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求一共有多少的解决问题的评课稿及反思
是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个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学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而且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有些学生使用从一个加数开始往上数的方法;有些用物品摆出来数一数的方法,极少有学生或没有学生会使用凑十法来计算。因而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整个20以内的进位加法至关重要。学生掌握好了本节的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重点理解“凑十法”的思想过程,不仅是20以内加法的核心方法,也是将来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的重要方法(凑整)的基础。上完课后,我对本课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整节课我以小精灵给学生提出挑战为主线进行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上课开始,我介绍新朋友“小精灵”给学生认识,并由小精灵给他们提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接着就利用课件显示10加几的复习题。为新的学习作了铺垫,并由复习题总结出10 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了10就可以使运算又快又准的进行。挑战结束后,小精灵带来了春晖小学举行运动会的消息,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运动会兴趣,让学生认真的观察主题图,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算法探讨,对不同的算法加以肯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饮料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Ⅱ 一年级下册数学有多余条件的和比多少的应用题
一、
多余条件
1、妈妈买回来20个苹果,第一天吃了6个,第二天吃了5个,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
2、小青种了一棵树苗高约2米,3年后小树长到了4米,小树比原来长高了几米?
3、小胖带了10元钱到超市买文具,买一把尺子花了1元,买一个文具盒花了6元,小胖一共花了多少钱?
4、有4个小朋友到公园去浇花,每人浇5行,还剩下4排没有浇,问:一共浇了多少行花?
Ⅲ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数学求原来一共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春天到了,花儿都开得,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了几朵漂亮的花,我准备拿走3朵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你们看看还剩几朵了?(2朵)
提问:那么你知道老师原来有多少朵花吗?
(5朵)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
1.我数出来的(师引导:你怎么数的,生:先数拿走的3朵,再数剩下的2朵,两个合
起来就是5朵)
2.我算出来的(师引导:你怎么算得,生:把拿走的3朵和剩下的2朵加起来就是5朵)
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朵花,就要把拿走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拿走得的和剩下的放回到一起)这几个小朋友回答的真棒,这朵就送给你了。
二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情境
(老师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哨子,请你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哨子?)
2.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哨子?
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该怎么算?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后明确:盒子里原来的哨子是总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领走的7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板书:7+5=12
3.追问:7
5
12分别表示什么?7+5=12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算后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盒子里原有12个哨子。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Ⅳ 一年级数学上册含有“一共,还剩” 20以内加减题
1、我们班第一组有7人,第二组有6人,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我有20元钱,买文具花了7元,还剩多少元?
Ⅳ 一年级下册数学有多余条件的和比多少的应用题
一、 多余条件
1、妈妈买回来20个苹果,第一天吃了6个,第二天吃了5个,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
2、小青种了一棵树苗高约2米,3年后小树长到了4米,小树比原来长高了几米?
3、小胖带了10元钱到超市买文具,买一把尺子花了1元,买一个文具盒花了6元,小胖一共花了多少钱?
4、有4个小朋友到公园去浇花,每人浇5行,还剩下4排没有浇,问:一共浇了多少行花?
Ⅵ 一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一共有多少,左边多少右边多
一年级数学中,求一共有多少的应用题是非常常见的,也是一年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类题型。
就比如小明有五个苹果,小红有三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像这类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的时候,我们就用加法加起来。这样的应用题,一定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做题的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Ⅶ 一年级数学有多余信息的解决问题练习
你好!
在你的数书中,找出没有多余条题目,然后随便增加一些信息或条件,再解答。利用你属释的题目增加你属释的信息,可以很好地能培养你的解题能力哦!
