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论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
儋州市那大第九小学 何玉娇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字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如何让实践活动课上得妙趣横生?我们必须知道实践活动课具有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渗透性、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
(1)、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数学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孩子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如果在课上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就会让学生眼前一亮,马上注意力就被吸引来。从而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小小运动会》。这一课的情境创设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可以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听的过程中来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把图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图中发现问题,有条件有时间把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画面会更加吸引学生,我想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甚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提高兴趣来参与,问题的提出自然就简单多了。那么,《小小运动会》这一课,按照教学进度,大概就在各个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的时候,我想,如果这一节或有联系实际生活,学生的兴趣会更高,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运动会场景,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捕捉数学问题。再来解决,这样可突出活动的真实和实践性,从而学生也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于涉及将被这个数学环节,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几何图形的欣赏能力,完成后可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相互交流。只要做出来了都应给与鼓励。最后,运动运回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来分配人数。
(2)、教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是应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确学生通过活动,应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以及哪一级水平。设计教学时就要紧紧围绕目标,使活动的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以便于组织教学,使较多的学生达到这一节课的学习要求。《今天我当家》,这一课,是在认识货币并会换算的基础上来学的。综合复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则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此情景编成一个小故事,并说一说,甚至可以与家长配合,让孩子真正当一回家,走到社会这个大的课堂中去,然后回到学校这个小课堂中进行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通过模拟演示,或者实际走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效果一定比在课堂上空讲道理来的真实,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掌握及问题的解决应该会轻松得多。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加码,提一些难一些的问题,让学生试着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会有很多种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都应给与鼓励。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
(3)、教师在活动进行中要适时地加以组织和指导。
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做好了活动定向的引导,但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仍有可能会偏离教学的目标或发现活动进行的不那么有效,甚至进行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会必须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观察和适时的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如《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课安排在三月,正好是植树的季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来引入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植树场景,这一课大家可能都已经讲过了,那么我在讲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我从植树节的话题引入课,然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动感的植树画面,把书中的插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致高涨,从而都很有兴趣去在动画中发现问题,接下来的小组合作研究讨论提出问题就有很好的效果。学生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三个班分别植树多少棵?小树有多高?因为我在设计时,又在小树旁边添加一只小动物,我想来丰富画面内容,学生也会相应的提出更多更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所以有的学生就问小动物的身高是多少?等等还有很多的问题。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来直接或间接的解决这些问题。而第二幅小数长高的图,我则是换了一种方式呈现出来,我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把它挂在黑板上,在视觉上又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地把小学生快要分散的注意力再度集中。画虽然是画好的但是数量关系事先没有给出来,我是在一边让学生来说图中有什么树,一边把数量关系呈现给学生的,因为观察图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他不但要有收集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有整理信息的能力,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太小,还没形成很强的能力,要想一下就把握好很多的数量关系是不可能的。所以由教师来呈现,学生能很快的找到他想要的信息。教师起到一个强调,提示的作用。从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很快地提出并解决很多的问题。对于提问题,在这里就想和大家介绍我自己的一点尝试和做法,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填表,这个方法也很多老师用过,但多数都是在高年级,又或者是填空式的,老师都给出了需要找到或者算出哪些,学生只来填数字。我设计的表格不是这样的,表格很简单,就有问题解决方法(算式)两项。我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学生小,会写得字不多,那么,你的问题就可以用图来表示,例如,柳树有多少棵?你就可以画一棵柳树,然后,在后面加一个问号就可以了。这样不但解决不会写字的问题,还节省了时间。然后,学生把解决得算式写在问题的后面。这个表就填完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能提出几个问题就写几个,并试着自己来解决。学生在填表中渐渐的养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我都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想这不是流于形式,大家都知道小组合作并不一定适合任何一节课,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小组几个人在合作式学习中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通过多种感官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知识的魅力,引发血色韩所的兴趣培养起创新求异的精神,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由此产生了属于每个人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挖掘。我们的数学教师有责任尊重和保护儿童的个性,让数学课程为活动的课堂,创造的场所。
B.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
《数学课程标准》把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其中之一,这是本次数学课改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我县现行的两套教材在每一册中都会安排2~3个专题性的综合应用,除此之外,在各部分学习内容中,教材也同时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践与综合应用”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奥数的内容(如排列与组合、鸡兔同笼、植树问题、统筹问题……)还有一部分信息多、计算量大的生活问题(如租车问题、购物策略、粉刷墙壁……),也有形式新颖、内涵抽象的图形问题(如折叠、看图找关系……)。数学实践与综合课不是“解决问题”课,也不是数学活动课,更不是传统奥数训练课。面对这些内容新、综合性强、知识抽象的内容,老师普遍反映“难教”部分老师在认识上存在误解。如:有的老师把它当奥数题进行训练;有的老师把它当应用题来教学;还有的老师认为这部分知识考试所占比分少,一带而过。今天,我向大家推出这个话题,一起交流思考:我的体验是:
一、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活动空间,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我觉得活动课可根据需要而选择活动地点,活动地点可以定在教室里,校园内,也可以在校外,无论活动空间在哪里,都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参与活动,是否大家都真正地动起来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参加,在开放、宽松的活动中,极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活动的小主人.
