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概念的

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概念的

发布时间:2022-09-25 18:42:50

1. 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怎么样正确把握数学概念呢

高中数学是一门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我们学过的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学习某一类内容或解某一类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国为与其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

一、扎实数学基础

学数学,从不知到知,从没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还要“印”得正确,“印”得清楚,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定要经过艰巨的劳动,通过多次反复的钻研和练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学习数学,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学得精一些、深一些、透一些,学到的知识也就扎实些、牢靠些,“有备无患或少患”,“以防万一”。对学习中的困难要有足够的估计,多做一些准备,不要贪眼前的快,学得太多、太粗。

数学复习要做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复习中, 突出重点,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知识重点,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透切的知识,突出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联系数学中各类知识的纽带。高中学生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掌握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由此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之法。高中学生要培养自己正确地把日常语言转化为代数、 几何语言。并逐步掌握听、说 读 写、译的数学语言技能。

2.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10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是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结合教学实践,我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生学“进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学数学时,都是怀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部分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使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激发,学习兴趣更浓了;一部分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受挫,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淡化,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的任务是使前者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独立学习的本领;让后者重新点燃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学进去。 二、布疑设难,教学生学会“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心底里的潜意识。在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在利于突破学生思维的最佳处给学生布疑设难。在给学生布疑设难时,教师要掌握好“度”,对问题的难度、广度、量度,布置要适当。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不管问题多么幼稚,绝不能搪塞或嘲讽学生,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问问题,把着眼点放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 三、防陈求变,教学生学的“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长期接受单调、枯燥、乏味、重复的训练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机械思维模式——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无疑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大敌。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教会学生“活”学,就必须克服学生在学习时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单一接受某一数学结论,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导出结论的过程。因为任何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可能有引入、形成、巩固、深化的过程。教师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做一些必要的探索,就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标新立异,教学生学会“闯” 现代中学生要求独立,期望摆脱对老师的依赖,顽强地表现自己。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提倡在学习中的标新立异,使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在教学中,我有选择地把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放在课堂上,让他们对这些问题各抒己见,征求合理的答案,给他们提供宽松的思维空间,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聪明的学生之所以聪明,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一、情境引导,发现本质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而本质属性的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要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就要在概念教学中充分开展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要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入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照本宣科,死记词句.例如,在教学平面内点的直角坐标的概念时,实质上是建立在平面内点和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们看电影时找座位等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入新的概念学习当中,而不是就书认书,硬背概念.当然,要注意这样做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用形象的实例来探讨研究对象的抽象本质属性,因而应把精力放在如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上来.另外,生活实例并不等于数学概念,有的包括非本质属性,而有的遗漏了某些本质属性,因此教者在举例时必须切实,防止学生对概念的曲解,走向另一个极端. 此外,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概念的系统中形成概念,而不是突如其来地灌给学生.从原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既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又要充分揭示新知识与旧概念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旧概念的局限性,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前要很好地分析新概念在概念系统中的位置.例如,算术根在教材中的位置,它的前面是方根,后面是根式.它是为了便于研究根式的性质和进行根式的运算,因为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它们互为相反数.因此研究二次根式的性质只要研究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就可以了.算术根是为了解决实数范围内方根运算的可行和单值而出现的,从而为研究根式铺平了道路,它在概念系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呈现定义,促进理解 概念的定义是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措辞更是精炼,每个字词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对定义的深入钻研,逐字逐句加以分析,认真推敲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有两条边相等的“有”字,而不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只有”二字.前面的有两条边相等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腰与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二是三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又叫等边三角形,而后面的仅仅涉及到一种情况,排除了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的这一特殊情况.又如,“a、b、c不全等于零”和“a、b、c全不等于零”,这两条定义字词都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但意义截然不同.再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若改写成三点确定一个圆,得出一个新命题,它既包括了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也包括了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种情形,而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可能确定一个圆,即圆上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将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写成三点确定一个圆是不成立的.