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中国人的数学水平远超西方
中国人的数学水平高全世界都知道。但是中国远超西方的数学水平是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上。在高水平的数学研究上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还处于劣势。处于劣势的原因我认为是近代中国的战乱导致的。只要给我们时间一定可以重回巅峰的。虽然我们在数学课题的研究上还和西方国家有差距,但是在数学的基础教育上我国的数学水平可是西方国家拍马也追不上的。
我认为产生这些的原因是东西方的观念和国情不同。中国的教育不仅强度是世界上少有的,而且中国的教育更是带有一点强制性。
正常的中学上要从早上五点半开始上课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结束,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太可能出现的。而且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要学的课程大部分都是不能选择的。尤其是向英语,数学这些,不管喜不喜欢都必须学习。
这也是我国的数学水平为什么远超西方了。即使对数学不喜欢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节课的学习也不会比西方学生差。
而西方就不是了,首先西方的课程很轻松,因为他们的教师和学校不会因为学习成绩而和业绩挂钩。然后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选择比较多,他们非常注重人的个性。在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兴趣,很多学生对学业并不是太看重。
而中国基本上只有上到大学才能发展自己的兴趣,而在这之前则必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❷ 中国人的数学能力怎么样
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孩子们考SAT、SSAT或者GRE、GMAT的时候,都会理所当然地以其数学部分满分为前提去进行备考。显然这些考试中数学计算的部分是我们轻而易举的得分点,在美国私校的面试过程中,老师们也会对中国孩子的数学能力青睐有加。然而,我们如此强大的“数学能力”,却为何在数学研究上鲜有建树、与国际一流水平相去甚远?再扩展一些来看,中国搞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要么在中国转了行,要么出国去做研究,为什么我们的理科教育水平难以从应用层面提升至创造层面?本文从十分专业的角度,细致地分析了中国人数学能力和数学教育的问题,读罢豁然开朗。
世界人民已经懒得吐槽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了,正如他们已习惯于惊叹中国学生的天才。脱离计算器就不会四则运算,美国学生闹的笑话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就兴起“救救孩子”的呼吁。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能力之强,令大多数美国中学生咋舌。
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好”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自1985年中国参赛以来,19次获总分第一。美国只有一次获得过总分第一。
好事的美国媒体当然会反思。《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将落后的原因归纳为语言问题。
也就是说,中、日、韩、土耳其等国语言带有天然的数学优势,比如汉语,10个基础汉字就能呈现所有数字,而英语却要20个不同的单词,影响了头脑运算效率。
运算过程中,“凑十法”(make a
ten)的应用与否也影响颇深。就是说,若能将数字首先凑十计算,似乎就更加清晰快速。如“9+5”,用“凑十法”可分解为“9+1”,然后“10+4”,而英语母语者却不能顺畅的将之分解。同样,“11+17”能被中文等换为“10+1+10+7”,“eleven+seventeen”就无法如此。
一些学者也反复思考这一问题,最经典的应当是有怪才之称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他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一书中以《稻田与数学》为题专门分析研究了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特别好这个现象。
格拉德威尔的解释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除了前面提到的10个基础汉字就能呈现所有数字外,他还认为,汉语的单音节使得中国人在处理数字时,心算速度天然会更快;中国人在语言上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汉语中表达分数的方式,天然就比其他语言更简洁直观。
但格拉德威尔认为,中国人的数学好,还不仅仅是前述种种语言优势,中国以水稻为主的农业耕作文化具有同样的决定性。因为格拉德威尔注意到,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日本、韩国人数学能力同样突出——适宜水稻栽种的地区,农夫一年四季都要忙碌,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时间,他们会远比小麦耕作农夫更精打细算。另外,中国古代一直是分散的小农户,经济的独立性,使每个农夫都必须像企业家一样学会计算。漫长历史中的竞争选择,会使得以水稻耕作为主的社会数学能力更为突出。
不过,格拉德威尔的分析虽然头头是道,但无论是他对现象的观察,还是对现象的解释,都有非常严重的错漏。这甚至可能使他的研究变得毫无价值。
中国人的数学“好”么?
第一个问题是,数学好的标准是什么?数学研究水平中国最差!
