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数学为什么扼杀人才

数学为什么扼杀人才

发布时间:2022-09-22 02:16:32

1. 数学专业是不是真的又难又脱离实际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呢

从小大家都接触过一门学科,那就是数学,有的人享受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数学可以说是他们的噩梦,因为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差,怎么也学不会这门学科,并且很多家长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数学,因为他们认为学数学以后找不到好的工作,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如今很多行业都与数学专业有关,比如说是金融方面的工作,或者是航天技术方面的岗位,所以如今学习数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是比较好的,而且这些岗位一般薪资都是不错的,所以如果家里的孩子对于数学感兴趣,应该是要支持孩子学习的。

三、如今市场对于数学专业的人才缺口大, 这块人才是非常吃香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数学方面的人才,并且因为数学本身比较难学的原因,这样的人才是少之又少,所以整个市场如今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如果学习数学专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不仅工作好找,薪资也是比较可观的。

2. 有关数学的功能

当下,数学被结结实实地捆绑在考试工具箱中。它的应用能力极其有限。成为应试工具后的数学教学日益丧失其开发思维的作用。在所有的中小学科目中,数学的改革是最艰巨的。

我所能想象到的数学教育的功能不外三项: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开发思维能力,选拔人才的重要工具。我打算在三个方向上比较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两国的数学教育即使不是处在两个极端上,至少也可以说是两种典型。希望两国间的差距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

中美两国数学教育差异
人们的通常印象是,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好,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差。总体而言这种看法是不错的,两个材料可以证实。

其一是PISA的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2000年开始进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目的是测评各国学生在完成和即将完成义务教育时(即15岁的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方面的能力。2009年PISA扩大到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上海市。统计结果是,各国学生数学平均分488。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600分,高居榜首。美国学生的数学平均分487,低于各国平均分,低于亚洲多数国家。

其二是美国TELT课题组对美国23名教师(被认为高于平均水平)数学水平的测定。其中一个题目是1/3/4÷1/2,“算法正确,答案完整”的只有9人(占43%),“算法正确,答案不完整”2人(9%),“不完整的算法,不确定、不完整的答案”4人(19%),“模糊地回忆算法,没有答案”5人(24%),“错误的方法,没有答案”1人(5%)。(引自马立平,1999,55)两个材料合起来,可以反映出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水平和学生数学的能力。

美国中小学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在美国国内受到批评。但因目睹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我看待美国的数学教育远比美国人宽容。我以为,处在两个极端上的中美数学教育互见短长,我们的问题甚至更严重。

美国的数学教育的特征是分化,它牺牲了多数学生的数学能力,却并未牺牲尖子的数学能力。美国教育的习惯是,发现一个学生数学能力优异,便将他从班级抽调出来开小灶,不委屈他的才能,也免得他精力过剩数学课堂上干扰其他同学。

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是,通过高强度的复习提升了中低潜力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因全体同学都裹挟在这之中而牺牲了潜力优异学生的发展。我称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后果为“扁平化”,中下层提升,上层下压。

中美两相比较,我以为中国的损失更大。我们损失的是数学尖子。美国损失的是多数人的数学能力。而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是,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足以满足多数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美国没有丢掉数学尖子,多数人工作生活无碍于低下的数学能力,处于二者中间的科技人员可能数学能力有所欠缺,这是其真实损失。中国的损失一方面是扼杀个性的教育必然扼杀了数学尖子,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为学习日后没有用场的数学支付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高居榜首,说明中国学生在此一方向上已步入极端。而我们的数学教育的专家不愿正视这一事实与问题。

数学能开发思维吗
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不能成为数学教育的根据。当我们认同这一判断后,数学教育所以必要(无论是应该的,还是现实的)的支点就落在了开发思维和筛选人才上面。而这之中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数学教育能否开发思维、如何开发思维,都不是自明之理,是需要论证和思考的。其二,开发思维与筛选人才是冲突的。我们逐一讨论。

弗赖登塔尔的睿智与诚实不仅反映在他看待数学知识的应用上,而且反映在他看待数学开发思维的作用上。他说:

