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打电话的过程。
2、学会0-9的数字。
3、学会点数对应,并体会打电话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电话1部、号码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活动内容。
(1)老师口袋里放着一部手机。
师:小朋友们,家里是不是只有你一个孩子呢?
幼:是/不是
师:大多数小朋友家里就他一个孩子。那么,要是在家里的时候想找小伙伴玩了,会怎么做?
幼:打电话/到他家里去玩/叫他来自己家里
师:嗯,说的对。可是,要怎么才能叫他来自己家里呢?或者我们要去他家里,也要先告诉他一声吧?
幼:对的。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幼:打电话。
师:真聪明。打电话多方便呀?现在呀,老师就要打一个电话
拨号,老师拨打,通话,挂上。
师:"老师刚才在跟谁打电话?听得出来吗?"展示拨打的电话号码
(2)师:这里有两张电话号码卡,一张是小男孩的,一张是小女孩的。可是,卡上没有数字,只有点。你们来告诉我是几个点好吗?
幼:好
按点认读。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数字了,那么号码记录卡上小男孩家里电话是多少呢?把它们都写下来吧。
幼儿看点数写数字
(3)小女孩家里电话是多少?
看点数写数字
(4)师:那你们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呀?能告诉我吗?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
画点数,并对照点数写数字
2、幼儿交流经验:号码是多少?
(1)小朋友交流自己家电话是多少?
(2)请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拨打正确号码(用手做打电话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平时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们来试试吧。"
3、幼儿体验打电话的心情和乐趣。
全体幼儿一起复习一遍。
4、幼儿观察和记录。
师:我们知道了家里的电话,那么爷爷奶奶家还有外公外婆家的电话号码你们都知道吗?我们回家再去记下来吧。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电话是小朋友常见的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过程孩子的热情高涨,兴趣很浓.积极参与整个活动,乐意的表现自己,达到了活动目标。
教学内容 :比较大小、长短、高矮
教学目的:
1、使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大小.长短和高矮的含义,体会比较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矮。
2、使幼儿经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大小长短和高矮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仪器: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了解幼儿对实际生活中大小.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幼儿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分别拿出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幼儿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种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大小长短"、" 高矮"。
(1)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让幼儿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
4、小结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大小.长短、高矮的,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大小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设计意图:
只有当数学回归了幼儿的生活情境,才给了幼儿将数学思维进行宽广的迁移和应用的机会,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表述也正说明新课程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不再过度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更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如衣服上的花纹、地砖、栏杆;幼儿游戏活动时按男女间隔排队;律动、做操中动作的反复等等。这些事物幼儿都很熟悉,因此我们把这些内容作为本活动的素材,希望从中让幼儿更生活化地感知规律,并且最终培养起幼儿的数学可以服务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如运用规律知识进行装饰;创编游戏、动作等等。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对规律活动的兴趣。
2、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的主要特征。
3、尝试自创规律,发展幼儿的实际运用能力。
活动准备:
1、有色彩排列出规律的衣服。
2、可以串挂的小积木若干,穿挂用的绳子人手一根。
3、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课件(照片以幼儿身边场景为主)。
活动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1、欣赏衣服
引导幼儿观察一些同伴的衣服,并发现衣服上的规律。
2、观看课件,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或什么地方)?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这个规律是怎么样的?