如果我们说某个人群的数学好,指的是数学研究水平,那么问题来了。数学一旦延伸到大学或研究领域,笨笨的美国人立刻站起来了,而中国人的数学优势也神奇地缩小。
世界数学研究中,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随后的以色列和日本等国也领先中国。即使是在中学数学向中国取经的英国,数学研究同样大幅领先。如果将话题的讨论范围扩展到研究和应用领域,反而会出现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的数学研究不好。
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为例,除中国外,1985年以后的许多金牌获奖者们已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法国、俄罗斯、美国、匈牙利和巴西等国的竞赛选手们都有获得菲尔兹奖、克雷数学奖等,而中国的参赛者却在研究水平上整体落后于曾经击败过的对手。而曾经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的“数学天才”柳智宇,现已在龙泉寺出家,法号圣宇。
美国的数学研究尤其强大,不仅在纯数学领域,物理、化学以及需要大量数学知识的金融学、需要离散数学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方面也处于领先。美国在这些倚赖数学的领域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整体数学水平也绝不弱于其中国同行。
为什么中国在中学数学竞赛中表现得如此出色,但在向后的发展中却后劲不足?
无论是过去的苏联、东欧,还是今天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些初高中数学计算能力较强,并且数学竞赛水平高的地区,唯一的共性就是它们有着强大的国家应试教育体制。
实际上,数学竞赛和数学研究有本质区别,初高中的计算能力也与大学数学也并不相同。
同时获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菲尔兹奖的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数学竞赛和数学学习非常不同。尤其研究生生涯,学生们不会遇到像数学竞赛题那样描述清晰,步骤固定的题目,尽管竞赛思维在解决研究型问题的某些步骤速度很快,但这无法扩展到更广泛的数学领域,更多问题仍赖于耐心和持久的工作——阅读文献,使用技巧,给问题建模,寻找反例等。
此外,奥林匹克竞赛中的题目虽然难度更大,但考验的是技巧,创造性上要求却更低,但后者是研究领域的核心能力之一。
总的来说,数学竞赛所需的是熟练和技巧,依赖天赋,但依靠大量的集中培训亦可取得成就。而高等数学的研究和学习则靠持久的工作和深入的理解,与技巧性的算术(arithmetics)不同,数学研究讲求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对复杂多样的数学问题有深刻理解力远重要于特定类型问题的求解。
着名数学家威廉•瑟斯顿(William
Thurston)曾把数学竞赛比作“单词拼写比赛”。他认为,单词拼写比赛获得名次并不代表成为优秀作家,数学竞赛也一样:好成绩不意味着真正理解数学。
数学学习考验的是学习和思考的深度和质量,而数学竞赛需要的是“早熟程度”,要和时间赛跑,要比同龄人学得快。对一个聪明的学生来说,后者更加容易。并且,即使天赋有限,凭借高强度的训练也能在后者取得进步。
可以说,教育中训练强度的差别造成了普通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差距。集中培训的强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竞赛成绩。
❸ 中国数学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尽管不情愿,但是,我们必须艰难地承认,我们的数学能力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非常巨大的鸿沟。我们可以来一起简单审视一下:
第一,中国的数学解题能力很强,但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诚然,我们有全世界最厉害的计算能力,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够通过记忆和反复训练习得的能力已经不那么重要。
解题能力VS解决问题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解决问题重在发现未知问题,提出模型,解决随机不确定的任务;而解题只是学会已知基础数学知识点,所以解题是个没有创造性的工作,那些题解与不解、解得快与慢,已知答案千百年来早已经等在那里。
❹ 为什么中国的数学研究水平也不如欧美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本科是数学专业的,我想发表几个观点。
有人说中国在数学领域的研究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是因为我们国家对数学研究所投入的科研经费不足。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对于单纯的数学领域来说,做科研是不像其他工科领域那样需要很多的经费去支持。按照我们国家现在经济的发展水平,支撑数学领域的研究费用,是比较轻松的一件事。
还有一点就是由于我们国家教育水平相对于国外其他国家比较落后,或者说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人,他会选择在大学或者上研究生的时候出国留学。在国外研究数学,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在毕业之后,不会立即回国。很多人在取得成就的时候都是在国外时期。
❺ 中国现在数学水平如何
对数学来说,过去的半个世纪是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在最近的三十年中,数学各个分支之间出现了一些有活力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越来越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与此同时,数学在外部的应用也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自觉性,这种应用的自觉性不仅体现在已有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上,也体现在一些数学的最新发展中。这两个特征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活力。
近年来的所有数学上的重大突破,绝大多数都反映了各主要学科中许多思想日趋统一和各个分支的相互交叉和渗透。这使得数学的整体观念又重新出现了,不同领域的数学家们又重新意识到他们是在从事着一项共同的事业。
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数学。从网络计算、信息安全和生物医学技术到计算机软件,通讯和投资政策都需要数学。这种依赖性不仅表现在依赖于那些已经有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依赖于数学的最新突破。一些数学的最新发展很快渗透到应用之中,通过应用又将其它领域中的观念引入数学本身,刺激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待别是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产生了可直接应用的数学技术,成为许多高新技术的核心。作为一个例子,在波音777设计过程中,数学模型和强有力的模拟技术代替了许多实验,加速了设计的速度。
