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如何指导学生思考研究数学问题

如何指导学生思考研究数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17 21:30:32

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下面介绍的两种思考方法可以让你的创意从开始,到计划,到落地,有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让你的想法能够更加细致和完善。

一 迪士尼思考法

这是由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创立的思考方法。在这套方法中,我们需要分批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来转换自己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

需要注意的是,扮演每一个角色的时候,不要受到其他角色的影响。

一 梦想家

首先你需要扮演的是梦想家的角色,天马行空地发散思维,尽情地想象,想象有哪些创意和点子,先不要去主观判断对错,只管写下来就可以了,不要受到现实环境的约束,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

这个阶段,你不要考虑能不能实现,重要的是发挥自己自由想象的能力。

二 实干家

客观分析现实的场景,结合自身的条件,实事求是,确定怎么做,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思考哪些想法可行,然后细化成方案。

在这个阶段,你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怎么样执行,然后制定方案。

三 批评家

找出前面两种角色思考中荒谬地方。上面的想法,和制定的计划哪里有问题,哪些地方还有不足的点,作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然后修改方案或想法。

迪士尼思考法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创意,然后制定合理的方案,让想法更好的落地执行。


迪士尼思考法和六顶思考帽思考法,让我们从一个创意的开始,到计划,再到落地,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方案,让我们的想法,方案能够更加完善。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一些的实际决策,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两个方法来让我们的想法更加完善。

⑵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注重数学问题人文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这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所提出的问题有意识的、巧妙的融入到符合实际的基础知识中,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算旗杆的高度、河的宽度等一些列与实际密切的联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精心设计问题,使设计的问题更有价值。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既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障碍和可接受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是一看就知道结果的问题,也要有可探究的价值,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借助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要素。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练,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产生、发展与解决方法。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些小木棒量出长度,看看那些可以搭出三角形;在探究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用线条和刻度尺来测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通过列表画图的方法去理解函数的性质等等。
四、问题诱导、用数学活动去引导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与技巧。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时候,往往找不到解题的思路和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弄不清知识的运用是不是准确,方法是不是合理有效,问题的解决是不是准确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这里做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学生在做几何证明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审题,首先明白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一个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再把所有的结论结合起来,再弄清这道题要求什么?要知道这样的结果就必须知道什么,然后学生把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结合在一起,这道题基本就可以解决了。在教学中,也可以多提一些问题,(一题多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得以解决问题,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自主解决,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长远利益。
要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思维方法,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多次的反复进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作为长期的目标和任务,在课堂中不断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意识,并非是教会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教会学生解决一类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推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再尝试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应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总之,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就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⑶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亲身参与学习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

我们深知,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联想,很难形成创造性思维。因此,要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只有构建课堂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明主和谐的 教育 氛围,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它们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创造这种氛围还应当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情景,启发他们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求知、探索、创新。有了这种氛围,教师能够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讨论和 辩论 ,能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具有竞争性的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活动。

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 方法 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教师应善于采用创造性的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的学法

如:提出自相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 发散思维 各抒己见的“矛盾设疑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的“激励发现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指出问题本质,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疏导法”;引导学生 逆向思维 ,培养其在特殊情况下另辟蹊径的“ 反思 法”等等。

创新素质培养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改造和发展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

2 数学 学习方法

加强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训练学生遇到数学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去思考。在思维过程中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如在列分式方程解运用题时,不仅要检验,同时也要验证在运用题中是否符合题意;在几何的相关证明题中,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条件,思考如何通过条件证明结论,在证明过程中体现出条理性和严密性。

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数学的实际情境出发,引入并开展有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在函数相关题型的思考中,让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能通过函数图像理解相关信息,也能通过函数解析式等条件分析相关性质。在复习过程中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灵活性的习题,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树立信心 增强记忆