(二)穿玩具,感知各种规律
1、幼儿自己运用一定的规律穿起小玩具串。
2、集体交流自己运用的规律,并将其转换成符号形式。
3、引导幼儿分析与提炼规律的主要特点。
(三)运用规律
1、排队:我们小朋友可以排排队,排出规律。
2、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规律。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往往在组织教学时,会感到孩子们的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纲要》中明确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为了创设一个让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我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游戏的情境空间,让幼儿在“布置超市”、“购买活动”等一系列操作、游戏活动中主动获得“5的加减法”的有关经验。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加减互逆的关系。
2、能用较完整地语言口编应用题,会正确书写加减法的算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3、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提前告诉幼儿设立贝贝玩具超市,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准备各种玩具。
2、和幼儿一起创设贝贝玩具超市(共分为4块,并贴有不同的与每组幼儿身上颜色相同的即时贴),带有不同数字(圆点)的玩具40个,装玩具的小盒每组5个(上面贴有数字5)。
3、供幼儿记录的记录卡40张(田字格)。
4、每人一个信封,装有硬纸币5个。
5、教师用的大展示板2张(田字格)。
6、泡沫垫20块。
7、幼儿每5人为一组,每组幼儿身上贴不同颜色的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与
教师一起布置贝贝玩具超市。激发幼儿收拾、整理的愿望。
教师:“今天早上,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玩具,都贴上了价格标牌,现在我们一起把它布置起来好吗”
二、引导幼儿发现5的加法,并请幼儿记录算式。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玩具身上有不同数字的粘贴。
教师:“小朋友看。玩具身上有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卡片上的数字和圆点数是相同的。
2、教师提出整理的要求:
观察每个盒上的大小、数字,引导幼儿了解每个盒里只能放两个玩具,它们身上的数字相加必须等于5。教师举例:先拿一个数字是4的玩具放好,启发幼儿说出再应该拿数字是几的玩具(1)。
请幼儿观察小盒下面的记录纸,教师边启发幼儿想一想应该怎样写加法算式记录整理结果(4 1=5),边出示写好的算式。
请幼儿观察小筐上的即时贴颜色,告诉幼儿负责整理与自己身上即时贴颜色相同的区域。
看哪组幼儿整理的快,记录的准。
3、幼儿分组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及时记录整理结果,并督促幼儿整理后马上回位子坐好,鼓励整理好的幼儿可互相交流自己的记录结果。
4、全部整理后,与幼儿一起检查整理结果是否正确。
三、请各组幼儿以口编应用题的方法,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
1、教师以算式的形式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儿记录结果。引导幼儿讲讲算式所代表的意思,理解加法交换的规律。
2、鼓励幼儿给玩具超市取个好听的.名字。
四、以买玩具的游戏形式学习5的加法。
1、教师:“超市布置好了,我要5元钱去买一个喜欢的玩具(拿出信封里的5元钱),我买了一个4元钱的,还剩几元钱?应该怎样记录?”教师出示范例5-4=1
2、请幼儿从小椅子下取出信封,看看里面有几元钱?请幼儿用手里的5元钱到玩具城买喜欢的玩具。
3、提出要求:每人只买一个玩具,并把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了多少钱也要向老师一样记录下来。
4、请幼儿以口编应用题的方法,介绍自己购买的玩具及记录,老师同样以算式的形式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儿记录结果。引导幼儿理解加减互逆的规律。
五、自然结束。
活动目的:
1.能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能明确地讲述操作过程与结果。
2.学习用数字对物体进行分类统计。
3.能有序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常规。
活动准备:
1.红、蓝两色水笔各一支;
2.“分衣服”材料:大小、颜色不一的“衣服“; “分纽扣”材料:大小、扣眼、颜色不一的“纽扣”若干份;
3.分类板、记录纸;
4.投影仪。
活动预设:
一、以“开百货商店”导入活动。
师:郭老师开的商店进了一批新货,这批货又多又乱,请小朋友帮帮我,将这些东西分一分,好吗?
二、教师讲解层级分类和记录法
1.第一次分类并记录:
(1)教师引导幼儿按照不同特征来进行第一次分类,并根据标志进行记录。
(2)师:这些衣服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可以怎么分?
师:我们将分好的衣服再按照它的特征进行记录(先数一数分出的物品有多少,在相应的记录纸上用数字记录并在上面画上标志)。
2.进行二级分类:
师:如果我要将这些衣服再进行分类,能不能再分?怎么分?(请幼儿进行分类,分好后教师进行记录。)
教师小结:像我们今天这样一层一层进行分类的方法就叫做层级分类。我们在分同一种东西的时候都可以根据它的款式、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多级的分类!
三、幼儿分组操作,进一步学习层级分类:
师:我的商店里还进了一批的纽扣,也想请你们帮我分一分。小朋友们可以根据郭老师刚刚的方法,将这些纽扣一层一层进行分类,你们想想,看看有几种方法可以将这些纽扣进行分类整理!
师:我们分小组进行,每组2人,2个小朋友们可以先讨论,然后按商量好的方法帮我的纽扣进行分类。一人分一人进行记录,每分一层都要数一数有多少,在记录纸上用数字记录并在上面画上标志。(提醒幼儿记录好一种办法后可以在篮子里再拿一张记录表用另外一种方法进行分类记录。)
四、师幼一同评价操作情况:
师:请你说说你是按纽扣的什么特征来分的?怎么记的?
(请个别幼儿来介绍他的操作情况,引导全体幼儿对各组的统计表进行讨论,看看这些统计表是否能让别人清楚分的是什么、是按什么分的!)
