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使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
怎样使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
在使用和探索新课程中,老师们感受到新课程,新理念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体会到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来带的苦恼,大部分老师都感觉到新教材难教,感觉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不系统,零星,没有语言文字描述的准确的概念、定义、计算的方法和法则。如何使用新教材,才会使教者轻松,学者快乐呢? 首先要了解新课程的数学实验教材与九义教材的不同之处,新教材不仅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思路等有重大改变,而且对教材的整体设想、教材的编写特点也有重大改变。新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知识更丰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新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且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较强。如果教师再是按照老一套备课、上课,将是行不通的。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对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挑战,我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抓住这次机遇,迎接挑战。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熟悉课程标准,弄清新教材的编写设想和编排特点是使用好教材的关键之一。
新课程的数学实验教材“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教材的编排是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新教材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新教材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动手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弄清新教材的编写设想和编排特点,才能掌握方向,理清思路,把握尺度,写好教案,上好课。
二,熟透课程标准,重视导入环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向上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新教材虽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了大量的情景图,但它毕竟是一幅静态图,如果是黑白版本,那效果就更不明显,所以,教师要花一点心思,在导入环节上下一点功夫。首先要思考:用游戏方式导入?还是谜语导入,还是故事导入?还是多媒体课件导入?…?导入的语言怎样组织?用什么样的口吻和语气?特别是后两点,它能调控儿童的兴趣及情绪,巧妙把课堂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但我们的教师往往很容易忽略。其次,应该考虑能否把静态情景图制作成动态图,实践证明,儿童对有色彩的动态的画面比对静态的画面更为喜欢,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是教具、学具的准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做数学”这一理念,“比一比”、“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认识钟表”,公式的推到,这些内容需要数量较多的教具,“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等的学生活动的学具,需要教师作统一准备。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备课备得再好也没有用。同时,新教材不仅留给教师思考的空间,也为学生拓宽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相对旧教材而言,例题少了,练习题量少了,似乎看起来学生学习的内容少了,老师的教学也简单了。事实确相反,例题少了,步子却迈大了,一节课的内涵容量也变多了。如各年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形成多侧面或者递进性的一连串问题,教学随机生成的机会增多了,使教师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了,对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的要求高了,一节课的“度”不好把握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恰当处理好教材。 又如,新教材中的计算题型呈现的是算法多样化。在很多例题中都不会只给一种算法,主要体现为:你还想怎样算?你有几种算法?你还有哪些算法等。不再像旧教材那样用法则定理的形式把算法归结出来。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算法多样化不等于算法全面化”。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分,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从几种算法中选出一种最基本的,对后续学习有影响的,这种方法要求人人掌握。选“间” 、选“新”就是算法思维最简捷或算法最有创新的,这种方法要鼓励,但不要求人人掌握。如果教师没有备好这样的一节计算题课,不少孩子总是热衷于展示五花八门的奇方异法,教师没有很好的分类、选出,而是放任学生自由掌握,结果连最基本的算法都没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❷ 如何科学的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呢?