Ⅷ 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化学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关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
3.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6.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小小运动会
1、应用10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4、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第一重点:认识图形
一、图形可分为
(1)平面图形,
(2)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图形的拼组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3、两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两个特殊的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长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
第二重点: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
(1)按形状;
(2)按颜色;
(3)按用途;
(4)按种类。
在分类的同时,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三重点: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主要题型:
填合适的单位。(注意和生活实际联系)
计算:元+元角+角满10角记得换成1元
元-元角-角“角”不够减向“元”借1元当10角再计算
如:
(1)2元8角+6角=2元14角=3元4角
(2)65元-3元7角=64元10角-3元7角=61元3角
4、解决问题:先画批,找准数据,再列式计算。
列式时用:“几元几角+几元几角”的形式来表示,不用小数形式列式。
5、换钱: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
1张100元可以换5张20元。1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1张50元可以换10张5元。
6、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1、相差较远两数比多少,可说大数比小数多得多,小数比大数少得多。
2、至少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至少用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4、摆一个正方形至少要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至少要用六根同样长的小棒。
5、购物需用人民币,它有单位元角分,一角可以换十分,一元需用十角换。
6、比较钱数多和少,单位统一直接比,单位不同化一化,化成相同再比较。
7、计算钱数要注意,单位相同才加减,加满10角进1元,加满10分进1角。
8、几元减几角,计算有妙招,几元拿1元,当做10角减。
9、整十加、减很容易,只把十位数字来计算,十位计算得几十,个位只需写上0。
10、整十连加和连减,计算顺序有规定,从左往右依次算,步步都要算仔细。
11、两位数加以位数,先把个位数加个位数,再加十位数。
12、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用十位数加十位数,再加个位数。
13、进位加法不难算,满十进一是重点。个位相加满了十,向十进一要切记。
14、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再加十位数再加十位数。两位数减十位数,先用十位数减十位数,再加个位数。
15、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数相减,十位数不变,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数相减,个位数不变。
十几减4,得数是几加6,
十几减3,得数是几加7,
十几减2,得数是几加8,
十几减1,得数是几加9。
一、 应用题
1、先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来计算,多余信息直接舍掉;求一共多少?总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解决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4、要列出算式,解答,并带上单位。
二、分类与整理
1、用象形统计图进行分类整理时,涂色时从下往上涂,要注意一一对应,记录分类结果用表格更清楚;
2、分类时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但总数是相同的。
三、数数和数的组成
1、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写数时用阿拉伯数字,读数时候用汉字,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3、百数表。(能根据提示猜数)
同一行,前九个数十位相同,相邻的两数相差1。
同一列,个位上的数相同,相邻两数相差10.
4、比大小。
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大;
十位相同,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5、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去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6、摆一摆,想一想。
四、认识人民币
1、在进行等价兑换时,用小面值的人民币兑换大面值人民币,就要看大面值人民币里面有几个小面值。
2、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五、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相加,个位直接挪过来;
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相减,个位直接挪过来;
2、两位数加一位数:满10进1。
如果不进位,个位相加,十位直接挪过来。
如果进位,个位相加,十位直接加一。
3、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一当十。
如果不退位,个位相减,十位直接挪过来。
如果退位,向十位借1,用十几减,十位直接减一。
4、两位数相加减:个位和个位相加减,十位和十位相加减。
六、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尝试-调整”“有序罗列”
七、分析解决问题
1、先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来计算,多余信息直接舍掉;
2、看清是“+”还是“--”,应用题要先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3、列算式,算出得数;(要计算正确)
4、一定要加上单位。
Ⅸ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求一共有多少的解决问题的评课稿及反思
今天王老师到我们学校对我们这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我有幸能得到王老师的指点,收获很大。