五、结束延伸:
师:这些纽扣还能再分吗?怎么分?等等我们回班上一起来分分。
⑵ 学前班数学区角意义及目的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决定了幼儿知识的习得不是从动作所指向的客体中产生的,而是从动作本身产生出来的,是来自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为的协调。《纲要》中提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各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去玩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等,日常的集体教学在满足教师高效率的同时,已满足不了幼儿的个体需要。因此数学角的设置正好延续和补充了集体数学教学中的不足,提供了个体活动的需要和机会。
而大班又是幼小衔接的关键一年,数学活动也显得更加突出,其目的不只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孩子在学习传统的读写等知识的同时,需要掌握更高效的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引导大班幼儿在区角中进行数学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幼儿参与数活动的独立性、合作性,使数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将数学角和数学活动二者有机的整合,发挥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大班幼儿形成主动学习的品质呢?首先我们来再认识一下区角中进行数学活动的特点:
一、 材料广泛、新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丰富多彩,适合其年龄特征。
但在平时的集体数学教学中所需准备的材料量比较大,所以通常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我们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而数学角中操作材料的准备则相对的量比较小,来源就相对较多,如请幼儿帮助收集、自已家的废旧物……甚至是孩子们带来的玩具等等都可以成为数学角的操作材料。因此投放材料更能做到丰富、多样、趣味,做到适时、适量、适宜。
二、形式丰富、多变,能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 全班幼儿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认知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幼儿“吃不饱”,一部分幼儿“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利用区角学习数学,形式分散化,满足了幼儿“动作”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在活动中感知物体,动作中操作数与量的关系。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的逻辑思维发展,促进数概念从直观水平向抽象概括水平发展,实现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让老师从“教”孩子学数学变成让孩子“玩”数学,达成幼儿的主动发展。
三、时间充足、自由,能促使幼儿间交互影响
我们知道集体数学教学中无可避免的是能力强的幼儿过早地完成操作,而能力弱的幼儿则未完成甚至无法完成,这就造成一个时间差。而数学角的设置正好顺应了这个时间差,能力强的幼儿可进行再尝试来“等待”能力弱的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又使自己得到更深层的锻炼;能力弱的幼儿则在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再尝试时完成初步操作,形成一种和谐的互补氛围。
其实无论是在早上来园、课余时间或是餐后时间,幼儿都可在数学角中充分感知操作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概念。充裕的时间使数学角具备了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人,并借助幼儿行为的信息反馈,师幼之间,同伴之间形成互动,使学习保持新鲜活力。
其次在阐释了其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 设置环境,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
(1)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让幼儿玩得轻松自由。
为了能使幼儿更多地体验到愉快感和成功感,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即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它是开展区角活动的前提,只有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幼儿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鼓励的眼神、微笑的面容、及时的示意等,都让幼儿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产生自信,更加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2)功能多样的区角布置引导孩子自由探索。
开放的环境布置有利于孩子在随手可得中自由地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并且分不同功能区域向全体幼儿开放,供其自主选择:a、游戏类益智活动,旨在激发游戏兴趣,促进多向思维和培养数学活动的能力。如:恐龙棋、智取牙签、三个矮人捉巨人、变异魔术区、会变的小尺、扑克游戏、走迷宫等;b、定期主题内容,将教学目标分层落实,逐个解决难点,促进幼儿均衡发展。如:主题中不适宜大面积指导的练习,像找相同(倒置卡片)、投骰子、玩具店、火柴棒变变变、仿画及数的组合、简单看图运算等等。
二、 投放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在材料投放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需要,通过幼儿尝试与各类变异材料的摆弄,积累新的发现,与材料充分互动。准备的材料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品种多样化:材料不限于一幅图、一堆玩具,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成为数学环境的材料,如自然类材料:石子、树叶、沙、水、土等;成品类材料:算式卡片、木珠、计算器、七巧板、扑克、算盘、时钟模型、棋类等;辅助类材料:剪刀、纸、彩笔、橡皮泥、操作板、沙盘等;废旧物品类材料:塑料泡沫、布条 、线头、塑料空瓶、包装盒、贝壳、火柴棒等。
(2)数量充足:提供的各类材料能满足数人同时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对环境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具有层次性:提供的材料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地、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创设的“量的守恒”数学环境中,既有探索长度守恒的材料 ,又有探索量的守恒、面积体积守恒、液体守恒的材料,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项或多项去探索、体验 。
三、 随机指导,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在区角活动中进行数学活动,老师可以扮演多种角色,随机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可作为活动的介绍者,向幼儿讲解活动中的游戏规则与玩法;有时,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可以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倾听幼儿的讨论与表述,了解幼儿对各种数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时,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幼儿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或解决的办法;有时,仅仅作为材料的提供者和活动的旁观者。但不管是哪一种身份,我们都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当我们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发现不同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我们要允许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一点一滴地建构起数的感性认识,启发幼儿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不怕困难耐心实践,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正如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大班数学区角是一个丰富有层次的大舞台,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大班幼儿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拓展思路及进行有效性的尝试。
⑶ 怎样开展小班数学区域活动
