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应注意数字,不要写错。还要多认识一些图形,为四五六年级计算面积打好基础
B. 小学二年级数学都存在哪些问题
一、百以内加减法计算不熟练。
二、整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容易错。
三、乘法口诀运用不熟练。
四、认识角: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五、时分秒,单位换算容易出错。
六、测量长度,使用直尺不规范,认读刻度不准确,单位换算易错。
C. 二年级上册怎样抓好“用数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比如铅笔、橡皮、课本、课桌。
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黑板、教室、楼房、大树。
常考题目例如:
黑板长2(米) 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 一棵树高3(米)
教室长12(米) 门高2(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
讲台高90(厘米) 筷子长20(厘米)
茵苗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图钉长1(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2、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物品的长度=终点的刻度数-起点的刻度数。
3、米和厘米的关系: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常考题目例如:
(1)1米10厘米=(110)厘米 200厘米=(2)米
(2)弟弟再长高10厘米,就有1米,弟弟有多高?
1米=100厘米 100-10=90(厘米)
4、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的。
测量方法:
将线段的左端对准刻度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线段的长度=终点的刻度数-起点的刻度数。
常考题目:
(1)判断线段
给出几张图片,让孩子根据线段的概念判断是否为线段,观察的时候重点观察线是否是直的,是否有两个端点。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当然这是最简单的题目。
(2)多边形有多少条线段。
三角形有3条边,3条线段;正方形和长方形有4条边,有4条线段。
(3)数线段
根据两个端点只有一条线段,
一条线段上有几个端点,端点数和线段数的关系如下:
在一条线段上有3个端点,就有2+1=3条线段;
在一条线段上有4个端点,就有3+2+1=6条线段;
在一条线段上有5个端点,就有4+3+2+1=10条线段;
在一条线段上有6个端点,就有5+4+3+2+1=15条线段;
在一条线段上有n个端点,就有(n-1)+(n-2)+……+1条线段。
⑵画线段的方法:
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第二单元《100以内加减法》:
一、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二、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注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3、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4、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
1、步骤:
①先读题
②列横式,写结果,写单位
③作答。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3、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A和B一共是多少(单位)?
②A比B多多少/几(单位)?
③B比A少多少/几(单位)?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主要学习角的特点和画法。
1、角的特点(有1个顶点,2条边),是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标准。
2、角的大小的比较,通过叠合法的方法进行验证。
角的大小和张口的大小有关,和两边的边长无关。
3、角的画法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画角的时候,要先点一个点。
4、计算一个图形有多少个角(如下图)
其实这种题目有如下的规律:
第一个几何图形有两条线段,那么,角的个数就从比二少一的数开始倒数相加,就是一个角;
第二个几何图形有三条线段,角的个数就从比三少一的数开始倒数相加,
即2+1=3个角;
第三个几何图形有四条线段,角的个数就从比四少一的数开始倒数相加,
即3+2+1=6个角;
第四个几何图形有五条线段,角的个数,就从比五少一的数开始倒数相加,
即4+3+2+1=10个角;
第五个几何图形有六条线段,角的个数就从比六少一的数开始倒数相加,
即5+4+3+2+1=15个角。
依次类推,结果也呈现以上相同变化趋势。这样只要知道所给几何图形有几条线段组成,就可以依据比线段少一的数开始倒数相加的规律算出角的个数了。
5、角的分类
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三角尺上有一个直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重点知识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如:计算:2+2+2=6,
用乘法算就是:2 × 3 = 6 或3 × 2 = 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2+2++2=6,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读作:3乘2等于6。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 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数×乘数=积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
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 用加法(4+3=7)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 用 几×几.
如:2和4相乘 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 ?用 几×几。
如:2个8相乘 用8×8=64
10、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
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
11、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
0乘任何数还等于0。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球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都是圆。
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会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圆柱从不同方向看可能会看到圆或者长方形。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分针长,时针短。
2、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
3、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所以 1时 = 60分。
4、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
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
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6 个两位数。
3×2=6(种)
分别是12、13、21、23、31、32。
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4 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
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3×2×1=6(种)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
4、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
2+1=3(种)
4个人就要握6次手。可以用连线法。
3+2+1=6(种)
5、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也可以连线。
2+1=3(种)
分别是5+7=12、5+9=14、7+9=16。
6、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
D. 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数学课分别学的是什么内容
一年级上: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一年级下: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
二年级上: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统计 、数学广角
二年级下: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和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
三年级上: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以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
三年级下: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成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总复习
E.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存在问题
在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等”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
F. 小学一二年级时,需要狠抓孩子哪些事情
都说小学三年级是学生经历的第一个分水岭,顺利度过的孩子小学的成绩基本就可以稳定甚至更进一步了,但如果在三年级被拉开了差距,再想撵上也就难了!
拉近关系其实就是让孩子能感受到你很爱他、很关心他,孩子有进步、做对事时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夸奖。
让自己的话变得重要,就是要说一不二、减少唠叨和废话,给孩子立下规矩,让孩子对家长、对学习有一定的敬畏感。
G.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主要有哪些知识点
小学打的就是基础,加减乘除这些在我们原来看着就跟世界难题一样的问题,现在也是可以‘’张口就来‘’,刚刚过完了懵懂的一年级,迎来的二年级主要也是基础知识,并不会有很大的跨度和难度,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小学二年级的数学知识点吧!小朋友们可以酌情复习或者预习哦!
可能还会涉及观察一些简单的图形,这个章节一般孩子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本上花花绿绿的几何图形能够很好的折射出来要学习的图形,亦或是轴对称图形,镜面对称图形,都能有很好的理解,孩子们能够快乐的学习,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习,都要帮助孩子们有兴趣的去探索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