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学老师教我们怎么画年月日
简单点说吧,假设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是星期一,那么下一个月(也就是二月)的第一天就是星期二,然后按二月的天数依次向后排列满一个月。再倒下一个月(三月)时,看看二月的最后一天是周几,则三月第一天的星期数一定是紧跟着排在二月最后一天星期数后面的。
㈡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第一节课怎么上明天就要上课了!焦急啊!
给孩子们定规矩:
一、规矩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
二、立下的规矩都要遵守。
比如上课要举手回答问题,要按时交数学作业等。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
三、定规矩,要明确。
比如老师说安静,那意味着同学必须要立刻停止说话。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比如不听话的扣小红花。
数学备课注意以下几点:
1、要备起点。
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2、要备重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㈢ 浅谈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
琼海市第一小学张春喜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一个地球.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数学概念好比支点,而数学法则、定理好比杠杆,可见概念的重要性.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校数学教研组也组织了全体老师一起研讨怎样组织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从中我受益匪浅.以下我根据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概念教学的几点注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概念
教学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作用.因此,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入.如教研活动中程教研员给我们展示的《认识小数》一课中,程老师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比如程老师在导入部分借助生活素材,创设了介绍老师女儿的身高和体重等的情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怎样的是小数从而引入课题;接着出现超市里商品的标价(标价都是用小数表示)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体现教学生活化,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我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中,我找了很多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以前学过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生活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以及看看老师搜集到的物体上有三角形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发现三角形,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什么叫做三角形,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动脑去发现这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角顶点和边的存在和三角形的概念.
二、体现自主探索概念的学习方式
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而学习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活动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中,我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仔细观察三角形这个图形,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学习,然后汇报发现了什么.学生说的不够完整的,老师就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在上例中,我提供给学生说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他们说的欲望,激发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同学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不甘落后,纷纷举起了手,这是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方式的体现.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又如本学期我校举行的名师课堂教学中,卢冰老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组织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习年月日的概念. 首先卢老师让学生巧猜自己的生日, 引导学生分类观察自主探索出年月日的概念.接着卢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从年历卡的观察中探讨学习,在小组里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完成这张统计卡等.卢老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先分工再合作,在交流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在发现规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这样做,即节省了时间,又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学习.
三、适当引导学生概括概念
概括是概念教学的核心.概括就是在思想上把从某类个别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属性,推广到该类的一切事物中去,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性认识.概念教学中把握好概念括概念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概括概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分析,比较,把这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描述出来,并推广到一般,即给概念下了个定义.前面我提到的教学《三角形特性》一课中,我就可以让学生概括三角形的定义了.虽然学生的概括的不够完善,但三角形的本质已经出来了.教师接着给出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让学生理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征,进一步完善定义.这样进行概念教学,不仅能扳住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
明确概念即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包含在定义中的关键词语.例如:三角形的定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让学生明确是否具有三条线段;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从而发现问题.特别是举反例,如出示一些类似三角形而又不是三角形的图案让学生判断,这些巩固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概念的形成(具体)到明确概念(一般),再到举出实例(具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认知过程.
五、让学生合理应用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学生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为了理解概念,需要有一个应用概念的过程,即通过运用概念去认识同类事物,推进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是一个应用于理解同步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例如《三角形的特性》明确它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判断是否是三角形,和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的例子.这是学生能用概念判断面临的某一事物是否属于反映的具体对象,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应用.
总之,对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注意它的教法,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如果学生概念不清,必将思路闭塞,逻辑紊乱,对法则、定理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对数学概念课的教法,是数学教师需要长期探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
㈣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堂课怎么上上什么该讲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堂课上的时候先介绍,在讲课。不需要讲内容。第一课不要先讲规矩,要跟学生讲学数学的乐趣,以一些数学故事开头,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和为难,学生自然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如果能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就会很愿意去学,这样你的数学教学就成功了。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仍处于独立的状态。
代数学可以说是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数学”。可以说每一个人从小时候开始学数数起,最先接触到的数学就是代数学。而数学作为一个研究“数”的学科,代数学也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何学则是最早开始被人们研究的数学分支。
㈤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堂课怎么上上什么该讲些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堂课上的时候先介绍,在讲课。不需要讲内容。第一课不要先讲规矩,要跟学生讲学数学的乐趣,以一些数学故事开头,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和为难,学生自然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如果能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就会很愿意去学,这样你的数学教学就成功了。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
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㈥ 如何上好小学一年级第一节数学课
一、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白刚开学都应该做哪些准备。
二、学习重点:
使学生知道新的学期开始了,该有哪些打算。
三、学习难点:
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要做的具体事情,常规教育的养成非常重要。
四、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表达叙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说话的能力。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校学习的生活多麽美好,让学生快乐成长!给同学们讲述学校开设科学课的重要意义,同学们如何上好科学课,科学课有哪些准备工作。
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怎么上
小学数学课注重的是基础的训练,数学习惯的培养,对于一年级学数学来说,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学生书写习惯。
2、计算能力:培养细心、认真的数学计算能力。粗心是学生造成丢分最大的原因。
3、充分利用好直观的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多媒体、教具、课本插图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也是教师啊。
㈧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节课怎么上开场白说什么
自我介绍的话:首先介绍自己,要轻松诙谐的介绍,因为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小朋友还没有适应小学生的角色,所以不能有太大的压力。接着可以趣味问答,举手回答生活中的数学,告诉大家数学的重要性。要互动,要有表扬。下面有个例子~~~
上课的话: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活动课《统计》的学习指导中,要达到“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了解统计在日常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这样的学习目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中发现”。可以这样做:(1)创设情境:(事例是统计的对象)今天我们班要开一个班会,想买一些西瓜、香蕉、苹果、梨。不知道同学们爱吃什么,请一部分同学作代表进行选择。请选上的同学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引导进入情境。
(2)进行归类:(这是统计主要思想基础)黑板上这些杂乱的图片能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吗?如果不能或一下不能看出,应该怎样摆?——引导把统计对象归类,归类是统计的第一步。当学生把四种水果分门别类摆好后,就容易看出多与少了。
(3)进行比较:(这是统计的本质)有没有能够看出或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或少?可以怎样摆,能够一眼看出?——引导学生把对象放在同一起点上,这是比较的一般方法,也是统计图的主要要素。此时如果把这四种水果一个对一个摆好,就很容易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这是对应的思想在统计图中的应用。其实,到此为止,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就算完成了,此时可以恰到时宜的指出“这种图形叫统计图”。
(4)了解统计图的应用与制作统计图的要点(这是本课的主要知识与技能目标)。从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此时学生可以轻松看出哪种水果多或少,这种水果比那种水果多或少几个。从这个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班会怎么买水果了吗?——引导统计图的作用之一在于帮助人们了解事物之间的比较,并指导人们的行为。此时教师再可以引导:为什么能够轻松地看出多与少及相差数?为什么统计图能够清楚地反映这些信息呢?统计图主要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重新对刚才统计的过程进行反思回顾,认识制作统计图要注意的地方。
这样的引导过程,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统计的作用及制作的方法,而且觉得轻松,有趣。接下去如果再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其它事物进行统计,本课的教学效果将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