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让宝宝学好数学的方法
宝宝的学习已经是家长所要上心跟担忧的事情,那么对于一些对数学不是很强的宝宝要怎么才能让宝宝学好呢?
1、学数数
学计算之前先学数数,这谁都知道,但是利用多种数数形式来为计算打基础,却被相当多的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在孩子会唱读1~100之后就认为孩子已学会了数数,而可以教计算了,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真正建立数的概念,也没有真正掌握计数的技巧。
数数的内容其实很多,除了要建立数的一对一的概念以外,还要包括多种数数的技能,主要形式有:
①N加1,即按递增1的顺序正着数,这是学N加1计算的基础
②N减1,即按递减1的顺序倒着数,这是学N减1计算的基础
③数单数,建立奇数概念
④数双数,建立偶数概念
⑤逢10数,建立进位概念
⑥逢5数,将5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数技能,因为在提高数数和计算技能方面,5的重要性仅次于10。
2、计算N加1
凡是能正着依次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增1个的幼儿,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计算N加1,包括10加1、20加1、99加1乃至100加1。
3、计算N减1
凡是能倒着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减1个的幼儿都能学会计算N减1的题,包括11减1,21减1、100减1乃至101减1。
4、整10相加或相减
如10加10、20加10、……90加10,凡是会逢10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增或递减10个的幼儿都能很容易地学会。
5、整5相加或相减
如0加5、5加5、10加5乃至95加5,凡是会逢5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递增或递减5个的幼儿,掌握起来并不难。
6、计算10加N
包括10加1、10加2……10加9,幼儿一旦理解10加几就等于十几,不仅能快速运算10加N,还能推广至20加N、30加N乃至90加N。
7、两个相同数相加
包括1加1、2加2……9加9,对于会数双数的幼儿,当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后的结果都是双数时,便会很容易地学会运算这类题。教学实践发现,幼儿普遍对两个相同数相加的题有自发的关注与兴趣,因而幼儿对这组题的掌握往往要先于10以内非N加1的题。
8、计算两数之和等于10的'题
包括1加9、2加8、3加7、4加6及5加5,这组题的熟练与否对于进行10以上的运算是至关重要的。
9、口算(20以内)
当幼儿已掌握了上述技能之后,就可以做20以内的口算题了。父母应注意提醒幼儿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技能来推算其它题,如由2加2等于4而推知2加3等于5,由3加7等于10而推知3加6等于9,9加9等于18而推知9加8等于17,等等。
10、竖式笔算(100以内)
口算100以内的数即使是对学龄儿童也是不容易的,可是列成竖式之后,凡具备上述技能的学龄前幼儿稍加指点即可完成运算,因为一道两位数相加的题列成竖式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两道一位数相加的题。目前,5岁左右的幼儿都在幼儿园里学会了书写阿拉伯数字,因而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独立的竖式运算是完全可能的。
② 怎样教幼儿园孩子学数学 如何教儿童学数学
1、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压,看那个会变形。让孩子领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领悟出某些结论,为创造发明打下基础。
总之,孩子良好的学习素质一半来自家长的熏陶。给孩子提问题,也要讲究方法,让孩子积极地想,愉快地做,能激发兴趣,开发智力,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 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3、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③ 怎么能让教小孩学会数学加减法
首先要看看孩子的数学教科书,从书中可以知道孩子是通过哪种方式学习的。
不要随便按自己的方式去教孩子,如果孩子理解能力强,他可能接受了,如果差一点,孩子只会更加混乱。
其一,学前儿童学计算,在于启蒙,主要是让孩子对计算有兴趣,活化头脑,发展思维,不在于要学得多,学得深,所以,不要追求运算的难度
其二,要根据孩子的可能与需要施教,孩子们学数学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学,就应该施教,若孩子有困难、有反感,就不要强加于孩子。
想让孩子真正的理解加减的意义,那么,就要让孩子操作实物,不断的练习,从练习中理解。
我还是推荐这一种,因为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解加减的意义才能真正的让孩子的思维得到锻炼。
加法,实际上就是:将两个集合和在一起,变成一个集合。
减法:将一个集合分开,分成两个。
孩子真正的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不是算会那道题,而是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比如:6个苹果,可以分成2个和4个苹果,也可以反过来说是4个和2个苹果,同时,2个和4个苹果(或者4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起来就是6个苹果。也就是说:
1、从分解组合开始教孩子,一边分,一边用语言表述,一定要用嘴巴说出来,能说出来的孩子,表示她自己真的掌握了。
2、从5以内的开始。先从分解2开始。
3、每次分开后表述完,要记得在合起来。
二、打基础的方法
1、学数数
学计算之前先学数数,这谁都知道,但是利用多种数数形式来为计算打基础,却被相当多的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在孩子会唱读1~100之后就认为孩子已学会了数数
,而可以教计算了,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真正建立数的概念,也没有真正掌握计数的技巧。
数数的内容其实很多,除了要建立数的一对一的概念以外,还要包括多种数数的技能,主要形式有:
①N加1,即按递增1的顺序正着数,这是学N加1计算的基础;
②N减1,即按递减1的顺序倒着数,这是学N减1计算的基础;
③数单数,建立奇数概念;
④数双数,建立偶数概念;
⑤逢10数,建立进位概念;
⑥逢5数,将5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数技能,因为在提高数数和计算技能方面,5的重要性仅次于10。2、计算N加1,凡是能正着依次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增1个的幼儿,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计算N加1,包括10加1、20加1、99加1乃至100加1。