因此,在讲述此概念时应突出“不在同一直线上”这句话. 三、新旧联系,正反对照 有些概念单纯地讲学生难以接受,难以掌握.但是把某些相关或相对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对照,使学生既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注意到它们的区别,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另辟蹊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种,相容又可分为同一、交叉和从属三种关系.例如,正整数和自然数是同一关系,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从属关系,方根和根式是交叉关系,矩形和菱形是交叉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不相容关系.又如:讲“仰角”和“俯角”时,将这两个概念进行对照比较,就不难区别谁是“仰角”,谁是“俯角”.再如,“圆心角”与“圆周角”,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心角”是顶点在圆心的角,由此及彼,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得出“圆周角”的定义: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这又恰恰错了.此时教师再将“圆周角”的定义叙述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恍然大悟.这样通过比较“圆心角”与“圆周角”的概念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四、深入剖析,揭示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4.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
儿童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概念的引入”。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
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有:
1、生活实例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例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可呈现四组镜头让学生观察。镜头一: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突出散乱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镜头二:斜拉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镜头三:一个女孩打电话,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电话线。镜头四:建筑工地上用绳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画面,突出笔直的钢丝绳。然后提问:“刚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线分分类吗?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线变直?”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激起了学生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2、从直观操作引入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众多的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从旧知迁移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到了中高年级,许多概念可以通过联系相关的旧概念直接引入。例如:“质数与和数”的教学。由于质数、和数是通过约数的个数来划分的,所以在教学时,可以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学生找出1、2、6、7、8、11、12、15的所有约数。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他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分分类吗?从而为引出质数、和数做好铺垫。又如:“乘法”的概念可从“加法”来引入,“整除”的概念可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
4、从情景设疑引入
丰富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体积”概念的教学,可以先将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然后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等的石块,分别放进两个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想一想,为什么石块放进容器后,水要往外溢?为什么放进较大石块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从而让学生获得石块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为引出“体积”做好了准备。
5、从动手计算引入
有些数学概念很难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例如:“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进行小数除法计算,10/3,58.6/11。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们都除不尽,并且注意到当余数不断重复出现时,商也不断跟着重复出现,从而感知循环小数。
引进数学概念的方法较多,有时需要配合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像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
1、强化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同时,变静止的为活动的,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2、重视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
3、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
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物;接着在屏幕上出示三角旗、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图,提问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然后教师去掉图中的颜色,只留下三个物体的外框,让学生说说这三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舍弃这三种物体的颜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着特征:都是有三条线段组成的。接着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在屏幕上慢慢“围成”一个三角形,形象地突出了“围成”这一特征,是学生准确理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如在概括出分数的概念后,可进一步剖析:①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②“1”为什么加引号?③“平均分”表示什么意思?④“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什么意思?只有把这些观念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对分数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及时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如:学习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当学生在标准图形做出高之后,可出示变式图形,然学生根据概念做出高。这样即使“三角形的高”的内涵到强化,又使外延到充分揭示。如果只提供标准图形,学生只会在标准图形上做高,而不会再变式图形上做高,这样就会缩小“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的外延。
三、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
1、促进记忆
为了巩固所获得的新概念,首先需要记忆。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记忆有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概念的机械记忆就是按概念在课本上的表述进行记忆。小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一般比较强,但这种记忆如不及时上升到理解记忆,就很容易被遗忘,即使记住了也很难运用。概念的理解记忆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使新概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后进行的记忆。
2、自举实例
自举实例就是让学生把已获得的概念简单地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小学生通常带有具体性的特点,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以后,总是让他们自举例证,并把概念具体化。如在学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然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3、强化应用
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概念的名称和定义,还在于能否正确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家生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概念的内涵的应用有:①复述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③根据定义推理;④根据定义计算。概念外延的应用有:①举例;②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③按指定条件从概念的外延种选择事例;④将概念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4、注意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和数与偶数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 怎样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重习题课轻概念课,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的严重脱节,学生对概念模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概念,数学课堂变成了教师进行学生解题技能培训的场所,而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这种情形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也深陷题海,学习效率很低;更为严重的是这必将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与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已背道而驰。
