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升一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一年级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今后发展思维能力的奠基石,为此,我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对一年级学生初步思维能力的培养作出以下几点探索。
一、理解概念 打好基础
刚入学的学生,数数都很熟练,但对数的概念不甚清楚,所以,在教学准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时要下一番功夫。教学时,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数数,由实物(如铅笔、小刀、小棒、图画),抽象到用算珠代替数,最后抽象到具体的数。数的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开始,逐渐引导,让学生理解,数表示某一事物的多少。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含义,对含义的教学,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含义,才能让思维迈开步子。
二、注重操作 活跃思维
由于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思维是和动作分不开的,是形象思维。利用动手操作,形成表象,最终才能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通过各种感官来学习,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特别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要发挥作用,忽略思考的操作就失去了操作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操作,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活动。这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指导语。
实践证明,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形成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牢固,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思维的活跃。
三、训练语言 促进思维
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比较完整的叙述思考过程。学生想的是否有条理,有根据,要靠语言来检验,所以,从一年级开始要重视训练学生说来促进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教材中直观图较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地说出图意。教学加减含义时,我就以一问一答一摆的形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
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把学生的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今后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注重联系 丰富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判断,推理等,学会思考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比如由加算减的计算问题,就是利用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既解决了减法的计算问题,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由加算减的铺垫,有一幅图列两道算式,到一幅图列四道算式,揭示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规律,然后再学习由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就比较容易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尤其是当今后素质教学为知道思想的教育改革时期,更突出强调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B. 一年级下册数学如何教学解决问题的困惑
一年级下册数学如何教学解决问题的困惑?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对于抽象的东西,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做对。今天,朴新小编得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解决问题一
1.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常言说,习惯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能养成自己读题、找问题的习惯,就不怕学不会如何去解决问题。一年级的问题都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要教会学生看图、读题,弄懂题目传达的意思,让学生学会列算式解答。刚开始他们会有点不适应,但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刻苦操练,学生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难。解题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题意,读懂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已经做出了一半。因此,审题必须认真,绝不能敷衍了事。
2.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和熟悉常用题型的思路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里会碰到迷惑我们的数据 (对我们解决问题无用的数据),只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通过计算算出答案。所以笔者觉得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分析工作。
3.培养学生时常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普遍马虎,经常会看错题目、算错答案、忘记作答,所以老师平常要多叮嘱他们列好算式,算好答案以后再认真检查一遍,然后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时候,笔者会这样跟学生说,要解决的问题照样子抄写,但里面的“几”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问题的答案,最后把问号改成句号,才算大功告成。
教学解决问题二
一、教师应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动厌静,缺乏长久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体察生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例如看图题,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图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动手演示或电脑的动态演示等方式还原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如此化静为动,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正确地理解抽象的图意,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图中蕴含的信息。具体做法有三步。一是读图。看清楚图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如何。二是筛选。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表述。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图意。
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解决问题时两种常用的基本的思维方法。综合法是从题目已知信息出发,引出未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从未知追索到已知信息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有序观察的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并把思考的过程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以此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三、教师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数量关系式的运用
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识数量关系是反映不同情境的共同属性, 又要帮助学生经历将数量关系与具体情境相分离的抽象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抽象的数量关系概念与具体的情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3]以看图题为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根据信息与问题,结合数的运算,理解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解决问题三
1.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因此,我们如果注意强化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那么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会更加有效。
2.培养学生认真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很多孩子习惯了在学校老师读题,分析题意,在家家长承担了这些“任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解决问题,首先要从纷乱的题目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首先要从纷乱的题目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列式解答。因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培养将思考转换成语言的习惯,将看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组织语言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而后引导学生寻找已知和未知,如: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从问题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3.充分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
在一年级教学每一种运算的初步认识时,可以通过具体实物或学具操作,使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直观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让学生跟着做,初步知道数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有关情况。如:把两个数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C. 一年级数学练习册下册23页5题思维拓展
1、直观画图法:解数学思维训练题时,如果能合理的、科学的、巧妙的借助点、线、面、图、表将奥数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可使同学们容易搞清数量关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题。
2、倒推法:从题目所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向前倒推,直到题目中问题得到解决。