3、计算N减1,凡是能倒着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减1个的幼儿都能学会计算N减1的题,包括11减1,21减1、100减1乃至101减1。
4、整10相加或相减,如10加10、20加10、……90加10,凡是会逢10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增或递减10个的幼儿都能很容易地学会。
5、整5相加或相减,如0加5、5加5、10加5乃至95加5,凡是会逢5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递增或递减5个的幼儿,掌握起来并不难。
6、计算10加N,包括10加1、10加2……10加9,幼儿一旦理解10加几就等于十几,不仅能快速运算10加N,还能推广至20加N、30加N乃至90加N。
7、两个相同数相加,包括1加1、2加2……9加9,对于会数双数的幼儿,当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后的结果都是双数时,便会很容易地学会运算这类题。教学实践发
现,幼儿普遍对两个相同数相加的题有自发的关注与兴趣,因而幼儿对这组题的掌握往往要先于10以内非N加1的题。
8、计算两数之和等于10的题,包括1加9、2加8、3加7、4加6及5加5,这组题的熟练与否对于进行10以上的运算是至关重要的。
9、口算(20以内),当幼儿已掌握了上述技能之后,就可以做20以内的口算题了。父母应注意提醒幼儿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技能来推算其它题,如由2加2等于4而推知2加3等于5,由3加7等于10而推知3加6等于9,9加9等于18而推知9加8等于17,等等。
10、竖式笔算(100以内),口算100以内的数即使是对学龄儿童也是不容易的,可是列成竖式之后,凡具备上述技能的学龄前幼儿稍加指点即可完成运算,因为一道
两位数相加的题列成竖式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两道一位数相加的题。目前,5岁左右的幼儿都在幼儿园里学会了书写阿拉伯数字,因而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独立的竖
式运算是完全可能的。
关于学习进退位运算的做法,提供家长一些参考:
1、要练习10以内的运算,这是进位退位运算的基础,10以内的运算清楚了就好办,不然,10以后的运算就会糊涂。
2、要让孩子认识两位数数字的结构,分辨“十位”和“个位”,例如“14”,包含一个“10”,一个“4”,特别是十位的“1”,要明白它是代表“10”,只有搞清楚了,才能接受两位数的运算。
3、两位数的运算,适合将“横式”与“竖式”结合起来运算,竖式的十位与个位的关系更明显一些,不是给孩子讲这些“术语”,而是让孩子通过感性理解。
4、若孩子运算有困难,就提供小物品让孩子边摆弄边运算,例如,14减5不会算,就让孩子取14颗蚕豆辅助运算,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很具体的,要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运用“实物”这个“拐棍”,有助于提高运算能力。
5、运算的进程要分步走,先练习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搞清楚了以后,再进行进位和退位的运算。进位和退位的难度是较大的,不要着急
在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经常编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孩子就学会了运算。而且,每次孩子都对这种小故事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
趣,学起加减运算来非常轻松。
1、学习年龄:
对于学前儿童,很多家长希望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唐诗宋词,加减乘除,样样成竹在胸,追求学习难度,希望在起跑时就赢过他人,你可知学的过多,学的过深,并没有太大好处,在学前阶段,对孩子进行运算的启蒙更加关键。让孩子对计算有兴趣,活化头脑,发展思维对日后的数学学习都能打下基础。
2、学习兴趣:
孩子的特性各不相同,有人喜欢古文古诗,有人热爱书法绘画,对于数学的教育,家长重在培养兴趣,因材施教。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学,就应该施教,若孩子有困难、有反感,就不要强加于孩子。
3、学习具体方法:
练习10以内的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数学的学习重在总结归纳,只需熟练掌握一部分知识,就可以以此类推,10以内的运算足够让孩子了解进位退位的运算法则,家长应该给予重视。
在孩子完全掌握10以内
运算后,深入至两位数运算,不可操之过急,首先让孩子认识两位数数字的结构,分辨十位和个位,例如14,包含一个10,一个4,特别是十位的1,要明白它是代表10,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不会搞混。
在弄清个十位关系后,适合将横式与竖式结合起来运算,竖式的十位与个位的关系更明显一些,不是给孩子讲这些术语,而是让孩子通过感性理解。家长给孩子做出示范,让孩子寻找规律。若成效不大,可以通过一些实物做出辅助运算,学前儿童的
思维是很具体的,要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运用实物这个拐棍,有助于提高运算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细心教育你的孩子,让他们感受父母的爱,让他们了解父母的期待。明白孩子的自身情况制定一个好计划。
三、编故事的方法
我在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时候,经常编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孩子就学会了运算。而且,每次孩子都对这种小故事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学起加减运算来非常轻松。
比如,学习8的加减法,我编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其中经常和孩子互动一下,互相提问,甚至让孩子把故事编下去:
小猴子要买8个苹果送给奶奶。它来到市场上,看见红苹果挺诱人的,绿苹果也挺好的,于是,这两种苹果它一样买了几个。(红苹果买5个,绿苹果买几个?)
小猴子拎着装了8个苹果的框高高兴兴地往奶奶家走去。路上同小猪撞了一下,结果撞掉一个苹果,它们都不知道。(这时还剩几个苹果了?)
