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农村初中如何实施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也在逐步推进,通过科学合理地分组和教师的引导及调控能够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序、灵活地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逐步进入到各个教学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是模仿记忆的有效补充,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目前的农村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分组的不合理性、教师作用的缺乏等都使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发挥不足,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更灵活、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科学合理地分组
分组的不合理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消极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对于分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能根据座位或者成绩等进行就近分组,还要考虑到学生性别、性格、学习态度、成绩以及学习能力等,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合理分组。小组人数以2-4名为宜,小组中的优秀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要有适当的比例,至少要包含1名优秀学生和学困生,小组成员的能力特点、数学水平、性别都要保持均衡,并且小组人员的认知能力和基础要保持较大的一致性。小组成员都要负责一项工作,结合合作的需要及成员特长进行分工,设立监督员以纠正合作学习中其他成员的解释或总结错误,设立联络员以联系并协调小组和教师与其他小组之间的关系,设立记录员以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设立发言人做总结发言,各司其职,保持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互帮互助,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成绩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并记录到小组总分中,设置相应的奖励,提高小组内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小组主动做出贡献。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1.精心备课,为合作学习提供恰当的问题。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及经验精心备课,设计切实可行、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完成的学习目标和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和难点。
设计恰当的问题,围绕一个个的问题一步步地完成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使每一个问题都能充分发挥好学习的拐点和结合点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质量直接关系着合作学习的成功性和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
2.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时机。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用于课前的预设,还能够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临时开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适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在三种情况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时机。首先是学习任务较为繁重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才能更快更好完成的时候,如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中,就需要涉及到形状各不相同的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对这些不同形状三角形内角和进行探究后做出总结,从而提炼出三角形内角和均为180度的结论,这时,就能够通过分组探究和互补互助更快地完成学习,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够让学生从合作学习领会到其便利性和优越性。其次是在学生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如“矩形的性质和判定”一课,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能够加强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印象。在两个相对的顶点上套两根橡皮筋,之后,拉动不相邻的一对顶点,就能够改变平行四边形的现状,在拉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随着顶点角的变化,对角线长度变化情况、变成矩形时的内角情况、变成矩形时的两条对角线长度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边观察边记录,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能够更迅速地掌握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协助能够在短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学习,在学习中还能提高合作意识。最后,对于分歧较大的知识点或者开放度较大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及优化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3.合作学习要做好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展示。在合作学习时间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测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度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展示。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教学内容中这一求解方法共有四种,让学生分组完成。如,ax2+bx+c=0(a≠0)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在完成基本的讲解后,学生可能会根据公式法求解,也可能使用配方法或者因式分解法求解,求解过程就会存在不同,而有的小组根据直接开平方法则可能无法求解。合作学习完成后再选择小组代表发言,说明求解思路并展示答案,其他小组可以针对这些不同的答案做出评价、补充和提问,更熟练地掌握四种求解方法和其适用性。
B.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1.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2.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顾忌,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教师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要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要学会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4、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5、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满面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 I)(1+2x)(1-2x)(2)(2a+3)(2a-3)
( II)(100+1)(100-1)(4)(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a)、 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b)、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二是开展道德教育。
(c)、 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来源于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三、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转过身,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把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和庸俗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
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座位方式的变革。
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如果问及为什么要改变座位方式,却说不出很充分的理由。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座一起,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让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的参与。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学习状况,我们就应该恰当的采用小组合作。
4、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
(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5、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1)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
(2)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3)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6、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从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只要遵循教学原理,把握好时机,调控好过程,就一定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合谐,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C.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每组人数不要太少,也不要多,组数5-10即可(按班级所需)。并设立游戏合理的小组等级制度。按解决题目多少,演讲次数多少,等实践内容合理分配经验值(升级所需)。
如果要更活跃,老师就得更幸苦(但是学生们会更起劲)这时,老师需要一个小本子,来记录一些东西:比如
设立适当的货币制度(不是人民币,是虚拟货币),在升级同时,能获得货币,这样学生们更有成就感。
设立个人团队贡献值(一个人为团队,做出的贡献有多少,具体老师衡量),这样在团队竞争过程当中也会激发个人竞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会激发一部分孩子的上进心。
设立连对抽奖系统,老师可以举办活动,先完成活动内容的人可赢得抽奖机会(抽奖用具,这个可以程序设计,也可以动手自制),奖励老师给定。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兴趣,还可以更好的激发斗志。
