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教好小学数学
导语:常听数学教师抱怨“这数学真难教!”“当数学老师是最苦的差事!”“学生真是太笨了,一点数学思维也没有。”……每当听到这些抱怨,我不禁扼腕沉思:是不是学生真的太笨了,没法接受数学知识?其实答案是令人心痛的,原因就出在我们这些数学教师身上。
一、增强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又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育的直接目的。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全过程。
1、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共同提高。
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我们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学生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有的课上,教师问得热闹,学生答得争先恐后,但只是少数的优等生在与老师“唱戏”,而大半的学生却在一旁冷冷地“看戏”,没有插嘴的权利。有的课上,老师设好框框,让学生按老师意图来“参与”,一旦回答不符合老师原先的设计,即被老师马上“拉回”原来的问题。这样的参与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参与。
我们就是要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教师包办做、学生盲目看;教师满堂问、学生被动答;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种种倾向。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相信每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天性。只要给与适当的帮助,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2、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记得有位现代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数学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授用一辈子。”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就是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探索和概括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的?
让学生回忆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由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的。此时再提问: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并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形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最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手段获得真正的知识,这是创造性活动的成果。
学生既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增强了创造性活动的信心。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是常用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用过这种方法,这一次又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新的较复杂的问题。“未来的文盲已不是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寻求探索新知识。
3、合作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使用。同时合作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的素质。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有效地变化为主动地探索新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并能发掘学生内在潜能。小组内讨论、倾听、反馈可以拓展学生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培养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也是新世纪社会所需要的交往能力。
二、突出情感意识,建立和谐平等、宽松的氛围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便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因此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沟通师生的心灵。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的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不能责备,更不能挖苦,否则回抑制、抹杀他们的发现。教师必须小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帮助他们树立创造的自信心。
2、针对差异,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给学生设置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的要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虚伪系动机,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中。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的学习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在课的开始,我用课件显示一幅图画:用绳子栓住一只羊,绳子的另一端栓在木桩上,羊绕着木桩运动形成一个圆。
这个动画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学生就会很想知道: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公式计算?它与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有了公式怎样计算圆面积?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探究欲望,围绕探究目标一步一步展开。又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是用这样的问题引入的:我国陆地的占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么大的面积能画在大小不同的纸上吗?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注意力便会高度集中,进入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样既有利于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的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作用。
B. 小学数学怎么教容易懂
一、 教学方法
1、老师对教学工作一定要细心、认真、扎实,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这是学生认真、扎实的前提。如果老师对教学粗心、马虎、肤浅,那么学生对学习就会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2、老师定期给学生公布自己的教学计划、方法和经验,让学生明晰老师的教学方案、方式,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学习准备,以全力配合老师的教学。
3、抓好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帮助、分析、引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学生板演、回答、操作、讨论。如果一个学生在台上板演或者操作,其余学生必须在台下演练。对每个学生的课堂作业及其表现都要过目、检查,力求每一个学生达标。学生太多时可以让学习委员、小组长等参与检查。
4、必须重视课本习题,对课本上的每一个习题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精讲精练,让每一个学生理解掌握。
5、进度不能太慢,新授、复习一前一后、平行前进,便于学生温故知新,尽快形成知识系统,这样还可以给以后的复习留下足够的空间。
6、对学生各类作业中的错题、错误要在黑板上集中讲解、精讲精练。同时要特别重视个别辅导或单个训练,单个学生不会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答案,让他先去找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以达到知识交融、以点带面的目的。
7、对不会回答问题、不会做题的学生抓住不放,千方百计使他学会为止。
8、课堂教学一定要抓好板演、提问、口试、作业分析、演算等教学方式。
9、各类作业尽量面批,有错即改、抓住症结、反复练习。
10、课本等资料上的重点题无论在书面上做过与否,都要在黑板上逐题演练,同一种作业要反复查、查反复,以使学生养成踏实、勤勉的习惯。
11、抓住“期中”、“期末”等重点试题反复做、做反复。
12、教育学生不要满足现状,要敢于向难题挑战,学习最主要的是把不会的学会,把错题改对、做会、学会。
13、让学生在改错题时写出(或说出)错误的原因,以便在以后的作业和考试中避免这些错误。
14、教育学生不要为“做作业”(或完任务)而做作业,做作业要以学会弄懂为目标。
15、做“单位不统一”的习题,最好第一步先统一单位。
C. 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技巧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技巧,欢迎大家阅读!