小猪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见到小猴很高兴。小猪说口渴了,小猴子就给小猪一个苹果解渴。(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看到小猪吃苹果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猴子也想吃,于是它也拿了一个苹果吃了起来。(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突然,背后响起一声狮子的吼声:“吼——”不好了,狮子看见小猴子了,快跑啊!小猴子拎着框使劲往前跑,框里的苹果噼里啪啦地往外掉。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狮子也没有追来,小猴子终于松了口气。小猴子把苹果送给奶奶,可是它往框里一看:“咦?怎么只剩下2个苹果了呢?”
奶奶听完小猴子讲的途中的遭遇后,哈哈笑了起来。奶奶对小猴子说:“你来了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就这样,故事讲完了。讲的过程中我还不时让孩子算算还有几个苹果,而后面的遇到狮子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编出来的。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既让孩子开拓了思维,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④ 孩子的数学启蒙该怎么做你有什么培养数学能力的好方法吗
家长如果想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不要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让孩子在快乐当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女孩子对数学都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爱上数学,孩子才能慢慢地融入到数学当中,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看一看孩子喜欢学什么样的数学。
孩子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时,喜欢想象。一些家长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往往没有引导孩子进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想象能力孩子不会进行知识的迁移,不会培养科学推理能力,导致孩子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思维混乱。所以在学习数学知识后,要让孩子进行空间想象的培养,让孩子通过想象,在空间中认知事物,培养孩子的空间感觉能力。
⑤ 儿童学习数学有什么好方法
小孩学数学本身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东西,但这个东西需要技巧,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你想的那么难的,都是从基础的东西开始学。刚开始一些初级的数学知识是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例子的,援引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给自己的孩子讲解这些东西会更加通俗易懂。
数学是很拉成绩差距的,因为在考试的过程中,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这些考试,几乎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数学和英语最拉分数的两门学科,英语,可能小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上学前班的时候还不接触这些东西,就算接触也是非常少的,但数学从小就接触,这东西要从小打好基础援引生活中的实例,让孩子更通俗易懂的理解这些,提高他对数学的兴趣,打好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留下一个宝藏。
⑥ 学前班数学怎么教
学前班数学教学方法如下所示。
一、教材分析。
经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本事,经过供给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达解决问题的本事。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学期目标。
1、教幼儿学习1-10的数数、顺数、倒数。
2、正确的方法书写1-10的数字。
3、教幼儿学习8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地掌握8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幼儿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
5、教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并能迅速地区分。
6、引导幼儿学习认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会向左、向右移动。
7、培养幼儿能清楚讲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8、在教师的帮忙下能归纳、概括有关数学体验,学习从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方面思考问题,能经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9、培养幼儿进取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学会迅速、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工具。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必须的空间想象本事。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本事等方面的不一样,这就构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
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本事,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五、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进取的活动,能根据自我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
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经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供给必须的条件帮忙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本事。
⑦ 学前儿童如何进行数学启蒙
学前儿童要不要进行数学启蒙?肯定需要进行启蒙。
怎么启蒙?
