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在在做考研高数题,老是出错,不是想不出解决方法就是特别粗心,有时候落个负号,有时候忘记乘一个系数
有希望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
数学公式一定要会,如果不会公式对于我我们做提示有一定困难的,
所一你要讲那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熟记于心。学习数学主要还是在于解题方法的积累,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只要你多多总结解题方法,
相信你的数学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② 简单的计算题也成了丢分项,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下定决心要好好练她计算,买了很多练习,每天晚上练20道,刚开始孩子也是嘴上同意,实际到写的时候满满抗拒,我就做她旁边陪她写,效果有明显提高,一开始20道题能错10道甚至10几道,急在心里,表面保持平和,继续练,大概练了三四天的样子错题没有那么多了但是还是有5,6道错,继续练大概10天左右就只错一两题了,月考之前我把错题全部整理在写一遍,还是错了好几道,但是月考出乎很多人意料,数学满分三科全班第一,年级第二,我个人觉得计算还是要练,之前我家合并同类项也学的很烂,现在合并同类项几乎不会错,每天还在坚持练数学各类型题,只为数学能学好。
③ 最近为什么数学考试,总是加号写减号,减号写加号试卷发下来,老师不讲,就发现题目会做的,符号写错
我来为你解答吧:
其实这个现象很普遍,不只是你,很多人都会这样,包括一些老师、研究者。这是一个心理学现象。唯一能解决的就是谨慎细心、再检查。
一、符号写错的第一种情况是草稿太乱书写不规范(草稿不需要写多好,但是要保证不影响计算),写着写着就看错了。
①上一步书写不规范,下一步像啥写啥
②原位修改字符、没擦除错误字符,下一步忘了就看错了
③草稿太乱,看错位了。
二、普遍心理学现象,大脑在偷懒。多发生在应变号时,比如移项、去括号、负号平方、三角函数等一切涉及到正负变号时。这个真没办法,唯有提高警惕,或者多做变号计算训练,形成条件反射思维(但也不能保证100%,只能降到最低)。
三、高估自己、怕麻烦。意思是指某些人计算时总想一步登天(尤其不熟练的人),宁愿心算/口算后三步作一步写或者直接省略。怕麻烦、书写浪费时间。
四、低级错误,就不说了。即使草稿有序、书写清晰、无变号,人家照样看错、写错。临摹字帖写歪写超框的我都见过。
④ 计算器一直出现负数怎么回事
计算器按键或内部计算程序出现问题了。
负数是数学术语,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负数与正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负数用负号(MinusSign,即相当于减号)“-”和一个正数标记,如_2,代表的就是2的相反数。于是,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便成了负数。一个负数是其绝对值的相反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最早记载负数的是我国古代的数学着作《九章算术》。在算筹中规定"正算赤,负算黑",就是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表示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⑤ 为什么数学老是算错
数学老算错,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你自己养成的习惯问题,也就是从开始做题就马马虎虎为了什么呢,做完题目就丢一边不管了。 2老师给的压力太大,题量太多,为完成任务,做完就算完事。 3做题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做题的时候去想其他事情。 4太大意,看到一道题目是以前做过的,不管也不仔细读题目,就按照自己思路做,往往错这上面的就有很多人,题目稍微给你变动一点点,没注意到就做错了。 5难度大的题目,不要死做,要懂得问别人或者老师,不要觉得问了别人就会让别人看不起。 其实做数学题(包括所有理科题)不像文科题那样稍微有点出入没关系,理科题目做的就是精准和仔细,看题目不能大意,平常做题也的学会检查,把习惯养好了问题也就不是很大。
⑥ 我也是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做的不行,总丢分,有可能我是因为小学没有学好吧,有什么方法吗多做题
(1)先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再按照相等关系来选择未知数和列代数式,比先设未知数,再列出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再找相等关系更为合理.
(2)所列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意义必须一致,单位要统一,数量关系一定要相等.
(3)要养成“验”的好习惯.即所求结果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4)不要漏写“答”.“设”和“答”都不要丢掉单位名称.
(5)分析过程可以只写在草稿纸上,但一定要认真.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灵活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会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2.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未知”可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
知识讲解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移项法则,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难点是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步骤的灵活运用.掌握移项要变号和去分母、去括号的方法是正确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于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移项中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等号同一边的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些项不变号,因为改变某一项在多项式中的排列顺序,是以加法交换律与给合律为根据的一种变形,但如果把某些项从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时,这些项都要变号.
2.关于去分母
去分母就是根据等式性质2在方程两边每一项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常犯错误是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如把 变形为 这一项漏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为避勉这类错误,解题时可多写一步. 再用分配律展开.再一个容易错误的地方是对分数线的理解不全面.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如上例提到的.
3.关于去括号.