1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技巧
1.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
3.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 “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4.课堂上应多讨论、合作、交流讨论。合作是学生商讨、分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数学教学技巧
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 教育 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 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 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这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 辩论 。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 一年级数学 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3数学教学技巧
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十分的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要懂得尊重师长,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这种尊重我们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而不是因为惧怕而表面上尊重,更不能出现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威胁”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较轻松的气氛进行授课,在讲课的时候做一个和蔼的老师,在和同学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要成为他们之间的一员,减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通过这样的交流才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程调整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
教育是公平的,尤其是在一个班级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公平”,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适当的表扬,在许多的时候表扬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多一些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能行,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对那些平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更加的关注,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对于有进步的小学生教师要给予“小红旗”奖励,让学生们和自己比,通过脚踏实地学习而慢慢的进步。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多玩好动的年龄,在课堂上也会有一些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搞一些小动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就是教学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比如在《平面图形的认识》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图形染上不同的颜色来吸引学生,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慢慢的让学生形成习惯。
4数学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设计了掷骰子练习。师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点:正方体,每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各一个数。我提出要求:用色子做教具,请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提出有关的可能性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答。最后我提出:掷一次掷出每一个数字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计投出“6”的次数是多少?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的追问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灵活运用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的一种 教学方法 。
例如我在上《生活中的 负数――温度》时,我首先是问学生当天的气温,从而引出用“+”表示零上的温度;然后又举哈尔滨的例子引出“-”,在比较正负数大小时我请学生上来表演“30℃、10℃、0℃、-15℃”的情景,搞得学生哈哈大笑,可也记住了怎样去比较正负数之间的大小。
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技巧相关 文章 :
★ 小学数学简单的教学技巧
★ 小学数学教学技巧是什么
★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 小学老师数学教学技巧是什么
★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大全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型方法
★ 最新小学数学有哪些教学方法
★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D. 一年级数学怎么教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讲应用题小故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心智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并且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去引导学生学习。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应用题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指导学生动作操作:一般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通过动脑和动手实现。对此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三、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及共融的过程。其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教材内容则有封闭性和被动性。而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讲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在各种有趣、开放且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中充实教学内容。
四、设置差异化学习目标:传统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以教材为主,但也总局限在此范围内,单一的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无法在小学数学中得到提升。教师可将目标转向中学,参考中学教学模式,从小学低年级教学内容中实施分类专题学习,使学生能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注意事项:
首先,从小就得教小孩数数,这个非常重要。然后,等到孩子从1能数到10的时候,可以教他数实物。比如屋子里的凳子,桌子上的苹果、老师给的糖果。然后等孩子回到家,数家里几口人、做了几道菜,到了超市买东西买了几个,只要有机会就让他数,不要显麻烦。只有应用到实物当中,小孩才会对数字有概念。
孩子要牢记“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 凑十法简便易行,思考过程有“一看(看大数),二拆(拆小数),三凑十,四连加”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先从简单的弄始教给孩子,比如1+1=2,1+2=3,先用实物,比如1+1就可以拿1个苹果加1个苹果,1个苹果加2个苹果,慢慢让孩子对数字加深概念,但是小孩在学校里没有实物,所以就再教用手指来算。
要先教孩子数实物,而不是用手指。先对数字加深概念一定要先用实物让孩子算,再教孩子用手指。不然孩子会依赖手指,而不了解数字的真正含义。
E. 小学数学如何教学有哪些好建议
如何更好教好小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老师都追求的目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你有什么好的 方法 可以分享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与设计第1条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作业本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注意三维目标的渗透与融合。
第3条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 范文 本,其中凝聚着教学 经验 ,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4条教材研渎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式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习态度 、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第8条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9条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须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事实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但环节不宜过多。每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蕴含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
第10条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二:教学组织与实施第11条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12条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人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第13条课堂调节要注意动静搭配,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教师可适当通过师生对话,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后四人小组合作。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第14条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精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 总结 ,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第15条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问的有效互动。对哪些学生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到怎样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启发、引领作用。
第16条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第17条要重视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录音、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三:作业设计与辅导第18条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设计的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第19条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
第20条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 日记 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第2l条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第22条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应坚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错误,要有意识地摘录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
第23条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24条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个别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作用,但不能让“小老师”过多代替教师进行辅导。
第25条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查阅、分析他们的平时作业、单元形成性测试等情况,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对症指导。在个别辅导时,要多让学生发表想法。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细致指导,既补知识能力的缺漏,也重视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 的培养;降低起点、放缓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条对学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订合适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 渠道 ,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四:命题与学业检测第27条纸笔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条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与区分度。试题的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29条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30条要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附: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1.借助 故事 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 辩论 。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学得很有兴趣,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4.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特别强烈。因此,有意识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是2厘米的圆。④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圆的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5.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 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6.通过设立疑点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①9999×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125=?④98×35=?