《一共有多少》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加法的起始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现实世界过渡到数学的符号世界,认识加法算式;知道加法算式也是“继续往后数”的计数策略,体会加法的意义—合并。教学重难点在我的整个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实物演示—图像表征—符号运算”的过渡没体现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最好的手段,而在我这节课中考虑到符号表征在第一单元数数的时候已经有这个意识,在此基础上不必要太花时间,所以直接省略了。然而我忽略的一点是学生虽然会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小棒,画简单符号等)来表示数字,但是还没有经历过用图像表征,符号运算来表示加法的意义,也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从中我也更深刻明白,不能自己一味地自我以为,而是要真切的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明白他们缺乏什么,需要什么。由于我之前那错误的意识,也导致我在课堂上准备的学具,教具都不够充分。老师的教具用小棒代替了,孩子的小棒被手指代替了,也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环节与环节的链接比较散
第一环节:通过笑笑带着学习用具来做客,以笑笑这一熟悉的人物,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通过“一共有几支铅笔”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然后教师模仿笑笑用小棒代替铅笔来演示,这里处理的不是很好。首先教师用小棒代替铅笔,学生思维有点反应不过来,到底要说铅笔还是小棒,其次由于下一步考虑到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是几支铅笔,所以就设计为把两部分合起来之后学生是看不到铅笔,想以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很明显在我的课堂上由于小棒很小,后面的学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今后教学中还是要注重模型。关于模型没用好还体现在原来准备好的贴图铅笔模型和圆片模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而没有及时应用在教学中。导致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上一些突发状况的处理上不够得当,也就是对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有几只熊猫”这一情境图的设计原计划是想让学生理解有条件才有问题。没考虑到学生能说得那么好,结果在这里我就兜兜转转,走教案绕了一圈,主要也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对核心问题的设计上还相对欠缺。在这节课上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语言往往最有可能误导孩子,在后面圆圈图(主要是对前两个情境图知识点的巩固)出来之后,本来是想问“怎么这三个情景都能用3+2=5这个加法算式计算呢?”,我就说成了“不对呀!怎么就可以用3+2=5呢?不用其他的呢?”结果预设中的“因为他们都是求把3个和2个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答案没出来,而是说出了“你不喜欢3+2=5可以用2+3=5呀!”或者是“还可以用1+4=5”等等哪些算式结果是5的回答,也因此没有突出重点。
考虑一年级孩子们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到十分钟,在两个主情景过后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放松休息的小环节,可以伸伸懒腰,或者是趴着休息一下,时间不多,但是这对孩子们接下来的精神状态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也是我每一节课上都有在实行的,个人觉得效果很好。
“一共有几支铅笔”和“有几只熊猫”这两幅情景图都有其特别的用意,“一共有几支铅笔”仅仅是让学生初步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最后并通过数一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进入到算式解决问题。同时,这一情境图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经历从实物操作到图像表征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从用铅笔演示到学生用小棒演示这个过程。而“有几只熊猫”是在第一个大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经历了从实物到图像再到符号表征,最后懂得用算式表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也就是说3+2=5是在学生经历了这样整一个过程,并明白了是要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这个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再让学生说说3、2、5在这两幅图中表示的意义,最后再让他们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解决。在我的整一节课中都没有突出。
第三环节:练习的设计上量还是相对较少,设计不够合理。特别是最后一道“说一说3+2=5在图中表示的意义”,前面课堂中基本上都是在探讨3+2=5,在这练习中可以适当调整成“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4+1=5来表示?”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主要问题是整节课看起来都是老师在说,而是缺少了让学生多说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意识,其实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推动力。这节课可以合作学习的地方有:铅笔图让学生用小棒演示时,可以互相演示给同桌看;熊猫图用圆圈表示之后如何数?可以先跟同桌说一说;3+2=5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时,可以先告诉你的同桌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教和学生教在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让不是很懂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慢慢懂了。
四、板书设计乱
一个黑板写了三个3+2=5,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可能误导学生。板书也体现不出重难点,黑板上都是老师的字迹,而没有学生的作品,感觉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其次,黑板上没有直观的模型,都是一些死板而且书写不是很好的文字;最后就是格局分布不合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还有一点我要提高的就是书写的能力。
今后要改进的方面有:
一、 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参,要吃透教材,对教材非常熟悉,理解知识点要到位,这样才能在生成的问题中抓到有价值的东西,为课堂所用。
二、 在课的设计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要做好整合,以防让人感觉课很散。
三、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力求做到每一节都训练。
四、 要加强学生言语表达的训练,特别要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大声发言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