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学中的数学
一、数学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学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化,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在考虑和研究问题时,要求具有逻辑严谨的理论分析模型和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需要完全弄清楚一个结论成立需要哪些具体条件。单纯依靠文字描述进行推理分析,不能保证对所研究问题前提的规范性及推理逻辑的一致性和严密性,也不能保证其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易证实性和理论体系的严密。这样以数学和数理统计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就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每个学习现代经济学和从事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人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和数理统计知识。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数学、数理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不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更谈不上自己做研究,给出结论时所需要的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理解概念是学习一门学科,分析某一问题的前提。如果想要学好现代经济学,从事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数学。 二、数学在经济学应用中的意义 如果经济学没有采用数学,经济学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学。许多经济学概念是需要用数学来定义,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主要是通过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关于经济环境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假设,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每个经济变量和经济规则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并且按照数学的语言逻辑地推导结论。因此,不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数学在理论分析中的作用是:(1)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炼,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2)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应范围,给出了一个理论结论成立的确切条件;(3)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4)它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 三、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首先,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在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考虑或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数学作为工具和方法必须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能将之替代经济学。其次,经济理论的发展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研究、分析现实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经济学中运用的任何数学方法,离不开一定的假设条件它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场所,而是有条件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再次,数学计量分析方法只是执行经济理论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经济学过分对数学的依赖会导致经济研究的资源误置和经济研究向度的单一化从而不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四、数学和经济学关系中几点误区 1.否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国内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产生经济思想非常重要从而否定数学的作用,否定技术性比较强的成果。我们不否认经济思想的重要性,但如果没有数学作为工具,一般来说无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是否严谨,有没有错误的应用。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学科。没有严谨的讨论,你的思想或结果就不会被别人承认。也有人认为用数学来研究的经济问题就是远离现实。其实经济学里面用数学讨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非常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 2.经济学数学化过分倾向。经济学数学化的过分倾向束缚了人们解决问越的思路,限制了人们寻求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及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属性,又有自然科学属性。为了资源配置更合理有效,经济学有必要借助数学思维工具。
❷ 数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意义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有着科学之王的着称。
具体到西方经济学的意义来说,首先,就如1楼所说的,能启发人的思维。
但是数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被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在对经济量进行分析的时候,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能够对很多经济量进行测量和预算,统计学,这个不用说,就是能够统计和预测经济量,概率论,我知道的经济学的博弈论对概率论的依赖程度是非常大的。
以上的是我列举的高数的几种对西经的作用。当然,数学不止以上几种。一个优秀的经济学者肯定是个数学十分了得的人。同学,想学好经济学,就要把数学的基础打好,亚当斯密,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着名的经济学家,他们同时也是非常了得的数学家噢。
❸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参考网
浅析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期
贺文城
摘要:作为一门探究空间模型、数字量度、结构以及变化的学科,数学被大家所熟知。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互相渗透、它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是当代的数学的主要特点。数学观察着物体的形状和运转、并对之计算和度量,再加之抽象化处理和逻辑推理。它已经深刻而广阔的渗透到整个社科的各领域,而在经济学中,数学的作用更加不一般。使经济学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扩升,并为其突破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关键词:数学;经济学;应用
需要肯定的是,作为一门实用性工具,数学在解释经济学理论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萌生于微积分的工具——边际分析,它在诸如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线性分析规划等等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都广泛的被运用着。而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阐述经济理论的时候,灵活运用数学原理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论证、分析、研究的工具,数学是否能够产生有效成果,关键在于在经济领域所应用的数学理论有无错误。固然数学方法能有利于正确理论的发展,它也可能成为错误的理论的基石。所以说,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必须慎重,不可儿戏。