数学发展表现出来的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和在外部应用中的自觉性还将在下个世纪中继续下去。这样的发展现状对我们的数学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首先在教育中数学应该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要强调数学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注意加强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注意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而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的整体观念的建立可以帮助理解数学,加强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反之,综合应用能力的加强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数学的整体性的认识。
数学应该被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从历史上看,数学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在古希腊的时候,几何就是全部的数学。我们现在代数中的一些命题在那时候都是用几何语言来叙述的,而后来工程技术的需要又曾经使代数成为整个数学的主体。现在我们讲的求和公式1+2+…+n=n(n+1)/2在古希腊的时候是用下面的图来表达的,而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讲的就是算术平均大于几何平均,至于几何作图与二次方程的求解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数学的分工还不是那么的明确。现在我们还时常赞叹那时候的数学家怎么懂得那么多,曾经在那么多的领域中做出过贡献。二十世纪初叶起数学被人为地划分成众多的分支学科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使得数学的研究范围大大地扩大了,发展速度也大大地加快了。但是数学还是一个整体。几十年过去以后人们又回头重新建立这种整体的观念。数学教育中要讲一点历史。通常历史的发展与认识论的规律符合得很好,也与逻辑上的先后符合,这对于帮助建立数学的整体观念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们现在在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数学内容,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从我们能看见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在不少地方数学各分支学科的差别仅仅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这样数学的各分支学科中就必然有一些自然的联系。看清楚这些联系。会帮助我们领会数学的精髓,知道数学讲的到底是什么。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其他科学提供语言、观念和工具,无论是代数的方法还是几何的方法,关键是要能够解决问题。
讲到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绝对不是指那些人为编造出来的难题。我们所处的世界是那么的复杂,我们所遇到的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仅仅是一个二次方程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再将二次方程的题目分成若干类型的做法对数学来讲是毫无意义的。综合应用能力指的应该是利用数学手段来解决现实世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而无论最后解决问题时用的是代数的还是几何的或者是综合了两者的方法。通过一些典型问题,了解数学的想法是怎样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我们了解数学到底讲的是什么。在了解数学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运用数学的手段帮助理解其他学科,这是数学的真谛。我以为所有的数学工作者都有义务帮助加强数学和数学以外的学科的交流。
恐怕读者会问基础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将来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数学教育要与数学的发展联系起来呢?数学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对数学的需要,有时也是为了满足数学自身的某种需要,而这种自身的需要反映的往往是社会的更深层次的需要。从数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会反映社会对数学的这种需求。特别是数学现在发展的这种趋势,非常好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要求。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人人需要的能力,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使用数学。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因,而建立数学的整体观念的确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加强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除了数学发展的趋势以外,数学本身也有一些特征是在数学教育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数学是一种文化。我经常用来说明这一点而举的一个例子是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索要的奖励的传说。发明者要求国王奖励一些米,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以后的每一个格子里放上前一个格子里的两倍,这样米答应了。当然国王的承诺是无法兑现的。国王犯的错误与我们平时写文章时用的错别字没有什么区别,在这种意义下说数学也是一种修养。实际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采用很大的数字使我们在实际上无法完成某种任务的想法现在就被用于信息安全领域,被用来设计银行的密码。另外数学教育对提高分析与决策能力,推理与创造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现在提倡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年代里,数学教育肩负着一个尤其重要的任务。