1、新课标对数学概念教学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本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应用和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应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探究重点和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所要求的教师定位
数学概念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数学就是由许多彼此联系的概念经过逻辑推论构成的理论体系。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不断创新。
新课标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概念课教学,更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概念的普遍性以及概念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同时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归纳和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把概念讲的如何透彻,更不是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根据概念本身的背景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去启发、指导以及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和建构数学概念。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定位,实现角色的更新与升级。
在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概念的传授,忽视概念的背景介绍与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不能使学生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去理解概念,也就不能正确分析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些孤立的知识块,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违背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如果把数学概念课教学看着是一种电影文化活动,那么教师不仅仅只是概念这一剧本的投资推销者,更应扮演概念形成过程前的编剧、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导演以及概念形成过程后的影评家。
3、基于课堂过程设计的概念课教学的思考
回归概念课的课堂,其过程不外乎三个阶段:概念引入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概念应用阶段。如何提高数学概念课的有效性?笔者基于课堂过程的三个阶段加以了思考。
(1)概念引入阶段: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实际意义,能引起学生的较大兴趣,触动学生的观察神经,直逼主题。通过矛盾、生活实际或者图形的直观感觉,给学生适当的感性认识,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从而自然导入概念。
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新概念的途径有:一、用实际事例或实物、模型进行介绍,使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认识它的本质属性,建立起新的概念。尤其在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概念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柱体、锥体、台体”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模型,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入概念。二、从数学内在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虚数”、“二面角”等概念的引入。三、由旧概念的引申或变形引导出新概念。如“向量的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线的倾斜角”等一些关联概念。
(2)概念探究阶段:对概念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发动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在巡视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协助学生记忆理解并形成概念。
数学新概念教学必须对概念进行仔细探究,讲清数学概念之内涵和外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条件?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无容易混淆的地方?它们与过去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些规定和条件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些区别?这些概念能否加以引申和变形?这都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
教师要及时地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可以让学生复述概念,也可以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可以同一些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排列与组合、指数与对数、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等概念教学时,用对比法可收到好的效果。也可用一些三字诀、四字诀等习惯术语帮助记忆,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等等。
(3)概念应用阶段:学生认识和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之后,巩固概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用精选实例、设计巧题、加强练习等方法巩固和运用概念,使学生通过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最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多练习、多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沟通概念、定理、法则、性质、公式之间的内存联系。如学习了“椭圆的第一定义及第二定义”概念之后可举例练习,通过解题巩固原有概念。这些练习可以分两步走:先是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基本内容掌握好以后,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小综合的题目,以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6. 怎样熟练掌握小学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一、重视课内听讲,课后及时进行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我们必须特别注意课堂学习的效率,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必须遵循教师的思想,积极制定以下步骤,思考和预测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我们必须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并及时审查它们以避免疑虑.首先,在进行各种练习之前,我们必须记住教师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各种公式的推理过程,并试着记住而不是采用"不确定的书籍阅读".勤于思考,对于一些问题试着用大脑去思考,认真分析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二、多做习题,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如果你想学好数学,你需要提出更多问题,熟悉各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想法.首先,我们先从课本的题目为标准,反复练习基本知识,然后找一些课外活动,帮助开拓思路练习,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掌握解决的规律.对于一些易于查找的问题,您可以准备一个用于收集的错题本,编写自己的想法来解决问题,在日常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会让自己高度集中精力,使大脑兴奋,快速思考,进入最佳状态并在考试中自由使用.
三、调整心态并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主要的重点应放在基础、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因为大多数测试出于基本问题,较难的题目也是出自于基本.所以只有调整学习的心态,尽量让自己用一个清楚的头脑去解决问题,就没有太难的题目.考试前要多对习题进行演练,开阔思路,在保证真确的前提下提高做题的速度.对于简单的基础题目要拿出二十分的把握去做;难得题目要尽量去做对,使自己的水平能正常或者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7. 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6、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5、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8.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概念的