二、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提高活动课的课堂效果。
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更好的组织好活动。
首先,教师要把活动内容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的部分,而不要把一个大问题扔给学生去解决。使学生很明确的知道先要做什么,再要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每一个过程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无序的、杂乱的活动。
其次,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做好了活动定向的引导,但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仍有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或出现活动进行的不那么有效,甚至进行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观察和适时地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这是保证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再次,在强调方法 “活”,组织 “动”,课堂 “妙趣横生”的同时,课堂纪律的控制是实践活动课中最常遇见的问题。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状态与有序的课堂纪律中找到平衡,教师要在细节上下工夫。
1、要帮助学生把活动中的分工细化。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一般会将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活动前,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及学生个体情况,为小组中的每个人布置具体任务。比如有的人负责动手操作,有的人汇报结果,有的人负责结果记录,有的人负责检验,等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操作的盲目性。也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参与活动,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的现象。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并能面向全体,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做几项活动,还可以作进一步的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活动过程的体验。真正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活动的小主人,并有所收获。
2、要预见活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
在实践活动课的开始,过程中,甚至最后,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活动的最初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的小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设计成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走入要解决的问题中心去,让学生自主、积极思维的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发现,感受数学间的联系。
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仍将不断探索,让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或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
C. 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
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
如何上数学课,对于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说,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如何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确实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等方面都要有很深地研究。通过自己多年在教学中地不断实践,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
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充其量是“信口开河”,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真正做到哪些才算是备好了一节课?
1.要备起点。
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2.要备重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要备难点。
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4.要备交点。
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5.要备疑点。
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的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发现问题,掌握兴奋点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经常与学生交流,从学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勤学、勤问、勤走、勤看、勤想,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基础。
三、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共有四个特点:
1.适当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
2.重视教学语言的编写。
3.把发问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4 .及时进行课内练习。
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种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环境,做法有:
1.不要求学生抄笔记,更不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在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只需要写在书本相应的页上就行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动参与发言提问。
2.把重点放在"讲"课上。把概念、例题讲明、讲透、讲活。上新课切忌任意补充例题,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新知识时,任意加大知识点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反感和恐惧心理。
3.及时进行堂内练习,使学生对自己能准确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产生愉悦心情,对自己充满信心。
4.讲课要抓住知识要领,来龙去脉也要清楚,特别还要讲清运用,联系生活,联系生产劳动,联系科学技术,使学生不断树立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5.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举例得当,使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目前阶段,课堂教学依旧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即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具有初步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我又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D.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正是从实践的角度开阔了我们的数学课堂,体现出数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为突出学科特色,使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宽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首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选择符合本班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其次要选择新颖有趣的导语或其他导课方式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小天地里无拘无束地“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数学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尤其是动手操作更是一种以“动”促“思”、发展思维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在知识水平与困难的碰撞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都离不开操作。操作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因此,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操作,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几何部分的“圆柱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从而感知圆柱表面的特征,形成表象;其次通过判断,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特征的印象,学生在不断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观察、想象、操作、验证后进行圆柱展开图的学习,加强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最后,进行深化练习,丰富学生的想象,适应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需要。