一、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发展历史
在西方,许多经济学家曾尝试将大量数学应用于经济学,他们就是希望能够以一种更为明确的方法来诠释这个世界,并且希望能够将西方的现代经济学发展为更加精确的科学。
在经济学系统中,应用数学方法最早的例子都认为是17世纪中叶配第的《政治算术》。但实际上,数学与经济学真正密切联系起来的是19世纪中叶。也就是说,在19世纪中叶,经济学对数学的应用开始了。在19世纪中叶之后,经济学数学化趋势开始出现,经济学领域开始接受数学这一学科的全方位地渗透。尤其是微分学和其他高等数学已经融人到经济学领域。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布罗将数学的公理化方法运用到经济学中,为数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范围。然而,经济学不断地根据自身的需要向数学提出各种问题。在196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事件有效的推动了经济的数学化。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有研究过数学的经济学家或者是数学家。从1969年到2006年,总共有58位数学家或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基本上都将经济学与数学有效结合,通过一些数学工具以及方法,并对现代得经济学理论进行发展。
比如1969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获得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在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有效的运用了动态的模型,并且创造了经济计量学。另外,廷伯根还提出了有名的“蛛网模型”并且通过差分方程顺利完成动态分析,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运动中使用了数学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二、在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作用
在突破经济学现有的理论壁垒方面,数学方法功不可没。它不仅能推动经济学的研究,还为其展现了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剖析经济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数学方法对于更新经济学理论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作为一种方法论或者说工具,无论是在简单运算代数式中、高等数学在数理经济学中的诸多应用中、或者是借鉴计量经济学,甚至是现代的经济理论与现代的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数学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应用数学方法,能够得到那些具体的文字和语言无法描述的经济学理论,从而得已突破现有的经济学理论。
首先,通过应用数学方法,经济学科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提升,并且也使得其分析、推理的进程严谨化。一直以来,数学都被人们广泛应用着。而由于数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应用,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不断出现,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数值分析、最优化理论。所以说,数学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使经济学科得到延伸。另外,通常来说,文字的表达常常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使用数学表达则确定和精确的多。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运用经济与数学相结合的模型,会使得逻辑分析以及推理过程更加精准。
其次,用数学方法进行经济学质的分析。非线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开辟了方法在经济研究中进行质的分析的新领域,表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经济行为的复杂性是经济学的本质表现,而模糊数学的应用,产生了能结合人的知识经验的模糊决策数学方法,将复杂问题能通过数学建模而计算机化,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有力工具,从而使经济现象本质以定量的数学分析能够揭示和为人们所把握。
最后,通过应用数学方法使经济政策科学化、经济理论实用化。由于数学具有逻辑严密的特点,经济学的结论一般都比较明确。举例说明,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只需要通过一个简洁的公式就可以清晰而直观的表达出来,由此可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将之作为制订新的经济政策的有效依据。
三、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探究空间模型、数字量度、结构以及变化的学科,其方法为突破经济学现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学向科学迈进的过程中,数学方法将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存在。同时,也能使经济政策科学化,理论实用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❹ 经济学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
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4)经济学用数学表示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人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既反映人类一般经济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特殊规律,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学应是西方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国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经济学是东方经济学的代表,也是东方经济学的典型形态。
中国经济学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是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学范式就是对称经济学范式。
改革开放以前在中国推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都不是中国经济学;仅仅提出建构中国经济学的设想,而没有形成中国经济学范式和体现中国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学体系,也不是中国经济学。
❺ 经济学用到数学的哪些方面
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大盖能用基础数学知识,微积分和概率及数理统计基础,微积分中极值求法如拉格朗日极值法很常用,概率的概念,数学期望和方差等。如果是要求较高的经济学专业可能还要用到微分方程,计量经济学还会用到像“最小二乘法“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本科以后阶段的经济学,除了上面说的数学知识,可能会用到的数学知识: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拓扑学、微分方程、实分析、复分析等等。此外,统计学也会学很多,如抽样方法,实验设计等,这些是统计学知识而不算是数学知识了。
❻ 在经济学中,数学难道能这样用吗
