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年级数学课程有哪些
一年级数学主要课程如下。
1、2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位的含义、计数单位、十进关系、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基数和序数。
2、2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加减法运算的含义、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算。
3、认识钟表。包括:认识钟面、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半时。
4、图形的认识。包括: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5、简单统计过程。包括:单一标准的分类、不同标准的分类、比多少、比高矮、比长短。
内容扩展: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⑵ 请问一年级的数学学的都是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学:10以内的加减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上下前后左右这些位置关系。简单的图形。
一年级语文上册学:拼音(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生字。
⑶ 小学一年级大概数学有什么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主要知识点有:
1.20以内数的认识
包括:数位的含义、计数单位、十进关系、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基数和序数。
2.20以内的加减法
包括:加减法运算的含义、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算。
3.认识钟表
包括:认识钟面、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半时。
4.图形的认识
包括: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5.简单统计过程
包括:单一标准的分类、不同标准的分类、比多少、比高矮、比长短。
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一般都学什么一年级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⑸ 一年级学什么
一般来说,小学一年级有语文课、数学课、体验课、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内容:
首先要学26个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学完了会接触一些比较短的课文(不到一百字),学些简单、笔划少的生字,老师一般要求孩子要记牢字的笔顺。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要学习内容:
掌握100以内的数数,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形成及加减法,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认识钟面,知道简单的时刻,如:几时、几时半等。
小学生学习建议
阅读课本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开始。对那些能读懂的例题,就先读课本自学,再作练习题,老师通过检查练习发现问题再讲。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把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听懂就可以学好了。其实真正理解,单凭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有关的课外书籍,加深扩展和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
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⑹ 一年级的数学课程有哪些
1.20以内数的认识
包括:数位的含义、计数单位、十进关系、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基数和序数。
2.20以内的加减法
包括:加减法运算的含义、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算。
3.认识钟表
包括:认识钟面、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半时。
4.图形的认识
包括: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5.简单统计过程
包括:单一标准的分类、不同标准的分类、比多少、比高矮、比长短。
⑺ 小学一年级都学什么
一般来说,小学一年级有语文课、数学课、体验课、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
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内容:
首先要学26个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学完了会接触一些比较短的课文(不到一百字),学些简单、笔划少的生字,老师一般要求孩子要记牢字的笔顺。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要学习内容:
掌握100以内的数数,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形成及加减法,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认识钟面,知道简单的时刻,如:几时、几时半等。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由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
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此外,新标准倡导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⑻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是什么
初中一年级上期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 a、b互为倒数;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 -b)n=-(b-a)n ,当n为正偶数时:(-a)n =an或(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πR2h。
⑼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学什么内容
不同版本的教材,所学内容不同。但大致学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认识位置、认识基本图形、认识人民币、认识钟表等等。以下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为例。
一、一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1.认数:认识1-20以内的数;
2.算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认识位置:前、后、左、右、中间
4.认识钟表
5.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二、一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1.算数: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认识人民币
3.分类与整理
4.找规律
拓展资料
一年级数学电子课本网址,涵盖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冀教版、浙教版、青岛版、西师大版等7个版本。
一年级数学电子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