在数学区域中让幼儿充分的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开展游戏,而不是强迫幼儿按教师的意图去游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后的喜悦,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为他们创设一个开始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操作材料,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及时的调整、关注与反思,不断充实活动区的操作材料,从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区域、自主、探索、兴趣、材料、能力。 小班幼儿学数学的目的是重视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使幼儿能从问题出发,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学习,判断、决策、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因为幼儿数学教育更倾向于幼儿自身的感受,体验,关注幼儿感官的参与,强调幼儿直观的投入。 小班数学活动区域的开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的延伸和补充。所以通过区域活动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还促使幼儿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针对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机会,让幼儿在活动区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但小班幼儿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兴趣常常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个游戏,往往只能玩几分钟或最多十几分钟。那么,怎样以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前提开展数学区域活动呢?一、数学活动区域的内容应与近期的数学活动目标相一致。 教师对本学期具体到本月的数学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区。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我班最近数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1-5的点数。于是我班创设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分别给小兔,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喂食物,另外还创设了“给小猫钓鱼”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喂食物的数量,和钓鱼数量的点数,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复习、巩固了近期的数学活动内容,而且,教师还能够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做到个别教育与辅导。在区域活动中通过 操作游戏既满足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交流的需要,又能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及时得到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观察、探求与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高,使幼儿在活动中倍感乐趣无穷,从而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它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能够更生动地展现教材,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师近期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数学活动区域的设置要符合小班幼儿各年龄的认知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概念不是幼儿学会的,而是他们自己感知的,而真正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情景应是幼儿自己感知数概念的背景,幼儿头脑中的数概念是来自当幼儿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数理化时的思维,是在逻辑数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抽象而建构的。小班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所提供的材料要形象、具体、直观。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小动物”说话,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我班在让幼儿1-5点数的区域活动中,设置了给小动物喂食物的情节,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复习了所学知识还可以跟动物说说话“小狗我给你喂了三根骨头”,“你吃饱了吗?”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也比较有耐心玩游戏。例如钓鱼就是利用游戏方法寓数的概念于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把钓起来的鱼放入相应的小筐的过程中来学习和理解点数,所以说活动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区角活动的质量,我们应善于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幼儿的需要、兴趣投放相应的材料。 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在愉快中学习。 三、结合教学活动,确定每周数学活动区的指导重点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关注如何把数学活动区与当前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使数学区域活动更自然地融入教学活动,甚至成为课程的点睛之笔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班集体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师根本不能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某个知识技能,但是如果能把集体活动内容延伸到数学区域活动中去,幼儿就会有更多的操作时间和进一步探索的机会。 例如,在“点数”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把重点定在让幼儿根据物品的数量不重复的点数。我们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一系列材料 ,其中包括集体活动中用到的“小猫钓鱼”,以充分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需要,同时帮助幼儿发展点数能力。通过每周结合教学活动进行的有重点的指导,我们基本可以保证每个幼儿接触数学学习的内容。而对某种知识技能掌握不够好的幼儿,我们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创设层次丰富的数学活动区材料。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 而数学活动区材料是否丰富、可变,对于小班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及激发小班幼儿操作的欲望有很大影响。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特殊,他们对同一种物品或材料很容易厌倦,常被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容易转移。材料丰富可变,能引起小班幼儿兴趣、让小班幼儿喜欢、并乐于参与活动。 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在区域活动前先制定好活动计划,并根据目标要求准备好相应的材料,这些处理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准备,同时还注意到幼儿能力上的差异,同种材料的准备有深浅、在幼儿把喂动物的材料放在点子卡上时投放了。。。(3个点) ,。。。。(4个点) , 。。。。。(5个点)的操作卡板,难易之分,使各个能力层次的幼儿都能接受并达到要求,还能根据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逐步增加难度,使幼儿的能力由低到强,技能得到逐步提高。 小班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 在活动区活动中让幼儿充分的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开展游戏,而不是强迫幼儿按教师的意图去游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后的喜悦,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不一定要种类繁多,但一定是要幼儿感兴趣的,易于操作的。而且教育的目的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容易掌握。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新颖、安全、经久耐用的。通过观察孩子的区域活动中,我领悟到孩子也与成人一样有着丰富情感世界,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范围匮乏和狭隘,所以在为他们创设活动区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同时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开始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操作材料,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关注与反思,不断充实活动区的操作材料,从而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⑷ 怎样开展小班数学区域活动
摘 要: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就是利用数学的逻辑条理性,运用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培养幼儿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更好地组织小班幼儿进行数学活动、学好数学?新《纲要》中提到: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小班的孩子处于无意注意为主,思维方式为具体形象思维。而且他们的认知能力差,
⑸ 学前班数学区角意义及目的分别是什么
幼儿园教育不能小教化,不能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和发育。那么在幼儿园中区角活动就成了教学中最好的教育方式。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呢?
