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等于的数学含义
数学上,两个数学对象是相等的,若他们在各个方面都相同。这就定义了一个二元谓词等于,写作“=”;x = y 当且仅当x 和y 相等。通常意义上,等于是通过两个元素间的等价关系来构造的。将两个表达式用等于符号连起来,就构成了等式。
注意,有些时候“A = B”并不表示等式。例如,T(n)= O(n)表示在数量级 n上渐进。因为这里的符号“=”不满足当且仅当的定义,所以它不等于等于符号;实际上,O(n) = T(n)是没有意义的。请参见大O符号了解这部分内容。
集合A 上的等于关系是种二元关系,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去掉对反对称性的要求,就是等价关系。 相应的,给定集合A上的任意等价关系R,可以构造商集A/R,并且这个等价关系将‘下降为’A/R 上的等于。
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等式称为恒等式,包含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式。 替代性:
对任意量a和b和任意表达式F(x),若a=b,则F(a)=F(b)(设等式两边都有意义)。
在一阶逻辑中,不能量化像F这样的表达式(它可能是个函数谓词)。
一些例子: 对任意实数a,b,c,若a=b,则a+c=b+c(这里F(x)为x+c); 对任意实数a,b,c,若a=b,则a-c=b-c(这里F(x)为x-c); 对任意实数a,b,c,若a=b,则a'c=b'c(这里F(x)为x'c); 对任意实数a,b,c,若a=b且c不为零,则a/c=b/c(这里F(x)为x/c); 自反性:
对任意量a,a=a。
这个性质通常在数学证明中作为中间步骤。
对称性:
对任意量a和b,若a=b,则b=a。
传递性:
对任意量a,b,c,若a=b且b=c,则a=c。
实数或其他对象上的二元关系“约等于”,即使进行精确定义,也不具有传递性(即使看上去有,但许多小的差别能够叠加成非常大的差别)。
尽管对称性和传递性通常看上去是基本性质,但它们能够通过替代性和自反性证明得到。 “等于”符号或 “=”被用来表示一些算术运算的结果,是由Robert Recorde在1557年发明的。
由于觉得书写文字过于麻烦,Recorde在他的作品 The Whetstone of Witte 中采用了这一符号。原因是符号中的两条线一样长,表明其连接的两个量也相等。这一发明在威尔士的St Mary教堂有记录。
约等于的符号是≈或≒,不等于的符号是≠。
‘贰’ 谁能帮忙解释一下,数学集合上的属于,等于,包含于。这三个应该怎么区分。
属于,意为某个元素属于某个集合。等于是两个集合之间所有元素相等的集合的意思。包含于意为两个集合互有大小,一个集合小,一个集合大,小的集合的所有元素均可以在大的集合里找到
‘叁’ 数学符号:=是什么意思
=是普通等号(关系运算符)。
其他关系符号:
“≈”是近似符号(即约等于),“≠”是不等号,“>”是大于符号,“<”是小于符号,“≥”是大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即不小于),“≤”是小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即不大于),“→ ”表示变量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符号,“≌”是全等号,“∥”是平行符号,“⊥”是垂直符号,“∝”是正比例符号(表示反比例时可以利用倒数关系)。
数学符号的发展历程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代数学通用“+”号。“+”号是由拉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一开始简写为m,再因快速书写而简化为“-”了。
‘肆’ 数学符号中的=是什么东西
是数学里的符号,C语言里也有这个符号。这符号意思不重要,就是一个符号。
Alt”又名更改键、替换键,因为它是英语单词“Alternative”(交换、替换)的缩写,大多数情况下与其它键组合使用。在没有鼠标的情况下,使用“Alt”键可以很容易地打开软件的菜单。大家都知道,Alt键在键盘上有一左一右两个。在美国制的键盘中,左右两边的键用途是一样的。但是,你知道吗?大部分欧洲的键盘上,右边的“Alt”键都标名为“Alt Gr”,它的作用和转换键(Shift)差不多——同时按下转换键和字母键就可选择大写或小写。
‘伍’ 数学里面,“等于”和“恒等”有什么区别
区别:
1、“等于”一般情况下的有条件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
2、而“恒等于”则是无条件的,任何情况下都成立。
3、所以,f(x)恒等于x^2+x,则不论x为多少,都成立;而x^2+x不能说恒等于0,因
为只有在x=0或-1时才成立。对补充问题的解答: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会使用“恒等
于”:一是当我们需要强调时;二是当不使用“恒等于”会引起误解时。其他情况都使用
“等于”。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陆’ 数学中 <=> 是什么意思
i是一个虚数单位,具体的学习出现在高中数学中。可以指不实的数字或并非表明具体数量的数字。
在数学中,虚数就是形如a+b*i的数,其中a,b是实数,且b≠0,i² = - 1
当一元二次方程在计算公式“b²-4ac<0,时,方程的在实数范围内就意味着无解,但是在复数范围内可以用复数来中的虚数来表示方程的解。
以提主的提问来说,初中三年级还不涉及复数,方程正常的解答是无解。
如果一定要写出答案,那么答案就是复数范围中的:
X1=-1/4+√23/4i
X2=-1/4-√23/4i
拓展资料:
复数x被定义为二元有序实数对(a,b) ,记为z=a+bi,这里a和b是实数,i是虚数单位。
在复数a+bi中,a=Re(z)称为实部,b=Im(z)称为虚部。
当虚部等于零时,这个复数可以视为实数;当z的虚部不等于零时,实部等于零时,常称z为纯虚数。复数域是实数域的代数闭包,也即任何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域中总有根。
复数是由意大利米兰学者卡当在十六世纪首次引入,经过达朗贝尔、棣莫弗、欧拉、高斯等人的工作,此概念逐渐为数学家所接受。
复数的四则运算规定为:加法法则:(a+bi)+(c+di)=(a+c)+(b+d)i
减法法则:(a+bi)-(c+di)=(a-c)+(b-d)i
乘法法则:(a+bi)·(c+di)=(ac-bd)+(bc+ad)i
除法法则:(a+bi)÷(c+di)=[(ac+bd)/(c²+d²)]+[(bc-ad)/(c²+d²)]i
‘柒’ 等号和等于号的区别是什么
没有区别。
表示等于(相等)的符号,叫等号“=”。
即符号“=”,读作等于,表示相等关系。
比如,1 2=3,用文字表达为:一加二等于三。
相等(equal)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当一个数值与另一个数值相等时,用等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15、16世纪的数学书中,还用单词代表两个量的相等关系。例如在当时一些公式里,常常写着aequ或aequaliter这种单词,其含义是“相等”的意思。1557年,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在其论文《智慧的磨刀石》中说:“为了避免枯燥地重复isaequalleto(等于)这个单词,我认真地比较了许多的图形和记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等长的线段,意义更相同了。”
于是,列科尔德有创见性地用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表示“相等”,“=”叫做等号。用“=”替换了单词表示相等是数学上的一个进步。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列科尔德发明的等号,并没有马上为大家所采用。
‘捌’ 在数学里等于和取意思相同吗
在数学里“等于”和“取值”意思相同吗?
在数学这学科严格意义来说,“等于”和“取值”都是给计算式中未知字母或代码、图形符号赋值的意思,从这方面来看意思相同。
举例:小明与爸爸相差28岁,当小明18岁时,小明的爸爸是多少岁?
爸爸岁数-小明岁数=28,则有:爸爸岁数=小明岁数+28,当小明岁数等于18,或小明岁数取值18,爸爸岁数=18+28=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