1、教材资源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我们的新教材可以看到,编者用生活中看得到、用得着、有趣味的图示,画面和语句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数学,有生动描绘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效的活动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置学生于具体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真渴望,让学生在悦耳、悦心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我在教“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找一找”。首先找一找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然后找一找自己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一边找一边说。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的情景图让学生来区分前、后、上、下,这时学生们既愉快又轻松得认真观察情境图,小手高高的举起,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2、教材资源弹性化
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教师则应及时补充新的内容。
例如:我刚教过的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是小数除法中最难的一种计算,因为要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把小数除数转化为整数除数,然后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就充分运用课程资源里数学课件中补充的变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我使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快四年了,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老师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互相鼓励。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面对农村学生的现状我还是有一些困惑,借此机会提出来和更多的同行们一起研究探讨。
第一:我感觉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开放性很大,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很有好处,但是老师对教材的难度和深度难得把握好。
例如:解决数学问题,现在没有按类型,步骤等进行系统的分类讲解,要求也没有老教材明确,答语在第四册才出现,还有人教版五年级的利用公式计算现在也可以连等,还带单位名称。又如:现在的估算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各种计算还都要求先估一估;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互化也不讲方法但在小数的意义里却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题目等等。
第二:新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很少明确呈现,常常是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我也是这样去引导学生的,但真正通过自己探索并发现结论的学生很有限,而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这些公式,定律解决问题的同学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最终的结果——学习成绩,我有时也违心地让学生背有关的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 例如:乘法运算定律,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等。所以心里也很矛盾,到底怎样做才合适呢?希望得到同行们的帮助。
第三:我个人感觉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难得两全其美。新教材中计算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出现的,一节课既要学会计算又要解决数学问题,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我也深深感到是自己还不能灵活地驾驭新教材,但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在努力,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行互相帮助,让我们能够尽早真正地科学地处理新教材,灵活地驾驭新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新教材资源。
❸ 一年级下册数学怎么备课
一、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必要环节。首先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掌握好知识的基础和后继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是数的认识的起始阶段,同时是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的必要基础知识,要在这一单元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是把握教材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广备教参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我不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我想在把握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关键是在最短时间内储备最好最重要资料。我的方法主要是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自己多查资料,特别是在浩瀚的网络课堂上搜寻有用信息。
三、备学生,了解学情
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基础,找到新知的生长点。课堂是活的,永远呈动态,会生成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备课时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生成的点点滴滴尽量多想一些,多找一点对策,这样,当这些“可能”一旦成为事实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即使“可能”不都生成为事实,但有备无患,至少会使自己的教学显得自信而沉着。
四、跳出教材,着手写自己的教案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使课上 出新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所以,教师要跳出教材,灵活变通使用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有效准备教具和学具(备教学设备)
我们的教具来源途径很多,如:学校购买的教具、课件、自制教具、教学挂图等,可以说不同的教具各有特点,只要是能很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都是好教具。学具方面,应该以实用为主。在有些时候我们还可以尝试师生共同准备学具,如我们在上《1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小棒。教师准备好挂图、课件、小磁铁,备好教具和学具,上课时让学生充分进行操作,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❹ 数学老师如何读懂教材
。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美其名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出现了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其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一)” 教材是选用讲台作情景,采用连线的方式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我想意图有三:一是学生对讲台极为熟悉且大小适合观察;二是讲台上放置的粉笔盒对观察结果起参照辨析作用;三是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其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而教材下面的观察长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才使学生认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为三视图的学习打下基础。有的老师没有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教学中把讲台换成长方体,把不同方位观察和面的学习并合在一起,这样处理看起来与原教材没有多大出入,却使情景的典型性、结构性丧失,学习起点被抬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教材选用“数熊猫”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即掌握横着数和竖着数的策略;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及时地抽取出横着数、竖着数这一数的策略,也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使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二、读懂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教材有许多关键的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即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之间有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课前要充分地研读教材,梳理教材内容,理清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既要着眼于本课时的教学,更要放眼于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树立“大单元”的思想。从内容的编排看,一是全新知识,二是后继性知识。因此了解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很重要,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有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是不是全新知识或后继性知识,如果是全新知识,作为老师就要想一下这些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没有联系,它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是怎样了解的。