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建立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主要步骤有:
(1)明确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和要求,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2)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内部各变量间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所研究的系统比较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不可能把所有复杂的因素都考虑到.因此,必须抓住能代表系统运动规律的主要特征,舍去一些次要因素,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必要时还必须进行一些合理的假设.
(3)如果把整个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组成控制系统的各元器件及装置则可以成为子系统。从输入端开始,依照各子系统所遵循的物理定律或其他规律,写出子系统的数学表达式.
(4)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到描述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关系的微分方程式。
(5)写出微分方程的规范形式,即所有与输出变量有关的项应在方程左边,所有与输入变量有关的项应在方程右边,所有变量均按降阶排列。
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2.1)式中:y为输出变量;
x为输入变量;和为方程的系数。
本书只讨论线性定常系统,因此,这些系数均为常数。
由于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和控制元件都具有惯性,当输入量发生变化时,输出量不可能在瞬时完成对输入量的响应,而必须经历一个过渡过程即动态过程,所以我们把描述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又称为动态方程。
B. 古典控制理论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哪几种形式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
C. 自动控制系统中数学模型的作用及常见形式有哪些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在静态条件下(即变量各阶导数为零),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叫静态数学模型;而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叫数学模型。如果已知输入量及变量的初始条件,对微分方程求解就可以得到系统输出量的表达式,并由此可对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因此,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首要工作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分析法和实验法两种。分析法是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进行分析,根据它们所依据的物理规律或化学规律分别列写相应的运动方程。例如,电学中有基尔霍夫定律,力学中有牛顿定律,热力学中有热力学定律等。实验法是人为地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这种方法称为系统辨识。
D. 有哪些数学模型类型
用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图表、图像、框图、数理逻辑等来描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内部联系或与外界联系的模型。它是真实系统的一种抽象。数学模型是研究和掌握系统运动规律的有力工具,它是分析、设计、预报或预测、控制实际系统的基础。数学模型的种类很多,而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静态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是指要描述的系统各量之间的关系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都用代数方程来表达。动态模型是指描述系统各量之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一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表示。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系统的传递函数也是动态模型,因为它是从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变换而来的(见拉普拉斯变换)。
分布参数和集中参数模型。分布参数模型是用各类偏微分方程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而集中参数模型是用线性或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在许多情况下,分布参数模型借助于空间离散化的方法,可简化为复杂程度较低的集中参数模型。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模型。模型中的时间变量是在一定区间内变化的模型称为连续时间模型,上述各类用微分方程描述的模型都是连续时间模型。在处理集中参数模型时,也可以将时间变量离散化,所获得的模型称为离散时间模型。离散时间模型是用差分方程描述的。随机性和确定性模型:随机性模型中变量之间关系是以统计值或概率分布的形式给出的,而在确定性模型中变量间的关系是确定的。
E.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是什么
在自动控制理论中 ,时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 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而复数域中有传递函数,结构图。
频域中有频率特性。
F.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控制系统设计依据的理论的计算原理、方法、工式等.比如很多闭环调节控制的数学模型是PID算法.
G. 现代控制技术有哪些数学模型
现代控制技术数学模型有状态方程x_dot=Ax+Bu,和输出方程y=Cx+Du.
数学模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使用数字的时代。随着人类使用数字,就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以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对于广大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对教师的工作业绩的评定以及诸如访友,采购等日常活动,都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确立一个最佳方案。建立数学模型是沟通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与数学工具之间联系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
H. 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哪些表示形式哪些属于输入输出描述,哪些属于内部描
描述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等。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一般采用解析法或实验法。解析法是依据系统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基本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I. 最优控制系统采用的数学模型有哪些
最优控制(optimal control)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控制策略,使得性能指标取极大值或极小值。
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 )是采用自动方法改变或影响控制参数,以改善控制系统性能的控。
J. 在数据库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主要有那四种呢
1、静态和动态模型
静态模型是指要描述的系统各量之间的关系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都用代数方程来表达。动态模型是指描述系统各量之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一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表示。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系统传递函数是动态模型是从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变换而来。
2、分布参数和集中参数模型
分布参数模型是用各类偏微分方程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而集中参数模型是用线性或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在许多情况下,分布参数模型借助于空间离散化的方法,可简化为复杂程度较低的集中参数模型。
3、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模型
模型中的时间变量是在一定区间内变化的模型称为连续时间模型,上述各类用微分方程描述的模型都是连续时间模型。在处理集中参数模型时,也可以将时间变量离散化,所获得的模型称为离散时间模型。离散时间模型是用差分方程描述的。
4、参数与非参数模型
用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组以及传递函数等描述的模型都是参数模型。建立参数模型就在于确定已知模型结构中的各个参数。通过理论分析总是得出参数模型。非参数模型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实际系统的实验分析中得到响应,通过实验记录到的系统脉冲响应或阶跃响应就是非参数模型。
(10)控制系统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数学模型建模过程
1、模型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
2、模型假设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3、模型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4、模型求解
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或近似计算)。
5、模型分析
对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进行阐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6、模型检验
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