对于今天的经济学来说,可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前者更多能够秉承中立的立场对待客观事物,而后者由于涉及到现实的利益分配,意识形态色彩就更浓一些。西方的福利经济学就属于此类,同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可归为规范经济学一类。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规范经济学不能称之为科学,而只是为某一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更具有科学特征的实证经济学。而对实证经济学的研究必须撇开自身所处立场的桎梏,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本质予以诠释。也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是纯经济学或者说。硬科学。无论是西方的福利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都不应归为真正的经济学,应成为经济政治学,而不是政治经济学。它仅能成为政治学的经济支持依据来使用。
今天的经济学,最大的败笔就是不研究人,特别是不研究导致经济现象存在的本质原因人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透过现象看现象(而非本质),使得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始终不得要领。欲是人类得以存在之母,更是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否则,经济学只能在原地打转。
以人性为基础的纯经济学研究,是从人的本质为出发点,以符合逻辑的演绎来追寻人类社会共有的普适经济规律,在这里,没有任何立场的因素融汇其中。如,供给减少,物价上涨;供给增加,物价下跌。这种普适的,无时效的纯经济学规律正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目标。
今天的经济学之所以误入迷茫,不在于对数学的使用,而在于对数学使用方法的不当,甚至为了包装的更像科学,为了数学而使用数学。这就有可能堕落成了一门数学游戏。数学的计算只能体现结论的精确性,但它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因为,结论的正确性不仅依赖于过程的严谨,更重要的是,还依赖于基础立论的的正确。从纯数学角度来说,地心说的数学逻辑演绎的精密程度丝毫不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地心说的正确。
经济学若想真正使自己不在成为一个非议的对象,首先必须夯实经济学自己的哲学基础,否则,任何精美的数学包装只能使其成为在沙漠上构建的精美大厦。
对于今天的经济学,这还真的难为它了。本来人的规律就比自然的规律更为复杂,更何况今天的经济学家更多的不是为了追求真理的探寻,而是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寻求利益优势分配的理论依据。这种内耗,使得有限的经济学家对纯理论研究的人更加稀少。经济学今天这种窘境现状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经济学诺贝尔奖的诞生对经济学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普及有着正面的意义,同时也有益于经济学的科学化发展,但它在沉迷于对建模的偏爱而不对经济学根本性问题予以重视也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指责。它的导向作用对经济学的未来方向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难道经济学使用数学错了吗?不,数学没有错,经济学使用数学也没有错。问题是,我们反对的是现在的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孤立的使用数学以及牵强的使用数学。我们更反对的是,把使用数学作为包装的目的而不是演绎工具。例如,在德布鲁的关于效用存在性的证明中,对数学的使用就极为牵强,换句话说,那是一个失败的证明。
那么在经济学里,数学到底应如何使用呢?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必须在统一的经济学体系之中系统的以人性基础为基点,逐步展开的使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孤立的、静止的、彼此割裂的使用。经济学是一个整体,其内涵中的各要素存在着彼此联系,任何静止孤立的数学建模,其结果必然能够导致不同的经济学数学模型之间的彼此冲突矛盾,甚至错误,形成真理与谬误打架,错误与错误对立的荒唐局面。这就是由于,它们的立论基础的不同。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其后果必然导致经济学派系林立、山头众多的一片混乱,最终难以统一。
因此我们说,若想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把它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以构成彼此互为联系的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共同基础就是人的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性。否则,经济学的前途堪忧。
我们对数学予以尊重,也正是因为尊重,才反对经济学家对数学的滥用,数学不是游戏,而是一门演绎工具,离开了它,科学的严谨性就会大打折扣,传统的经济学大都表现为对经济现象的语言分析描述,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数学渗透进经济学乃是经济学向前发展的又一历史性机遇,然而经济学用不用数学与经济学怎么用数学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经济学今天的数学使用方法的错误性必将会被历史所证明。
从经济学能否定量分析这一点上,我们认为,虽然经济学的数字所代表的是一种能将复杂的质性情况总括的方便法门,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经济学就是有经济数字规律可循的质性学说,因为,对它的数学函数规律的探求必须从人的角度去追寻,经济学使用数学没有错,错误的是经济学使用数学的方法。
人与自然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之间彼此都存在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也是一样。我们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也可以予以借鉴。同样,物理学可以对客观事物予以度量,经济学又为何不可呢?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找到度量的尺度,而不是能不能度量的问题。物理学的度量是物理量和标准量的比率,经济学也是这样,只是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攻关的课题。
价格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参数,其意义就如同物理学的长度一样重要。在现实社会中,价格的连续性我认为具有客观实在性,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貌似具有跳跃的特征,但其本质仍具有连续性的内涵属性。股市价格的变化不是一种不均衡,而是一种动态均衡的体现。
我们知道,工具主义存在致命之处,就在于它的理论系统的正确性和完备性取决于根本性的前提假设。很明显,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都是一些中间体性的假设,而不是基础性假设,这就必然导致整个经济学基础的脆弱,这些彼此孤立的中间体假设所形成的数学模型必然受到这些割裂的假设的困扰而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从而使得经济学形成了散乱堆砌的模型集合。这种现实并不是我们经济学人所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科学的研究,我们必须看到,虽然演绎法的存在是完美的体现,但它必须是建立在以归纳为基础的假设的前提之上。因此我们可以说,归纳、演绎作为科学研究的两个车轮是彼此互为依赖、互为依存的。归纳的可靠程度决定了假设的准确与否,而假设的准确与否又决定了最终演绎结论的正确。
对于经济学来说,其的发展水平还远未达到物理学的量子力学水平,甚至连牛顿力学都远未达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并未放在人性的本源上来研究,而是试图孤立的针对具体的经济现象来透析,以图探寻其本质的内涵。这也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那么,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人作为一生物体赖以存在的有别于自然体的内质。那么生物体与自然体有何区别呢?一个浅显的标志性的本质差异就是,生物体是活物,自然体是死物。那么活物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就是能动性,即人的能动性,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人为什么要有能动性呢?很明显,人的这种能动性就是为了满足其解脱自身不适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解脱欲的需要,如,人吃饭就是为了摆脱饥饿,穿衣是为了避免寒冷等等。总之一句话,人的能动性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欲望的解脱,这也是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自然体的一个标志性区别。欲望是人类社会存在一切社会行为(包括经济行为)的根本性原因。故此,经济学研究,首先必须从研究欲望开始,也就是说,从人的本性开始。人的本性就是对欲的解脱。
