看,有几只小狗抬花轿?为什么要八只小狗抬花轿?老虎坐在轿子里感觉怎样?而小狗呢? 、老虎欺负小狗。 图四:哎呀!突然发生了什么事?这只小狗怎么会摔跤呢?小狗一倒,差点儿把花轿给打翻了,你们猜老虎会对这只小狗怎么样呢? 图五、图六:小狗气得汪汪叫,老虎却在干吗? 、小狗对付老虎。 师:老虎这么欺负小狗,小狗是不是很生气?那我们快点帮小狗想个好办法来对付这只老虎。(幼儿讨论) 嗯,小朋友真棒,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我们来看看,小狗想的是什么办法? 图七:小狗想的是什么办法?(学一下小狗抛轿子)小狗抬到什么地方往上抛的?(帮助理解“山腰”) 图八:结果会怎样? 三、完整学习并欣赏童谣内容。 1、师:小动物抬花轿时发生了这么有趣的事,孔老师把这件事编成了一首有趣的童谣。你们听好了,童谣里是怎么说的?(师朗诵童谣)哎呀,孔老师编的时候把题目给忘了,谁能为这个童谣取个名字?(小狗抬花轿)注:控制好时间。 、我们把题目加上去,一起来朗诵一遍。(边看图边朗诵) 四、用各种节奏学习朗诵童谣。 1、小朋友朗诵得真不错!但是怎样把它记住呢?(幼儿回答)对,我们可以一边打节奏一边朗诵,那快,自己先试一试。 、幼儿表演边打节奏边朗诵。(选几种节奏全体幼儿一起学) 五、带上头饰,和道具根据童谣的内容表演。 小朋友朗诵的真好,你们想不想来表演这首童谣?教师讲解玩法。 八只小狗抬花轿 八只小狗抬花轿,老虎坐轿把扇摇, 一只小狗摔一跤,老虎对它踢一脚, 小狗气得汪汪叫,老虎却在睡大觉, 小狗抬轿到山腰,想个办法真正好, 一二三,往上抛,老虎摔了一大跤. 重点与难点 本次语言课的重点和难点均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掌握童谣的内容,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理解童谣的含义. 学习资源 电脑课件;花轿的幻灯片;音乐磁带:《抬花轿》;道具:两顶花轿;小狗头饰1个,老虎头饰个,扇子把。
Ⅱ 中班数学分蛋糕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尝试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四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理解分数的概念。
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我用小兔过生日的话题来吸引孩子,提出问题: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妈妈给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小狗来给小兔过生日如果想让他们两个吃到的蛋糕一样多该怎么办呢?孩子们有的说一人吃一块,有的说用到从中间切开,那到底怎么分呢?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去想办法。幼儿操作分蛋糕,分好后,我问孩子们,整个蛋糕和分开的半个蛋糕那个多?孩子们都说整个蛋糕大,以此,我有问下一个问题:半个蛋糕又是整个蛋糕中的多少呢?
Ⅲ 中班数学谁的谁的数量多反思记录
数学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比较多少”是小班就初步探索过的内容,到了中班由于开始认识5以上的数字,为了让孩子们直观了解数量之间的多少,我特意开展此活动。我第一环节是玩“拍手游戏”,复习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引导幼儿感知数量。然后教师分别出示磁性小动物教具,请幼儿数一数小鸡、小狗是几只,它们谁多谁少。接着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上台演示其操作方法。教师引出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很快、直观地看出谁多、谁少。然后在故事情景中让幼儿体会到它们的数量可以变得一样多或与第一次正好相反。如:小动物手拉手排着队去郊游,大家边点边念:“一只小鸡、一只小狗。。。。。。小鸡多一只,小狗少一只;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小鸡去一旁追蝴蝶了,现在看看谁多谁少(一样多);一会儿又跑走了一只小鸡,现在看看谁多谁少(小狗多一只);小鸡回来了,小鸡又多一只,小狗又变得少一只。这会儿又跑来了一只小狗,小鸡、小狗又一样多了;又跑来了一只小狗,现在比一比小狗多一只了。”通过在故事中的反复操作、演示,幼儿了解了在去掉或添一的过程中两组物体的数量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简便又直观的。在后续的幼儿操作游戏中,随着教师的讲述,大家都纷纷摆弄着教具,兴致很高。在最后的自由操作中,张博文小朋友还创编了新的故事情景。
Ⅳ 不受欢迎的小狗教学反思
调皮的小狗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辨别小猫的形态,区别动态的相同与不同。
2、通过游戏引导幼儿感知以某一物体为中心,认识上下、前后、里外、旁边的空间方位。
3、通过辨别迁移物体,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
4、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尝试推理事情的先后顺序,给图片排序。
5、喜欢涂色,发展画图能力。
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上小便,点名
一、手指游戏
——“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伸出手,七八不讲话,九十坐好了。”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二、操作教具
1、和小熊泰迪一起做游戏
——(老师提前把手偶放在盒子里)请幼儿闭上眼睛,老师拿出盒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老师的盒子里藏着什么?