如果是后继性知识,我们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哪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学习的,它新在什么地方,新的知识点我们怎样引导。如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百分数是一种新的数吗?它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师都要重点引导。其次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后面要学的知识内容有什么联系。前面讲了数学教材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很多内容首先在低年级出现让学生感知,然后在中高年级再具体的学。如三年级的“比赛场次”和六年级的“比赛场次”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什么不同?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根据学生特点,三年级的“比赛场次”通过用列举、图表、连线等直观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几何模型,而六年级重在归纳、抽象出代数模型,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联系,教学是才不会任意降低或拔高教学目标。 由此看来,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瞻前”是指处理某一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的教材,还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的知识,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例如五年级的老师起码要了解本班学生在三四年级已获得哪些知识点,了解以后六年级还要学到哪些知识点。尤其是在教材不断变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通读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分析实验教材和老教材在编排上有何不同,教材为什么要改动,学生理解的难易度等,这样才能把握好处理教材的“度”,才能科学地把文本处理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及其整体。三、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度”,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知道、理解还是掌握,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某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等。 1、读懂《课标》对每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它的学段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数学思考方面,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仍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为例,它对本册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分糖果”,这一单元是“分一分与除法”,在认识除法意义前安排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糖果”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教材安排这个内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中的“分20块糖果”和“分50根小棒”这两个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数量上由少到多,更是层层递进,在分法上有所借鉴,有所简化,这样分法会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优化策略。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的基础上,下节课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4、读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有几个知识点,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其实也就是难点。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四、读懂教材中的习题。 新教材的习题改变了以往教材的以题论题的弊端,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融入了具体的生活情景,极具时代气息,把方法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从练习内容安排的形式看:有试一试、做一做、练习、带问号的拓展性题目、实践活动题目。 试一试和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试一试中的题目多为新课例题的再现题,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带着明确具体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独立地运用旧知去感知新知,探索新知,尝试完成试一试。做一做提供了及时反馈的材料,学生做完做一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查自改后互查互改,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搜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对于问号的思考题目,教师要认清教材安排问号题的作用,采用分层次教学,分解成多个难度层次,或先作一些铺垫引导解题方法,再结合单元知识的运用逐步提高难度进行教学,这样满足班级学生不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思考,达到变问号题为巩固练习题的教学效果。新教材中还有实践活动题,例如让学生用七巧板自己搭各种形状的图形,利用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对称设计各种各样的图形……例如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是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很好的题材,教师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的习题需要学生到校外进行调查与实践,需要学生与家长合作学习,本是好的学以致用的好机会,教师却轻易放过,极大地弱化了习题的功能。五、读懂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时,一改以往教材知识讲得过满、法则写得过全、探究空间过小等编写策略,在教材的关键处,都设计了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仅用一句话提醒暗示的“空白”。如智慧老人带有启发性语言的话语,“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小精灵吐出了一个泡泡,“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教材中的省略号等等。教材中的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它虽然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它使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的意义和答案,也为教师和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新教材中的 “留白”, 以教材中的“实体”部分为基础,极具教学活力和教育价值,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类型涉及到计算法则、图形特点、规律探索、发散思维的引导等方面。对教材出现的“留白”,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理解程度决定教学补空的内容及形式,一些简单地、浅显易懂的知识,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教材留出的“留白”,完全放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口诀补充完整;对于图形特点的发现,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如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就可以采用这种“补白”方式;对于新教材中的“探索规律”这些内容比较复杂的探索性知识点的“补白”,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完成确定性的结论“补白”。教师要经常思考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可能生成的教学资源中,学生可能会补出什么样的白,学生补出的白,我们为师者该如何更好利用与处理呢?读懂教材中的“留白”,使用教材时才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多让学生探索、自己总结,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的背景下形成规范统一的认识,确定为最后补空的结论,而并非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留白” 给数学课本增加了“营养”,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使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了展现。 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孙晓天教授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当你看不懂教材或认为教材不当时,请先不要改,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选用这个素材?为什么这样呈现?为什么这样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虑改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制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去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创造的教材。课一节一节上,书一本一本读,知识一点点积累,道理一点点明白,要想达到“用教材”的理想境界,首先从“读懂教材”开始吧!
