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叫平衡力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由于外界某种微小的作用而偏离了平衡状态时,因稳度的不同,物体的平衡状态可分为四种情形: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亚稳平衡;随遇平衡。这些平衡状态的区分,应视我们放置该物体的平衡位置而定。
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如果这个物体仍然或变成处于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几个力的作用合力为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若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它所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或不受力)。
平衡状态
平衡简介
1. 稳定平衡:凡能在被移动离开它的 平衡位置后,仍试图回复其原来位置(此时其重心比较低)从而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的物体,它原来的平衡状态叫“稳定平衡”。例如,圆球体在一个凹进的圆盘中时;一圆锥体以其底面竖立时,都属于稳定平衡状态。
2. 不稳定平衡: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由于受到某种外界微小的作用,如果物体稍有偏离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不稳定平衡”。例如,当一个圆球体放在一个凸起的圆盘上,或是一个圆锥体,以其尖端竖立在一个平面上,这些物体都处于 不稳定平衡状态。翻倒后,一直要等到它们的重心相对地取得最低位置时,这些物体才会静止不动。即任何微小的运动都能使其重心降低的物体,一定处于 不稳定平衡状态之下。
3. 亚稳平衡:如果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稍有偏离尚可恢复,而偏离稍大就失掉平衡的状态,称为“亚稳平衡”。
4. 随遇平衡:如果物体在外界作用下,它的平衡状态不随时间和坐标的变化而改变,这种状态叫“随遇平衡”。例如,当一个圆球体停在一个水平平面上的时候,或是一个 圆锥体以其外壳的一条 边线与平面相接触,即横向放在一个水平平面上时,都会出现 随遇平衡状态。这些物体如被移置到一个新的位置时,虽然它们不能自动地恢复其原来的位置,但它们在新的位置上,却仍能停住不动,其重心之高度,亦保持不变。一般说来,任何微小之运动,既不能将其重心提高,亦不能使其重心降低之物体,一定处于 随遇平衡状态之下。
上述几种平衡状态,是处于重力场以及其他有势场的物体在场作用下的平衡情况。处于有势场的物体和场一起具有 势能,而物体都有向势能较小位置运动的趋势。 稳定平衡是指物体处于 势能最小位置,当稍有微小扰动,令其离开 平衡位置,外界必须对它作功,势能增加,在扰动后物体将自动回到原来势能最小的位置。所谓 不稳定平衡是指物体处于势能最大时的平衡。任何微小的扰动即能引起重力对它作功,势能继续减小,不能再自动恢复原状。而 随遇平衡的物体,受到扰动,势能将保持不变,在任意位置可继续保持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例如,放在桌上的鸡蛋,对旋转运动来说,是处于 随遇平衡状态下;对倾倒运动而言,开始是 不稳定平衡,接着则为稳定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 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一种物质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了表面上的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
勒夏特列原理:若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 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逆、等、动,定、变,同。
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 同一物质的v正=v逆≠0;
(2)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3) 相关物理量不再随 反应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v正>v逆正向移动;
v正<v逆逆向移动;
v正=v逆不移动
力学平衡状态
物体相对与地面保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的状态叫物体的平衡状态,简称物体的平衡
物体要处于平衡状态,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在共点力的作用下 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 加速度a=0;
2) 物体所受的合力矩要为零,即 角加速度等于0,(这就是所谓的 转动平衡)
只要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不论物体运动否,都是平衡状态。
物体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的状态,称为物体的平衡状态,简称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包括 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具有固定 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和一般物体的平衡。
当物体受到的力或力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时,称这几个力为 共点力。物体在 共点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时,称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或可绕某一固定转轴转动时,称为具有固定 转动轴物体的平衡。当物体在 非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称为一般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又分为 随遇平衡、 稳定平衡和 不稳定平衡三种。
平衡力
简介
判断
1、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体)
2、每对力或每对合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即合力为零)(等大,同线,异向,同物)
3、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力相区别)
分类
平衡力还分为多力平衡和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多力平衡类似。
条件
1.力的大小相同
2.方向相反
3.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4.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
2. 初一数学平衡数的定义是什么呢
平衡数的定义是:将一个数分成左右两部分,分别成为两个新的数。左右部分必须满足以下两点:左边和右边至少存在一位。左边的数每一位相乘如果等于右边的数每一位相乘,则这个数称为平衡数。
例如:1221这个数,分成12和21的话,1*2=2*1,则称1221为平衡数,再例如:1236这个数,可以分成123和1*2*3=6,所以1236也是平衡数。而1234无论怎样分也不满足平衡数。
平衡数影响因素
在中学阶段,通常认为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吸热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放热反应则相反。但是严格说来,化学反应平衡常数是温度与压力的函数,对于不同的化学平衡常数,其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气相反应中,所有的标准平衡常数都只是温度的函数。如果气体是理想气体,那么此时其经验平衡常数也只是温度的函数。但对于非理想气体,平衡常数受温度和压力的共同影响。
3. 什么是平衡数
1、初中学的平衡数指的是平衡常数,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力、溶剂性质、离子强度等),可逆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浓度(方程式系数幂次方)乘积比或反应产物与反应底物的浓度(方程式系数幂次方)乘积比。
2、用符号“K”表示。从热力学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反应都存在逆反应,也就是说所有的反应都存在着热力学平衡,都有平衡常数。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越彻底。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只能大致告诉我们一个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所进行的最大程度,并不能预示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对于平衡常数数值极小的反应,说明正反应在该条件下不可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