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如何落地

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如何落地

发布时间:2022-09-28 01:41:47

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首先,了解数学发展史,开拓视野,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第三,合作探究,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2. 谈谈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真正落地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自此,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标准由三维目标阶段正式进入到核心素养阶段。我们学校也开启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轰轰烈烈的课程建设模式。但一直以来,总觉得核心素养如空中楼阁,看得见,摸不着,更不知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11月17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七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一天半的时间聆听了邱学华、余文森、程红兵等教育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精辟阐释,收获颇多。

参加了两次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余文森教授说:“第一次教学改革我们重点讨论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什么内容能加,什么内容不能加。而这次教学改革我们不再关注知识的多少问题,而重点讨论的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在每个阶段要达到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什么,而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就构成了核心素养。”他指出,能力是人作为主体中最引以为傲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其中内蕴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内发性。品格则是人作为主体中最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其中内蕴着人的道德性、精神性和利他性。正如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才是我们育人选人用人的标准。那么,核心素养与知识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呢?余教授说指出:1.能力是方法、策略、加工的工具----知识是内容和材料(加工的对象)2.能力是分析、判断、思考(思维的过程)----知识是思维的结论和结果;3.能力是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看法(个性化知识)----而不是重复和复制书本上的知识(公共知识);4.能力指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转换、运用(学以致用与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记忆、理解;总而言之,能力是知识学习的生产力和潜力,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品格是:1.学科特有的精气神;2.学科之真、之美、之善。3.学科文化和学科气质。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形象、表现、气质、行为、习惯、思维、精神,这些素养构成了与不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也就是说,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导的课堂关心的是一门学科究竟对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贡献,而不只是本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

在谈到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观问题时,余教授说要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可以通过完整的学习、原生态的学习和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来实现。完整的学习是有厚度的、系统化的学习,这是学习的本性。只有经过完整的内化、消化和外化过程才能转知成智、转知成德、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内化是指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消化是指从固体知识转化为液体知识,外化是指通过表达和交流、迁移与运用等方式将知识外化出来。简而言之,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反思我们的教学,自1999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课堂的关注点已经由双基达成转移到三维目标达成上来,我们早已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交流表达的充分性还亟待提高。程红兵老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中举的两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一位语文老师上一节关于词语复习的公开课,以让学生对古诗引入教学,她说上联:“学生是……..”一个学生对了下联“老师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话音刚落,笑翻全场。老师很尴尬的指责学生:“你怎么能说老师红杏出墙呢!”课后,程老师问这个学生为何会这样来对,学生告诉他:“老师很漂亮,对我们也很好,我们都很喜欢她。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觉得我的老师已经名声在外了……”多么美好的想法!可惜呀,可惜,这位老师没有尊重学生,没有给他表达的机会,老师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对学生做出了评价和判断。这是大多数老师的通病。另一个案例是语文课上老师问:你们能美美的读读课文吗?学生答:能。再问:谁能?学生举手。一位学生读后,老师又问:她读的好吗?学生答:好……这样的提问是没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无效提问。另一个老师也上这节课,问:同学们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一个学生回答:应该甜甜的读。老师又问:为何要甜甜的读?学生答: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一个母亲在抚摸她沉睡的婴儿,所以要读的甜甜的。老师又问:其他同学还读出了什么滋味呢?……这个老师高明之处就在于她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程老师说,没有追问就没有有效教学。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他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因此,要想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就要关注用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表达。备课时多思考本节课我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给了学生多少个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是否有梯度。

原生态学习是指有温度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习绝不是简单认知的过程,而是有人参与的活动,人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态度来参与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目中无人,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思考、体验。有温度的学习通常是指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或多样课程都是原生态学习的具体体现。

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是有深度的学习和学科性的学习。不能眼中无学科,学科的特性、学科本质、学科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依据。正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所说:“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有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显然,这些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它们是学生通过数学学科学习而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样,勇于探究、崇尚真理、珍爱生命、绿色生活、具有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也应是化学学科在学生身上打下的烙印,是学习化学的人具有的独特气质。

核心素养就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知识是强健的筋骨,在锻炼过程中培养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能力。教育是基于思想的行为,而不是机械的行为。在如今以核心素养达成为目标的新的改革大潮中,我们的课堂更应该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会,在思考中得到能力的升华。用学科文化去涵养品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变革中发展,在思考中前行,在感悟中提升,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而我们教师也要进行完整的教育。

3.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落地

一、立足“内容素养”,夯实基础
就数学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体现学科本质,二是具有普适性,三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思想”,由六项素养(抽象、推理、模型思想、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构成。立足于“内容素养”,数学教学首先应当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发学生深度思维。
1. 知识的引申
对于数学的知识模块,教学中师生不能满足于教材、课堂,而必须做必要的引申、拓展。应当根据数学知识的特质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合理安排拓展性教学,调动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适度且有效的引申能让数学知识内涵和外延得到扩展。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等底等高”“等积等高”“等积等底”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问题上容易出错。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学生纠缠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各自的体积公式,对于统一公式“V=Sh”的运用意识很淡薄。基于此,笔者开发了“走进直棱柱”专题课,让学生推理、感悟包括空心圆柱体、三棱柱、多棱柱等直棱柱体积公式,形成对“V=Sh”核心知识的理解。如此,牵“一”发、动“全”身,由点及线,让学生形成从整体上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 思想的交融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引申,更需要注重思想的交融。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到多重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往往处于一种交融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融性的数学思想中实现数学知识从课本到大脑再到意识形态的转化。

4. 数学学科素养如何真正落地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在课堂
摘要: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核心素养”一词迅速升温成为“热词”。相应的,高中数学课标修订组给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的落地,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具体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数学课程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拓展以教学为基础,开辟数学第二课堂,建立“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机制,做到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知识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寓教于乐

5. 如何有效落实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解题过程中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注重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四基四能的培养,在几何学中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在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概率统计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6.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数学教学课堂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合理提出猜想,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7.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数学课堂

如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写回答有奖励
如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写回答有奖励 共1个回答

wxmao88
2017-12-18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8.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比如,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在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专家们极富创意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阅读全文

与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如何落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