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小学数学低段准备如何上计算课

小学数学低段准备如何上计算课

发布时间:2022-10-29 11:32:03

⑴ 新课程标准下怎样进行计算课的教学

1. 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
《2011版数学新课标》提出了“四基”的要求,并且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了学习过程中“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对计算内容的学习明确提出了“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的目标。
2. 计算错误的原因
2.1 思想上不够重视,感知粗略。
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不用多动脑筋,在计算时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例如,抄错数和运算符号的错误特别多。
2.2 思维定势的干扰。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例如,168+32÷4,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都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2÷4,或者在计算时总想着凑整十或整百,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这样就会使计算出错。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或简便计算的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计算出错,这种负面影响使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阻碍了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容易造成计算错误。
2.3 口算不熟,短时记忆比较弱。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计算内容,因为数据较大,计算步骤多,在笔算出现进位加或者退位减的时候,因为有些学生口算不熟,年龄又小,短时记忆比较弱,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前一步的计算数据失误而出错。
2.4 算理不清。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学习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6.7×99+6.7=6.7×(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6.7加上1个6.7所以等于100个6.7”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6.7×(99+6.7),造成错误。如果学生连算理都不清楚,那么计算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
3.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计算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尝试在学习过程中组织丰富的操作体验活动,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使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目标落到实处。
3.1 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计算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是相对枯燥的,培养兴趣就变得至关重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计算。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用这样的事例鼓励学生向先辈们学习钻研数学持之以恒的精神,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低段数学教师还可以将童话、游戏、奖励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例如:找朋友、送信、送小动物回家、小猫钓鱼、过河、摘苹果、口算比赛等活动,让枯燥的计算教学充满乐趣。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应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对高段学生来说,由于计算的难度和量都有所加大,教学时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计算练习,如:把练习过程变成学生的小组活动任务、小竞赛,小游戏、自编计算题、制作算式迷宫图、算式过关游戏卡等方式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既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又通过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从而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计算在课外的延伸,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速算、巧算比赛,增强学生计算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
3.2 适时进行“易错题”的教学。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而最基础的知识往往也是学生们常常出错的,我们不能保证学生不出错,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出错的次数。
我觉得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中要做个有心人。课堂上学生练习有错题了,要追问一句:“错在哪了?”让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并及时改正。作业批改时可以把学生出现的普遍错误收集起来,利用早读课或自习课的时间把这些题拿出来,组织学生对错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指出学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对比加以理解与区分,及时改错。然后还可以举一反三,把计算方面的易错题和易混题综合起来,让学生发现错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观察能力增强了,那么学生的出错次数自然也就会降低了,逐步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3.3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所谓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即为什么要这样算。所谓算法就是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具体包括运算的方法与解题策略,即应该怎样算。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计算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但数学思想方法又蕴涵于知识发展的过程之中,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感知、体验、拓展、提升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
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数学学习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可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没有不包含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也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思想方法。小学阶段可以向学生逐步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分类、集合、模型、替换、函数、极限、数形结合、逻辑推理等。因此,我们要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在计算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课堂散发出浓浓的数学味。
4.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计算习惯:认真审题、校对的习惯;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关心学生,耐心引导和巧妙点拨,帮助每个学生都养成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和学生,给自己每一节课都定好位,落实好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使计算教学真正走向高效!

⑵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如何开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标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技能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要达到新课标要求,“创设情境”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因为有了情景,计算教学才有了生命活力,才能展现数学课堂魅力。

数学中的情景应该是有价值的,而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知识体系密切关系的,让学生“触景生思”,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唤起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和兴趣情境。

怎样让现实情境为计算教学更好地服务?首先要明确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目的之一是加强枯燥、单调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目的之二是借助现实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理算法,把学生从机械、无效的繁杂运算中解放出来。其次,计算教学的本质是算理算法:通过学习,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技巧―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是计算教学的目的。情境导入是手段,现实情境要为计算教学服务,两者关系不能颠倒。教材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计算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和数量关系都是比较简单的,表明分析数量关系不是目的,借助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计算的意义才是根本。

二、重视算理和算法教学,优化算法
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内容都应该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维活动。计算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算理和算法,学生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类、评价,从而找到最优算法,形成计算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数感