——请一个幼儿来摸一摸,并拿出小熊泰迪。
——泰迪熊和盒子一起做游戏,分别把手偶放在盒子的前面、上面、后面、里面、旁边、下面,请幼儿说出手偶在盒子的哪个方位。
2、操作卡片教具
——出示挂图
——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小猫在杯子的哪个方位。
——出示猫和水桶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小猫在水桶的哪个方位。
——请幼儿找出方位相同的小猫,并放在一起。
三、操作游戏板
——老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情况,根据幼儿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重点与难点:引导幼儿能够说出每只小猫具体所在的位置,能够与答案栏里小猫的位置一一对应,说出理由:如小猫在黄色杯子里,答案栏中的小猫在水桶里,所以他们的位置是一样的。
四、背面游戏
谈话导入:
——“卡片上画了几幅画?”
(四幅)
——“你们知道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请幼儿尝试回答,)
——“你能用圆点表示出故事发生的顺序吗?”
本节课总体效果不错,前面用小熊泰迪导入游戏的时候,幼儿能够准确的说出手偶的方位,其中当老师把手偶放在盒子的旁边时,幼儿会说左边或者右边,有三分之一的幼儿旁边,经老师解释:“旁边分为左边和右边,在左边也可以说成在旁边,在右边同样也可以说成在旁边”之后,在做教具盒卡片的的时候,幼儿已经能够说出并理解旁边的概念。
在做背面游戏的时候,大部分幼儿通过观察图片,能够说出小猫把杯子打碎了,但是在联系前后顺序方面稍欠缺一些,经引导后基本能够理解。
Ⅳ 中班数学相邻的朋友在哪里教案
《相邻朋友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认识5以内的相邻数,能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初步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数量关系。
3.乐于参于游戏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5只小动物图片、5座房子、1~5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游戏“看数字拍手。
二、基本部分:
1.小动物找邻居
(1)通过小兔搬新家,初步感知“邻居”概念。
师:今天有个小客人来到我们班,我们欢迎它(教师出示小兔)!
师:小兔刚刚搬了新家,住在三号楼,搬了新家后还有了两个新邻居,你们知道什么是邻居吗?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住在家两边的小动物就是小兔的邻居。
问:乌龟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少1,小猪家住在几号楼?
小狗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多1,小狗家住在几号楼?
教师小结:原来邻居就是住在隔壁的人家,小动物们都有两个邻居,就是住在他们前面和后面的小动物。
2.数字朋友找邻居
师:小动物们有了新邻居真开心,这里有一些数字朋友,他们也要来找邻居了。
教师出示数字1、2、3、4、5
提问:数字2的邻居是谁和谁(1,3)?
(因为1在2的前面,比2少1;3在2的后面,比2多1)
教师小结:一个数与它前后邻居的关系,[.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是相邻数关系,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所以2的相邻数是1和3。
3.游戏:找朋友
(1)教师幼儿共同游戏:找朋友
(2)幼儿自主游戏找朋友
4.幼儿操作《幼儿画册》
5.活动评价
Ⅵ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哪儿不一样及反思
活动目标: 1、 启发幼儿找出图形间两个相同点,并作记录。 2、 培养幼儿抽象概括图形特征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挂图2幅、标记若干。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篮子、胶水、小标记。 活动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教师讲解提问启发幼儿找出图形间的两个相同点,并作记录。 难点:让幼儿通过说、作操作材料,从而培养幼儿抽象概括图形特征的能力。 活动过程: 1、 集体活动。 (1) 引导部分,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请谁到我们班里来做客?(小兔)小兔子告诉我它有好多好朋友是图形宝宝,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可是图形宝宝今天给小兔子出了几个难题,小兔子不会做了,要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帮它。” (2) 出示挂图一,概括两个图形间相同点。
Ⅶ 中班社会健康淘气的小狗教案及反思
一.活动名称:变魔术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并尝试间隔排列。
2.提高幼儿对棋盘结构的认识.