3、枚举法:数学思维训练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数量关系非常特殊的题目,用普通的方法很难列式解答,有时根本列不出相应的算式来。我们可以用枚举法,根据题目的要求,一一列举基本符合要求的数据,然后从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4、正难则反: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你从条件正面出发考虑有困难,那么你可以改变思考的方向,从结果或问题的反面出发来考虑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5、巧妙转化:在解数学思维训练题时,经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问题能否转化成旧问题解决,化新为旧,透过表面,抓住问题的实质,将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问题去解答。转化的类型有条件转化、问题转化、关系转化、图形转化等。
6、整体把握:有些数学思维训练题,如果从细节上考虑,很繁杂,也没有必要,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宏观上考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局部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D. 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数学思维能力
一、动手操作,以动促思、培养动作思维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喜欢模仿。因此,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投其所好”,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从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习起来就有了依靠,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分类》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在桌子上放了一堆东西(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卡子、手镯、擦脸油,各种药品,各种笔,纸币、硬币,各种交费收据),学生上台收拾东西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叫《分类》,自然学会了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知识,体会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以上安排的互动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明白了什么叫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以动促思,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用眼观察,以形促思,培养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如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有意观察,以形促思,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能力往往比较差,观察常是随意性的,有时甚至主次不分,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指导。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拿出一个墨水瓶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这个盒子有几个面?再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面都是什么形状?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相对的两个面怎样?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上下、前后、左右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大小相同。这样,学生观察有方法,思考有凭借,通过借助观察实物,促进了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教会了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方法。
三、重视表达,以口促思,培养表象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没有语言,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鼓励他们多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发展思维。但低年级学生由于词汇有限,往往在表达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因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坚持循序渐进,从准备课开始,教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如在《比多少》的教学中逐渐教会学生用“谁多、谁少、谁比谁多些、谁比谁少些、谁最多、谁最少、谁和谁是同样多、谁比谁多几个、少几个”等词语把比较的结果表达出来。在看图列式教学中,引导学生看图,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出图意来,再列算式。如“左边有2只鸭子,从右边游来5支鸭子,求一共有多少只鸭子?用加法算;手里4只气球,飞走了3只气球,求还剩多少只气球?用减法算”等。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加强练习,以练促思,培养抽象思维
教学大纲提出:“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以致用,能促使思维内化。
练习要有科学化:练习应是创造性劳动,因此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时,分析、列式、解答的全部过程都要进行练习,但关键不在计算上,而在于分析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从而理清解题思路,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
E. 一年级下册数学渗透哪些核心概念
一年级网权威发布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更多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相关信息请访问无忧考网小学一年级频道。
【导语】经验是数学的基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发展是数学的目标,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催化剂。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图形的拼凑
1.两个完全一样的可拼成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既可以拼
成一个,也可以拼成一个,还可以拼成。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状;(2)按颜色;(3)按用途;(4)按种类。
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块)、角(毛)、分。
2.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
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100以内数的认识
1.自然数:用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数码0,1,2,3,4,……
2.单数:个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数。
3.双数: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数(0除外)。
4.整十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0除外)。
5个十,5个一,组成起来是55。(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读作:五十五(语文用字)写作:55(数学用字)
6.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就是一百。
7*.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个
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2.不退位的减法80-50=3069-2=6798-30=6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
2.凑十法的口诀: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F. 一年级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1、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之所以把这一项排在第一位,就是因为,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巨大。阅读是提高理解力的重要途径,没有好的理解力,孩子到了高年级对很多题目就无法理解透彻,所以提高阅读量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从低开始,重视阅读,也要有侧重的进行数学阅读,比如数学绘本。
2、实物,展示方法。
大量的展示数学方法给孩子看,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比如左边摆3个积木,右边摆5个积木,合起来是3+5=8个积木。孩子自己领悟到了,他掌握到的就是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样的,还可以是减法的、连加的、加减混合的、大小比较的等等。
具体例子不再一 一列举,但家长必须要知道,实物展示方法,对于低年级孩子尤其重要。
3、做出来,更要讲出来。
(1)听得懂不如说得通。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会让你看到孩子思考运行的路线,家长可以利用起来,不断引导孩子正确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培养孩子言之有据,要能明白。
(2)讲出来的另一个层次是:让孩子当小老师!
孩子的学习动力,一部分来自于好奇,另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成就感,使命感。
通过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孩子感觉到了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而且,有了担当的能力,孩子的思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一个有依赖想法的孩子,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数学思维的!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让孩子到讲台上来讲,也经常会让孩子讲给同桌听、讲给小组成员听。用这种方式,加强理解,理顺孩子数学学习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孩子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但课堂时间毕竟不多,落到每个孩子身上的训练也不会太多;家长若能重视起来,将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4、培养质疑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比如: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等等。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也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从而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5、在生活中遵守规则。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在数学上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这跟思维的自由灵活并不冲突。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生活中遵守规则,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课堂学习,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数学思维。
G. 城关三小一年级数学书下册第三单元思维导图怎么画
可以用word来制作。
分六个步骤:
1、在直线上输入中心主题。
2、点击选择向左添加分支。
3、分别点击左右两侧的”+“添加分支。
4、各分支写上数学单元标题。
5、在各分支继续点击”+“添加下级分支完成本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制作。
6、保存并导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