“新课标”首次提出“数感”一词。概括地说,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如四年级教学简便计算时,对25、4、125、8这几个数的敏感等。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认真扎实地学习知识,更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练习,通过一些必要练习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附着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久而久之,达到强化数感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从表面看是“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老师首先要做好示范:板演符合规范,既言传又身教。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第一,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第二,验算的习惯 。拥有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日常教学中忽略验算教学,这是我今后教学要注意的地方。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提高解题正确率,教师必须确立“凡做题必验算”的思想,教会学生验算方法,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验算习惯。
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计算课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儿童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多媒体整合,为学生创造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

⑶ 小学数学,怎么样进行计算课的教学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今,学生计算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需要先从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谈起。
l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调、记忆还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为例加以说明——
1、感知粗略
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2、 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4、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5、情感脆弱
口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候,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陋习。
6、强信息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想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口算18-18÷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等于0”这一强信息所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8-18=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8-18÷3=0。
7、思维定势负作用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在540÷60、450÷90、360÷40等题之后夹一道300-5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300-50=6。
l 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中的四种关系
当前计算教学中,要想上好一节计算课,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关系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因此,很多计算课都创设生活情景,常常是创设“买东西” 或者是“逛商场”的情境,硬要从生活中得到一些数据用来计算或者一定要联系生活,难道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新课标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展开教学的背景。
例如“负数”的教学,传统的教材中很少 出现在小学教学,现在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引进负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作为揭示负数的素材;同时,从数学本身出发,为了解决诸如“2-3”不够减的矛盾,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也同样是小学生易于感知的问题情境。这里,选择两种角度之一引进都是可取的。
【案例】内容: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小数乘整数和小数除以整数
【方法一】引入一个买风筝的生活情景。一个风筝3.5元,买3个这样的风筝要多少元?在教小数除以整数时也出现了王鹏早锻练的生活情景。用学生感兴趣的事引入教学,在完成计算教学的目标的同时也教学了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路程÷时间=速度等应用题,正所谓“一箭双雕”。
【方法二】在教学这两个内容的教学中用旧知识的迁移,在新授前作一个复习整数乘除法计算的铺垫,通过对比练习,学生掌握积的小数点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才是这节计算方法的重中之重。
【思考】方法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单位的转化理解算理,这是可取的,也是现实的,无可非议。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能兼顾多少?方法二的复习铺垫是有必要的。试问有些学生连整数的乘除法都不过关,又岂能谈小数的乘除法呢?为什么会连整数的乘除法也不过关呢?新课标对学生的计算要求不高,又加上计算器的加入教学,有些老师的认识不够,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事实证明有时候铺垫时有必要的。但常常有的老师走进了误区,为了使教学更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一个铺垫,无疑成了抹杀学生广阔思维的一笔。这些都是教师在选择用情景导入还是复习导入要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说:“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再次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初期的热门词语。
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期,大家对“算法多样化”感觉很新鲜,计算教学一改过去“教材选定算法——教师讲解算法——学生模仿算法——练习强化算法”的机械模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计算教学最显明的特征。
【案例】 “两位数乘法”的教学片断:
首先,教师通过问题情境: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列出式子24×18,设法算出结果。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老师花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
(1)24×10+24×8=432
(2)20×18+4×18=432
(3) 24×20-24×2=432
(4) 24×2×9=432
(5) 24×3×6=432
(6) 18×4×6=432
(7) 18×3×8=432
(8)24+24+24+24+……+24=432(18个24相加)
(9)18+18+18+18+……+18=432(24个18相加)
还有些同学用了竖式计算出结果。最后,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算法就用什么样的算法。”课后交流时,老师认为“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通过询问课堂上想出第八、九种算法的学生:“你真是这样算的吗?”学生说:“我才不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是老师课前吩咐我这么说的。”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学生用这种逐个加的方法。那么前面的几种算法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吗?
第8、9种方法有哪个学生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那么第8、9种的方法完全没必要在这节课中展示出来。其实学生用第1、2种方法就完全能明白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列竖式不就更简单了吗?
【思考】上述案例反映了在计算教学中少数老师对算法多样和算法优化这对基本矛盾的认识模糊。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它的本意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指每一个体的方法多要多样化,不要求学生对同一计算掌握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创新,而不是千篇一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老师不必煞费苦心“索要”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即使有时是教材编排的算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中没有出现,即学生已经超越了的“低思维层次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
在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这对矛盾上,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和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具体体现在
1、计算方法的优化。
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2、传承优秀教学文化。
中国优秀教学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五年级进行了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教学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三、正确处理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曾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案例】《分数与除法》