❺ 浅谈如何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祖国语文”而非“祖国语言”,措词异乎寻常,耐人寻味。或许是为避免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理解的以概偏全,抑或是为平息在“语文”涵义的意见纷争而作出选择。的确用心良苦。然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名称,它代表的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按叶圣陶先生的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其本质属性就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 一. 把握语文本质,明确价值向度1. 辨析语文的本质对语文本质问题,自古就有“文道之争” ,或是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语言形式,忽略语言所载的文化,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或是只突出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形式。“文”“道”有机结合,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阅读中热衷于课文内容分析,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当作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围绕着课文内容理解来进行,即强调文本内容的“意化”过程,因文阐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实现知识性,思想性双重教学目标,突出的是语言和思维、思想的统一,即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实质”教育,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这里,突出“语言这个工具 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一. 从《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看语文教育价值向度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和人格培养上。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人文性突出了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文化性。 二.《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用什么去影响并感染学生?毫无疑问,主要凭借的是课文,是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这种内涵是要靠教师去深入地领会并挖掘的。我们固然要提倡创新,但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会,但不可忘记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包括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学习母语靠的是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靠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听说读写实践,“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唯如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必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的,“情感、态度”可以成为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因,强化这一维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至于“过程、方法”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并不独立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之外,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交流与表达”(三个维度目标的一个重要结合点)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提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是为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服务的。1.教师教学行为上的价值向度。“以学定教”对教师的“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智。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
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怎样上好数学课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做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时代,教师要想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搞好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效率。第一,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加强理论知识储备,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防微杜渐。第二,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第三,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教学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要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认真备新课程标准
认真备课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教师要强化学习,首先要加强备课工作。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师备课的依据,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也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当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明确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课标。
二、教师要认真备教材
教材是指小学数学课本当中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能力要求以及重难点。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理解,哪些内容需要联系旧知,哪些知识要学会灵活运用,哪些学习能力要培养,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书。
三、教师要认真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开展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的。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备学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题是如何教,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备课主题应该是学生如何学,我们设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要多维度、多元化地为学生考虑。我们要从三维目标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教师要认真备教学设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这是一份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为依据,在吃透教材、备好学生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等。教学设计完成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使其符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做到有据可依,又不会受其束缚。
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产生渴望获得知识,并愿意付出努力、积极探索。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并且能够从困难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最终解决问题。通过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消除对新知识学习的紧张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是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理想乐园。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保障,学生的积极情感被调动起来,就能发挥出创造性潜能。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呢?第一,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第二,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既是起着表率作用的老师,又是可以信赖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也要形成团结、和谐、互助、竞争的关系。
七、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做”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学会数学基础知识,然后再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行不通的,造成了很多学生听懂了教师讲的课,却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来直接接触这些数学事实,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数学实验,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应用的印象,并最终获得有用的数学经验。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要想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思考。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认真做好备课环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努力学习、总结和反思,用心去做好教学工作,就一定会有收获。
❼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认真挖掘教材资源。挖掘教材的资源,最终达到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教材的使用与处理分三个步骤:
(1)分析教材。首先,要弄清教材单元与单元、节与节的本质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理解和运用。
其次通过分析教参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要求。最后,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寻求问题的切入点,上好本节课。
(2)熟悉教材。首先,要通览教材,熟悉教材全部内容,包括章节之间的联系,已学内容和后续内容的承接,即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熟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提示。
❽ 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如何解读教材
(一)备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广度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备教材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
(二)备教材的顺序。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时,教师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具体细致的安排。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多数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例题和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
(三)备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投身于真实的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
这样,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通过设计实际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数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备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同时,教师也不能局限于手中的一本教材,可以参照别的版本教材对本节课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没有可取之处;也可以查一查其他资料中关于本课内容的相关叙述,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还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对本课教学有用的资源等等。一句话,备教材时,教师要紧紧抓住以上三个“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❾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转)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 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后,再着手对所教的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或一课时教材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其教材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教材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也有的内容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还有些内容相互干扰,易混、易错。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例如,在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中,试商就较为复杂。应用题从题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复杂和困难,因此这些内容都是难点。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教学的难点,同样只是在陈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难点具有双重性--消极性和积极性。通常我们对难点消极的一面关注较多,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教材难点在教学中积极的一面,它对深化认识、发展思维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关键,而掌握部分积的对位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关键。 教材的关键和教学的关键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材的关键主要是就数学知识方面而言,而教学的关键通常是指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它除指关键知识外,往往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割与补,将平行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从而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可以相同。 通过全面分析教材,准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先决条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升华,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由于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变多浑然一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常就说成数学思想方法。
❿ 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怎么样正确把握数学概念呢
高中数学是一门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我们学过的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学习某一类内容或解某一类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国为与其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
一、扎实数学基础
学数学,从不知到知,从没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还要“印”得正确,“印”得清楚,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定要经过艰巨的劳动,通过多次反复的钻研和练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学习数学,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学得精一些、深一些、透一些,学到的知识也就扎实些、牢靠些,“有备无患或少患”,“以防万一”。对学习中的困难要有足够的估计,多做一些准备,不要贪眼前的快,学得太多、太粗。
数学复习要做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复习中, 突出重点,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知识重点,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透切的知识,突出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联系数学中各类知识的纽带。高中学生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掌握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由此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之法。高中学生要培养自己正确地把日常语言转化为代数、 几何语言。并逐步掌握听、说 读 写、译的数学语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