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数学预习
教学研究表明,预习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新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就从思想上对预习不够重视,行动上不到位,预习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深,最终导致学生弱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致使学生不重视预习的因素固然有多种,但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检测,以及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运用预习的成果,是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的主要起因。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鉴于这种情况,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专注,作好预习的指导更显得非常重要。
一、指导设问。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继续。当发现学生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在预习中设计温故环节,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另一方面教师应立足学情,围绕“探究”设置系统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教材通读,引导学生把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如用“1、2、3、……”标出重要步骤,用“△”标出关键字,用“”画出主要内容,用“?”标出疑难之处,等等。这样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三、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既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每小组设1名组长,每班分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在课前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每天一汇总一总结,形成小组合作预习法。
五、检查预习反馈情况,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教师将预习提纲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让他们展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抓好预习环节,课堂上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敢于发言,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新课的效率。
2018-11-02
0
㈡ 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预习小学数学
课前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听课效果,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自身对“预习”就存在错误理解,将其等同于提前学一遍,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趁假期将孩子送进某个培训机构去学。同时也出现另一种担忧——提前学会了上课还有兴趣认真听吗?其实对于接受过教育的家长来说,只要花一些心思,我们自己就有能力引导孩子预习数学。
下面,季风就结合小学二年级数学来和大家说说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预习数学!
首先,家长要了解整册的知识结构,预估孩子的学习难点
在新学期开始前的假期,比如寒暑假,家长应该查阅资料,了解下学期孩子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二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除法,该部分可粗略分成三块:除法的初步认识、用口诀求商、有余数的除法。
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巩固旧知为新知作准备
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是互逆的关系,所以在接触除法算式的时候最简单的就是用口诀求商,所以和除法学习联系最紧密的就是乘法口诀。了解了这一点后,就得检查孩子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了。如果存在问题的话,就得加强背诵练习。这样一来就为除法的学习扫清了旧知识上面的障碍。
再次,家长要营造生活情景,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新知识的学习存在期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外部刺激比得过孩子内心想学。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的引入数学预习。比如除法当中有平均分和余数等概念。家长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当孩子拆开一袋糖果时,可以让孩子数出总数,再让孩子把糖果分成三份分别给爸爸妈妈和孩子。这时候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随意分,每份不一样;第二:每份一样多;第三,每份虽然一样多但分后有剩余。这就包括了平均分和余数的概念。而其中平均分可能是9颗分成3份,每份3颗。你可以引导孩子联想乘法——3个3等于9,从而发现9可以分成3个3,这就是乘除法的可逆关系。当然你可以创设更生动有趣的情景,面对随意分有更夸张的表演。秉持一点,你在培养兴趣,而不是灌输知识!
最后,把课前预习留给孩子,而不要把孩子随意交给培训班
在家长做好了先前几个工作后,就请家长放手吧,把每天的课前预习交给孩子,请相信您的孩子,他们能读懂课本,看懂例题,完成部分习题了,即便不会,还有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和指导呢!那点“不会”会让他们更期待上课的!
以上,就是季风针对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预习数学的几点建议,如果您觉得“季风说”对您有帮助的话请关注我!如果您也热心于孩子的教育,也请您关注我!我们相互讨论,共同学习,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㈢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数学课文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数学课文
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
由于数学课的特点,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较为困难,或者预习也只能泛泛而读,不做深入细致地探究,教师只能按不预习要求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有效预习。自觉地适应未来“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预习,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浏览”预习本
本预习,大而言之就是把整个学段的教材连结起来预习,小而言之就是把一学年、一学期的教材连起来预习。具体做法采用“随便翻翻”的读书法,把一册教材泛读浏览,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总谱。一览说明,了解教材的要求、主旨,必修、选修的情况,周课时的安排。二览目录,了解教材中有那些章、节及其所占课时数的多少。三览结构,把整个教材的编排情况,如练习、习题的编排,小结、复习参考题的设置,阅读材料、常用的符号、附录等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做到“识得庐山外貌”。
二、“粗读”预习章
章预习就是把某一章,某一单元或相关紧密的若干章若干单元放在一起预习,达到“识得庐山全貌”的目的。
1、预习引言。引言具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像一部电影的序幕,牵动整个教学过程。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能清晰地与学习任务联系,给学生提供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即将来临的教材中最重要的内容,提醒学生已有知识和即将遇到的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如第五章“平面向量”的引言中指出:“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和数一样也能进行运算,而且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很多问题。”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就会增加新旧知识间的可辩性,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引言中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具有趣味性、激发性、目的性。有指引、调节、计划和激励等效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2、预习小结。“小结与复习”是本章内容的纲领性概括和总结。对小结的预习无疑给本章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向导,既能形成基本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公式定理间的第一直观印象,又可以对本章的基本要求,需要注意的问题先作了解,使每一节的知识通过渗透——积累——重复——内化这一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如“三角函数”这一章的小结中,基本知识,内容提要,各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及各公式之间的关系结构,通过表格,方框图现显出来,一目了然,给学生留有较深的印象,总结出的五点学习要求,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清晰明确地给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
3、了解前后章节内容的联系。在引言、小结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预习了解本章是以前面哪部分已知知识为基础,将要解决怎样的问题,以及问题是怎样分解到各小节之间的等,以利于具体学习中抓住重点。
三、“精读”预习节
节预习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与否,预习的认真与否,其效果截然不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进程。然而,就学生而言怎样预习?预习什么?预习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很好地把握,一方面需要教师构建在预习基础上授课的新模式,督促学生自觉预习。另一方面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力争达到“识得庐山真貌”。