首先这位老师从一个同学的生日引出分蛋糕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分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出的两种含义,这个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课件的生动演示更能学生明白分饼的过程。
【思考】在这节课中学生在不断地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在合作、比较、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给学生留出了操作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而本环节中,用动手操作来解释答案到底是四分之三还是四分之一成为必然,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这样的动手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直观刺激下,学生对算理理解得十分清晰。但是,可能好景不长,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接着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如在四年级利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教学时,这方面的教学让很多老师都很“头痛”。学生在刚学的时候,掌握得不错。但很多式子在一起要判断能简算的简算时,很多学生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正是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75+25×3往往很多同学做成(75+25)×3,以为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原因是对乘法分配律这算理理解得不透彻。因此,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总之,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四、正确处理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领域,而是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现在的计算课,能否担当起以往应用题教学的重任?如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与形成计算技能之间的矛盾?计算本身的问题如何解决?
不难发现,为了体现计算与应用的密切联系,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学生常常是算式列对了,计算错误率却很高。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未达到目标,于是再反过来进行大量的训练,使得不少学生短时间内似乎计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实际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计算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诚然,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如:在第九册的《稍复杂的方程》中的3个例题中都无一例外地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如果是一课时完成两个任务,学生吃不消,尤其是班额较大的班级。因此,可分开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先解较复杂的方程,先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技巧,落实基本技能目标。第二课时再完成列方程解决问题。这样下来的问题确实少很多,这样令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现在的教材是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计算的技能。
总之,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以上四种关系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从数学教育本质的角度出发,以计算教学基本矛盾的解决为导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选择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l 解释改革以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困惑
一、估算19+17时,很多学生直接算出36,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估算和精确计算的关系?
首先要讲清楚估算的要求,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估算是对运算过程与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当前国际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视估算,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大量事实是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无数事例说明,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的多。
估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算出精确结果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式;精算则是根据需要准确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两者在教学中各有各的要求,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精确计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估算的需要。
而精确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能力是学生必要的计算技能,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
二、现在的教材在计算教学中都没有出现计算法则,对此,教师该怎样处理?
数学法则反映的是几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计算法则是用文字表述的运算规定,它是在算理指导下对运算过程实施细则作出的具体规定,所反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淡化形式,注重本质。因此现在的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强化的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强化的是学生在计算过程的经历过程和主动探索。
对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计算法则,只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就行了。
至于叙述和概括计算法则,不要太高的要求,特别是低年级。
三、计算课,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关于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是衡量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维度。计算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对计算的快捷性要求有所降低。
对于一些基本口算要让学生达到快速和正确的要求。即在小学阶段的口算内容中,两个一位数相加与其相对应的减法和表内乘法与其相对应的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称“四张九九表”,这“四表”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而对于笔算,不必过高地提出速度的要求,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计算,逐步提高速度。
四、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平时可以使用吗?怎样才能解决现代教学工具和笔算的矛盾?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规定,在第二学段中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有些版本的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引入计算器的教学,以帮助学生进行计算和探索规律。只要有必要,学生平时当然可以使用。不过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不能完全依赖计算器。
1、处理好笔算和计算器运算的关系。
对小学生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笔算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也是必要的。而对于一些比较繁杂的运算,就可以由计算器来代替。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惯。
在一些教材中,编排了一些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题材,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观察、猜测和验证等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知识,如与圆周率有关的计算,要多练吗?
一方面,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知识,要加强针对性练习,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记住一些3.14的倍数6.28、9.42、12.56、15.7、18.84等等;另一方面,对于计算复杂的内容,要减轻学生繁杂计算的负担,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总之,要上好一节数学计算课,需要研究计算的有关理论,分析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真正原因,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找准计算内容对他们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将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计算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用联系的观点对待计算问题,想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⑷ 如何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计算课