儿童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从初生到二岁间的儿童处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从二岁到七岁之间的 小孩属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了解到简单的符号象征真实世界的事物。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大约从七岁到十二三岁左右。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思 维一般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生在十岁或十二岁以后。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形式思维,根据假设进行逻辑 推演的思维等。 在学习过程方面,要重视数学概念知识的作用,数学学习是一种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教师应鼓励儿童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分类,要验学生独立思考的 机会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对数概念的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适当的问题来引导儿童学习。打破传统课堂的呆板模式和严肃的气氛,给儿童更多的活动与交流的自 由。 儿童的理解能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动作阶段。第二,表象阶段。第三,符号阶段。他认为,动作表象--符号是儿童认知发 展的程序,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序列。应该按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的程度来组织数学课堂学习,尽量举例以便解析复杂的数学概念。如:加法结合律可 以经过三步。第一步,可以用小棒、积木来演示;第二步,以数字来表示如(1+4)+5=1+(4+5);第三步,用符号来表示。 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概括为经验、语言、图象和符号四个基本环节。经验就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或者他们接触客观事物的体验。语言就是 学生自己对经验的概括,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对经验进行刻画。图像指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些图像能引起和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为进一步概括提供基础。符 号指学生认识和写出代表概念的符号,掌握的数学概念的概括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存在下面几个差异:学习速度,学习情绪 体验,理解能力。 小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能力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会因年龄和经验的差异而必然经过几个学习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慢,他们要通过实际活动才能够掌握具体概念,进而学习抽象概念。学生的实际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善于用学习儿童根据本身的经验支分析事物的 关系,然后在适当时候引入数学语言。儿童掌握概念后,必须有适量的练习,才能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专有名词。第二类是表示计算过程的名词。第三类是有助于理解题意的一般词。 小学生如何学数学 ,从宏观来看,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从 微观来看,指学生如何理解和探索数学知识、如何发展重要数量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问题。一个成功的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参与,又要关 注学生在具体领域的数学理解的发展。