1.变幻性和实时性。区角材料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变幻。
2.符合年龄特点和为教育所设。每一种区角活动的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幼儿及幼儿所需。
3.操作性和探索性。区角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创设的具有实操,模仿,探索性质的活动,真正作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4.协作性和创造性。区角活动基本上都具有协作性,要求大家共同努力创新,找出区角活动的创新点,发掘活动中的价值。
5.规则性和规范性。任何一个区角活动都有它的规则和要求,需要幼儿在玩耍中建立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6.持续性和经济性。区角材料的投入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生活,在投放上要保持连续性,而不是一次投入终身使用。操作的难易程度也会随幼儿的年龄增长而增加。
所以,区角活动开展的好坏,一可以看出老师的能力,二可以真正让孩子回归童年,三可以看出一个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⑹ 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分为学习性区角和科学性区角对吗
一、区角活动的性质定位
从区角活动的性质这一维度,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
二是游戏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
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往往兼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目前,我们“市中心教研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探索上。试图把学习性区角活动这一涵盖面广、功能独特的教育形式进行全面的梳理,以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其更充分的教育功能。
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它是以学习为主的。可以是单一内容的学习,如数学区、语言区等,也可以是综合内容的学习,如生活区。棋类区。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它是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的。幼儿在与各类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积累各种经验。
它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意愿去选择活动区,并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
它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年龄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这类区角活动,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
概言之,学习性区角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目标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时的。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要更宽泛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的目标,也绝非在一次活动中所要追求实现的,而是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达成过程。另外,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以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第二,空间与时间是半开放的。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是要达到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的。
第三,活动过程是自主的。学习性区角活动这种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真正体现。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转变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这就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而学习性区角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别差异观。幼儿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完全是自主的。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给学习活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功能价值
(一)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每个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的个性、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潜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关注学习的方法,关注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学,也许比学会更有意义。学习性区角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如,看着“图示”学习系鞋带——探索看图解的方法;看着“说明书’学习冲配果汁——学会看“说明书”的本领。这样的学习对幼儿的成长是有意义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注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而这一切,在区角活动中都能得到积极的体现。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期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完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幼儿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划上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便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地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应运而生的学习性区角活动,就以它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学习性区角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师价值观
学习性区角活动通常是个别进行的。这种活动形式,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交流,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另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一个我教你学的“教育者”形象,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大纲,而非幼儿。而现在,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时,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儿——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应该说,这是一种新的教师价值观的体现。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指导方法
(一)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角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要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串珠子、用小勺喂食、夹玻璃球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到“剪粗条纸”到“剪细条纸”到“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到“剪吹塑纸”到“剪马粪纸”;从“剪纸”到“剪布”到“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层次性要求。
最后,环境宜安静。学习性区角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个人独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学习、练习。因此,相对游戏性区角活动而言,要追求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环境效果,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也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学习活动环境。
(二)活动过程中:观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观察的内容:一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二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
2.以间接指导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第一是靠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小班幼儿拼动物六面图活动,当老师观察到大多数幼儿已驾轻就熟,且兴趣下降时,应及时投放九面图、十二面图等,使幼儿从材料中获得探索学习的新的激情。第二是靠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如启发幼儿:“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以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欲望。