1、 计算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
当前计算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矛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矛盾、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矛盾、技能形成与解决问题的矛盾。
先讲大概的方面,过会再详细说。 这四个问题,更多的是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
2、原来计算教学多采用复习铺垫的方式引入,现在比较流行创设情境,如何处理好铺垫与情境的关系,使枯燥的计算同样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数学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展开教学的背景。例如“负数”的教学,传统的教材中很少在小学教学,现在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引进负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作为揭示负数的素材;同时,从数学本身出发,为了解决诸如“2-3”不够减的矛盾,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也同样是小学生易于感知的问题情境。这里,选择两种角度之一引进都是可取的。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目前大多计算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是:教师创设情景 学生提出问题 独立思考算法 反馈交流算法 自主选择算法。为此,许多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开始,就是到“逛商场”结束。现在的计算教学,很难再看到过去常见的复习铺垫了。
问题的另一方面,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老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
对这个问题的小结——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矛盾,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3、如何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说:“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再次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初期的热门词语。
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初期,大家对“算法多样化”感觉很新鲜,计算教学一改过去“教材选定算法 教师讲解算法 学生模仿算法 练习强化算法”的机械模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计算教学最显明的特征。
〖案例〗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片断:
首先,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出示例题23-8。
然后,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老师花了将近一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还分别用动画式课件进行演示):
(1) 23-1-1-1-1-1-1-1-1=15
(2) 23-3=20,20-5=15
(3) 23-10=13,13+2=15
(4) 13-8=5,10+5=15
(5) 10-8=2,13+2=15
(6) 23-13=10,10+5=15
(7) 23-5=18,18-3=15
……
最后,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算法就用什么样的算法。”(下课)
课后,笔者与上课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说“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 笔者又询问了课堂上想出第一种算法的学生“你真是这样算的吗?”学生说“我才不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是老师课前吩咐我这么说的。”笔者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学生用这种逐个减1的方法。那么后面的几种算法(特别是第6、7种)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吗?
上述案例反映了在计算教学中少数老师对算法多样和算法优化这对基本矛盾的认识模糊。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老师不必煞费苦心“索要”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即使有时是教材编排的算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中没有出现,即学生已经超越了的“低思维层次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
4、怎么样在计算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算式及计算结果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计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关于计算教学中培养数感的问题。我想先说这么多,这个问题展开来说,比较抽象。
5、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应采取哪些对策?

这个问题,我10年前做过专门的调查和分析。

影响学生计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感知粗略、注意失调、记忆还原、表象模糊、情感脆弱、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副作用等方面。
以口算为例——
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记忆还原。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情感脆弱——
口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候,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陋习。
强信息干扰——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想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口算15-15÷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等于0”这一强信息所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5-15=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5-15÷3=0。
思维定势负作用——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乃嘉?ㄊ朴衅浠??囊幻妫??捎凇跋热胛?鳌保?惺币不崞鸶鹤饔枚?扇叛??谒悖???袄刍?源砦蟆薄H缈谒?40÷60、450÷90、360÷40等题之后夹一道300-50,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300-50=6。
关于干扰计算的心理因素,就说这么多。
6、请您谈谈如何解决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矛盾
曾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认为规定。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不能想象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怎能会具有计算多样性的能力呢?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图片对照等直观刺激下,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算理的理解可谓十分清晰,但是,好景不长,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接下去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
因此我认为,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条桥梁,铺设一条道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总之,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7、课改教材明确提出“加强估算”,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

要体现《标准》中“加强估算”的要求,可以着力于以下两方面:
(1)培养数感是打好估算的基础。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在估算中数感主要表现在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良好的数感又是学生进行估算的必要基础。除了在数的认识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数的运算过程中更应结合具体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2)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对此,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及时估算检查的习惯,每做完一道题目,可以先估计一下数值,然后与实际计算所得的答案比较,及时觉察出错误并加以更正。

8、估算19+18时,很多学生直接算出37,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估算和精确计算的关系?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与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当前国际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视估算,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大量事实是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无数事例说明--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的多。
而精确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能力是学生必要的计算技能,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
估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算出精确结果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式;精算则是根据需要准确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两者在教学中各有各的要求,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精确计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估算的需要。