1、数学核心概念。
幼儿阶段是获得核心概念和学习基本技能的阶段。数学核心概念包括一一对应、计数、分类、测量几个方面,这些都可以在生活中启蒙,比如买了一些水果,让孩子给家里人每人一个,这就是一一对应的启蒙,让孩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苹果,这就是计数,让孩子分一分家中的人有哪几类,可以分为大人和小孩,男生和女生等等,只要言之有理的分类,都可以。测量也可以在生活中进行,比如让孩子用自己的小手掌量一量爸爸妈妈的手臂有多长(有几个小手掌那么长),等等,类似的生活中的 探索 活动,都属于学前核心概念启蒙,但是要注意量,要经常在生活中启蒙。
2、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指对数的理解和数概念的形成。计数、一一对应、组织和重组物群、比较数量,都有助于发展数感。计数包括记忆计数和理解计数,记忆计数是指凭借记忆按顺序说出数词,比如123456;理解计数是指按照顺序说出数词,并将数词和所数的物群中的物品相对应,比如让孩子从一堆糖果里面拿出来5个。学前幼儿阶段数感的培养很重要,有助于孩子理解加减法,比如数数,正数倒数隔一个数隔两个数…
3、空间感的培养。
学前幼儿阶段,空间感的培养尤其重要,在生活中启蒙即可。对空间关系的理解与应用是几何初步的基础。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多对孩子使用空间感词汇。比如:把书放在书桌上,站在妈妈后面,摸下你的左手,等等。多玩粘土、积木等等,用手来触摸这些实物,用手来捏造立体形状。
4、数学语言。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多说数学语言,让孩子耳濡目染的接触数学语言,比如一块月饼,切成四块,让孩子拿一块给你,你可以对孩子说:给妈妈拿四分之一块月饼好吗?等等。
5、计算和做题。
学前幼儿阶段,计算和做题都需要做一点,计算的话尽量拿实物给孩子摆一摆,最开始的时候1+1,比如拿1个苹果给妈妈,再拿一个给爸爸,那你一共拿了几个苹果呢?通过这种方式,从小数开始算起,5以内的熟悉了,就算6…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5以内的熟悉,并不是单单指加减法,要理解相对应的变式算法。
做题的话,最好是大班开始,每天做10至20分钟即可,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做题来提升速度,幼儿园阶段主要是理解含义,能解释给大人听。
封面上的两本书,是很好的家长书,读了这两本书,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
⑧ 如何提高幼儿数学能力
链接:
⑨ 孩子的数学启蒙方法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在学龄前的数学启蒙,就是“数数”和“加减法”,孩子数数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急着想教给孩子“加减乘除”。其实学龄前并不需要学习“理论”方面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基础的数学概念。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话、游戏、实物演示、读绘本和故事的方法,把基础的数学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理解得越扎实深入,以后上学就能越容易学好数学,轻松进阶。
下面整理了一些数学启蒙的概念,供各位家长学习、参考。但不要给孩子和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习进度和程度要因人而异,而且这些数学概念孩子上学以后也有科学的学习安排,不要把它当成“学龄前的必学清单”。
1~2岁
1、1~10的正数与倒数
从孩子婴儿期起,家长就可以开始“磨耳朵”了,一边逗孩子玩,一边开始“唱数”。类似传统的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就是很好的数学启蒙。
等孩子会说话了,引导孩子清晰地说出1~10的数字,孩子的数学启蒙就正式开始了。等孩子熟悉了正数,就可以开始熟悉10~1的倒数了。
2、认识1~10的数字
