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数学简易方程知识点
一、简易方程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1)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2)方 程 和 算 术 式 不 同 。 算 术 式 是 一 个 式 子 ,它 由 运 算 符 号 和 已 知 数 组 成 ,它 表 示 未 知 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 方程才成立。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二、解方程
1.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解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
(6)检验根。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可以更清楚题意,从而解决问题。
2.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 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
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 知到未知。
(2)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 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贰’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是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是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
发展历史
人们对方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大约3600多年前,古埃及人写在纸草书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写过一本《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这本书对后来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对方程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00到50年,其中有专门以方程命名的一章,这一章中所说的方程实际上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一次方程组,方程组由几个方程共同组合而成,它的解是这几个方程的公共解。
‘叁’ 什么是简易方程
简易方程
第八部分
简易方程第九部
数学术语
1.定义:方程ax±(×÷)b=c(a,b,c是常数)叫做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例如: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方程的同解原理:
⒈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⒉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重要方法:
⒈认真审题
⒉分析已知和未知的量
⒊找一个等量关系
⒋设未知数
⒌列方程
⒍解方程
⒎检验
⒏写出答
‘肆’ 小学数学阶段主要的数学思想
数学基本逻辑,就是规定的一些数学定理,小学加法,十进制,乘法口诀,除法运算。
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图形。
面积公式,体积公式。
画图法(路程问题)。分组法。(鸡兔同笼)
转换思想:例:单位“1”,简易方程。
‘伍’ 初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
所谓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他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在数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方法、方程思想方法、模型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用字母代替数的思想方法、运动变换的思想方法等。
‘陆’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柒’ 简易方程的性质是什么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 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
‘捌’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
根据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看未知数属于哪部分,然后根据相应的运算关系,求出该部分,即“X”。
‘玖’ 简易方程是什么
方程ax±(×÷b)=c(a,b,c是常数)叫做简易方程。
方程(equation)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例子:a+b=13符合等式,有未知数。这个是等式,也是方程。
1+1=2,100×100=10000。这两个式子符合等式,但没有未知数,所以都不是方程。
在定义中,方程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可以有其他的,比如上面举的1+1=2,100×100=10000,都是等式,显然等式的范围大一点。
‘拾’ 简易方程的学习要点及知识点.
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
通过方程求解可以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直接正向列出含有欲求解的量的等式即可。方程具有多种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还可组成方程组求解多个未知数。
在数学中,一个方程是一个包含一个或多个变量的等式的语句。 求解等式包括确定变量的哪些值使得等式成立。 变量也称为未知数,并且满足相等性的未知数的值称为等式的解。
方程中文一词出自古代数学专着《九章算术》,其第八卷即名“方程”。“方”意为并列,“程”意为用算筹表示竖式。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例子:a+b=13 符合等式,有未知数。这个是等式,也是方程。
1+1=2 ,100×100=10000。这两个式子符合等式,但没有未知数,所以都不是方程。
在定义中,方程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可以有其他的,比如上面举的1+1=2,100×100=10000,都是等式,显然等式的范围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