9、现在的教材在计算教学中都没有出现计算法则,对此,教师该怎样处理?
数学法则反映的是几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计算法则是用文字表述的运算规定,它是在算理指导下对运算过程实施细则作出的具体规定,所反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淡化形式,注重本质。因此现在的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强化的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强化的是学生在计算过程的经历过程和主动探索。
对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计算法则,只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就行了。
至于叙述和概括计算法则,不要太高的要求,特别是低年级。
8、估算19+18时,很多学生直接算出37,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估算和精确计算的关系?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与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当前国际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视估算,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大量事实是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无数事例说明--一个人在一天活动中估计和差积商的次数,远比进行精确计算的次数多的多。
而精确计算(包括口算和笔算)能力是学生必要的计算技能,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
估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进行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算出精确结果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式;精算则是根据需要准确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两者在教学中各有各的要求,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精确计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估算的需要。
9、现在的教材在计算教学中都没有出现计算法则,对此,教师该怎样处理?
数学法则反映的是几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计算法则是用文字表述的运算规定,它是在算理指导下对运算过程实施细则作出的具体规定,所反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淡化形式,注重本质。因此现在的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强化的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强化的是学生在计算过程的经历过程和主动探索。
对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计算法则,只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就行了。
至于叙述和概括计算法则,不要太高的要求,特别是低年级。
10、计算课,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是衡量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维度。计算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对计算的快捷性要求有所降低。
笔者以为,对于一些基本口算要让学生达到快速和正确的要。即在小学阶段的口算内容中,两个一位数相加与其相对应的减法和表内乘法与其相对应的除法是四则运算中的基本口算,俗称“四张九九表”,这“四表”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而对于笔算,不必过高地提出速度的要求,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计算,逐步提高速度。
11、:在计算器进入课堂中,学生平时可以使用吗?怎样才能解决现代教学工具和笔算的矛盾?把您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规定,在第二学段中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有些版本的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引入计算器的教学,以帮助学生进行计算和探索规律。只要有必要,学生平时当然可以使用。不过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不能完全依赖计算器。
(1)处理好笔算和计算器运算的关系。对小学生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笔算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也是必要的。而对于一些比较繁杂的运算,就可以由计算器来代替。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惯。在一些教材中,编排了一些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题材,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观察、猜测和验证等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计算器引入教学的问题,因为我还没有教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四年级,所以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尚不多。
12、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知识,如与圆周率有关的计算,要多练吗?

一方面,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知识,要加强针对性练习,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记住一些3.14的倍数6.28、9.42、12.56、15.7、18.84等等;另一方面,对于计算复杂的内容,要减轻学生繁杂计算的负担,如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
13、前不久您在北京上课要求学生竖式计算时,整十的单独写一行,如34×3、11×5的竖式计算过程分别如图1、图2。这样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是肯定的,但是不这样写就不能很好的理解算理吗?我感受您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因此特想听听您对这个设计的剖析。
3 4 1 1
× 3 × 5
1 2 5
9 0 5 0
1 0 2 5 5
关于这个问题,请看笔者写的一篇短文--《看似笨拙 实具匠心》
【教学片段】(三年级“一位数乘两位数”)
师:同学们,看了这副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2:一只猴子采了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只。
生3:14只桃子都是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4只放另一个筐里。
师:那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14+14。

生2:14×2。
生3:2×14。
师:那这道题你是怎么算的呢?同桌间可以商量一下。
(学生交头接耳进行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结果的?
生1:我是用14+14,得到28的。
生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生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14是2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
师:哦,你这种想法真好!(全班学生为生4热烈鼓掌)
师(指着屏幕):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
生: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
师: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都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的桃有多少个。
(师逐步板书如下:)
1 4
× 2
8……4×2=8
2 0……10×2=20
2 8……8+20=28
师:象这样一种算法,我们称之为--
生(齐答):用竖式计算。

⑸ 论小学数学中低年级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低年级入手,我认为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良好的“口算”是“计算”成功的前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特别重视口算教学,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口诀。之后,建立口诀检测本,首先,每个学生必须会流利地背诵2到9的乘法口诀,细化到从5的口诀通过后,再过2的口诀等每条口诀,然后教师亲自检查每一句的口诀背诵,对于通过的学生,教师在口诀检测本上给予加分奖励,这样既达到了知识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其次,让会背诵的学生,倒着背2到9的乘法口诀。这样,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我每天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听学生背口诀达到上千次。最后,我成功了,班级里的学困生和优等生是一样的优秀,正确率100%。到了三年级,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