去括号易犯的错误是括号前面是负号,而去括号时忘记变号;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去括号时漏乘多项式的后面各项.如 及 都是错误的.
4.解方程的思路:
解一元一次方程实际上就是将一个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一系列的变形最终化为 的形式,然后再解 即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本小节开头的两个例子的目的是引入移项法则.移项法则不仅适用于解方程,而且
适用于解不等式;不仅适用于移动整式项,而且适用于移动有意义的非整式项.因此说移项法则是等式性质1的推论不太合理.但对初一学生来说,用等式性质1来引入移项法则是容易接受的.
第一个例子是解方程 学生见到这种方程后,如果先想到用小学里学过的逆运
算的方法来求解,那么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现在要学习一种新的解法,它能用来解较为复
杂的方程,请大家先回忆在本教科书第一章中的解法,然后启发学生根据等式性质1来解这
个方程.
在分析方程 的解法过程中,教科书提出了移项法则,即方程左边的项可以在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右边;在分析方程 的解法过程中,教科书又提出方程右边的项可以在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左边.讲完这两个例子后,要引导学生归纳出移项法则——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对边移到另一边.教学中可以利用教科书上的两个图来讲移项法则,以帮助学生理解.
2.①判定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先将方程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如果能化为最简形式 ,或标准形式 ,那么,它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否则,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②方程 或 ,只有当 时,才是一元一次方程;反之,如果明确指出方程 或 是一元一次方程,就隐含着已知条件 .
3.①所移动的是方程中的项,并且是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
②移项时要变号,不变号不能移项.
4.在定义了一元一次方程之后,教科书总结了解这类方程的一般步骤.这时要强调指出,由于方程的形式不同,在解方程时这五个步骤并不一定都要用到,并且也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个顺序.例如,教科书中本小节的例1、例2就没有去括号的问题,例3、例4没有去分母的问题;又例如,在解方程 时,先移项比先去括号更为简便.因此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宜死套.另外还应指出,在上述一般步骤中的第四步“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的形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教学中应予以强调.
5.例7和例8是本小节最后一个小阶段中的两道例题.例7是稍为复杂的题目,在方程的分母中含有小数.可以向学生说明,通常将分母中的小数化成整数,然后通过去分母等
步骤来求解.另外,当方程比较复杂时,由于解题步骤较多,容易出错,要求学生必须验根,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但检验不是必要步骤.
例8可看作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个应用:在一个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在其余字母都表示已知数时求这个未知数的值.这类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和在学生以后学习物理、
化学等课程时,都经常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典型例题
例1 判断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从 得到 ;
(2)从 得到 ;
(3)从 得到 ;
(4)从 得到 ;
分析:判断移项是否正确,关键看移项后的符号是否改变,一定要牢记“移项变号”.注意:没有移动的项,符号不要改变;另外等号同一边的项互相调换位置,这些项的符号不改变.
解:(1)不对,等号左边的7移到等号右边应改变符号.正确应为:
(2)对.
(3)不对.等号左端的-2移到等号右边改变了符号,但等号右边的 移到等号左边没有改变等号.正确应为:
(4)不对.等号右边的 移到等号左边,变为 是对的,但等号右边的-2仍在等号的右边没有移项,不应变号.正确应为:
例2 解方程:
(1) ; (2)
(3) ; (4)
分析:本题都是简单的方程,只要根据等式的性质2.把等号左边未知的系数化为1,即可得到方程的解.
解:(1)把 的系数化为1,根据等式的性质2.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
检验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2)把 的系数化为1,根据等式的性质2,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得, .
检验:左边 ,右边=2,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3)把 的系数化为1.根据等式性质2,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 得,
检验,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4)把 的系数化为1,根据等式的性质2,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2得:
检验:左边 ,右边 ,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说明: ①在应用等式的性质2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时,什么情况适宜用“乘”,什么情况下适宜用“除”,要根据未知数的系数而定.一般情况来说.当未知数的系数是整数时,适宜用除;当未知数的系数是分数(或小数)适宜用乘.(乘以未知数系数的倒数).②要养成进行检验的习惯,但检验可不必书面写出.
祝你学习进步哦。
⑦ 线性代数,代数,数学,这个圈2,最后为什么丢掉了 负号
你好!后面丢掉负号明显是写漏了,但是你划红线的地方书上也写错了,把第n+1列依次与前面各列交换直到换到第1列共换了n次,把第n+2列依次与前面各列交换直到换到第2列共换了n次,……,把第n+n列依次与前面各列交换直到换到第n列共换了n次, 这样行列式化为第一行是A O 第二行是O B的情况,结果是|A||B|,但换列的总次数是n*n=n^2,所以系数应当是(-1)^(n^2)。经济数学团队帮你解答,请及时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