人们相信,数学是智力的磨刀石。……是否存在思维的训练?数学是否是其中的一种甚至是最好的一种?对于这些含糊的问题人们很难回答。现在所用的各种测试方法不说明什么问题,它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反映教学效果,至今为止,我们还缺少跟踪学习的全过程的方法。自古以来教育家对此问题经常给以肯定的答复,我怀疑也可能有许多怀疑论者会给以无条件的否定。因为无人能证明一个好的数学家在其他科学领域中必然会有很高的成就,也不知道数学天才是否必然具备一般天才所有的特征。同样也无法使人相信,数学家的超人智力完全是由数学所决定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如果数学家不学数学而去学其他东西,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弗赖登塔尔,1973,76,78)

其实弗赖登塔尔并未否定数学开发思维的可能性,而开放、怀疑的态度是深入探索、寻找微妙关系的前提。弗赖登塔尔讲述数学传统的时候,甚至还说过更消极的话:

他们(古巴比伦学生的父辈和老师——笔者注)也许回答道:学生之所以要及早学习数学,是因为数学是智力的磨刀石;或者干脆说:其他课程甚至比数学更无用。(同上书,2)

这话看似寻常,其实颇有意味。关键在于“其他课程甚至比数学更无用”。

3. 数学学不好,这能扼杀一个人的前途吗。

绝对不能、!

首先= =我数学也不好,

要乐观的面对,有人擅长有人不擅长,

我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 虽然有点雷 但是想想还是能安慰自己。

意思就是 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往往只仅限于小学的课程。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买菜啊买东西啊。算个小账啊,最大也大不过小学。而我们现在学的数学只是在卷子上交一份多余的答卷而已。不能说数学没有用 也不能说我们卷子上的数学题很有用。自己仔细想想 我们现实生活中,能用到么?
有谁还能说 早上出门 啊 我算算我家到学校多少米换算成我的步伐是多少步,买东西的时候加入买个盘子还用个圆周率啊什么的算一算哪个大哪个合算什么的。