孩子可以清晰地说出1~10以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音”和“形”对应上,通过图书、积木等认识数字,孩子看到数字,可以说出正确的读音。
3、1~10的数字排列
等孩子可以认出每一个数字以后,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把数字排列出来,可以通过积木、数字磁力贴等,让孩子爱上数字游戏。
4、1~10的实物对应
把数学的抽象实物化,具体应用到生活中:让孩子可以简单的数出物体的个数,比如:一个苹果,两块饼干,三本书。
5、基本二维形状
孩子在1岁多就可以开始学习认识基础的二维形状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心形等等。平时生活中的生活物品、玩具,都可以用来做“教具”帮助孩子构建基本的几何思维。
6、 大与小的概念
生物的趋利性是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到“更大的蛋糕”,但理解“大与小”的概念不是天生的,家长在生活和游戏中多向孩子提问:哪个大?哪个小?西瓜大,苹果小等,随着月龄的增长,再告诉给孩子“更大,更小”的概念。
2~3岁
1、“比较”的概念
孩子到2~3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理解一些比较的概念,比如对比的:轻与重、高与矮、长与短。在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对不同种类的两个物品,以及相同种类的两个物品进行比较。
2、数量多少的概念
让孩子辨识“谁的碗里米饭更多?”、“哪个盘子里的苹果多?”通过生活中这种数量的认知练习,孩子会逐渐理解数字本身的大小,比如5和10哪个数字更大。
3、1~20的认知
如果孩子已经熟悉了1~10的正、倒数,错乱排列,可以把数字逐渐增加范围到1~20。
4、配对的概念
“配对”是孩子都很喜欢的游戏,把两个一样的或者相配的物体是“一对”。比如让孩子把同一双的袜子配对、同样的筷子配对等。
3~4岁
1、1~30的认知
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可以把数字的识记、排列、正倒数的范围增加至1~30。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基于孩子的“配对”游戏之上,告诉孩子所有物品能够配对成双的,就是偶数;配对以后多出一个,就是奇数。依然可以利用筷子、袜子、手套等物品来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
3、观察规律
3~4岁的孩子开始发现一些“规律”了,比如交通信号灯的变化:绿色、黄色、红色、绿色、黄色、红色......让孩子观察和预测,下一个灯是什么颜色的,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
4、时间顺序
“先换睡衣、再刷牙、最后上床睡觉”,通过生活规律即可帮助孩子理解事件的发生顺序,有“开始、然后、最后”的顺序概念。
5、“一半”的概念
“一个苹果,妈妈和宝宝一人一半。”
“一杯水倒掉半杯,留一半。”
生活中“一半”的概念很容易呈现,提高一些难度的话,可以考验孩子:比如,4个苹果,给爸爸一半,给宝宝一半,每个人有几个苹果?
4~6岁
1、“倍数”的概念
这个概念对孩子来说有些难度,可以让孩子先试着理解2倍的概念,“增加了同样的数量”就是2倍,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帮助孩子理解。
2、隔数字数数
当宝宝将1~30都数得很溜了,可以让孩子试着隔数字数数:比如2、4、6、8、10。用数字积木和数字冰箱贴来玩也很方便,趣味性高孩子也乐于参加。
3、分组
给孩子一堆物品,让他根据特定属性来分类:比如根据物品的形状、颜色等属性分类。以此再引发“成套”的概念,比如一套餐具,一套图书等。
4、三维形状
可以教孩子认识一些三维的物品和特征,比如:球体、圆柱体等,可以利用沙子模型教具。
5、体积和容积
当孩子掌握了长短、大小、高矮之后,就可以判断简单的体积和容积了,比如同样大小的杯子,哪个杯子里面的水更多,以及比较和形容物体的高、宽、薄厚等。
6、时间的概念
学龄前的孩子看表还是有点困难的,可以先从整点时间的认知开始,利用孩子生活最相关的几个整点,比如7点起床、12点吃午饭、18点吃晚饭等等,到了相应的时间,让孩子去看钟表来理解。这对孩子学习时间管理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