设立队员身份系统,根据每队队员的贡献值,来确定身份(切记不要固定死身份),有队长,副队长,委员,队员等(老师决定)。
设立组与组之间的交易系统,比如一个组有不会的题,他可以选择花货币来向其他组求救,也可以免费问老师(但问老师不能获得经验,与货币)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头脑。
当然,做一个表决不能只由队长之内的独裁。由此设立投票制度(让学生都能参与)
。。。。。。(还有的老师自己脑洞)
老师还要确立正确合适的答题规则,比如
轮换每个小组每个人答题(这个不推荐,不仅减少了竞争意义,还会加大老师负担)
小组合作写卷子之类的作业(以上内容大部分以这更为合适),团队每个人负责应对不同的题(小组自己商量),针对每个人写的题目多少给相应的贡献值,根据每组完成的快慢给相应的经验值或货币。
抢答(呵呵呵,,,这个是鬼打架)
。。。。。
而且学生犯错不要批评他,不然久了,会对老师产生排斥
总而言之,老师可以参考一下游戏的设定,来增加游戏趣味
D.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
近几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学习新课程的思想,感受课改的新理念,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究和创新。其中,“自主――合作――探究”是最新颖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已被很多教师认可并采用。尤其是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特色和重大意义。它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取缔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我完善,它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成为一种形式,很难取得真正实效和高效。因此,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已成为广大教师值得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近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去浅谈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供同行和专家参考。
一、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首要因素。分组前,教师应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性别等作详细了解和分析。每个学习小组一般由4至6人组成,组员搭配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学生按优、良、中、差的等次以及个性和性别进行分组。分组后,小组之间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同,以保证各个小组公平竞争。每个学习小组选好小组长,建立组名、组号、组训、组微、组歌,以增强小组的荣誉感和团结精神。
二、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和合理分工的方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出现合作混乱、合作时间过长、任务难以完成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学生不会合作或合作分工不合理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合理分工的方法。合作技巧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掌握合理的分工包括:明确小组长职责、记录员职责、发言人职责、督察员职责等。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小组中每个职位都定期轮流担任。
三、精心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和预设好合作学习的问题.确保合作学习的成功
因为并不是什么内容和任何时候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所以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去精心选择确有合作价值和学生学习确定需要的内容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好合作内容后,为确保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要在课前对合作的问题进行精心预设。例如:合作的问题怎样提出,合作需要多少时间,达到怎样的效果,都要预先设计好。合作学习问题的提出应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难度不能过大,难度过大,学生合作不下去,就会失去合作意义。在合作时间安排上要合理,如果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完成合作任务就早早收场,学生就会对合作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时间过长,学生无事可做,就会造成纪律松散,也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合作学习内容和合作时机的选择上,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下适宜使用。
首先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往往会导致学生认知活动的思维障碍。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已掌握的知识来克服、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转化。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重点和难点,我在学生利用15分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下面的问题。
(二)用加减法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组讨论:(1)当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个未知数系数绝对值相等时,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2)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未知数系数绝对值都不相等时,又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最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总结出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三)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实际问题及二元一次方程组》后,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编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好又多。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提醒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编题,这样使学生能真正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开放。
四、教师恰当的引导
教师恰当的引导成为合作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参与中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要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答疑,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学生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总结。
五、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积极评价制度,能够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新境界,把眼光洒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开展小组学习的竞赛。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个体表扬与小组表扬相结合。总之,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进行不断总结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人才。
E.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到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确保小组合作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怎样设计合作活动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
F. 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一、初中数学教师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不应该探讨每一个学生都会的问题。学生都会的问题再进行讨论交流起到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也会使得我们实施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重设置问题,教师要设置一些让学生无法独立思考出来的问题,切实地让小组成员发挥每个人的智慧,进行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我们的教师既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又能让我们的学生切实地进行合作交流。如,我们的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用问题来引出本节课授课的内容,在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数学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学生就可以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在课堂前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
二、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要学会倾听
当我们的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时,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倾听他们的发言,以便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从而在课堂上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多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去。在小组合作交流及发言完成后,我们的教师要进行一个总的总结,能够及时地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探讨问题答案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加以改正。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G.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二是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借助有利于小组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
二、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时机与时间