所以啊。别总是有这宗想法 往好的地方看。是金子总会发光。管他发的是绿光还是黄光还是红光啊。总之发光的就一定会被注意到的~

加油哈~

4. “奥数”扼杀中国数学天才吗

奥数在多数地方也就是课外补课的一种形式了。谈不上扼杀,也谈不上有多少作用。

5. 当今社会埋没人才的故事

人才埋没的根源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既有外在的社会因素,又有成才者的内在因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1.社会因素
(1)腐朽势力的扼杀、压制
人才史表明,当成才主体的成果、特别是新成果触犯、威胁着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利益时,他们就会极力甚至是疯狂地加以摧残、压制、扼杀。正如列宁所说:难怪有人早就说过,如果数学上的定理一旦触犯了人们的利益(更确切地说,触犯了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利益),这些定理也会遭到强烈的反对。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由于这一理论动摇了长期被统治阶级所用的“地心说”,直接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书一问世,便立刻遭到了社会的激烈反对和攻击。这种埋没在政治腐化时期表现尤为突出,它往往会造成人才的长期或永久埋没。
(2)传统文化的负效应
传统文化的负效应首先表现为传统观念对人才的束缚和埋没。有的新成果常常与已有理论、观念不一致,甚至形成尖锐矛盾,这时固执已有理论的传统观念便抵制、反对、排斥它,使创造这些成果的人才难以获得社会的承认。1951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发表了关于“转座因子”的新理论,由于这一理论与原来的染色体遗传新理论完全不同,在报告的当场就有人说她是“怪人,百分之百的疯子”,因而被埋没了30年。传统观念还会束缚和压抑成才主体的行动,影响其创造力的发挥。其次,表现为旧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对人才的埋没。旧的伦理道德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中庸之道”等等不知摧残、埋没了多少人才,而且影响至今。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千千万万的女性人才无法脱颖而出,无法受到应有的教育、培养与重视,因而造成众多女性人才积极性被压抑。“中庸之道”、“天地不变,道也不变”、“行高于众、众必诽之”等等,这些旧的伦理道德积淀于今,它依然严重地压抑和损伤了成才者的主体意识,不思进步、不思进取、不思创新、无疑,这对于成才是极不利的。旧的风俗习惯往往与旧的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对成才者施加影响,阻碍成才。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人才的负效应,除了上面所说之外,还可以列举许多,在此不一一论述。
(3)管理的非科学化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对人才的影响很大,如果决策不科学、计划不合理、组织不周密、指挥出错、控制失衡,这不仅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而且会造成人才的埋没。一个单位没有优良的组织环境,体制不合理,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等等也会造成人才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甚至发生“内耗”,严重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由管理所造成的环境条件对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管理的科学化必然造成社会承认人才的有利环境,使成才者能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其才能,取得的科学成果也能迅速得到承认、推广、应用,反之,就会造成人才埋没。
在科学领域的管理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有正常的学术争论,不能把学术争论无限“上纲上线”,甚至“残酷迫害,无情打击”。如果这样,只能造成大批人才被扼杀、埋没。我国1957年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在科学领域内的管理,还必须坚持全面的整体观念,既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又要注重应用科学;既重视自然科学,也要重视社会科学;不能只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否则,也会造成人才埋没。
总之,管理的非科学化,违背科学发展规律,限制学术自由等容易造成人才埋没。
(4)社会承认主体失衡
人才埋没许多情况是由社会承认主体的失衡所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术权威压制。学术权威既可能引导人们向科学深度和广度探索,又可能思想僵化而阻碍科学发展;既可能起着发现、扶植人才的“催化”作用,也有可能压抑、打击人才而起“压抑”作用;既有权威性、正确性,也有其不合理性,甚至是谬误。对于许多学术权威来说,他们能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横溢的才华,精心培养科学新秀,扶植新生力量,把科学研究引向深入,从而创造更多的成果。但也有一些学术权威,自以为是,把自己的学术地位绝对化、神秘化,害怕别人威胁其固有的权威地位,因而对别人的成果采取怀疑、冷漠和压制态度。特别是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潜人才的成果更是采取贬低、攻击、阻挠、抑制的形式来对待,从而成为地道的“学阀权威”。学阀权威的存在,是人才埋没的重要社会原因。在科学史上,学术权威对人才的否定并不乏其例,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伦纽斯提出了化学发展中带有革命性的电离学说。可是这一新理论首先遭到了他母校马普萨拉大学克列维教授的嘲讽。当他在博士学位答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时,教授们个个怒不可遏,以为他的想法“纯粹是空想”。更有甚者是他的论文发表后,遭来的是更大规模和更猛烈的攻击,其中包括以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享有盛名的门捷列夫等一大批英、法、俄等国家的一流科学家的攻击,所以,使这一学说长期得不到人们的确认和应用。