首先从思想上树立信心。通过一年的学习初二学生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在学初中的有关基础知识内容时,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都能听得懂,因为它所用到的小学知识无非就是加、减、乘、除而已,再加上每一节课极少量的新内容、新法则等等,要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并不难。练习中的一步到位的与新知识有关的简单题也并不难做,难的是较复杂一点的、与以前学过的自己又没有掌握好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一点的题。所谓“数学学习,一步跟不上,则步步跟不上”,就是指的这一类的题。但这并不是说,因为这样,就不要去学新知识,就学不好新知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即使你以前的知识都没学好,只要你会加、减、乘、除,大部分的新概念、新法则、新知识你仍然能学会,仍然能依据新学的这些知识去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并且从中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我这节课认真学了,听懂了,会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了。之所以碰到难一点的题我不会做,那是因为我以前的知识没学好,在某一个地方卡住了,做不下去了,只要我把以前的知识好好补一补,像现在这样把知识一点一滴地学到手,我就不信学习成绩赶不上去。

事实是,前几届有好些个学生原本数学成绩很差,到初三了才着急起来,认真地持之以恒地补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最后在中考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有的从考几分、十几分到中考考出六十几分,有的从二十几、三十分到中考七、八十分。当然,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还与中考题大部分题目比较容易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要考虑到初中毕竟还是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考面临的是全体学生,必然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中考成绩也是体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中考题里面始终都会有大量基础题。)但再容易的题目也要你能掌握有关知识的最基础的东西才行呀!如果你自暴自弃,每一节课都不认真学,连最简单的题也不会做,我看你到中考时也只有望题兴叹,后悔莫及。有不少学生中考后都有这样的感叹:早知中考数学题这么容易,我平时学习只要稍为认真一点,平时测验能真正拿个三、四十分(不是掺假的),中考拿个七、八十分绝对没问题。

3数学学习方法

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即暴露思维

暴露思维主要是暴露教师的思维,充分展示教师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过程,特别是充分展示教师解题中分析疑难,解题中矛盾冲突的判断和选择过程。

对于解题时出现越来越复杂或者根本解不下去,这是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时怎么办也是学生迫切的要求。应引导学生从新审题、从新分析,是否有条件未用或转换理解角度。在该题中有这么几个关键字眼“所有”“都”,故转换方向,考虑m作为变量,x为常数,那么该不等式就是关于 的一次不等式问题,就非常容易解决了。 从高考来看,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尝试训练

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思维态势。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内在的思维潜力,启迪思维。

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学习心理,一是矛盾心理,学习就是新知识顺应和同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 ,必然存在着新旧知识的矛盾。故教师要设置疑虑,善于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二求果心理,教师设置悬念,故意推迟结论的出现,使学生产生紧张的求果心理,跃跃欲试地投入其中,这是高超的教学艺术。三求民心理,例1给出的解法突破常规,耳目一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出启发学生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猜想讨论发现 总结 。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4数学学习方法

重视认识冲突,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从问题开始,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自行酝酿提出问题,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并掌握深入讨论的方向。例如,有关添拆项的因式分解,我这样引入:首先让学生板演,出现两种结果: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种结果不一样?同学们经过对照猜想得到x+xy+y还可以分解下去,而且应得到(x+xy+y)(x-xy+y).为了验证这一想法,让学生试用多项式相乘对照等式两边和中间过程,发现“添项再分组”的因式分解方法,这种方法过去没有出现过的,于是,又产生第二个认识冲突:这种方法应用于别的例子也可行吗?这时我又及时给出有关例题,使之肯定自己的想法。这里,我不是生硬地提出x+xy+y能否再分解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一系列问题,使思维过程从无意识逐步向有意识过渡。

变式 思维训练 要要注重实效

变式思维训练要讲究实效,不能只图形式,应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认识数字”的教学中,学习数字6时,学生对抽象的6没有具体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摆出6个实物来,有的学生摆出6根小棒,有的学生摆出了6个小球,还有的学生摆出了6张图片。学生摆出了6个实物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相互看看,别的同学摆的和你的相同吗?学生就会回答说不同。老师再启发学生思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就会回答是摆的东西不同。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思维:你们摆的东西不同,但结果对吗?学生就会异口同声说,对。老师启发学生回答:摆的东西不一样,可为什么都对呢?学生就可以知道,因为摆的都是6个东西。从事物到抽象的数字这个极为复杂的思考过程,通过学生的变式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数字的概念和含义。

数学学习中变式思维的训练,应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通过几道练习就能解决问题,也不能指望一两次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借助生活实际去训练。例如,参加学校的广播操训练,为了队形的美观,可以排成不同的队形。比如,班级有40个学生,站成四排,第一排是四个人,那后面可以怎么排队呢,学生就可以用变式思维去思考,第一排是4个人,那第二排可以是4个人,也可以是5个人,还可以是3个人。那后面的第三排为了队形的美观,就可能是4个人,或5个人等。学生的思考虽然不复杂,但由于运用了变式思考,通过变换已知的条件去改变后面的数字,对于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关 文章 :

1. 怎样训练提高数学的逻辑思维

2. 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3.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见

4. 怎样提高孩子的数学逻辑思维

5. 怎样提高数学的逻辑思维?

