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语言特别精确的特点。数学教学课可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课。特别在低年级尤为重要,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第一册数学教材中学生已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像比较9+6( )8+6,部分学生可能还要先算出得数再比较,在这里要教给学生不一定要计算,先去观察,启发思考,学会估算,为以后的估算教学做铺垫,这样比较大小的例题很多,再如9+4()9,13-9()13。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指思维的路径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维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布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出示9加3,让学生思考怎么计算。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的“凑十法”,只要学生说得正确,都应给予肯定。像这样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去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是要求学生能在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如8加5的进位加法,有的学生说不一定用凑十法算,我把5分成1和4,8加1得9,再用9加4得13,因为9加4的知识前面已经学过,掌握得比较牢固。对于学生的这种独创方法也应予以肯定,使学生产生满足要求感,使其在今后能去独创思考。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这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B.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不仅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注重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学法,不仅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今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其实,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有好多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它的范围,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了让学生做到课前准备充分,我们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经常检查、督促、讲评。我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训练中,采用多表扬、多奖励的措施。例如:上课铃声停止前,哪一个小组将课本、练习本及必需的文具和学具准备好,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就会给该组表扬并每人奖一颗小星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使学生逐渐“习惯成自然”,养成了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二、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主要包括看、听、想、做四个方面。所谓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听:就是注意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回答;想:就是想老师所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以及同学发表的意见;做:就是动手操作和做练习;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老师的要求认真的操作学具,做好练习。良好的听讲习惯要着力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培养: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好思考的内容。思考内容一般在知识的关键处,通过设计提问的形式出现。例如,教学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时,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式解决时,32+29=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这样通过一个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探索计算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在一般情况下,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很快应答,这时为了照顾到中、差生,应该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等待有大部分学生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学生回答,让他们说说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应尽量照顾到全员参与,并且还要注意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二)、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教师要言传身教,要教给学生在哪里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产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关键处、算法规律的结论处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经常设计“自由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变换角度,多提问题,相互自由解答疑问、解决问题。
(三)、乐于实践的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正处在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实践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乐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性学习习惯
互助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团队观念和创新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合作实验、共同操作、相互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互助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互助性学习,学生都要积极参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逐渐养成习惯,以便解决数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断取得共同进步。
为了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吸引其注意力,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应力求做到:精神饱满、热情洋溢,语言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三、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巩固知识、形成知识技能的主要手段。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作业格式和书写规范清楚,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仔细运算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
(一)、书写姿势规范。从学生刚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身体要坐直,眼睛与作业本要保持一尺左右,光线要合适等。
(二)、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认数到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特别是符号的准确和步骤的完整。此时对于多次潦草马虎的同学要狠得下心让他重做。
(三)、态度认真、独立完成。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四)、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和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五)、认真检查的习惯。如:在计算中,不要抄错数,不要计算错。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同时整个过程要写的工工整整。在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六)、及时改正的习惯。开始要求改正作业,每位同学要将做错的题重新在本次作业后面重新做一次。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全部改正完毕。
四、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
学数学,用数学,达到学以致用,才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只有通过应用,把数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才能学得最好。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一)、数学教学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人的直观感觉、对环境的感性认识,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应该尽量去发现数学与学生现实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抽象的数学知识走得更近。
(二)、要注重过程的体验。联系日常生活数学教学,其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所以,数学应用的教学,同样要注重过程的体验。