9. 浅谈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用数学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包括概念的名称(符号)、定义、属性、例子四个方面。例如:概念“方程”,“方程”是概念的名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是概念的定义,“未知数”、“等式”是概念的属性,符合定义特征的等式都是概念的例子,如2x+3=4x称为一元一次方程,否则,叫做反例,如2x+3≥4x不是方程,称为一元一次不等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可以说概念是数学内容的骨架,形成数学内容的体系。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概念非常多,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学生能够了解的事例或者已有的知识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学生获得数学概念。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呢?
一、体验
以《中心对称》中概念中心对称图形学习为例:硬纸条――线段AB的中点O用图钉钉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演示线段AB绕着它的中点O旋转多少最少的角度后的线段和原线段重合,即点A的位置转到点B的位置, 点B的位置转到点A的位置;再演示硬纸制作的平行四边形ABCD,把平行四边形ABCD硬纸绕其对角线交点O旋转多少最少的角度后的平行四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重合,即点A的位置转到点C的位置, 点C的位置转到点A的位置,同样点B的位置转到点D的位置, 点D的位置转到点B的位置,类似地,矩形、正方形、菱形等都具有这种性质,即图形绕着某点旋转180°后的图形与原图形重合,而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没有这种性质,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二、辨析
在对概念有初步理解之后,可以适当举一些概念判断题让学生辨认比较,有利于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检验所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有利于对概念的准确理解。负数概念是用描述性语言给出的,如,等,在数(除零外)前面放有负号的数叫做负数,所以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时在引进了字母表示数以后,我们可以举些反例,如a是负数吗?3a一定小于4a吗?2+a一定大于2-a吗?等来加深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学习了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后,让学生辨析下列各式:,,等,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概念作简单判断的能力,而每做一次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在学生的思想里重复一次,达到再进一步理解新概念的目的。
三、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于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只有经过多次的对比分析和练习,才能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正确把握概念的本质。例如: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平方和与和的平方等,学生常常分辨不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等式和方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它包含两种:一种是恒等式,如2+3=5,a+b=b+a不论a、b取何值等式总能成立;另一种是条件等式,如3+x=7,只有当x=4时,等式才能成立,否则不成立。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这说明方程必须同时满足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等式。又如平方和与和的平方可比较它们的运算顺序:平方和是先平方再求和,即a2+b2;和的平方是先求和再平方,即(a+b)2。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可以比较运算结果:因式分解是把多项式分解成几个因式的乘法,如x2-y2=(x+y)(x-y);整式的乘法是把几个因式的乘法化成多项式,如(x+y)(x-y)=x2-y2。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通过比较化难为易,揭示本质,例如:比较两个代数式12a2b2c和8a3xy的共同点;比较正方形和正五边形的异同点;等等。
四、类比
有时,通过概念的类比,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如:分式与分数、不等式与方程、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等类比,这样类比之后,温故知新、互相裨补,加深概念理解的效果。例如:学生是以直接定义的方式学习梯形的概念,可以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边联系起来思考,认识到梯形是原有四边形特殊的一类,从而明确它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讨论梯形的各种特例,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进一步突出梯形的本质属性,与原有的一些概念(如平行四边形)区别开来,并相互贯通组成一个整体,纳入原有概念(四边形)体系中,再学习例题、解答习题,特别是通过让学生辨认肯定例证及否定例证(其中包括一些变式图形),加深对梯形概念的理解,使它在认知结构中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变式
在数学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方面进行变化,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机会亲自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使学生所掌握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避免把非本质属性当成本质属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在学习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在形状(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位置等方面有变化的不同三角形的例证,让学生通过对这几种典型变式的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因此,学生明白了①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就是从不在该边上的一个顶点向其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所得的垂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②高既可在三角形内又可在三角形外,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向对边所在的直线所作的线段是垂直于对边的即可。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应从自己的情况出发,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基本事实,不能把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孤立使用,更不能把概念的获得与概念的剖析截然分开,否则,只能认识概念的表象特征,学习到的只是概念的表层知识,不能很好地领悟概念的形成条件(内涵)、适用范围(外延)以及蕴藏在概念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概念理解阶段,要帮助学生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理解概念,再对概念本身逐层剖析,还要从相近、相关、相反等方向分析、挖掘概念固有的本质。