⑷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数学学习的深度思考,是指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者达到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数学事实的过程,并把思考结果融入原有的理解认知中,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新情境的迁移,最终做出数学决策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深入思考模式要求学习者首先要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其次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索、反思和形成新的思考。
新课堂中的小学数学学习不再是机械简单的教师教授定律、公式,学生识记运算公式、套用运算公式的刻板过程,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释放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思考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能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条件
1.合理的数学情境童趣化,让孩子有学习的初始兴趣,愿意积极加入思考。情境教学的介入,让数学教学平添了数学精彩。小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将情境设计成孩子们感兴趣的、具有童趣性的形式,让孩子在情感态度上达到与教师同步。
2.合理的数学生活化,让孩子们感觉学而能用、学而有用。数学生活化,即是将生活中出现的学生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课堂化,让数学学习建立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来;并将这种问题构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解读、对问题的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
在教学《里程表》时,学生对里程表的读数很陌生,理解较困难。所以教学前一周,我就让孩子们记录每天爸爸的摩托车或汽车上里程表的读数,并带着问题记录一天表上的前后变化,部分孩子通过几次的记录已经能算出一天的里程数了。同时,我还让孩子们回家继续记录电表、水表每天的读数,并记录前后的差量。让孩子们到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再回到课堂中来学习《里程表》就轻松、容易多了。课堂上孩子们还能根据读数提出几天共行驶了多少里程,也能根据里程数算出里程表前后的读数。这就充分地让孩子们体会到:其实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合理化思考主题的提出
1.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包括采用何种方式表述、在什么时候提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精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时机抛出问题,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深度思考,对深度思考的结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师对思考的问题的“深度”合理化,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必要、能够胜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出深度思考问题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业水平情况,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最重要的是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和反思提高能力水平,做到因人而问,让大多数孩子觉得自己能解决问题。
三、尊重学生的思考主体地位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也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时同样适用。在进行深度思考时,老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此举了解学生学业水平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提出更具价值的问题提供了条件。在提出问题后,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合作。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如14×12,直接给孩子们讲解如何分,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方法多了,学生就容易混淆。所以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分点子图,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通过自己分的过程,总结出不仅可以把一个数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也可以把两个数都分成一位数加一位数,还可以把其中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相乘的方法。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分得出的结论。
四、帮助孩子养成自觉的反思总结习惯,使其在反思中不断形成新的思考
如果一切认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那么反思则是下一次认识的初始。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掌握、运用初级知识,不断批判反思、总结经验进行再思考,进而形成新的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过程。所以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后,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反思总结,将思考的成果过通反思进行系统内化,最终成为自己终身受益的经验。
“深度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永恒的话题,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数学学科的 本质特征和小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不断修正自己观念中的认识形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站在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角度,让“深度思考”时时存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个体思维从狭隘走向广阔、从简单走向严谨,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挑战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让“深度思考”成为永恒年轻的命题。

⑸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所谓数学思考,即使在面临各种现实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居的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首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前提,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或问题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其次,要精心设计核心提问
教师的提问,是支撑学生数学思考乃至整个数学活动的支柱,教师的提问是对所创设的情境的逐级细化和深入,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助推剂。
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把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不清一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发现。