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活动;适当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为了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和有趣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首先创设了学生考老师的情境。让学生随意报数,老师不计算直接说出能不能被3整除,并要求学生同时用计算器计算核对。学生报数的话音刚落,计算器操作尚未结束,老师就很快报出了结果。学生想考倒老师,数越报越大,但老师仍是对答如流,学生十分惊讶。有的学生受负迁移影响,误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可能就能被3整除,但从刚才报的数来看又不是。老师到底是用啥办法来判断的呢?同学们都在心里质疑,迫切希望老师告诉自己。这时教者神秘地告诉大家:我不是神仙,判断得这样快是有秘诀的。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这一课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样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三、让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中发现、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正好能体现这一点,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有关内容发动学生收集信息,并进行处理,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内容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节前,我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学生从广播、电视、报纸、酒瓶标签等媒体和实物上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从中自己体会出了百分数的意义。又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机统计周围20户人家各种家用电器的数量,既为统计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又让学生从数据中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变化的联系。
四、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就是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我经常给学生布置各种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应用数学,开阔课堂教学的内容。如学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研究:
王老师为学校买了3台收录机,每台228元,营业员要王老师付2114元。王老师没有算就指出营业员算错了。你知道王老师是怎么发现这个错误的?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凡是买3件物品的总金额应能被3整除,否则就是错的。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积累了经验,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强化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打好了基础,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
E. 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设计上,还是从呈现形式上,都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皮亚杰说过: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一个课题——如何上好实践活动课。那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活动课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它的研究可以显示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新走向。 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应理解为数学知识+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的特点,因此活动课要尽量做到方法要“活”,形式能“动”,实现由“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清楚了解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F.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一、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节数学课的教育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仔细考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突出学习数学的实践性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在教学进程中,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经历、体验、感受、探索,把一些实际的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的一些模型,进行必要的解释、应用。
G.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二、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H. 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动手实践课的教学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回得到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动手操作前,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候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拌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把重点放在基础比较薄弱,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成绩比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其次,在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形成共同认识。
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特别是低年级,老师如不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小学生就会玩教具和学具。老师只有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才能把学生从玩中引到学习上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飞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I.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增设的内容。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课标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安排了两个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很不乐观。教学这节内容,教师们常常采用的是让学生阅读、跳过或自学等形式来教学的。没有达到课标中预想的目的。那么,怎样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呢?
一、明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编排意图
例如: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教材安排这节内容的意图是什么?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再例如:二年级下册:46页:剪一剪
这部分教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材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过程中图形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推理。另外,教材也留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其他的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综合实践课的编排意图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明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的特点
要上好“实践综合课” ,我们还必须明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特征。那么“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特点有哪些?
1.“实践与综合应用”应该突出探索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见,实践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活动,而是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方法。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3.强调综合应用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这一部分学习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美术、思品与生活同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4.形式多样化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游戏等。“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完成。
三、明确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落实一个“动”字(这里的动也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身体上的动,即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体念包括动手做,动眼观察等;二是心里中的动即动脑,认真去思考活动当中的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才是最重要的。)
②自主性原则,体现一个“探”字(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有时学生想到的老师不一定能够想到,所以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可能给你一个惊喜。)
③趣味性原则,突出一个“趣”字(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趣味产生兴趣,兴趣增加热情,热情提升欲望,欲望催发行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各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特点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低年级可选取《找规律》《图形拼组》等,中高年级可选取《密铺问题》《重叠问题》等。)
④开放性原则,提倡一个“放”字(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开放,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二是方法的开放,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
⑤合作性原则;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通力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小组成员分别到不同的旅游公司调查有关资料,然后汇报交流,最后整合所有信息合作设计最佳方案。这样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数学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做数学”,关键在“实”,形式要“活”,一定要“动”,而活要有本(以教材为依托),“活”而不乱,“活”中增智,“活”中求实。力求“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