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是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7. 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 儿童 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低年级新教材中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化故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可以编个“猴子比聪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妈妈给两个猴孩子带来一些礼物,先让猴孩子猜带来的是什么礼物?多媒体展示带来的梨、桃、香蕉。
猴妈妈接着说:咱们分别数一件带来的礼物,并用数字表示,看谁数得对,数字表示得正确,谁就是聪明的猴子,也请咱们班的同学们评判一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多媒体展示猴子们是如何数的,用什么数字表示。猴妈妈接着问:我们有几只呢?都数成了两只,谁也没有数对。这时教师及时问同学们,他们为什么没有数对呢?请同学们帮帮猴子们。猴妈妈又问,我们每只猴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谁能动脑筋想出来谁就最聪明。同时教师鼓励引导同学们都来帮猴子们想一想。多媒体展示3只猴对3个桃子,3只猴对2根香蕉,3只猴对4个梨的图。从而观察比较出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在猴子比聪明的过程中,通过猴妈妈提出的问题,猴子们的比一比,同学们的评判参与、帮助参与等,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
8. 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说5的乘法口诀。
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说得数,然后让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得数。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溶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9.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
又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10.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又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布设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准确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11.巧设室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易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请3名同学分别组织全班其余24名同学进行队列训练(不能重复),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发现,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快速解答了老师指令下的队行每行人数。
紧接着老师又指着旗杆说:“若学校想要更换新的旗杆,你能帮助算一算旗杆应有多长吗?”“以小组为单位先研究方案,在确立实施的方式方法。”学生很快利用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这一知识设计出方案。
这种室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之中,与只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拟的。
12.利用新旧知识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
F. 小学数学怎么讲啊
要讲好小学数学课,必须具备下面的条件。
1、 你一定要了解教材体系。小学数学教材包括4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你把教材体系看透彻了,你才能较好数学。
2、在处理每个课的时候,你自己首先要知道这个知识是怎么产生的。比如说,一年级首先要学习20以内数的形成,在上这些课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课,比如10的形成,让学生好好理解10是怎么形成,然后才去理解10以上的数的形成。那么10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当你有9个东西的时候,再加一个,就是10,但是你要告诉学生,这个10我们不再用另外的数字表示,还是用1表示,只是把这个1,放在十位就可以了。那么怎么样让别人知道这个1在十位呢?你用0把个位占着,别人就知道这个1在十位了,所以这个数就写成10。
3、另外,还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技巧。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充分了解学生的情绪,想办法调度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的情绪高涨起来。
如果你注意了以上几点,你的课就很好了。
G.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师指导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才能,进行思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接下来让我为你们介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吧。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分别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启发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H. 小学数学上课的基本步骤
依据课标理念,在课堂中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其相应的教学程序为“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趣。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
3、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4、从情景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1、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必要的可以合作完成)
①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②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
③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
④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
⑤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解决。
2、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交流,组织好汇报思路及表达的语言)
3、全班汇报、明理内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该讲的讲透彻、讲明白,该教的教会。突出重点,突出本节课难点。
三、应用拓展。
指导学生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这样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
四、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