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应用中该怎样找准单位“1”
一般来说,***的几%,的前面的量为单位1,***比**多(或少)几%时,比字后面的为单位1,如果没有这两个次,如增加、减少、提高、降低百分之几等 ,均以变化前的那个量为单位1,如:商品先提价10%,再降10%,第一个10%是以原价为单位1,第二个10%是以提后的价格为单位1。还有一种情况,如一堆煤用了20%、一个馒头吃了50%……这样的情况,一般是以总体为单位1
B. 六年级数学怎么理解单位1
单位一就是把一个量看做是一个整体,不管它的值是多少,都把它看成是十分之十,也就是单位一。
比如是修路,可以把修路看成是一个整体,
如果甲修这条路需要X天完成, 那么他每天就修X分之一,共修X天,X乘以X分之一,不就是一吗?
那么他的效率就是X分之一 ,同样的道理,乙的效率就是1/Y
他们合起来每天就修(1/X+1/Y),再乘以他们合作的天数N就是所修的路的整体,就是单位一.那么
(1/X+1/Y)N=1
N=1/(1/X+1/Y)
C.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怎么判断单位“1”
如何判断单位“1”
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列式错误,这样即使运算正确结果也肯定是错误的。仔细检查会发现是该用乘法的地方用了除法。我想学生列式错误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单位“1”这个概念。有些老师在讲授应用题部分避免讲单位“1”的概念,短期来看可能效果还好,但是我觉得长期来看不可取。现在对如何判断单位“1”进行总结归纳:
最简单的方法是:
“比”字后面是
D. 六年级数学怎么看单位‘1’
抓住单位“1”。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要分清以哪个数作为标准数。一般情况下,凡是“占它的几分之几”、“是它的几分之几”、“相当于它的几分之几”,这里的“几分之几”都是对“它”来讲的,这个“它”所表示的数就是单位“1”,从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在“谁是谁的几分之几”中,紧靠几分之几前面的“谁”总是表示单位勺”。如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就是以乙数为“标准数”,计算时把乙数作为分母。如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是以乙数作为标准数,用甲、乙两数的差除以乙数,求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则是以甲数作为标准数,用甲、乙两数的差除以甲数。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般来说,求哪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要把哪一个数作为单位“1”。为了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教学生画简单的线段图表示题意,画线段图时,一般的题里两个量是包含的,用一条线段图表示;两个量是并列的,用两条线段图表示。
3、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关键也是找出单位“l”来列式。
E.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怎么找单位一
它有个很简单的规律:
找单位一 先找题里面的“的”“比”“是”“相当于”等字 记住这句话的前比后如:
1.牛的4/10和羊相等,就是把牛看做“1”了。
2.鸡比鸭少20%,就是把鸭看做“1”。
F. 六年级数学单位一怎么找
在小学六年级,学习分数应用时,找单位“1”是解分数题的关键。只有找准了单位“1”,才能明确题目的各种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怎样快速准确找到“单位一”呢?
一、分数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句子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正好”等。在含有此等字的关键句中,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
1、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3。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作为比较量。
补充:
有些关键句比较特殊,就像“吃去的比剩下的多总量的2/5”这个关键句中,既出现了“的”,又出现了“比”,怎么办?这就要仔细思考了。当“比”和“的”都出现时,以“的”优先,所以单位“1”是总量,而不是剩下的量。
有的句式隐含比较,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6天,甲乙合作需要2天,求已单独做需要几天?”这里甲乙和一项工程相比较,一项工程是单位“1”。
有的句式需补充完全再找单位“1”,如:“今天降价1/3”,先补充成“今天(比原价)降低1/3”,“原价”就是单位“1”的量。
2、六(1)班女生人数约占全班人数的2/5,全班人数是总数,女生人数是部分数,所以,全班人数就是单位“1”。(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5/7。在这关键句中,很明显是以长作为标准,宽和长相比较,也就是说长是单位“1”。
4、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4/3倍。那么相当于后面的去年的产量就是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5、小明的年龄正好为妈妈的1/3。在这关键句中,小明和妈妈比较,妈妈是标准,妈妈是单位“1”。
……
二、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分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像这样的水和冰两种数量到底谁作为单位“1”?其实我们只要看,原来的数量是谁?这个原来的数量就是单位“1”!(水结成冰,原来的数量就是水,那么水就是单位“1”。冰融化成水,原来的数量是冰,所以冰的体积就是单位“1”。)
总的来说:找单位“1”重在理解,对文字呈现的释意理解的越深刻,就学得越快!
G. 小学六年级的知识,“单位1”的详细解答,和记忆口诀。谢谢!
单位1也称整体“1”。目前没有形式化定义,只有广泛存在于分数教学实践中的描述性定义。
把一个完整的量(比如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或一个数(正数)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单位,并赋予自然数1的特性,可记为“1”。
记忆口诀:单位一在是、比占、相当于、超过等词语后面。
性质:
1、原有量的单位,(组成原有量的更小量,如一段路程3个小时走完,平均每个小时走的路程就是一段路程的单位。)或数的单位能转换成比“1”更小的单位,于是有分数定义:把单位一(或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
2、 可以以“1”为单位重新定义一个与原有量同单位的其它量,并用分数表示。这个分数也常常被称为那个其它量的对应分率。
3、通常把①产生分数的方法称为切分法,把②产生分数的方法称为量比法。切分法中“1”处于分子位置,量比法中“1”处于分母位置。
H. 六年级数学找单位一的方法
找单位“1”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与关键,只有找准了单位“1”,才能明确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单位“1”分三步走:标准句(直接找)→省略句(补充找)→特殊句(慎重找)。
如果有“是”“占”“比”等定位词,单位“1”就是该定位词后面的。假设后面还有“的”就更容易了。就是定位词和“的”之间的那部分。
如果没有定位词或者“占”后面直接是分数。或者分数后面有“是”等那单位1就是前面的整体。
举例:
五年级有54人,其中女生是男生的4/5。 单位1是男生
五年级有54人,其中女生比男生少1/5。 单位1是男生
五年级有54人,女生占男生的4/5。 单位1是男生
五年级有54人,其中女生占4/9。 单位1是五年级全部人数(54人)
五年级有54人,4/9是女生。 单位1是五年级全部人数(54人)
五年级有54人,六年级多1/6。 单位1是五年级全部人数
I. 如何理解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单位“1”
如何理解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单位“1”?单位“1”在分数中是指1个整体,它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往往是把所平均分的对象看做单位“1”,如一个苹果的三分之一,就是把一个苹果看做单位“1”,如果是一堆苹果的三分之一,就是把一堆苹果看做单位“1”。确定应用题中的单位1有3种最明确的方法:
1、…比?多(或少)百分之几时,“比”的后面的量(我用?表示的量)就是单位1。
2、…是?的百分之几,“是”字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
3、分数的分母是单位1。比如我花了50%的钱,这里分母代表的是总钱数,所以总钱数是单位1。
如果能理解,那么问题中的应用题都不难理解了。
学这些时最难的就是求出单位1的量,直接方法是先确定下单位1是谁,然后找到所给出的某个量和这个量对应的分率,用数量除以对应分率,得到单位1的量。
有时候数量和分率都要计算后才能得出,并不是都要在题目里面找,真正理解后就要学会变通。
如果还有问题就追问一下我,懂了以后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