三。活动准备:供幼儿操作的各种材料,头饰若干,大棋盘
四。活动流程:
一.引起兴趣,老师扮成“仙女”姐姐:
“仙女”姐姐会变魔术,请小朋友仔细看
1.出示红,白木块,“什么颜色?”
(1.)通过魔术变成一串红白相间的项链.
(2.)请幼儿观察项链的结构特点.
小结:一个红一个白又一个红一个白排队,
“一个隔这一个排叫间隔排”
2.出示蓝,黄纸圈,“什么颜色?”
(1.)通过魔术变成蓝黄间隔的彩条.
(2.)请幼儿再次观察结构特点.
集体小结:一个隔着一个排叫间隔排.
二.幼儿操作:
1.幼儿操作,给予指导.
2.稍加讲译
3.出示黑白正方形
a.请幼儿示范间隔排.
提问:象什么?你们见过吗?
b.出示大棋盘:
观察:横.竖都是间隔排.
c.示范竖着间隔排。
4.幼儿用玻璃片操作尝试横竖间隔排.
三.音游:《小猫叫,小兔跳》
在原有基础上,引导幼儿猫兔间隔排.
Ⅷ 幼儿园中班数学〈数数有几个〉教案与反思
要翻版这次活动,首先要吃透原教师的设计意图,理解活动目标,熟悉活动的基本环节。因此,我借助网络资源,在网上继续观摩吴老师的这一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将原执教者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剖析,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她是怎么问的,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语她是怎么说的,过度语是如何设计的等等。在一句句的理解基础上将之转变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其次是准备教具,活动中吴老师用了一个简单的课件,却非常有效。看似很简单的课件,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为了收集做课件的素材,我拿着相机到超市这里拍下,那边拍下,几次被超市的人误以为是食品安全检查的工作人员。素材收集好了之后,开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些制作的技巧,比如点击出现答案,动画插入等等,相信在今后的制作课件中还会用到这样的技能技巧。孩子们的操作材料进行了一些调整,将原活动中的两张操作材料并为一张,正反面打印,不仅节约了纸张,减少了孩子们拿取材料对活动的干扰。 最后是组织教学,虽然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活动前还是免不了要担心,孩子们会对活动感兴趣吗?孩子们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后有老师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认为我在处理活动的重点方面过于急躁,例如:活动第二部分的第二次操作应该是活动的重点部分,让孩子明白括号中的小字代表不同的意思,小字不同,数量也不同是活动的难点部分。而我在引导孩子们解决发现活动的难点时,自己说的太多,如:我问如果饼干下面非要写上数字四,括号里的小字改成什么就可以了?问了几遍,终于有个孩子说:盒。我立即予以表扬,继续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结果没有孩子回答,此时我有些急躁了,心想可能没有孩子能想出别的答案了,于是我说:周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出了盒以外,还有罐、罐、箱、筒、碗等等,孩子们似懂非懂,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接下来的问题立刻显现。我问如果下面格子里的数字是34,小字应该变成什么就可以了,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来,看来他们还是没有理解括号里的小字所代表的意思。这是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避免的错误,给予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从整个活动的准备、设计到开展,才发现原来在观摩名师开展这节活动时,觉得如此流畅与成功,但真正自己在尝试时才明白这样一句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然而,不管自己成功与否,都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Ⅸ 中班数学一一对应比较多少,一样多教学反思
目 标
让幼儿学习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获得对应经验。
准 备
1.实物:碗、勺、梳子、镜子、毛巾、脸盆等。 2.动物和相应的食物卡片多种,填空练习的卡片若干。 3.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过 程
1.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实物,启发幼儿说出各种实物名称后,再讨论哪两种实物可以做朋友,为什么?(发现实物之间的关系)请幼儿动手把它们一对一对地配好。
(2)启发幼儿在室内找有关联的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如:黑板与黑板擦,扫帚与簸箕等。
2.游戏《喂小动物吃食》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并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每种动物最喜欢吃什么?让幼儿找到相应的食物卡片-一对应地摆在下方。
3.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四组活动。
第一、二组:对应摆放实物卡片。如教师先从一个袋中取出花、帽、伞、手电筒等卡片摆成一行,再请幼儿从另一个袋中取出有关联的卡片(蝴蝶、围巾、雨鞋、电池)一一对应摆放。
第三、四组:填空格。如空格上一排画有鸡、碗、书、篮球筐等,小朋友在下方空格内填画相应的东西(蛋、筷子、笔、球)。
4.教师或家长指导幼儿利用幼儿用书第4页的内容进行补充练习
《一一对应》课后反思:
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完成了!上完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对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远远不够。周主任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是解题时所运用的一种思路,不应当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可以在数学中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