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学周报难度怎么样
那要看你怎么用,如果你把题目做了就对答案,与答案不一样时立即去问老师,这样效果会很好。如果你订了不看,用处肯定不大。
每样辅导书都有自己的优点,用好了就有用,反之,都没用
㈡ 莲塘二小六年级下册数学周报
操作题
1、在一个长6.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标出圆的半径,并计算出圆的面积。
2、将一个圆8等分,如果把它切割并且拼摆;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请画出拼摆后的近似长方形。如果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长6厘米,请计算这个圆的周长。
应用题
1、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建成的时候高147米,由于受到风雨的侵蚀,现在比建成时降低了1/21,这座金字塔降低了多少米?
2、绿茵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参加体育达标的测试,达标的人数由原来的282人增加到现在的376人,增加了百分之几?
3、世界第一大河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厂6480千米。我国的长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全长仅比亚马逊河约短3%,长江全长多少米?
4、并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1。现在有一块冰,化成水后体积是6.6立方分米,这块冰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5、王叔叔把10000元的奖金按定期三年存入银行,利率是3.24%,三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20%,所得到的利息够买一部1000元的手机么?
6、一桶水用大号烧瓶正好装满8瓶,用小号烧瓶正好装满12瓶。如果取这两种型号的满瓶水各4瓶,一起倒入这个空桶内,水面高度占桶高的几分之几?再倒入几满瓶小号烧瓶的水就可以把桶装满?
7、在甲、乙两地之间铺设一条光缆,当完成全部工程的4/7时,恰好超过中点的80千米。这条光缆全长是多少千米?
㈢ 如何制做数学手抄报
随便顶几个小标题(大标题自己定啊)
小标题:
1、数学天地(出数学题)
2、数学名人(写几个名人,介绍介绍)
3、难题解答(随便抄几个公式在上面,在加上几个例题)
………………………………………………………………………………………
再加几个项目,字写大点就OK。
如果还有空的地方再画点花、草
认为不错就加点悬赏分吧
㈣ 怎么制作数学报
数学画报能够复习、梳理已学知识非常重要。有意识地梳理学过的知识点,把书读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样能够更容易学到知识,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数学画报中还可以建立易错题库。把以往学习过程经常出错的题目列出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的养成,也是一种思维习惯的训练。
数学画报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数学就是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数学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数学题。这样应用,能够引发孩子们更多想象力、更大学习兴趣的重要办法。
数学画报中可以接触数学名家。做出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名人趣事,通过制作数学小报,逐步、初步地接触这些名家,在走近名家的过程中,孩子们必定会产生更多的憧憬和向往。
增强孩子的设计能力,提高孩子的板报版面的设计知识。作为一份数学小报,内容更重要,版面的美观度只是附带锻炼的一种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有所体验和收获才是最终目的。
做一份好的数学画报,即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掌握,也体现了一个小学生的设计能力,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能力
(4)数学周报怎么画扩展阅读:
画报,是指以刊登和传播照片、图片为主的期刊或报纸突出特征是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追求阅读的直观性和强烈的视觉传播效果,具有形象性、报道性和艺术性融合等特点。一般认为,中同最早的画报是1877年在上海创刊的《点石斋画报》、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良友》画报及其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人民画报》等都久负盛名。在传播技术和人们阅读习惯不断变化的时代,阅读进人读图时代,画报的发展迎来广新的机遇。
㈤ 初中数学周报与数理报哪个难度大点目标难题稍多,开拓眼界。谢谢!
《数理报》
《数理报》从创办之日起,就以学生为本,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引导,又重视多元智能开发以及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培育。
1.重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经验积累)训练。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归纳、类比、猜想、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即引领学生经历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以课本为基点进行编辑,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提供有趣而富有意义的问题,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读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技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强调思维训练,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多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重视思维偏差的纠正,重视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的寻求及解题的小结和反思。使报纸不仅成为学好功课的载体,更成为思维训练的工具。
4.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突破思维定势,不求一题多做,但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法,使知识系统化、动态化。
《数学周报》
《数学周报》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人才优势和学术优势,特邀中(高)考命题专家分析预测中(高)考数学命题的思路、趋势,特邀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高级教师与教学进度同步剖析教材,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将学习重点、难点提炼出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点拨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㈥ 初中二年级数学题谁会做
我不知道你是哪种图,我画了三种图,方法如下
1、角ABC<角ACB时,在BE上取一点G使OG=OD,在证明三角形BOD全等于三角形COG,在证明三角形CGE是等腰三角形,证明角CGE=角CEG,角CGE=角CBE+角GCB=角CBE+角DCB+角GCO=角A+角GCO=角A+角DBO=角CEG
2、角ABC>角ACB时,在OD上取一点G使OG=OE,剩下的和第一种类似的证明
3、角ABC=角ACB时,这种很简单,我估计不是这种
㈦ 如何订《数学周报》
先去邮局,邮局是最全的,后去报社
1.邮发订阅:读者可到当地邮局(所)办理订阅手续,报纸由邮局按期投递。从邮局(所)订阅本报最好以半年(一学期)为期. 在邮局(所)收订期间,若订阅全年的订户可同时填写两张订阅卡,一张订阅本学期报纸,另一张订阅下一学期报纸。
2.邮购:读者也可通过邮局汇款到报社市场部订阅。请注明详细的收件地址、邮编及收件人姓名,同时务必在汇款单附言栏处写明所订阅的报纸名称、版别、份数及收件人的联系电话,以便及时联系,不必另函. 邮购本报10份以下的,半年每份另加邮费5元,全年每份另加邮费10元,10份以上免邮费。
3 .在本社设有发行工作站的市、县,读者可直接同当地工作站联系订阅事宜。
4. 汇款地址:
* 邮局汇款:110031辽宁省沈阳市910信箱 江皎皎(收)
* 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沈阳市皇姑支行北行分理处
账号: 140301040009139
户名:辽宁华夏英才传媒有限公司
5. 报纸发行热线:
02486203120
㈧ 数学周报 七年级下册 苏科版42期
(1)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2)在同一条中线上,这个点到边中点的距离等于它到顶点距离的一半
㈨ 五年级平移与旋转数学手抄报怎么做
只有这个哈: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