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中国^@%教育&出~版网]李 平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 每一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数学学科亦不例外,这集中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上。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不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习得,更不应该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有育人之名却没有育人之实。结合数学学科的特征,我认为,要实现数学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需要通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切地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具备数学思考的能力;激发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唤起对数学美、思维美的体悟。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具有人文的修养和关怀;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及时捕捉德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内容和落实。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学科育人的内容分析
B.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随着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将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自己教学质量的标准,殊不知在这种氛围下,数学教学中特有的育人价值越来越难以得到发挥,这就偏离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初目的。真正的数学教学,是要在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数学教学上,要德与智相结合。但是事实上,大部分老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仅仅对学生教授基础知识,使学生忽略了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在价值,这无疑凸显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这远远不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建立起对生活的一些基本的认识,通过数学培养起应该拥有的美德。通过数学的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让学生逐渐理解数学的作用和内涵。根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实用性对策,使小学数学的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合作与思考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课堂的主要目标体现在知识教学方面,教师成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时会采用应试教学的模式,导致数学的育人价值无法得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多通过背诵公式,大量做题的方式进行强化理解,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教师对于数学教材中《乘法的性质》课程的教学目的为例,一般都局限于:熟练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掌握通过乘法的性质简化运算。从教学目标中看不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机械式的吸纳知识,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课标》要求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并运用。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乘法的三大定律,分别给出满足定律的计算题并打乱,首先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接着让学生合作找出计算题中存在的相似点以及相同点,在学生对乘法的性质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理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热情,同时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育人价值。
二、结合数学背景,融入数学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讲解,借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向学生讲述数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数学的美感,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古代首部数学着作《九章算术》引入,指出其在数学史上的独到成就,并指出在隋唐时期已传入外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供别国学习研究,而且文中也给出了求解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背景的介绍,包括数学发展的阶段,我国古代与现代的着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文化,优秀的数学成果的讲解,使学生感受浓厚的数学背景,体验数学所带来的深刻艺术,不但能“寓教于乐”,增长人文知识,同时也能从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数学教育达到育人价值。
三、加强反思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比较小,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不够规范,并且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把握很难能够很到位,深入的思考以及自我的调整,坚持反思自己,不停的升华思考,才能摸清楚数学的本质。外国专家把“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核心素养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仅仅教导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能实现应试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为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问题。对学生而言,反思的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感悟不断纠正己身,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提高完善的能力。比如:积累错题,时常翻看错题本,以后就不会在类似的问题上出现错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反思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同时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反思也是极为重要的。
C.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立德树人
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
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情感,使教与学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另外立德树人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列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践考虑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调查统计,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以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教育对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数学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当教师讲到圆周率时,可用有文字和图片结
合的课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约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科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勤奋学好数学。
四、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立德树人。
在教学过程中,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宜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2、比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数学中,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
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
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4、实践法。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循序渐进,掌握好小学生立德树人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促使学生知识内化的催化剂。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形成广阔的心胸,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2、科学性原则。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导向,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如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讲