10.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要求学生描述概念的定义时,他们往往能够给予流利而圆满的回答,但却经常不能正确地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时候能准确说出解析式的几种形式,但在具体的题目中却不能灵活使用哪一种解析式解题,不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草图分析。学生正确而流利的回答恰恰掩盖了他们并不理解的本质,这种现象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比比皆是,我们称之为肤浅理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本质内涵根本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一味地死记硬背、套题型做习题。这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举一反一”“高密度训练”,忽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有一定的关系。本文针对上述所列问题,进行深人分析,谈谈促进初中生数学认知理解的几条措施。
一、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初中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数学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所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就可以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 =60,ab=5cm,bc=3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剪三角形,并进行再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定理。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2、图文并茂
例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图1图4的复合幻灯片,教师结合图片,逐一进行分析、概括,这样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例如,在讲“图形的相似”一节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两幅比例尺寸不同中国地图,从中找出长沙,武汉,上海这三个地方,连接这三个点构造三角形,再通过比例尺计算对应边的长度来发现相似图形的性质。学生感到很容易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中“死”的图形“动”起来,把“死”的书本知识“活”起来,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从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结构。
二、巧设问题情境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到什么
它是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最好“诱惑”。例如,对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第一节课—平方差公式,教师可以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 师: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提供了1道题“2009 -2008 =”主持人话音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刷地站起来抢答说:“等于4017,”该学生回答的速度之快,给人以不假思索之感。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如何计一算的吗?
这时,学生们开始沉默,思考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师:今天,学了平方差公式,我们就可以揭开这个谜底,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就使学生产生了“我也要成为他那样的快速抢答者”的渴望,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构造认知冲突
当新的学习与学生 原有的知识水平之间产生认知冲突时,这种冲突就会成为诱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使他们产生弥补“心理缺口”的愿望。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如图5所示,有a,b, c3个村庄。现在要为它们开凿一口井p ,使得p 到a,b, c的距离都相等。那么p应该设在哪里呢?
然后教师用3条橡皮筋一端系在一起作为p 点,另一端分别固定在a,b, c3点。教师一边移动点p,一边向:“pa,pb,pc的长度相等吗?”几次尝试之后,学生们会认为,单靠观察是不准确的,用测量的方法也不可行。这时,教师再指出:“只要我们掌握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知识,这个问题易如反掌。”这时,学生已产生了心理缺口-----—如何准确地确定点p的位置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3、问题情境是学生熟悉的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相关的观念来理解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数学教师在讲合并同类项时,可以这样引人新课:某个体饲养员要卖一批鸡、鸭、鹅,其中a是鸡的价格,b是肉的价格,c是鱼的价格,他在账本上记下了一只鸡3.5千克、一块肉4千克、一条鱼5.5千克,又记下一只鸡3千克、一块肉1. 8干克、一条鱼2.8千克……卖得的总钱数是3. 5a+4b+5.5c+3a +1.8b+2.8c,请问怎样算最简便?通过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很自然地就导出了合并同类项的原理。这样讲课不仅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很贴近现实生活,从而提高了知识的价值感。
三、注重变式的应用
1、通过非标准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概念的对象集合中,尽管从逻辑的角度看,每个对象都是等价的,但实际上,它们在学生的概念系统中的地位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其中一些对象由于其拥有“标准的”形式、或者受到学生感性经验的影响等而成为所谓的标准形。标准形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但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人为地缩小概念的外延,使得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概念。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非标准形:通过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其本质属性。
在几何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用最常见、学生最熟悉的图形进行教学,有的学生理解了,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但有的学生却受到这种“标准图形”的制约而产生理解困难,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注重图形的多样化,即:图形的形状、放置方式有多种变化,可以让学生较快的形成正确的表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不会局限于一种“标准形”。例如,在讲解垂直、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时,可以采用标准形与非标准形的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概念变式与非概念变式的比较,明确概念的外延
数学概念通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一个由多种概念组成的概念体系之中,因此,要明确概念的外延就必须分清概念与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解概念的前提。我们可以利用所谓的“非概念变式”,如,平面几何中的非概念图形,通过非概念变式与概念变式的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非概念变式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有“反例变式”,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概念的反例,由于反例具有鲜明的直观特征,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反例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菱形时,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其重要性质,但很多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就是菱形,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6的反例图形来帮助学生澄清错误观念,透彻地理解菱形的性质。
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学习数学不能将知识孤立起来、割裂开来,应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纵向总结
在学完每单元、每章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主从地位及解题技能、技巧方面的结构;在复习时要注意对所学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试写这方面的学习体会或写出一章的小节。当然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不是罗列所学过的定义、定理、法则等,而是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通过绘制知识结构框图,知识之间的关系从图中一目了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横向总结
横向总结就是要把分散在各个单元的知识内容,但又是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与方法系统地贯通、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为解决同一类问题提供多种方法。例如,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可利用以下方法:垂直定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正方形、矩形、菱形的有关性质(正方形、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三角形的垂心性质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时机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他们的认知结构逐步完善。
五、注重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加强图形,符号和文字之间互译的训练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往往是只用某一种数学语言表述的,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则必须能灵活运用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例如,几何中的定理均是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但证题时的论证需借助于符号语言表达,而其间图形语言作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补充,为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模型。所以,应在几何教学中做好三种语言的沟通和互译。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独立空间。小组内交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彼此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经过这一过程使原来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求解问题时,要动手、动脑,要全身心的投人,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否则无法完成;其次,教师要积极巡视和掌握学生讨论的动向,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作进一步的比较与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各种解答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第三,教师还要启发鼓励那些不善于讲话、成绩落后的学生大胆开口讲话,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与消化与否,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使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

阅读全文

与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概念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