(三)、要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写数学日记。在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数学现象,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后,学生真正需要的、想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本领尝试着去解决它们,去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小学生又是善于表现的,作为教师应尽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如此,课外更应该如此。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都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我觉得写数学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的灵感,自己在生活中有关数学的体验,遇到感兴趣的、有疑问的数学问题都记在数学日记上。学生可自发的组织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单独与老师交流看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老师还是应该有自己的计划,适时地开展数学日记交流会,认真做好查询、答疑、鼓励、奖励工作,时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产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到学数学日记的行列中。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纠正一个坏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更难。作为低年级教师,我们平时应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而培养方法也是因人而异,让学生用好习惯来取代原有的坏习惯很难,培养习惯应从小抓起,年级越低越好抓,纠正坏习惯越及时越好。
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任何一个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有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而形成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一个新旧反复的过程,这时教师不应操之过急,注意耐心个别纠正,及时提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严格训练,不然将事半功倍。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成长,为其获得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C.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读题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一些需要理解性的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了,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最近我们做了这样两个数学测试题:第一个是列出一个很直观的算式,包括了一百以内的减法和整除法;第二个是应用题:食堂有3袋大米,重300千克,两袋面粉重120千克,问食堂里的大米比面粉重多少千克?针对这个测试,我们在不同学校的不同班级(均为二年级)进行了测试,在最后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在二年级的学生中,对于第一个算式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速的算出来。而对于第二个,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做出来了,百分之四十的人没有做对,还有百分之二十五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其实这两道题都非常简单,都是一百以内的减法和整除法,只是第一是用直观的算式,而第二个是应用题,测试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典型的读题能力欠缺的表现。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引起对读题能力培养的重视,加强小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趣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阅读并爱上阅读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而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是刚刚从幼儿园的游戏教学中走出来,虽然身体走出来了,心灵并没有完全走出来,如果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就会觉得学习很枯燥不好玩,加上应用题本身的枯燥性和复杂性,学生自然就不会再有练习应用题的兴趣了。所以说,要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就要从学习内容入手,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趣味,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够提起对应用题的兴趣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改革中首先是对课堂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比如开展一些针对于锻炼读题能力的竞赛活动、讨论会等等,小学生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望都很强,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多选材一些简单而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题,题材元素可以运用吃的或者玩的。小学生喜欢吃和玩,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比如说苹果、玩具、火柴、糖果、还有本班上的同学作为计算基础等等。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针对于提升读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如果有一些学生对应用题失去了兴趣或者听不懂,还可能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连绵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打瞌睡的状况。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力,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无法提高,提升读题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要加强读题能力的提升就要从这种教学模式入手,要将课堂上教师是主体的观念转变为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的教学重心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思考和探索及学习能力提高的模式上来,加大应用题教学的力度,可以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积极的去阅读和思考,可以开展一些应用题算术比赛之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比对课本的“透彻分析”更有效果和价值。
三、多角度导入教学,提高读题能力
数学的学习就是要使学生具备独立的运算能力,要能将数学算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比如说重音阅读法、理解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熟练的掌握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安排学习内容,并向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思考。通过反复的阅读加思考,再多加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制造阅读的环境条件,准备具有针对性的备课和资料。同时,阅读也不能仅仅限制在应用题上面,应该拓展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学生可以快速准确的阅读应用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节省了学习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再教授以方法,熟练运用对比阅读法、重音阅读法和理解阅读法等方式提高读题能力。当然,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怀疑的态度,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被动的去理解问题到主动的去分析问题,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D. 如何提高小学低段数学计算能力
我是长期进行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但在此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本人有以下看法:
一、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可见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莫过于计算教学。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中不断地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因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迫在眉睫。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在许多教师眼里应该是很简单的、理所当然会的技能,其实不然,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等,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低年级的计算学习。