1、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参与的欲望
合作并非每堂课都适宜,也不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1)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生学习障碍,在课的开始,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四种不同的动作,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知识的探求。
(2)当思考出现困难,需要群策群力时进行合作学习。
如上《统计》一课时,播放某路口机动车通过时的一段录像,让学生对不同种类车辆通过的情况进行统计。学生独立统计时,尽管很认真地进行观察与记录,但仍无法准确进行统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进行统计,这种想法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正是这样的一个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学生自然地感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3)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合作学习。出现意见不统一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0有没有倒数?部分学生说“0的倒数是0”,部分学生说“0没有倒数”,双方坚持已见、互不相让。我趁机说:“你能说明理由吗?请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有的从分数的意义说明:“0如果有倒数,写成 ,而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有的从倒数的意义说明:“找不到哪个数与相乘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进行合作。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2、给足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促进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的时间太短,会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有预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合作技巧。
三、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促进有效交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交流,学生的不同见解才能汇集,才能融合为集体的智慧。那么老师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独立思考
我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并有效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例如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当用课件出示圆形与正方形的一段路程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哪段路程长一些?能算出具体的路程吗?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2、学会倾听
我常告诉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当与自己意见发生冲突时要善于表达意见,并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如“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觉得××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同学的意见是错的,我的看法是…”,“请问××同学…”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同时倾听与反应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3、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我常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例如,我在上《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当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桌上的物品,你们能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当时我上的是一节校内公开课,在这个环节中,我发觉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了讨论,场面热烈而不乱,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基本上都能想到绳测法与滚动法,达到了合作的效果,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4、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我在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会以自己的示范为主。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如何把一句话说完整;其次,再教他们怎样做到有条理。例如在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我会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四、建立评价机制,延伸合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能,可采用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每接一个新的班级后,我会让学生选出代表自己小组的图标,画在教室墙上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一块地方。小组间合作得好,便在墙上的“合作愉快”栏目中加上一颗小星星,达到10颗小星星可得到一个奖杯,贴在黑板报的相应栏目中。这样的评价,可以燃起他们“奋发”的欲望,哪怕只是一个拇指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动力。这样的评价犹如一个个台阶,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步伐,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稳步发展。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从数学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教师在合作中既要当导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又要当演员积极参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再谈出自己的想法,使自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懂得了在交往中要相互尊重、沟通包容、知识互补、成果分享等。这样,合作学习的优势就突现出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真正收到了实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走出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误区,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抓住恰当的合作交流的契机,用合适的评价机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这样就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发挥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乐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H. 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成了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宠儿”。但其大多流于形式,“假合作”、低效乃至无效现象仍普遍存在。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它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准备
合作学习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和必要的训练。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操作性的合作学习还应准备一些器材;对于一些知识性较强、综合性大的问题,教师还应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形式
在课堂中,不同的内容可以整合使用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如操作性、探究性强的合作内容可以采用正式的合作小组,对于组内分工要求不高的内容则可采用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合作或基于合作的小组。
3分工
为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组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在小组活动中,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
总结人: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检查者:负责保证小组所有的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
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
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它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
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
观察者:负责关注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改善或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
4情境
教师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如前面所举的例假。
5教师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10个方面。合作技能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目标。
6独立性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因此,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为后面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合作学习的轨迹是: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 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是知识与经验共享、升华的高效手段。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讨论、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讨论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质疑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辨证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