1、仔细品味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晴”,从标题可以大致明白文章的内容。预习时仔细品味标题,可以领悟出许多东西。例如:“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这一节,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本节是从坐标的角度出发,研究平面向量的运算,由此学生自然产生要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是怎样表示的?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是怎样进行的?平行、垂直的向量其坐标之间的关系怎样等一系列问题,心中有渴望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后,就为下一步阅读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2、通读教材,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预习。通读教材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概念,有哪些定理、公式?按什么方式阐述的?给出了几道例题?习题是怎样进行编排的等问题,避免把预习认为是漫无目的地看书。
对概念的预习要求达到会叙述,会判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如预习“映射”这一概念时,通过叙述首先认识到映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要判断一个对应是不是一个映射,必对概念“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按对应法则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明确概念的外延;“一对一、多对一”这两种特殊的对应,至此就能举出一些映射和不是映射的例子,完成认识这一概念的全过程。
对定理、公式的预习要达到能分清条件结论,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了解推证过程和应用。如预习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时,首先分清“在三角形中”这个前体,明确结论:“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转化为数学语言:“若△ABC中,A、B、C、所对边分别是a、b、c,则 ” 其推证过程是以直角三角形为特例,平面向量为工具得到结论,且在例题习题的预习中可知,应用定理能解以下两类三角形(1)已知两角任一边,求其他边和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对例题,习题的预习仍要明确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得到此结论必备的理论论据,然后看题设与这一理论依据有何相同与不同,不同时又如何对题设条件进行转化,同时还要明确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书写格式,以利于课堂上质疑问难。
3、勾画圈点,做好预习笔记
为使课前预习不流于形式,预习中要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要求学生记本节已懂和不懂的内容,但不要写的太复杂,其中感到有疑问的内容应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边读边记。为保证思维的连续性,可以在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下面画线圈点,在边页空白上把自己的体会、看法摘记,引录下来,把已懂的问题简单整理出来,加以梳理,加深记忆,克服放羊式预习。
对于研究探讨性题 ,鼓励学生走出课本,积累信息,搜集数据,实地调查,动手实践,撰写论文、课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科研”或“微科研”的问题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真正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㈣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自主预习
在推行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的今天,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印发给学生提纲,也可以出课前练习题,练习可分层布置:差生及中等生布置做A组作业,优生做A组及B组选做题。书本上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直接解答在书本上,需书写过程的习题做在练习本上,若遇到不会做的抄在练习本上,留出相应的写作位置,等到教师讲解或理解后再补上。
2.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好的提问可由小组长把原题记在数学科代表的本子上,可适当加入学期平均成绩。
二、课内自主学习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是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必须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意识;同时要创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使学生产生想象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2.适时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时,教师或作为学生的帮手,或作为学生学习小组中的一员,给他们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完善探究策略。因为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达到的目标之间必然还存在障碍,甚至使学生一筹莫展,这时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进行启发诱导,除了要重视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注重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运用最新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寻疑、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的品质。
3.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
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个性化的,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对他人却未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课后自主学习
课后自主学习,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史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较近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每一单元接近结束时要求每个同学利用课后出一张考试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
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感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㈤ 如何教会学生预习 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上预习指导课,教会方法。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读书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预习”了,未深入教材、独立思考、探索新知。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即: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从主题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提示语对你有什么启发?知道结论是什么,怎么得来?这样一步一步指导学生,从而使他们掌握预习方法。
二、以“问题”为主线,引导预习。预习过程由“问题”始,又以“问题”终。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示而展开自学,通过思考形成对新知的初步理解,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和见解。
例如: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按以下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
(1)初读课本内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
(3)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4)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再一次看书,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是什么,想想还有什么疑难之处,记下来。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独立进行预习。
㈥ 怎样指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
教学研究表明,预习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新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就从思想上对预习不够重视,行动上不到位,预习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深,最终导致学生弱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致使学生不重视预习的因素固然有多种,但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检测,以及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运用预习的成果,是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的主要起因。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鉴于这种情况,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专注,作好预习的指导更显得非常重要。
一、指导设问。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继续。当发现学生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在预习中设计温故环节,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另一方面教师应立足学情,围绕“探究”设置系统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教材通读,引导学生把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如用“1、2、3、……”标出重要步骤,用“△”标出关键字,用“”画出主要内容,用“?”标出疑难之处,等等。这样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三、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既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每小组设1名组长,每班分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在课前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每天一汇总一总结,形成小组合作预习法。