第二、嫉妒。它是一种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它往往发生在同行、同学或同龄人之间。嫉妒者一般有以下两种反应方式,一是通过正当的奋争,使自己达到甚至超过优胜者,把嫉妒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以补偿心理的不平衡;另一种方式是制造陷井,削弱对方的实力、歪曲对方良好形象,施展各种手段来抑制、打击、扼杀对方的成果及人格,从而达到其心理平衡的目的。这种方式是造成人才埋没的重要因素。戴维嫉妒法拉弟是人才史上的一个典型例子。嫉妒不知埋没了、毁掉了多少人才,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处处可见。
第三、情感障碍。这里所谓情感障碍是指承认主体在对人才进行肯定时,是以自己的情感、主观意志为标准,而不是把人才标准作为社会承认的标准。
以个人好恶取才是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成果、对人才完全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个人认为好的就好;个人厌恶的,即便是天才也不给予肯定。
大联系,更不成正比关系。这一观念在孔子时代,孔子就有过“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教训,但是这种观念仍有市场。
求全责备,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障碍。有这种心理的人,总认为人才是十全十美的。因而,对成才者取得的成果或某方面的长处总是百般挑剔,用一种理想的模式去选拔人才。而事实上,对于成才者,特别是对潜人才来说,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是,甚至缺点和错误,他们的成果总可以找到一些不完备的地方。
(5)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社会思潮是指随着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动态形式或在社会上形成的一种相对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的思想倾向。社会思潮被称为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时代的脉搏”,同时也是人们的价值的指示器,直接影响人们的成才观和价值取向。社会思潮有不同的性质,它对成才主体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正确的社会思潮起积极作用,错误的社会思潮起消极作用,而有的社会思潮又同时起着两种作用,因此,对成才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总之,造成人才埋没的社会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涉及到社会的大、小环境以及承认主体的素质。除了上面论述的五个主要方面外,还可以列举许多,比如,社会心理因素、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人际关系等等都可造成人才埋没,这里就不赘述了。
2.成才者自身因素
成才者自我埋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丧失良好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恶化。成才者不爱惜自身的身体健康,致使疾病缠身;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伤残或死亡,从而导致人才埋没。这种埋没较其它埋没更令人惋惜。在埋没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而命归黄泉后,人们才去讴歌他们、哭泣他们。
(2)自卑。自卑是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蛋白质愧、羞愧、畏缩甚至灰心的心理体验。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级的自我暗示,它的主要特征是不相信自己而失去自信。在成才的过程中,挫折和失败难以避免,挫折和失败既可能激励人继续前进,也可能导致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或怀疑自己的才华而自卑等等。不论哪种原因引起,自卑实质都是放松甚至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结果都是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才埋没。
(3)缺乏强烈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引导成才者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思想意识,是构成创造性的重要内容。主体意识差的人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盲目地等待和退让的精神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迷信权威、盲目、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等。学术权威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其理论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一味迷信书本,对他们的错误观点不敢质疑,凡权威认定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样必然抹杀自己的创造性。迷信权威者,或胆怯怕触权威而不敢公开自己的成果;或把权威的理论当成绝对真理,从而抑制或否定自己创造性活动。盲目是主体意识差的表现形式。成才者一旦陷入盲目性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就可能使成才者目标模糊不清,从而造成人才的自我埋没。思想僵化是主体意识差的重要表现,这种过分相信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思考问题时不易跳出其固有的思维定式的旧模式,不愿或不易接收新信息、新观点,固守己见或陈旧过时的东西,更缺乏科学的探索精神,因而这样就逐渐扼杀了其创造才能,造成自我埋没。安于现状,这里主要指那些已经成才的人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有名、有利了,产生了惰性,满足或陶醉已有的成就之中,再不思进取。研究表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获奖之前的8年中平均每人每年发表5.9篇论文,而获奖后的数量下降到每人每年4.0篇,虽然这与许多社会原因分不开,但的确也有一些是陶醉于荣誉,放弃主观努力安于现状所致。
人才的自我埋没是一种无形的,不易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的人才现象。其埋没的根源,除了所论及的以外,还有诸如自杀,优柔寡断,自傲而目中无人,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等等。

