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思维课是什么

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思维课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13 14:17:18

㈠ 一年级孩子如何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一年级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今后发展思维能力的奠基石,为此,我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对一年级学生初步思维能力的培养作出以下几点探索。
一、理解概念 打好基础
刚入学的学生,数数都很熟练,但对数的概念不甚清楚,所以,在教学准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时要下一番功夫。教学时,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数数,由实物(如铅笔、小刀、小棒、图画),抽象到用算珠代替数,最后抽象到具体的数。数的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开始,逐渐引导,让学生理解,数表示某一事物的多少。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含义,对含义的教学,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含义,才能让思维迈开步子。
二、注重操作 活跃思维
由于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思维是和动作分不开的,是形象思维。利用动手操作,形成表象,最终才能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通过各种感官来学习,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特别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要发挥作用,忽略思考的操作就失去了操作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操作,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活动。这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指导语。
实践证明,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形成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牢固,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思维的活跃。
三、训练语言 促进思维
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比较完整的叙述思考过程。学生想的是否有条理,有根据,要靠语言来检验,所以,从一年级开始要重视训练学生说来促进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教材中直观图较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地说出图意。教学加减含义时,我就以一问一答一摆的形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
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把学生的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今后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注重联系 丰富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判断,推理等,学会思考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比如由加算减的计算问题,就是利用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既解决了减法的计算问题,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由加算减的铺垫,有一幅图列两道算式,到一幅图列四道算式,揭示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规律,然后再学习由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就比较容易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尤其是当今后素质教学为知道思想的教育改革时期,更突出强调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怎样导入新课

“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再创造”《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㈢ 适合一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课有哪些

适合一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课有火花思维、新东方思维、思恐思维的课程。

一年级的学生一般就是5-7岁之间,正好是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通过很系统的专题设计,让孩子理解各种数学逻辑、思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然后不断地自己去理解运用,数理思维能力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小学生思维拓展的方法:

1、兴趣调动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浓厚的兴趣是思维兴奋的最佳催化剂。心理学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材料不感兴趣,则思维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反之,思维就会处于兴奋状态。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设法激活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激活了的兴趣去启动学生的思维。

2、情感渲染法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那么,情感则是学习的动力。语文学科从学科属性讲,属人文学科的范畴,其自身拥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性。因此,同其他学科相比,用“情”启“思”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的条件。

3、信心鼓励法

信心是一个人学习取得成功的坚强柱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坚信自己能学好,并且充满必胜的信心,那么,他的思维就会高度活跃。这时,不论学习什么材料,均会取得惊人的效果。

㈣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有什么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位置:
1、 位置(1)
2、 位置(2)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 十几减9
2、 十几减8

3、 十几减7
4、 十几减6、5、4、3、2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1、 图形的拼组(1)
2、 图形的拼组(2)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数的组成
2、 读数、写数
3、 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4、 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1、 认识人民币
2、 简单的计算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 整十数加和减整十数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1、 认识时间(1)
2、 认识时间(2
3、 单元测试题

第八单元 找规律:
1、 找规律(1)
2、 找规律(2)

第九单元 统计:
1、 统计

2、 单元测试题

第十单元 总复习:
1、 总复习(1)
2、 总复习(2)

㈤ 为什么一年级要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没有被固定的数学解题模式禁锢,按照自己的想法,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开辟新的解题思路,是数学思维的活学活用了。
拥有数学思维的孩子,推理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很强,各方面都如鱼得水。可以说,数学思维终身受益。

㈥ 如何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语言特别精确的特点。数学教学课可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课。特别在低年级尤为重要,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第一册数学教材中学生已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像比较9+6( )8+6,部分学生可能还要先算出得数再比较,在这里要教给学生不一定要计算,先去观察,启发思考,学会估算,为以后的估算教学做铺垫,这样比较大小的例题很多,再如9+4()9,13-9()13。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指思维的路径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维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布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出示9加3,让学生思考怎么计算。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的“凑十法”,只要学生说得正确,都应给予肯定。像这样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去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是要求学生能在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如8加5的进位加法,有的学生说不一定用凑十法算,我把5分成1和4,8加1得9,再用9加4得13,因为9加4的知识前面已经学过,掌握得比较牢固。对于学生的这种独创方法也应予以肯定,使学生产生满足要求感,使其在今后能去独创思考。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这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㈦ 如何在一年级数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获得新知识的本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一、有意识地创设环境,使学生想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想去创造。(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环境。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探索的开始是创造意识的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二)、要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如果教师能恰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创造、想探索。在教学中我常常在新课引入时用游戏,故事,图片,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特征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见到自行车、汽车轮都是圆的?能不能是方的或椭圆的?我利用教具设计了以下环节:(1)操作。如果车轮是方的,用两块方形硬纸板代替车轮,在每块纸板对角线相交出(轴心)穿过一根粉笔,一手拿粉笔,一手将纸板沿黑板的一条直线滚动,这时粉笔下出现的是一条起伏很大的波浪线。如果用椭圆代替车轮,同样演示,黑板上会划下一条怎样的线?用圆形纸板呢?(2)比较。用圆形车轮好还是方形或椭圆形车轮好?理由是什么?学生认为圆形车轮平稳,不会颠簸,因为,轴心到地面的长度不会忽长忽短。那么圆形的车轮为什么平稳?同学们通过相互质疑、实验、,回答是因为圆形的轴到地面的长度不会变。通过认真的设计问题,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欲望,使他们想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三)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乐思方有思泉涌“。在教学中我用教学魅力去吸引每个学生,而不是批评,强制他们被动学习,使他们由衷的喜欢上数学课,使他们感到无拘无束,能够畅所欲言,这样他们的创造火花不断闪现,时时流露。二、教学中巧妙构思,精心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敢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地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提出问题。问题要能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要结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代替学生解答问题,要让问题带着学生去创造。要充分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操作,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题,发表不同意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去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愉悦和探索新问题的渴求,敢去创造,勇于创造。在讲《圆的周长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中、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法。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一周,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具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吗?又一次激启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印象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出问题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些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对于创造就会越来越无所畏惧,越来越喜欢创造。三、正确引导,使学生会创造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其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精神的科学态度,就是促进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能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三)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操作能力开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比如,把一个长方形硬纸分成15个小正方形,可图:试把它们剪成3份,每份有5个小正方形。再把它们折成3个没有盖的正方体纸盒。学生发挥想象,剪、折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几经挫折,终于成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为创造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五是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的条件同样对结论而言不充分,结论未完或未知,从而它含多种结果,具有一定神秘色彩,这种题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探索、创新能力。如:(8-□)×□=8,首先要确定□内的数应是比8小的自然数,第二个□内的数应是8的约数。进而得到解答:第二个□填8、4、2、1对应的第一个□可填7、6、4、0.上述探索过程也可相反,先获得具体解,再反思悟出两个□的取数规律,以确定答案。四、有成绩,及时鼓励,使学生爱创造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在学中营造氛围、激励成功,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监管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准备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巩固性参与、变式性参与、发展性参与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要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肯定,甚至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保护和激励同学们的创造欲望,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阅读全文

与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思维课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