在现实中要想统一而准确地描绘人性的各个方面是十分困难的,在分析某一侧面时,不得不简化其他属性。这也是自然科学通常的研究方法,然而经济学终归不是物理学,它不可能将结果还原于现实而又能保证其不失真,不可重复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个无法克服的区别,它也决定了这一自然科学思路对经济学的局限性。
在今天,经济学中的工具主义盛行已确定无疑,经济学家总是试图找到一种对人性更精确的描述方法来配合现有的完美分析工具,又或者找到更好的分析工具,使他的条件限制可以宽泛至更符合现实。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在人性,或者说,在人的欲望上,只有对人的欲望我们能够予以彻底的解析,经济学的出路也就一片光明。
欲望决定人的需求,也就决定了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包括经济行为,在今天,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与人的欲望无关的人类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在人的欲望。只有把欲望研究数学化,并应用于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才能前进。
今天的经济学家对经济事实尚不能作定性分析,又从何谈得上作定量分析,经济学家不仅在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夯实上没有做到,就是对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解释也不知所云。以假定代替事实,以分析代替逻辑,对事物的分析也是仅表非里。故而对于经济规律的认识也必然是感性的和表象的。
❼ 经济学和数学是什么关系
一、数学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学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化,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在考虑和研究问题时,要求具有逻辑严谨的理论分析模型和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需要完全弄清楚一个结论成立需要哪些具体条件。单纯依靠文字描述进行推理分析,不能保证对所研究问题前提的规范性及推理逻辑的一致性和严密性,也不能保证其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易证实性和理论体系的严密。这样以数学和数理统计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就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每个学习现代经济学和从事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人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和数理统计知识。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数学、数理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不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更谈不上自己做研究,给出结论时所需要的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理解概念是学习一门学科,分析某一问题的前提。如果想要学好现代经济学,从事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数学。
二、数学在经济学应用中的意义
如果经济学没有采用数学,经济学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学。许多经济学概念是需要用数学来定义,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主要是通过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关于经济环境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假设,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每个经济变量和经济规则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并且按照数学的语言逻辑地推导结论。因此,不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数学在理论分析中的作用是:(1)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炼,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2)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应范围,给出了一个理论结论成立的确切条件;(3)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4)它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
三、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首先,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在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考虑或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数学作为工具和方法必须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能将之替代经济学。其次,经济理论的发展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研究、分析现实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经济学中运用的任何数学方法,离不开一定的假设条件它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场所,而是有条件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再次,数学计量分析方法只是执行经济理论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经济学过分对数学的依赖会导致经济研究的资源误置和经济研究向度的单一化从而不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四、数学和经济学关系中几点误区
1.否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国内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产生经济思想非常重要从而否定数学的作用,否定技术性比较强的成果。我们不否认经济思想的重要性,但如果没有数学作为工具,一般来说无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是否严谨,有没有错误的应用。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学科。没有严谨的讨论,你的思想或结果就不会被别人承认。也有人认为用数学来研究的经济问题就是远离现实。其实经济学里面用数学讨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非常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
2.经济学数学化过分倾向。经济学数学化的过分倾向束缚了人们解决问越的思路,限制了人们寻求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及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属性,又有自然科学属性。为了资源配置更合理有效,经济学有必要借助数学思维工具。作为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必须借鉴社会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因而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涉及到经济制度、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难以量化的因素,数学既不能对经济现象做出定性分析,也不可能将经济问题全部公式化或模型化,就要用其他的一些研究方法。
❽ 大学经济学专业数学主要学什么
大学经济学专业数学主要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