⑹ 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方法。”数学思考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所谓数学思考,就是指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没有思考怎么会有与文本的对话?怎么会有思维训练?怎么会有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训练是数学课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数学课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创设思考的氛围。教师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教学中,应创设愉快的思考氛围,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心智,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一位教师创设这样情境:(多媒体出示)森林公园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联欢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做准备工作,小猪也高兴地接受了一个任务,去算一算给客人的矿泉水够不够。可是到哪里,小猪却哇哇大哭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再出示:“来了33个客人,每人一瓶够吗?图显示:桌上放着9瓶矿泉水,还有一箱矿泉水。先让学生凭借这个情境,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解答,这样创设思考的氛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所学知识。
2.激发思考的欲望。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若能寓教学的内容于具体、生动、趣味的情境之中,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产生对知识的需要。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境激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动探究,获得新知。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己经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的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悬念,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悬念进入新的探索求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3.提供思考的空间。学生不会思考,综观时下课堂主要还是因为教师侵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教师牢牢地将教学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指令还来不及,怎么会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呢?在课堂上,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老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回答,仍然是沉默的学生居多,教师也急于赶教学进度,忍不住越俎代庖了,学生就缩小了思维的空间。为此,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准备时间,给胆小不自信的学生打打气,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排泄疏导。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学生的思维角度预设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顿悟,在思考中获得新知。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通分”时,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3/4与5/6的大小,再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不同的比较方法。有的用化成同分母的方法,有的用化成同分子的方法,有的用化成小数的方法,有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有的用跟单位 “1”相比较的方法……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才会想出许多种的比较办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教给思考的方法。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很专心地听讲,他们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受,就是不会思考,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思考的方法。如: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启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困难,以前学过了有关的什么知识,学生发现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现在的困难是分母不同,怎样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新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让学生大胆猜测圆柱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推测圆柱的体积是借助什么几何形体推导出来的,然后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学生就能学会思考,掌握所学的知识。
5.养成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如果教师完全按照预设去“表演”,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如频繁地安排学生的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形式上虽然增加了学生活动,实质上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探索。也许这个过程要花费许多时间,甚至表面有时显得一无所获,但它能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而活跃起来。
举手是思考的标志,只有当我们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我们的学生才会围绕着学习的内容,结合课堂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出现小手如林的理想境界,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⑺ 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一、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的源动力首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以趣激思。在教学中通过环境布置、课前谈话、游戏活动等,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学习新知作了准备,进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在思考中感受思维的美,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其次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趣激思。在教学中,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你若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同样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活思维。最后你可以借助教学媒体的趣味性,以趣激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中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主动参与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首要的基本教学技能应该就是善于设疑和激疑,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从而启迪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教学方法应该多种多样任何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思维的启迪和发展。不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无中生有,应鼓励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分析、去判断。最后,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用教师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融融的师爱搭建沟通心灵的桥梁,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去理解、接纳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师生情感的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能表达不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真情的问好、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使学生如沐春风,一个赞美 的手势、会心的微笑、示意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也能使“心有灵犀一点通”,拉近了师生的心灵的距离,使师生的思维产生有效的“共振”。在平时授课中我不但注意规范自己的仪表言行,还特意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尽量使每节课都在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节奏中进行。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就下课,还有点意犹未尽。通过认真反思,我深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角,开展发现疑问、分析疑问、辩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⑻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一是追求渗透,启发领悟。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点讲解,二是轻例题教学、重课堂练习。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只追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掌握常见题型的解答,而不注重分析知识和习题背后的数学逻辑。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会磨去数学本身的学科魅力,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教师应当把知识教育与思维训练巧妙融合,把思维训练渗透到每一节课,植根于每一个知识点。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猜想等方式,充分揭示思维过程,把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规律的概括等过程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曲折而生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数学思维的美。
二是积极动手,引导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小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欲望,对数学这样一门思维体操来说,将抽象思维和“动手动脚”结合,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我在讲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找了12个小正方体积木,让学生试试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长方体,又让学生测量它们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思考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最后推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看似简单的一项操作,却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有学生课下找到我,问其他多边体的组合是否也适用这个公式。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
三是任务驱动,激发活力。小学生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认知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信息任务,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课堂学习。设立任务时,应注意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要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讲授立方体的表面积时,我特意了解到某学生即将过生日,然后准备了一份需要包装的小礼物和彩纸,要求全班学生帮我用最少的彩纸完成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提出了很多充满童趣的方案。这时,我再提出让他们测量小礼物的长宽高,并介绍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思考:如果立方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该怎么计算?一个普通的表面积计算就拓展为对整个几何图形知识系统的探究。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猜想的过程,就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由此可见,任务驱动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开拓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阅读全文

与如何指导学生思考研究数学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