到合理利用时间问题,让同学们都科学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
3、层次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如低年级引导学生认识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初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中年级则要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有独立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高年级则要把数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猜测、探索、比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D.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很多教师都自觉地将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把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无论是资深专家的课程标准解读,还是一线教师的课改经验推广,或者是此起彼伏的观摩课、展示课、研究课等等,或多或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镜头之一:数学成了“缺德”课
一堂内容为低年级“统计”的观摩课,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是以一代二。上课伊始,教师安排了一个四人小组的夹弹子比赛。不知是学生过于紧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到了规定时间,每个小组夹的弹子个数还是很少,在已画好格子的学习纸上不能体现出以一代二的优势。可能是这种情况在试教中从未出现,执教教师“灵机一动”:“大家表现很好,老师给每组加上×个……”。全体听课者哗然……
众所周知,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尊重事实,强调用数据说话。如果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篡改原始素材,那么统计结果就含有“水分”。在当今社会舆论大喊“打假”声中,教师如此应变,笔者认为已失去了统计教学的价值,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统计观念也非常不利。
镜头之二:德育成了数学教学的花瓶
一堂“解决问题”的公开课,教师用课件投放出生机勃勃的春天,一群小朋友在植树,显示“种柳树24棵”,画外音“是杨树的4倍”,要求学生编题并列式计算。由于情境创设得好,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连还未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也分析得头头是道,真正实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小结时教师问:“从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要选择有用的信息,编的题条件和问题要有联系,解答时要仔细审题,正确计算等,该说的都说完了,教师还在追问,学生面面相觑,听课者也不知教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教师见问不出什么,只好自己说:“我们还要像画中的小朋友一样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为绿化家乡、绿化祖国出一份力。”原来上课前两天刚好是3月12日植树节……
应该说这位教师具有良好的育人意愿,然而把德育当做数学教学的点缀,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倒了学生的胃口,导致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小学生的道德是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数学课堂作为学生在校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对其进行德育责无旁贷。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
一、利用教材中的显性资源
W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查一查有关圆周率的资料,使学生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是中国人,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课堂上教师再补充祖冲之父子刻苦学习的故事,介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中国数学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中多处出现介绍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涉及数学家、数学名着成就、方法等内容,并以习题、旁注、注释等多种形式出现。教师应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成果。每一项数学成果都是一部动人的史话,学生在听“故事”中不但能学知识、长思想,还能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教材的隐性资源
尽管数学知识是抽象和概括的,但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德育因素与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不是数学教学中缺少德育内容,而是缺少发现、挖掘和把握的能力。只要用心为之,不难找到让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
小学教材里,自然数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二十以内、百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认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数的范围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但是都跟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数据,本身就来自道德行为,用不着教师过多解释,学生就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像这样的隐性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使之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认的数较小时,可以让学生调查一星期中父母为自己盛饭几次,自己又为父母盛了几次等。认的数大了,可以收集一些家庭、家乡或者整个国家现在和过去经济建设方面的数据,在对比中体验今天生活的美好。
充分利用教材的隐性资源,定能使数学教学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
三、开发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
数学来源于实践,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活教材,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
由于近期凸显的能源危机,使节约用电成为经常性的话题。然而,不管教师三令五申,教室“长明灯”现象总是不能杜绝。为此,S老师设计了“浪费知多少”的数学综合活动课,要求计算全校每年浪费的电有多少。该教师首先让学生讨论要求出这个结果应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提出:要知道哪些时间亮灯(开吊扇)算浪费,一盏电灯(一个吊扇)亮(开)一小时要用多少电,一个教室有几盏灯(几个吊扇),全校有几个教室等。学生自愿组合,分别调查不同年级的教室每天不该亮灯(开吊扇)的时间是多少,再取平均值,一部分同学去查询怎样计算一盏日光灯(一个吊扇)一小时要用几千瓦电,另一部分收集其他相关的数据。课堂上,当计算结果出来后,学生都大声惊叫。这时,不需教师说什么,学生早已意识到人离灯熄(扇停)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向全校同学倡议,有的学生还指出老师也要做到,因为有时候办公室也有“长明灯”现象……
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大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本堂课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这一载体,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节约能源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
数学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然而,学习中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总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教师要改变以往对待错误像对待“敌人”一样的态度,应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成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要把错误视为一种生成性的资源,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因“题”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并让其折射出德育的光芒。
针对学生解答应用题时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教师甲采取的措施是:批评—订正—加大练习量—再错误—再批评……不但学生厌烦,教师也筋疲力尽,而且搞得师生关系非常紧张。教师乙认为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虽然急在心里,但没表露出来,而是寻找教学的契机。教师乙编了这样一道题:校卫生室为给每个教室消毒,特意购买了2400克“消毒原液”。按照说明,这种原液必须配置成0.4%的稀释液才能喷洒,否则影响人体健康。经过计算,全校各室喷洒一次需20千克药水,购买的原液能喷洒几次?有些学生在第一步乘法计算时移错了小数点,结果为2400÷(20000×0.4%)=2400÷800=3(次);有的不注意把单位名称转化为相同的,结果为2400÷(20×0.4%)=2400÷0.08=30000(次)。结果相差如此遥远,引起了学生的思索,最后找到了错误的原因。但教师并未因此罢手,让学生想象:如果校医按这些同学的计算结果去喷洒,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纷纷回答要么把人毒死,要么毫无消毒效果。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明白了:认真细致的工作,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的表现,粗心马虎会无意中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对待犯错的学生要宽容,但对待错误本身决不能放过。不合格的作业,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因为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给国家、人民造成很大损失。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