二、对于提高低段数学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的严谨性,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书写不规范也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些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在抄数字时把6写成0,把7写成1,直接改变了算式的原样,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如:在计算16+7时,就有小朋友把16抄成了10,得出10+7=17。更有学生将自己写的5看成3等情况。这样的错误不是没有看仔细,而是因为他们的数字写得不端正,不规范,经常把数字写得自己也认不清了。因此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首当其冲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其次,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计算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心烦气躁坐不住的年龄段,因此经常有些同学做完题目了可能连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也不清楚。一旦出现问题,往往简单地归结为马虎或不认真等原因,以至于屡次出现同样的计算错误。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在学生发生同样的错误时可能只会简单地说上一句:你太不认真了!或是:你眼睛长哪儿去了?,实际上我们教师应要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形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再次,要求学生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在平时上课时,我们老师也发现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检查习惯,许多学生在做完题目以后就直接上交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了。其实许多题目只需要稍稍仔细地检查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错误或失误的地方。如在计算25-16时,要求列竖式计算并验算,有些同学在列竖式和验算的过程全是对了,可是在抄写得数到算式后面时却抄成了验算的结果25。也有一些同学的数字抄写错了,其实只要再认真地看检查一下,完全可以改过来,但是好多同学都没有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造成了计算结果的错误。
2、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的计算错误,先不打叉,而画个圈,让学生找出错误改正后,再打对号。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只要学生将这几项认真贯彻执行,那对于提高低段计算能力就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合理利用学具,透彻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多加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 ‘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9加5,出示分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块橡皮,盒子的外面有5块橡皮。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清楚一共有多少块橡皮,只要把盒子外面的5块橡皮,拿出一块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橡皮由于拿走1块,还剩下4块,即把5分为1和4。进而说出9块和1块凑成10块,10块再加剩下来的4块就是14块,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5=14。同样,教学9+7、9+8时,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或是拿出小棒分一分,摆一摆,凑成十,再相加。“9+3”“9+6”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在教学活动行,我们不光要注重交给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使知识系统地掌握,形成数学能力。
( 三)精心设计计算练习,有效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数学练习是为巩固数学学习效果而安排的数学作业,学生通过适量、适度的练习题,达到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目的,要避免过量和机械重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数学练习时,应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生活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处理。低年级段的学生年纪小,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自觉性差,缺乏耐心和毅力。为了将孩子们的心留在课堂上,老师们必须要精心设计,优化练习。1、突出趣味性
耳熟能详的动画人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往往一段简短的动画或是图片或是对话都能提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设计情景,设计习题,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孩子们一定很感兴趣。
2、突出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在二年级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景,并出示了书包、薯片、衣服、彩笔、足球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极其价格,让学生购买自己最喜欢的两件物品,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都能较好的完成计算,课堂效果好。
E. 如何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好数学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大致相当的,但数学成绩却是千差万别、不尽相同。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量事实证明,老师对学生兴趣的形成和影响都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所谈的几点浅见:
一、展现个人魅力,让学生爱上数学
“你脸上有多少微笑,孩子们心中就有多少阳光!”这句话告诉我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有一种亲和力,一种感染力,只有快乐、热情、专注地挥洒师爱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上你的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倾向。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充满自信,对于他们而言,课堂就是舞台,他们习惯在课堂上享有优越感;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充满期待,渴望认同,每一堂课,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他们在等待着改变自己的机会。所以,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需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对学生要有宽容之心。宽容是教育的精湛艺术,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文关怀和熏陶感染,这种宽容能触摸到学生灵魂的深处,能激起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让他对成长经历,对学习有最深刻的切肤之感。每个老师都有特别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大都喜欢聪明可爱又听话的孩子,对于那些成绩不好,又爱调皮捣蛋的孩子,肯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话说回来,虽然不喜欢,但要常怀宽容之心,只要是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进步;宽容学生的任性和调皮……但是说得容易做得难,遇到屡教不改的学生还是难免发火,但是生气归生气,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不能说刻薄挖苦的话,要就事论事,我有一个学生,平时非常调皮,经常调皮捣蛋,欺负同学,有一次他又和一个同学闹别扭,我是气不打一处来,但是我冷静的没有表现出来,等我问清楚了,发现这次并不是他的错,我只是告诉他,和同学要友好相处,有时候也要原谅同学的错误,看这他眼里的泪花,我感觉和他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现在的孩子懂事更早了,更任性了,也就更难管了,但只要你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教育效果就会更好,因此,每一位老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我是大家的老师,我不愿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2.对学生要有朋友之谊。如果老师每天在学生面前板着脸,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受,那教学工作绝对不会收到好效果。相反,如果老师能从心里把学生当作自己可亲可爱的朋友,那肯定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学。所以笔者认为,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不能主观伤害学生的尊严,也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这是让学生理解、喜爱老师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工作中,应该把尊重放在首位,不管什么事,首先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体验到这种尊重,自然会由“怕老师”转变为“爱老师”。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精神紧张,生活单调,他们渴望多彩的生活。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一起吃、一起乐、一起做游戏,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绝不能把学生的活动当成“小孩子把戏”,在娱乐中和学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上取得了共鸣,学生才能“亲”你这个老师,才能“信”你所传之“道”。不少学生说特别喜欢听我讲话,因为我总是喜欢给他们讲很多事:有讲我的亲身经历、有讲故事、有讲国家大事、有讲笑话、有就事论事……在讲这些事的过程中,也教给了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慢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我还喜欢时不时开开学生的玩笑,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是有笑声。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有张有弛的学习环境,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说:又怕我,又喜欢我。