6. 各位觉得,中学时代学的数学和大学里学的高等数学对人的一生究竟占有多大的益处

数学我觉得在大学或高中学的都是基础知识,数学确实很实用,只不过很多人都没找到,,比如数学建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用例子,它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建模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一门数学学科,绝大部分人会觉得数学没用,理论性很强,但那是他们还没接触到实用性数学,,以上我的观点,不知道你是否会认同

7. 为什么法国和德国盛产数学家,为什么中国近代以来蜚声中外的数学家越来越少

建国以前基本还属于向西方学习先进自然科学的阶段

建国以后还是有一些知名的科学家涌现出来
可惜66-76年间的文革 革了一大批科学家的命

关于数学家 华罗庚 陈景润等人之后就很少了(陈景润就是文革期间差点送了命的)
之后改革开放 很多人下海经商
到现代中国人心浮躁 有多少人静得下心来搞研究 聪明的人基本都去赚钱了
当然也是很现实的事情 你大学选了数学系 毕业出来做什么 还得念双学士或是考研转专业去念别的 而且连数学系的生源都一般很差 很多都是调剂进去的
就算你真的去搞数学研究了 没成就 也不会像以前有那么多人尊敬你
培养数学家的土壤不好 怎么可能有好的数学家出现

8. 中国奥数连续四年惨败,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么

近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媒体到公众,“讨伐”奥数掀起了一股高潮。前不久,北京明确提出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近日,数学家吴文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奥数是害人的,害数学!”奥数有无原罪?为何走上歧途?走上什么歧途?如何看待和缓解高涨的奥数热?本期,我们特约两位观察员共同探讨。
单一地强调数学、无兴趣基础的高强度训练极易伤害到孩子。迷信奥数,不是教育内行。
迷信奥数根在不懂教育不懂数学
陈宝泉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
各主流媒体围堵奥数又掀高潮。以前也有过类似讨论,媒体一致声讨。反对者中坦诚表示“奥数不是反革命”的不多,但是阳奉阴违者不少,过后仍断不了根。
笔者认为,解决问题需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让学校、家长、学生等当事各方从根上弄明白。
奥数屡禁不止的原因谁都明白,就是因为与“小升初”选拔关联,与利益链条有关,但也与观念有关。不少中学教师、校长认为数学好的孩子学习后劲大,其实这是对智育的误解。孩子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符号。小学阶段,一般孩子感到吃力、容易出错的就是相对抽象的数学题。随着年龄增长,能力提升,孩子的兴趣会转移,对符号、方程式的兴趣会增加。再者,孩子的发展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需要宽泛的兴趣、广搏的知识,更需要选择、判断能力以及一些简单方法等等。单一地强调数学、无兴趣基础的高强度训练极易伤害到孩子。迷信奥数,不是教育内行。
对家长而言,肤浅、功利地看待子女成长,把考试、升学、争抢机会与资源当成接受教育的唯一目标,是当前应试教育久攻不克的原因之一。和家长们闲聊教育现状,都有一大堆意见。说到自家小孩学业负担重,累到缺觉,没有不心痛的。但在实际上却很少听说集体抵制的,倒是有不少人争先恐后为孩子“抢跑”创造条件。这一心态被商家看透,于是各种假教育口号被编造出来,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吓唬家长拿出大把“银子”,送孩子去接受各种培训。近来媒体不断披露,由于缺乏监管,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包括毫无资质、资格的无良商家,冒充名校、名家,开出的天价课无非是重复课堂内容,反复训练,仍不断有人上当受骗。此类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法规政策,坑害家长、孩子,发应试教育财的乱象该有人管管,家长也确实该清醒了。
对学生来说,有必要搞清楚学奥数有没有用。数学家的回答是,如果仅仅为取得升学敲门砖而做强化训练,过后就扔掉就没什么用。笔者认为,应该告诉家长、学生的是,学好数学很重要。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定量分析、逻辑思维、严谨态度都是弱项,需要通过数学教育来加强,但不是这种学法。学好数学首先要提升计算能力,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毛估。小学生可以试着丈量估算跑道长度、操场的面积,估算一筐水果有多重。再有就是学习定量分析,把数学知识用到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分析上。还有就是为学习缜密的逻辑思维、数理方法做准备。在学习一些数学方法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
日前,数学家吴文俊直言“中国式奥数”害人害数学。这句话作了一个关于中国式奥数的结果的判断。知其然,更当知其所以然。对当下更为众多的人来说,应当防避一些人将奥数作为挡箭牌,他们一起上阵打倒了奥数,却未能解决中国教育的真问题,甚至由于一些问题与积极打倒奥数的人脱不掉干系,他们反而借打倒奥数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并从中成功逃离。
原本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选拔数学精英为初衷的奥数,在中国却发生了变异,其根本原因主要有:在校际差距较大、学校之间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奥数成了度量一个学生能否进入比较好的学校的一把尺子,承受起它不应也不能承担的功能;在中国教育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模式、多元自主的评价尚未建立之时,一些地方盲目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使得学生学业评价出现真空,奥数无形中取而代之。
此外,当下人们喊出的另一个口号是:“奥数比拼爹好”,从这一角度看,奥数又被一些人当做维护公平的杠杆,但这根杠杆同时又是伤人的。当奥数演变为以功利为基础的、几乎想得其利者人人参加的活动,必然发生质变,教奥数的教师和学奥数的学生都是为利而来,唯独不顾兴趣爱好,方法、手段、评价都会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扼杀了真正对此感兴趣、有天赋的人才。
正因为此,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应放在三令五申禁止奥数上,而应自我解剖,勇于担当,找到真正的病因,解决真正的问题。
首先,从政府层面,要确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平公正规则,带头取消“共建生”、“条子生”,给学校真正的自主权,让学生的升学和评价完全回归到师生自主的专业轨道上。其次,要建立均衡、平等的校际间关系,人人平等是处理众多问题的底线,在这根底线上就不应该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政府在对学校的投入与政策上就要完全一视同仁。再其次,彻底更新单一的评价理念,建立多元、自主的评价体系。否则,奥数总会穿上“新马甲”而再现。
做到上述三点,奥数自然会回归为学生的一种兴趣活动。然而,所有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每个孩子的健全成长,要常以此警醒自己,也要常以此提防别人的误导,尤其要防止那些高呼打倒奥数而不解决真问题的倾向和作为。

9. 数学专业为什么那么坑人

因为而异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所学习的专业。
数学专业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可细分为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等二级学科,数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数学问题的专门人才。

10. 有人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本质上是扼杀了人才的!”言者何理之有

当然
扼杀人的创造力与事物的分析能力及辨别能力

语文 数学 英语等这些垃圾课程为主课
思维辨析就学马列的唯物辨证法

这2样就用了99%的学习时间 这些学好了 一个垃圾就诞生了
所以 事业上有成就的 就没有学位低的 学位越高越垃圾

阅读全文

与数学为什么扼杀人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