众所周知: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建立数学的整体观念和提高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都与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关。教师本人对数学的认识甚至对数学以外的一些学科的了解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所实施的教育的质量。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是改善我们的基础教育的关键。不仅如此,因为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是大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各个大学数学教育的质量也与改善我们的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现在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制度的改革固然也是重要的,但是将什么都归罪于制度不是很公平。如果不是太功利主义的话,就不需要完全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跑,那还有什么事情改不了?所以就我个人的理解,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
在迈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希望我们大家可以把握住数学发展的脉搏,使我们数学的基础教育变得更加理想一些。
❻ 为什么说中国是数学大国,却不是数学强国
中国确实是数学大国,因为中国在国际上参加的数学竞赛之中所获得奖牌总数一直都是名列前三,近几年基本上一直都是第1名,第2名和美国相互变动,但是我们不是数学强国,因为这是受到历史的限制的。
到了大学就算不是数学专业的,一些经管类管理类的学科,也会学到高等数学,虽然没有数学专业讲的那么深,但是基本的微积分变形求原函数,定积分不定积分这些东西是都要涉及的,但是有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不懂得微积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也不知道怎么去算,不定积分,这就是我们数学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把高等数学看得特别难,把出能上数学看得特别重要。我们需要把更多的重心放在高等数学的研究方面,因为初等数学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可以用计算机去代替了,我们要做一些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事情才能有进步。
❼ 数学科研水平,中科院和北大哪个强
科研水平毫无疑问,中科院最高,理由很简单,因为中科院是中国最高学术机构,同国外不同,国内的科研基本上是有中科院社科院农科院这些单位主导,大学是陪衬。经费上中科院作为正部级单位,肯定比副部级的北大多,人员上院士专家一大堆,职工工资也是中科院的多,硬件条件上,中科院所属的重点实验室也是最多的,其实北大在科研上对中科院的依赖很大,中科院工作太多,自己人手不够,于是经常和各大院校合作。中科院就是建筑公司,大学就是包工头,最后大楼建好肯定不会写包工头的名字~所以,只要是中科院有的专业,科研水平就是国内第一。如果说个明显点的理由,就网络下论文的发表情况吧,中科院的水平基本上是清华北大复旦的综合,兴许还能多谢。没办法,级别在哪里摆着呢。
❽ 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的水平
中国人的数学水平,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某些欧美影视作品中,中国学生甚至亚洲学生的数学好,都快成为了一种刻板印象。但在我们自己的舆论中,中国人的“数学思维能力差”“只有应试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只会解题不会写论文”等声音总是存在,并总是会上升为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这种“反思”到了什么程度?有人举例说,美国的超市收银员给顾客找零,他们往往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要借助计算器,举例者却不是吐槽美国数学教育,而是想说明基础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不重要,反而中国教育花了大量时间折磨学生,也没培养多少顶尖的数学人才。
这样的“反思”逻辑令人匪夷所思。计算、解题当然只是数学基础,但“数学思维”需要从这些基础层面发展起来。在欧美大学,中国学生、印度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公认的,但总有一些舆论“反思”说,中国学生只会死学,短期内有优势,长远发展则比不过欧美学生。但放眼世界看,世界顶尖科技领域,有多少华裔科学家的面孔,他们中有多少曾出自中国的基础教育?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这样的“反思”在整个教育领域随处可见。比如说,在任何文化中“勤奋”都会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偏偏在某些人看来,中国学生的“勤奋”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就是“死读书”和“应试机器”,只有欧美国家的教育才是真正尊重和释放天性。事实上,知识的吸收本就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甚至需要重复强化的过程。即使是在西方国家,真正优秀的学生也是勤奋苦读造就的。
近些年来,中国科研事业不断发展,相关人才不断涌现,离不开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我们的数学教育中,的确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不过,即使是对教育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而非基于毫无自信的想象和成见。
❾ 中国数学水平在全世界中怎么样
中国数学水平在全世界中是顶尖的。
❿ 中国大多数人的数学水平是怎样的
大部分中国学生只是算术好,算术和现代数学差的很远很远。比如说我自己算术水平在中国人里也算好的,多位数加减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地口算,高位数乘两位数不用笔也算的过来。比如说每次批完卷子加分的时候我的助教拿着计算器在那里一个个地按,我都是拿过来扫一眼直接出总分,一个班最多会算错一两个。但是有不少算加减乘除或者简单的微积分没我快的人真正到了做数学的时候思路很开阔,知识面很广,说实话研究做得也比我好。要比普通加减乘除,比对数字的基本概念的话,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确实比那些严重依赖计算器的欧美学生要强,但是算术好不代表数学好。真正到了现代数学的层面,需要高层次抽象的时候,大部分加减乘除算的很顺溜的中国学生表现说实话也就那么回事吧,不说差,但是真的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