3.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一个学生,老师你说它是人材,他就会成为人材,你说他是蠢材就会成为蠢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很多时候,老师对学生一句绝妙的鼓励话,往往使学生印象深刻、终身受益。从成人的角度看,如果你多给他鼓励、表扬,他就心中高兴,你提的问题他容易接受。如果给他讽刺、挖苦、批评,他就心中不高兴,你提的问题很难接受。老师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你视学生为“蠢猪”、“笨蛋”(学生曾经听你说过),学生很难从中体验到老师的爱,学生不但心中不愉快,情绪低落,会产生逆反心理,从今以后心中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恨,从而很难接受老师教的知识,这样学生真的会越来越笨。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除具备丰富知识,特别是传授的方法和技巧外,还要有丰富的鼓励、激励学生的语言。
二、创新教学形式,让数学变得生动
许多老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的灌,一味的填,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不感兴趣,出现了听课走神的现象。因此,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努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教学不再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轻松有趣地去学习数学,首先必须得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的互动,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数学开道。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一种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另外,要特别注意要为后进生创造一种善意的环境,激发他的兴趣和提高他的积极性,这样后进生的自信心就增强了,上课就不会再担心、紧张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起来了。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和谐氛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习才能兴趣十足。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教学过程个性鲜明。要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致力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数学课程应当通过以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以及数学发现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主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比如在解答“一体多解”的题目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一组中派一名代表回答,其他组可适当补充。又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将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或是一道数学习题讲解给同学和教师听,并力求用各种方法讲解以求达到使人听懂的目的,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角,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3.增加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则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而趣味导入法最大的优势在于生动、形象,能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当教师的话语,像淙淙小溪一样流进学生心田的时候,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
三、丰富教学内容,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
1、利用生活场景让孩子认知数字魅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对于刚接触数学的低年级小朋友,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等,也许,交上来的日记还都比较幼稚,语句不太通顺,但他们确实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再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重大约()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通过寓教于乐让孩子增强数学意识。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安排了一个互动游戏,请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种类的图形,再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图形与其他同学开展结对活动,拼凑出另一种的图形。这种方法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拿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比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四、巩固学习成果,让学习数学成为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尽到的重要责任。教师到底应该培养哪些数学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分解目标,感知成功喜悦。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学数学的强大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性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营造环境,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耐心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拿先进的典型激励他们,拿反面的典型教育他们,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授人以渔,掌握学习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靠死记公式、硬背习题。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应多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死教”。否则,既难提高教学效果,也与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教学时代不相适应。灵活性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在小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对教与学双方实际进行有机联系,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精心研究最佳的教与学方法,从“死教”转变到“活教”上来,以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基点,使之养成自愿、主动地学习好习惯,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不仅是老师长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且是许多届学生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沉淀的精华。好的学习方法固然与教学内容、原则、习惯、能力、经验、思维方法等有关,但根本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吸取知识,减少被动接受率,从而让主动学习成为主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能力的提升,达到教学目的。
F.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口算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及口算开始的,是学习数学的基础。20以内数的学习和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基本运算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将来的加、减、乘、除,还是开方、乘方等复杂的计算,离不开20以内数的口算这个基础。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在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进行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时,十位上的两个数之和(或差),个位上的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大小关系,必须通过观察,在大脑中形成思维定势,并迅速做出判断,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不是不进位(或不退位)的加、减。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快速的思维过程,只有不断加强训练,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识记能力和再现能力。