⑹ 如何上好计算课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数学知识,计算,不单指笔算,还包括了口算、估算等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有关计算的题目占有大部分,不管是计算题、应用题还是图形题都要通过计算才能解决问题,可见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一、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据了其它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位置。不讲别的,每个单元的测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计算题作为基础题在试卷中占的比重。就我们六年级来说,在教学“圆柱”这个单元时,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都要有很强的计算能力才能学好这个内容。因此,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二、在进行计算课的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计算课的教学中,新课引入一定要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也就是说,不要干巴巴地把一道计算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就来进行讲解或计算,而是要创设一个自然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融入计算的内容,来教学。计算课也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评价,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希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使他们喜好上数学计算课。2、算法多样,不拘一格。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脑,会比较,计算教学中,虽说计算的结果是唯一的,但是计算的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计算多位数的减法时,当某一位不够减时,我们要求学生向前一位借一作十,然后加上这个数位上原来的数再减,但是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却是用十先减,得数再加原来的数,他们认为用十减更不容易出错,而且后面的加也简单易算。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要求他们一定按照老师的思路一点不差的算下去,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算法,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去发现、并应用于实际中的成功感。从而认识到计算不仅仅只是机械的练习,其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3.即使是笔算课也应该加入口算和估算的环节。仅仅单独上笔算课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加入一些口算或者估算的内容,让学生抢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培养计算能力的效果。4.在计算课教学中,练习的形式应该多样。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做模仿性或者针对性的练习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⑺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透彻理解算理
算理是数学计算的基础,一切数学计算都是在遵循算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就是让学生理解数学计算的算理。所谓算理,就是数学计算的原则。数学计算的法则就是加减乘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它是数学计算的基础,而数学四则运算的基本算理就是十进制原则和借位原则。学生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如果能够理解其中的运算规则,那么计算能力就能一下子提高起来,也就不会觉得数学学习很难了。
但是,许多数学老师在教四则运算时,往往会忽视对其中算理的讲解,甚至有的老师觉得简单的四则运算不值得花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去讲解。殊不知,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数学算理,会造成将来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时的困难,最终导致数学成绩无法得到提高。对于四则运算算理的讲解,有的老师往往只是简单解释它们的含义,只是让学生记住这样的原则就行:两个数相加时如果超过10就要向前一位数进一位,相减时如果减不掉就要向前一位数借一位。因为在老师的心里,这样的讲解是再清楚不过了,学生应该能明白。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老师刚解释完,学生做计算题却依旧做不出来。其问题不是老师讲解得不够清楚,而是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培养心算能力
目前学生的心算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现在数学计算工具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的状况下,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依赖数学计算工具,甚至有很多学校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开始教学生使用数学计算工具,而学生在使用数学计算工具时感受到的便捷和快速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依赖感,从而放弃自己动手计算。这对小学生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只会越来越差。
要解决这种现况,除了要禁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使用数学计算工具外,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生掌握笔算之后,教师就要开始慢慢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心算可以说是笔算之后计算能力的进阶,心算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心算能力越高,其对数字的接受能力就越强,数学计算就会越快、越准确。
由于心算对学生的数字敏感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刚开始时会比较困难,但这个困难的过程却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过程。数学老师可以在课堂前5分钟进行,在刚开始时可以选择简单的10以内的四则运算来进行,然后慢慢提高难度。对学生的培养,也可以按照座位顺序,逐个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这种培养学生心算能力的方式可能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如此,学生的心算能力和整体计算能力都能得到显着提高。此外,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遇到任何有关数学计算时,都尝试着通过心算去解决。
三、增强理解数字内涵的能力
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生做数学题目的准确度和速度上,还体现在学生对数字所表达的内涵的理解能力上。数字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表达的内涵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会超出单纯的数字本身的内涵,这时,学生能正确理解数字所表达的内涵就显得极其重要。
比如,有一道这样的数学题:哥哥今年4岁,弟弟的年龄是哥哥的一半,那么当哥哥100岁时,弟弟是多少岁?学生中有出现弟弟50岁这样的答案。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学生计算出错,而是学生没有理解其中数字所表达出来的真正含义,因为有时数字所代表的并非真正的数学计算内涵,不能单纯用数学计算去解决。当然这也和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
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字认知能力的培养,要尽力避免出现数字认知内涵的错误,让学生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更好的认知。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计算分析能力才能随之得到提高。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低段准备如何上计算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