五、检查预习反馈情况,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教师将预习提纲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让他们展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抓好预习环节,课堂上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敢于发言,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新课的效率。
㈦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一、分层设计预习目标,尊重个体差异性
首先,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水平特点、学习习惯等进行设计合理预习目标的设计。小学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存在极大差异性。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他们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中年级主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六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目标的设计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学会归纳整理。
其次,根据同一班级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预习目标。由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在预习后的收获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制定与系目标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不能“齐步走”,尊重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制定难易不同的预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优生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拓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以此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中等生,可以设计一些课本上的题目,上他们“吃的好”。对于学困生,由于自学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伸手就能够得着”。预习目标的设计要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张扬个性。
再次,根据小学生不同家庭背景设计预习目标。由于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存在差异,预习目标的设计也要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高,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时在预习任务的布置就要较一般同学高,有的家长自身水平不高还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预习任务的布置就不要要求太高。
二、因材采用预习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丰富,设计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任务设计多样化的预习作业。现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为例,谈点个人做法。
1.动手型预习。
动手性预习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新授课内容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方式来感知新知。如,P22-23三角形的学习,就要求通过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沿着三角尺的边画、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等形式,初步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此类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举不胜举。这样的预习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手。通过采用这种形式,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还为学生创造性发挥搭建了平台。
2.体验型预习。
体验型预习是指在学生预习新知之前,在真实情景中以体验感受的形式来触摸教材,这种形式的预习对小学生吸引力极大。如在学习P54运算律一课时,就可以通过模拟购物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先买五件夹克用了多少钱,然后再买五件裤子用了多少钱,最后算出一共用了多少钱;还可以让学生先买一件夹克和一条裤子一共用了多少钱,然后再买五套,算出用了多少钱;通过体验购物经历,明确65×5+45×5=(65+45)×5.从而初步了解乘法分配率。
除以上列举预习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表述型预习、调查型预习等形式。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因教材需要而异,至于说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没有具体规定,适合学生需要能开发学生潜能就是最好的。
三、适时评价预习效果,让学生享受预习之快乐
学生预习效果如何需要教师及时制定必要的评价体系来予以检测,否则,只是布置预习任务,而不去及时检测和鼓励,学生对于预习这项工作就会懈怠,也会使预习这项工作流于形式,一年来,我主要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评价学生预习效果的。
1.当堂评价。
一般来讲,在上课的前五分钟甚至再长点时间,我会把头天布置的预习内容以小黑板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要么口答、要么板演、要么闭卷考试形式来检测,及时予以评价。
2.小组评价。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都是以小组形式布置的。当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时,特别是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时,我要求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当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及时要求学生小组内互评,组长负总责,并把评价结果填写在反馈单上,及时交到任课教师手里以备调控。
3.课代表评价。
为了充分调动课代表的积极性也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我也适时安排课代表检查评价学生预习情况。一般来讲,要求课代表主要检查各小组长,然后由组长检查各组学生,又是课代表抽查部分组员预习情况。
4.纠错本评价。
为了把预习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一个作业本子,在作业本子的上半部分是预习作业,下半部分是纠错部分。当学生在当堂评价、小组评价、课代表评价后,及时把自己在预习中出错的部分在在就错本子上改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题题落实。夯实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小学数学如何预习
1.“先读书,划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3.“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
4.“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㈧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数学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而数学预习又不同于语文的预习,语文课中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比如熟悉字词、读通课文等等。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而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A、举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钝角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钝角。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B、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并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别。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C、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数学是姓数的,数的计算自然成了数学课中的重头戏。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
(1)看懂例题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
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⒊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再如,有些操作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已经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特有的课程资源活,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㈨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初中数学
数学的预习主要是看数学书,这需要我们既要动脑思考,还要动手练习。
数学预习可以有“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预习方法。
以八年级下第三章
分式
第一节为例来说明这种预习方法。
“一划”就是圈划知识要点,
如
分式
的基本概念,
以及例
1
中你认为应该“注意”
的地方要圈画出来。
“二批”就是把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
批注
在书的空
白地方,对是不是
分式
,分式和以前学习的
整式
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时我们可以
把疑问批在此书上。
“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一般只做书上的
随堂练习就可以了,如果你手头上有什么好的资料,可以做一下,可以买带例题分
析的,也培养自己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四分”就是把自己预习的这节知识要点列出来,分出哪些是通过预习已掌握了
的,哪些知识是自己预习不能理解掌握了的,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