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是由一般到抽象,又由抽象到一般的复杂过程。首先是对具体实物的感知形成数的认识,形成实物的直观表象,然后通过对实物的感知,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数量关系,即使不出现实物,头脑中也能形成数的表象特征,这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关键。例如,给出两个数的加、减口算题,学生首先进行一番时间极其短暂的逻辑思维,确认“不进位(或不退位)的,还是进位(或退位)的”,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思维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很大,口算的对与否、快与慢,其关键也正是反映在对两个数的判断速度与准确性上。
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反应”是指对某一事物,做出准确地判断,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一个小孩,初次拿他的手触摸火焰,痛感就会由中枢神经迅速地反映到大脑,受神经的支配自动把手缩回来,这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如果再次让这个小孩接触火焰时,不等靠近,他就会把手往回缩。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迅速反应能力,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去实践、去尝试,才能逐步形成对数字的快速认识反应。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中,老师提出的问题,谁的口算能力强,谁的反应速度就快,回答问题的概率就大,而准回问题多,对培养口算能力有较大的帮助。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事情,有些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没等他人反应过来,很快就说出答案,教师也经常提问这些学生。这些学生正是平时口算能力强、反应迅速的。
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某种事件有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口算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练和培养。例如教师所讲的口算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孩子,怎样实现口算的又对又快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思考与探究,寻求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口算方法,例如一些速算方法等。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训练不容忽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直观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形式主要是从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运算。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用不同的感官接受新知识,再通过智力活力整理逻辑,以达到提高口算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小棒操作,图片拼贴等直观演示手段,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强化理解口算方法的算理,逐步提高口算能力。如在讲授《9加几》这内容时,由于20以内进位加的第一课时,比较抽象,运用其他教学手段,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因此,如何计算9加几,我并不是直接告诉,而是让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学生们在Kitty的带领下,观看运动场的课件自己进行探索,通过小组探讨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小组汇报的各种方法,并通过学生摆弄学具,在操作中体会、理解凑十的过程。也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而我在此对学生的各种方法不做优劣评价,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并问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理解能力。着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在口算教学中,尽快促使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关键是教师指导要得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提高口算速度,首先要教给他们正确合理的算法。如10以内的口算,主要是掌握数形结合,达到熟练。20以内的加减法,思维方法主要是“凑十法”或“破十法”,可以用手指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来,五五凑成一双手”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使学生掌握最佳学习方法,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增强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需要每天在课堂上坚持训练,达到熟练。
三、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发现规律。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都要用到口算。但有些计算题,虽不能直接口算,但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式数据的特点、运算规律和运算符号,进行恒等变形,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掌握口算规律和技巧。因此,教师在口算教学中,要注意研究教材,发掘教材中带规律性的内容,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自主地发现知识规律,获取口算技能。
四、加强形式创新,增强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口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就必须在口算经常化的基础上,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加强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例如,在新授课前,教师可以用翻版卡片、口算表等训练学生口算,并让他们说出有代表性的题目的口算过程;在解答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算式的数字特点,分类施教,凡是能口算的地方,就应适时引导学生口算;在巩固练习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口算练习,如利用“( )=3+1,( )=5-2,( )=6-0”等“动脑筋填空”形式进行口算,强化学习效果。此外,还可以采用全班或小组开火车、对口令、接力赛、找朋友等游戏性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算的热情”,稳定提高口算能力。
总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寻口算技巧,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寻求最佳捷径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打好基础。
G.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是什么?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该把规范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一项必要的教学目标。
而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为了学生能够从小打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常规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读、听、说、写、算、查、问等十个方面。
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
4、勤学好问的习惯
这一教学习惯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①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
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批判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6、认真审题、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的意识,要使学生在头脑里明确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还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情境中弄清条件,明确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理解题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等。
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规范的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其次还要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验,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反对作业马虎。
7、细心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学生在计算时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除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运用性质和定律外,还要学生具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本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式题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定,确定运算顺序;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每步计算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抄写、书写格式等。
