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哪些改变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完成了学业。我们80后这代人是传统教育或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我承认传统教育的缺陷,但不承认传统教育的失败。素质教育是传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要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在学习工作中,我们要主动接受素质教育的思想,审视传统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一点旧,更有一点新,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践,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去迎接和点缀新教育的春天。
本人根据自己理解结合近一年半来在在一线教学体会,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若干问题,粗浅谈如下看法。
一、勤于学习,转变观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教学目标的落实,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的实现。回顾以往的教学改革,也曾经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过多次变革和试验,但其结果为什么并不尽如人意呢?究其原因,我认为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因素不是硬件投入不足、也不是教学资源缺乏,而是不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解有偏差,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
要想富,先修路。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一线教师观念的主动更新,角色的积极转变是提高课堂高效的关键,所以作为一线数学老师日常要勤于学习,真正认清“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等概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的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苏格拉底说的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线教师只有转变了观念,用“新”才能促进课堂更高效,才能发挥出自己重要的主导作用。
二、锦上添花,务实求效,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拓展。在教学中,比如使用科学计算器可以很快完成较复杂的计算和规律探究,使用几何画板可以直观、准确地展示函数图象以及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使用flash 和 Excel可以展示形象生动模拟动画和绘制多样的统计图等等。教学中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和各种应用软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只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作图和口头语言描述相比,确实优势很多,提高了教学效益。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是要明白以下几点:(1)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内容对多媒体以及课件应有所取舍和侧重并不矛盾。有声有色的多媒体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传统教学中的黑板和看似笨拙的手工作图等应该保留,并要继续发挥作用。
2)弄清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⑴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必须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和学的内容;⑵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⑶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的不同应该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3)明白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⑴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⑵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综上,初中数学教师要开动脑筋,根据学生特点,巧妙地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各环节中去。让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成为老师的助手,课堂的辅助,务实求效,使信息技术真正起到锦上添花,促进课堂高效的作用。
三、多纬备课,活泼创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与传统课堂相比,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在教学策略、学习方式、课堂氛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在应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的应该做好什么呢?我从以下两方面粗浅谈下认识。
1、 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作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了解新备课与教学设计理念,学习备课和教学设计的方法。
1)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等方面常常表现出较大差异,教师要尊重差异,满足多样需求。
2)备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内容。根据学习内容中各知识点间关系,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分析出学生该学什么和怎么学。
3)备目标,理解课程标准,清楚学习目标。重视目标的三个纬度,重视目标的层次性和全面性。各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围绕目标进行,做好从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从重视认知到重视情感的转变。
4)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宜。体现学生主体,鼓励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尊重差异,分类指导,让学生养成不断反思、反复练习习惯;处理好“鱼”与“渔”关系。
5)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后,结合教学的共性和个性,选用实用的教学策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较好达成学习目标。
2、立足教学设计,充分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媒体与资源的使用不应该简单追求形式,而要关注其对教学效果的优化。这就需要充分依据教学设计的各环节需求,灵活选用设备,科学地安排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必须到到生活中去。数学是我们生活、学习和劳动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难免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情绪,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与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 传统教学相比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趣味性。
2)“声”“动”形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本中的图文是静的,教师、学生的作图讲解等也有其难以克服的限制。这对于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去理解并掌握课程里的部分内容(如函数图象性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等)存在较大困难。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光、色、动于一体,在教学实际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中学生只有通过想象去理解,被动地接受,倍感枯燥的部分,实现大小、远近、翻折、旋转、动静之间的转换,枯燥无味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再现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数学知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继往开来,务实求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点,放手让学生“多做”;积极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务实求效,让学生们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任务驱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节省出大量的传统教书时间,提高了课容量,适应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高效。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让我们共同坚持努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坚持让信息技术促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发展。
B. 数学课堂哪些教学环节中应用了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行面积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由上述理念可知: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就是以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的整合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我在《原电池》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这一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难以展现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计算机屏幕以鲜艳的彩色图像展示出铜锌两种金属自由电子浓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出自由电子在电位差的作用下沿着导线从低电位向高电位的定向移动。画面中H+得电子成为H原子,两个H原子结合为分子,H2气泡在铜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是:
在上述模式中,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是未知过程的设计者、指挥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感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劫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评价,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协作性、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且很多基本技能得到开发。
如在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进“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构建”。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一种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的特征,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带来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整合带来了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实验现象,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利用互联网进行人机交互沟通,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这样灵活高效的组织课内外活动,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化学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D.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有哪些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只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E. 数学类专业有哪些
数学类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3个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原名:计算数学,1987年更名为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1998年教育部将其更名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
数学与信息,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数理基础科学专业介绍
数理基础科学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数学、物理上具有创新的能力的人才,同时也为对数理基础要求高的其它学科培养有良好的数理基础的新型人才。
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可以在物理学、数学领域、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或者是管理部门从事一些实际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或者管理工作。
F. 数学哪些教学环节中应用了信息技术
知识构建方面,以及教学方式方面。
G.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有哪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整合
3、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H.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只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I.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有哪些用途和特点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冲破了教材内容的瓶颈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的”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参考书,长期以来被作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定固与课本上,不敢超越教科书半步。但是教科书由于受编写、排版印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内容明显偏旧,经常用以前甚至更远年代的统计信息和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情景和问题为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充满生机活力和时代特征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在教材中体现出来,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怕学数学的情绪。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学习数学难懂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因此,把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作为数学学习的载体,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所以学习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
二、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以灵活性、整体化的方式把数学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用多媒体教学有效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让教师不易说清,学生又难以明理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算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突出教学重点,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如极限的概念一直是难点,学生感到很抽象,若利用计算机演示进行割圆的过程来提示极限概念产生的原理,比传统的讲解或简单的模型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又如在几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色彩鲜明地显示线条的移动,图形的变化过程,反映线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图形的本质属性,为学生提供能够形象地反映教学重点的画面资料,即将教学重点十分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加深他们的印象,以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方式突出强化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尤其是对高一学生,难以辨清复杂图形中的线面位置关系,成为解题的一大障碍。若利用电脑多媒体功能把复杂图形分解为几个简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使学生在解题条件错综复杂、图形覆盖重叠的种种干扰中拨开迷雾,分清主次,从而迅速直接地牵住“牛鼻子”(问题的要害),使问题迎刃而解。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还经常会碰到因添加辅助线或辅助平面而造成的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可以根据教学中所需添加的辅助线,辅助平面分别设计好程序,适时地将色彩阐明,并将反差强烈的图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当前思考的对象,有效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为顺利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四、信息技术和数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五、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使数学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
J.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哪些方面可以使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平移与旋转”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图案,然后让孩子们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这是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好机会!如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有些图形做起来不容易,而且会影响图案的美观。但是若把它放到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将图形进行若干次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得到一系列新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开放的题目,给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它们可以任意驰骋在自由、轻松的世界里。最后通过学生机联网,集体欣赏学生的作品,从中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几何形体的变幻无穷,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别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通过讲解来使学生理解知识,一来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二来学生也很难理解,就是记住了,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把抽象变形象,不仅学生爱看,而且容易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借助多媒体,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思考
计算机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做”的直观教学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体的重量,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也是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师在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件上设置了很多口算题,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出现声音及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三)、运用信息技术应注重实用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
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