五、利用教师自身的独特资源
教师作为最易被学生模仿的对象,言谈行为所表露的道德性格和价值观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如进行概念教学时,运用数学语言要完整、精练、确切;板演要有条有理,书写规范,如避免“圆”和“园”等的混用。教师以自己的言行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让学生体验严谨务实的作风和深钻细研的科学态度。
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为他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教会了学生做人。教师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E.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
从教十一年,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苏霍梅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通过翻阅资料、阅读文献,体会到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德树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
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情感,使教与学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另外立德树人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列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践考虑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调查统计,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以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教育对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数学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当教师讲到圆周率时,可用有文字和图片结
合的课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约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科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勤奋学好数学。
四、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立德树人。
在教学过程中,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宜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2、比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数学中,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
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
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4、实践法。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
F. 浅谈数学教师在新时代,新课改下如何教书育人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新理念1、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数学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2、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活动,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3、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二、小学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1、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
G. 如何改进数学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如何有效的推进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学习有效性实践呢?我们怎么样去对待课堂──老师生命力价值所在地,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常为自己的智慧不断闪现而兴奋,也常为学生那种对数学的痴迷而惊叹不已,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自己思维的历程跳出好多,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是那样的富有激情,我和我的学生和新教材一起成长,我们携手走过数学的沼泽,到达了一片数学的绿洲。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理想。只有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数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学习才是有效的。我在今年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以我执教的《图形的全等》一节为例,具体谈谈我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我在这节课里,首先让同学做了一个折纸游戏: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从而引出新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我设计了一组图片,这组图片中既有学生熟悉的五星红旗,美丽壮观的学校教学大楼,又有飞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还有中国申办奥运会徽。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谁和谁一样,并发表看了这组画面后的感想。这一教学过程,我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学具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最后一问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则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同学们发现了上面每组图片完全一样的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一组由抽象的几何图形拼成的美丽的图案,学生在通过观察,感知,领悟,主动获取知识,顺利建立起全等图形的概念。这一环节,通过“动手、观察、猜想“的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联想能力。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两组几何图形,以比赛的形式让同学们找朋友(老师提前讲好比赛规则),并要说出他们是朋友的理由,再通过大屏幕演示加以验证。我考虑到这些问题同学们能够独立解决,因此,整个过程我没做任何的分析或暗示,而是让他们独立去找。由于是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在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全等图形的性质: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得出结论。这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发展。为了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我先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全等图形的例子,然后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开放式数学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封闭”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数学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开放性教学的开放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了一份感悟、体验机会,同时也多了一份创造的激情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具体问题是:把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分割成全等的两部分,结果学生很容易做到了。我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地里正长着名贵的花草,已知虚线部分是空白地,在不损坏花草的前提下,要把这块地分割成全等的两部分有什么方法,应如何来分?结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跃跃欲试,想出了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把自己的成果很自豪地展示给其他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与可接受性原则。另外,教学中我还注重不同图片的颜色对比来启发学生,运用投影仪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新课讲解这个环节中:(1)充分用教具于实验的直观性,有力地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地学习兴趣,使学生地思维逐步展开;(2)突出知识地产生过程,教会学生会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突破教学地难点,为达到本课地教学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以企业招聘人才的考题:把四个全等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