8、自觉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而检验是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实例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使他们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步一回头法、互逆法、估值法、弃九法等。每当有错误及时改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习惯
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方设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
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
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养。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可以按阶段、分层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规范。一般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各有不同层次要求和侧重面,又有前后联系、相互统一的阶段。
1、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2、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的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课上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法则、结论的不良习惯。
3、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的重复模仿到熟练,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有:
1、明确意义,启发自觉,寓教于学。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产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是一种推动力量,动机越明确,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因此,在训练学生养成某种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但要讲清“应该怎样做”,更要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产中由于写数潦草,将5和8、2和3等写得模棱两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教育学生明确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害处。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活动顺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方式方法一定要具体、科学、通俗与和可操作。,
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学具和进行练习。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认真地贯彻于每一堂课。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比手段,长期地反复训练。
3、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各位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
分享:
19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8285)┊ 评论 (0)┊ 收藏(2) ┊转载(10)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后一篇: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做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
发评论
康熙冬瓜 :
更多>>
分享到微博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按住左边滑块,拖动完成上方拼图
匿名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五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后一篇 >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不良信息反馈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
H.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透彻理解算理
算理是数学计算的基础,一切数学计算都是在遵循算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就是让学生理解数学计算的算理。所谓算理,就是数学计算的原则。数学计算的法则就是加减乘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它是数学计算的基础,而数学四则运算的基本算理就是十进制原则和借位原则。学生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如果能够理解其中的运算规则,那么计算能力就能一下子提高起来,也就不会觉得数学学习很难了。
但是,许多数学老师在教四则运算时,往往会忽视对其中算理的讲解,甚至有的老师觉得简单的四则运算不值得花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去讲解。殊不知,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数学算理,会造成将来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时的困难,最终导致数学成绩无法得到提高。对于四则运算算理的讲解,有的老师往往只是简单解释它们的含义,只是让学生记住这样的原则就行:两个数相加时如果超过10就要向前一位数进一位,相减时如果减不掉就要向前一位数借一位。因为在老师的心里,这样的讲解是再清楚不过了,学生应该能明白。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老师刚解释完,学生做计算题却依旧做不出来。其问题不是老师讲解得不够清楚,而是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培养心算能力
目前学生的心算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现在数学计算工具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的状况下,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依赖数学计算工具,甚至有很多学校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开始教学生使用数学计算工具,而学生在使用数学计算工具时感受到的便捷和快速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依赖感,从而放弃自己动手计算。这对小学生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只会越来越差。
要解决这种现况,除了要禁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使用数学计算工具外,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生掌握笔算之后,教师就要开始慢慢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心算可以说是笔算之后计算能力的进阶,心算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心算能力越高,其对数字的接受能力就越强,数学计算就会越快、越准确。
由于心算对学生的数字敏感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刚开始时会比较困难,但这个困难的过程却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过程。数学老师可以在课堂前5分钟进行,在刚开始时可以选择简单的10以内的四则运算来进行,然后慢慢提高难度。对学生的培养,也可以按照座位顺序,逐个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这种培养学生心算能力的方式可能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如此,学生的心算能力和整体计算能力都能得到显着提高。此外,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遇到任何有关数学计算时,都尝试着通过心算去解决。
三、增强理解数字内涵的能力
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生做数学题目的准确度和速度上,还体现在学生对数字所表达的内涵的理解能力上。数字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表达的内涵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会超出单纯的数字本身的内涵,这时,学生能正确理解数字所表达的内涵就显得极其重要。
比如,有一道这样的数学题:哥哥今年4岁,弟弟的年龄是哥哥的一半,那么当哥哥100岁时,弟弟是多少岁?学生中有出现弟弟50岁这样的答案。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学生计算出错,而是学生没有理解其中数字所表达出来的真正含义,因为有时数字所代表的并非真正的数学计算内涵,不能单纯用数学计算去解决。当然这也和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
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字认知能力的培养,要尽力避免出现数字认知内涵的错误,让学生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更好的认知。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计算分析能力才能随之得到提高。
I.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思维的深刻性既是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