3.指导要适时、适度。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问题纠纷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三)活动结尾部分: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经验加以提升。学习性区角活动交流的内容,应围绕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大多数幼儿已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如“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牛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在师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即在“讨论’冲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并激发起下一次在区角里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⑺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类型有哪些
1、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等,几乎占了幼儿在园的一半时间,这也是幼儿园与其他教育阶段的主要区别 之一。因此在生活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逐渐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自立的良好行为习惯。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又称活动区(活动角)活动,是指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径。通过区域活动,可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幼儿积极的活动态度,促进幼儿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3、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依据目标专门设计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幼儿在在园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的任务是教师利用幼儿园以及周围的环境资源,有目的地选择教育内容,灵活地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活动方法、活动手段,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⑻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着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师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蕴藏着丰富的创造能力,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都会在他们脑中闪现,在他们稚嫩的小手中描绘。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小区域性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精神、创造潜力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幼儿园数学活动区的开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针对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机会,让幼儿在活动区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一、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必须注重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
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关键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动作,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提供材料不单是活动前的准备,还是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整个教育过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他们对活动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兴趣。而到了大班,他们的学习目的性能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小班和大班认知特点不同,同样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一次大班教师利用印章、实物练习数的组成,效果很好。一位小班教师模仿了这一形式,在小班数形成活动中提供了印章让幼儿在两只小鸟后面印上一只小鸟,是3只小鸟,2添上1是3,幼儿把印章印在纸上,立即就有一只小鸟排在后面,孩子们很兴奋,他们印了又印,还把小鸟印在脸上、手上,教师生气了,认为是幼儿故意淘气。其实,是教师对本班幼儿学习特点缺乏研究,投放材料不当造成的。在中、大班的数学活动区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不然幼儿不感兴趣,因此,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意识,使它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幼儿各阶段的认知特点
二、数学活动区的内容应与近期的数学活动目标相一致。
教师对本学期的数学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区。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比如,本周小班数学活动的目标是“按物体的颜色分类,能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颜色的物体”。那么,小班教师在当周设置计算活动区时,就应围绕着这个目标来提供材料,例如,可以给每位幼儿6张彩色卡片或者色彩鲜明的玩具花片等,让幼儿摆放在桌上,进行观察、比较,然后要求幼儿把相同颜色的卡片放在一起,并让幼儿说说有几种颜色的卡片,各是什么颜色的,每一种颜色的卡片有几张等等。这样一来,不仅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复习、巩固了本周的数学活动内容,而且,教师还能够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做到个别教育与辅导。
三、数学活动区活动应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从不同起点按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速度发展和学习。经过帮助使幼儿有所提高,逐渐达到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中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给幼儿量力而行的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如在“按物体的厚薄排序”活动中,有的教师给幼儿提供了相同的材料,提出了相同的要求,结果能力弱的幼儿感到困难重重,无法完成操作任务,能力强的幼儿又觉得缺乏挑战而兴味索然。同是这一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如可以要求能力较弱的幼儿按厚薄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给五个甚至更多的物体排序并注意排序的方向性。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在数学活动区内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前,教师在指导活动区活动时,总是不自觉地自己讲解,示范。这样做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由于老师的指导,使幼儿在教师陪伴时乐于探索,从而对教师产生依赖而当教师不参于指导时,就容易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游戏本来应有的情趣,使幼儿丧失了本来已有的探索热情。
那么,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首先,要承认幼儿是活生生的、正在发展的个体,是学习和游戏的主动探索者。因此,要让幼儿园数学活动区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经验、体验探索乐趣、建构概念的一种活动。其次,要明白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排斥教师的有效指导,但教师对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应是隐性指导,也就是说,活动目标的实现除隐含在活动环境的创设之中,活动环境的设计之中,还隐含在教师的指导之中,即隐含在教师的指导语、提示和提问之中,这种隐性指导主要体现为:
1、提出任务的指导语非常简要明确,多用商量的口吻,并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重视观察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行为过程,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困惑、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进行启发引导,使自己领悟,同时,及时发现幼儿创造性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动。
3、探索活动的结果不是由教师告诉幼儿,而是幼儿通过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出来的。
总之,区角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活动。区角活动又打破了传统的集中授课形式,把游戏活动作为幼儿的学习形式,这也符合了《幼儿园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因而,区角活动使教育目标落到了实处,使之有声有色。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礼貌大方、自信独立、富有创造力,这些都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